首页 > 应用文书 > 导游词 > 详情页

青海沙岛导游词

2022-11-18 19:41:16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海沙岛导游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青海沙岛导游词》。

第一篇:青海美景介绍导游词

倒淌河地处青藏、青康公路交会点,为通往德令哈市、格尔木市跟青南地域的交通要冲。乡境北部有省级文物维护单位黑城子古城、察汗城遗迹。倒淌河东距西宁102公里,原是一条东流入黄河的外流河,后因日月山隆起河水向西注入青海湖畔的措果(耳海),因众河皆东流,唯此河独向西淌,故名倒淌河。

东起日月山,西止青海湖,一脉清凌凌的水,悄悄地,静静地,温顺地流淌着,蜿蜒四十多公里。不见滔滔,不闻哗哗,象雨中的一束彩虹,象夜空中一条流动的星河,清冽恬淡,透明晶莹,涓涓绵长,这便是倒淌河,一条从东往西流的河。

对于倒淌河的传说,人们众说不一。一山之隔,日月山以东,汉族民间千百年来的说法是:唐王李世民为了沟通藏汉两族的关联,增进文化交流,将年青美貌的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在赴西藏途中,达到日月山时,回想不见长安,西望一片凄凉,念故乡,思父母,悲哀不止,流泪西行,公主的泪汇成了这条倒淌的河,日月山以西,藏族中传播的则是另一个神话:龙王派他的四个儿女造南北货色四河,最小的女儿造西海时,需108条河水,她找到了107条河,最后一条河怎么也找不到。聪慧、滑头的小龙女从日月山倒着牵来了一条河,这条河便是倒淌河;第三种说法是,这河是龙王一根倒须变的……

倒淌河两岸气象多变,乍冷乍热,时晴时雨,有着极大的落差。有时烈日当头,雨忽然噼里啪啦砸了下来,可未等地皮湿透,又转瞬不见了;有时天气蔚蓝蔚蓝的,却有细细的雨丝,带着青草的香味,在太阳的微笑中飘来飘去,擦你的脸,使你得到一点安慰;有时河北岸晴空万里,河南岸却下着如注的暴雨;有时深夜里雷电交加,凌晨却阳媚,只是到处披发着一种潮湿的芬芳。就象一个率性的妻子或娇嗔姑娘多变的情感!

在倒淌河入青海湖的河口上,座落着倒淌河镇,走进镇子,扑而而来的是一种异样的风情。镇的一边是碧水连天的青海湖,一边是苍莽无垠的大草原;“人”字街头,有古老的庙宇,有古代气味的楼堂;说藏话的,搀杂着那么多汉语词汇,说汉话的,又时时冒出多少个倒装句……,迥异的民俗,是如斯对照赫然而又协调同一。

这里是交通要道,这无疑是构成汉藏两族交换浸透的“倒淌河文化”的主要起因。然而,“自从公主和亲后,一半胡俗似汉家”。最早,兴许是一个女人的手,架起了这经济、文化,包含恋情的桥梁。

地质学家是这样揭示的:倒淌河原也是一条东流的河,它和布哈河、罗汉堂河一起注入黄河,后因为地壳的变动,日月山隆起,它才折头向西注入青海湖,成为一条倒淌河,这便是迷信的论断。然而,不知为什么,这科学的断语老是被人忘却,远古的神话,令人憧憬,使它永远覆盖着一层神秘。好象是给人们的志愿寻找一个根据似的,在藏汉词典上有这么一个词条:倒淌河。这个藏文单词是不倒淌的意思的,一个蹩脚的翻译尽能够把它译成“有文明的女人川”。有时直译一种语言是要犯过错的,可是在这里,它却是传神的。

啊,倒淌河,女人的河。它是皇家的公主,龙王的女儿,也是牧民的女儿。它娇小孱弱,却百折不挠。昨天它开辟了奇特的倒淌河风气,来日它必将发明更为残暴的倒淌河文化。

传说中又谓文成公主进藏,经由此地,洒泪成河的故事,更使它驰名于世,成为人们心目中一条神秘的河。又有人说,海心山神泉被梗塞后,为不使湖水干枯,莲花巨匠便从四周引108条水入青海湖,最后还差一条,于是便把东流的一条水,由神蛇开路,引进了青海湖,从此便有了这条倒淌河。

第二篇:关于青海的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来到大美青海,欢乐夏都――西宁市。我是你们接下来的西宁两日游中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小。

翻开世界地图,在亚欧大陆的中南部,一块棕褐色彩的高地尤为引人注目,那就是高亢海拔,辽阔面积,年轻历史和独特位置与一体的,具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相信每一位中国人对此都耳熟能详,但对于青藏高原的门户---西宁,却都不甚了解吧!中国汉字讲究同音异形,琪的同性异形字之一就是神奇,奇特的“奇”,那今天呢,我就用五个“奇”,带您走入欢乐夏都--西宁。西宁第一奇就奇在“气候奇特复杂”

西宁是青海省省会,寓意“西。陲安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青藏高原的门户,“右通海藏,左引甘凉”,虽然是平地升天的第一步,但它的海拔已经达到2250米,比东岳泰山顶峰还高出600多米。西宁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日照为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摄氏度,最高气温34.6摄氏度,最低气温-18.9摄氏度。也正是由于高海拔,西宁夏季日平均气温只有15--17度左右,素有“西宁无夏日”之称,相对于内地火炉般的盛夏,这里的确是天然的避暑胜地,为此,西宁市特意打出“中国夏都”品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西宁的夏日更加迷人“夏都”的旅游品牌早已深入人心,旅游者更是络绎不绝。

此外,由于西宁西北部有祁连山,日月山等天然屏障,冬季冷空气很难入侵,一月平均气温约-10度,加之,暖气普及率相当高,使得滴水成冰的日子也成了暖冬。用“夏无炎暑,冬无酷寒,阳光灿烂,碧空如洗”来形容西宁的气候在合适不过了。西宁的气候不仅奇特,而且复杂。其实,西宁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高寒缺氧,人烟稀少,常年冰封的不毛之地,它确实有亘古连绵的冰山雪峰,但它也有葱葱郁郁的森林,深切低下的炎热河谷和温泉,加之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绚丽多次的民俗风情,使得西宁成为青藏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如果说西宁第一期归功于自然的鬼斧神工,那西宁第二奇就非人类奇迹莫属。

由于自然,历史,区位等因素,青藏高原的面积虽占全国总面积的25%,然而人口却仅占全国总人口的1%,青藏高原因此也一度被世界认为是“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然而,素有“中国最安静城市”之称的西宁市却最先打破缄默,成为青藏高原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人口破百万的城市。西宁作为古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枢纽,商业交往频繁,古羌人在此游牧生息的同时吸收了汉族先进生产技术,开始定居农耕,并逐渐形成了以日月山为界的青海东部农业区,加之,较青藏高原腹地更为优越的自然和气候条件,使得西宁市人口密度居整个青藏高原之首,20xx末西宁市7665平方千米的土地却拥有222.87万人口,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屋脊上的奇迹”,在这222.87万人口中,西宁将“和谐,包容,多元”演绎的淋漓尽致,这里聚居的汉,藏,回,蒙,撒拉,满,土等37个少数民族和谐共生,这里被世代信奉的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道教交汇繁荣,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象。初到西宁,给人的印象是新兴城市,其实不然,他是青藏高原上最最古老的城市,有着2100多年的历史,古称“‘西平亭”,是汉后将军赵充国屯田的地方,南凉的都城唐蕃古道的咽喉,丝绸南路的要道, 西海的锁钥,青藏高原通往中原的门户,河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历史上的西宁是一个人口和民族不断变迁的地区,而今日的西宁仍然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漫步西宁街头,每一个异乡客都能听到熟悉的乡音,这里接纳了无数的移民者和五湖四海的创业者,20xx年末,移民人口达到100多万之多,这别样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风情,在其他省份并不多见。

第三篇:青海导游词

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境内,距青海省会西宁市31公里,总规划面积6.8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游览区达3.25平方公里。景区包括天佑德中国青稞酒之源、彩虹部落土族园、纳顿庄园和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小庄土族民俗文化村5个核心景点,分别展现了土族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青稞酒文化、弥久沉香的酩馏酒文化、古老纯真的建筑文化、别具一格的民居文化、古朴神秘的宗教文化,是世界上最全面、最纯正、最真实的以“土族文化”为主题,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宗教朝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成为国内外游客集中了解土族民俗文化的首选之地。

20xx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审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xx年互助土族故土园正式启动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20xx年互助土族故土园顺利通过国家旅游局景区景观价值评审并被列入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

20xx年2月25日,新晋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第四篇:青海清真寺导游词

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们下一个即将游览的旅游点是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导游词

。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清真大寺的概况。

极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路南端东侧,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的礼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民众举行宗教仪式的专用寺宇。

伊斯兰教传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辽、金、元时期,当时就有许多回回人居住在丰州城内。

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率部驻牧于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归化城),并允许山西、河北的农民前来开垦耕地。由于这里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土质肥沃,很多中原地区农民都纷至沓来。也有许多回回人来到这里经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落在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之下占据天山南北,派遣了许多商队来到呼和浩特进行贸易。随着噶尔丹的野心膨胀,敢于和清廷分庭抗礼,对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康熙皇帝开始御驾亲征,最终迫使噶尔丹兵败被杀。在开战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还乡,但是有170多人不愿离开,在请示了朝廷后留居在呼和浩特。随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将张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归化城北,在现在的旧城北门外修建了呼和浩特这座最早的清真寺。

清乾隆年间,清廷再次发兵征讨准葛尔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愿随清军讨逆,并屡建奇功,战争胜利后随八旗军来到了归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来,建起了回回营。之后,还有许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的回回人也来到呼和浩特定居下来。他们多数以经商为主,并逐步发展了屠宰、餐饮、皮毛、牲畜交易、驼队运输等,为呼和浩特商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香妃被选入宫,有300多名新疆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护送香妃进京。回来的路上经过呼和浩特,发现在这里风光秀丽,水草丰美,流连忘返,不愿再回到新疆,于是就请求当时的乾隆皇帝在归化城赐给他们一马之地(跑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说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满弓射出一支箭的距离),这些人后来就定居在这里。据说现在呼和浩特姓马的回族就是当年护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后裔。后来回族人越来越多,多数居住在旧城北门外。他们有的经商做生意,逐渐变得富裕,就共同集资在旧城北门外数里弧形区域内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这一区域就形成现在的回民区。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穆斯林们朝拜真主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地方。汉语中清真一词,从我国南北朝时代便开始使用。但从南北朝到宋朝约800多年的时间里,清真一词在文人笔下只是用来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写清雅幽美的环境,与伊斯兰教寺庙无关。

元代以后,清真一词开始与宗教相联系。明中叶后,回族穆斯林赋予清真一词以新的含义。他们认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无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独一至尊。

伊斯兰教信仰的中心是: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两句话一般被称为清真言。这样,直至解放前,在我国社会上都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后来,人们把按照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制作的各种食品,称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点。此外还有清真餐厅、清真小吃店等。现在,清真一词已成为世人共知的特殊专项用语了。

〔实地导游讲解部分〕

现在我们已到达清真大寺的门前。请大家下车跟我来,让我们一起参观这座别具风情的清真大寺吧!

清真大寺坐东向西,大家都知道这个方向是朝向伊斯兰教圣城麦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间的门为朱红色正门。门楣上有清代光绪年间制作的清真大寺匾额及楷书国泰民安四字砖雕。寺门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现已拆除。大殿的外墙后壁正对正门。正门南北两侧的门是旁门,两边是蓝色的墙面。

礼拜殿是寺院内主体建筑,造型别致,殿门朝东,是三开拱形门。上楣刻有精细的阿拉伯文,意译为安拉是天地间的光辉。大殿前有月台,登上月台可进入大殿,殿内只允许男性穆斯林集体参加教内重大活动。清真大寺内的装饰纹样都用阿拉伯文、几何线纹和各种植物做题材,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殿内壁上饰有经文。殿顶由十二根红漆大柱立撑,支柱上刻着《古兰经》,寺内也藏有《古兰经》三十卷,是研究伊斯兰教的重要文献,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贵的伊斯兰教经典和地区历史文物。大殿房顶上有五座六角顶楼(象征穆斯林必须坚持和恪守的念、礼、斋、课、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两侧建有南北讲堂。大殿正东有过厅,厅内壁上绘有麦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图。经过厅可通往后院。院内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净身后方可入殿礼拜。

另外,还有望月楼、教长办公室、乡老会议室、海里翻(海立凡)学经堂等建筑。入寺门后,大殿南北两侧有甬道通往寺院内。大殿南侧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制回辉教百圣字号碑和重修绥远清真大寺碑有较大研究价值。

在整个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伟丽建筑物便是这座大寺东南侧的望月楼。它拔地凌空,秀出云表。登楼远眺,山川物景尽收眼底。它孤标耸峙,正以亭亭特立见奇。它建于1939年,楼高36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攒尖顶,每逢斋月,穆民在楼上望月。望见初月后封斋或开斋,故名望月楼。楼分两层,形如竹节,成六棱体,楼的西面用汉文和阿拉伯文书有望月楼三个大字。第一层是外露望台;第二层顶部建有一座六角凉亭,凉亭绮丽雅致。楼顶端的铁柱上装有月牙灯。楼内有七十八级螺旋木梯道盘旋环绕而上。进入凉亭,凭栏远眺,青城新貌,悦目赏心。它与城内的蒙、汉、藏各式建筑荟萃在一起,衬托出呼和浩特这座多民族城市的庄严、绮丽,更有力说明呼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来,蒙、汉、藏、回、满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劳动和精心缔造出来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征着国内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团结。

如今保存古朴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兰风情一条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为回民区重要的景观和穆斯林活动区域。

第五篇:青海湟中塔尔寺导游词

亲爱的各位朋友:茫茫人海中,您与我因为缘分而相遇在这美丽神奇的青藏高原!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的是距省会西宁27公里的湟中县鲁沙尔镇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圣地—塔尔寺!

我们环顾四周,会发现我们已经身处层峦叠翠、秒如八瓣莲花的莲花山之花蕊当中。在这雪域佛国的圣境中不但拥有如意八塔之守护、护法神殿之神秘、祈寿殿之花香、大经堂之静谧、大金瓦殿之花香、菩提大银塔之庄严、九间殿之径深、酥油花馆之奇幻外,更诞生了第二佛陀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相传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之化身降凡人间,在大师诞生时,其母剪断脐带滴血出长出了一棵菩提树。在公园1379年以这棵菩提树、大师自画像、十万狮子吼佛像为塔藏修筑了一座佛塔,后来大修士仁钦宗哲坚赞于1560年在旁边修筑了一座佛堂。因为先有塔后有寺,故有塔尔寺之美名流传于世!

塔尔寺因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所以在全国3600多座格鲁派寺院中名声显赫。于甘肃夏河的拉卜楞寺、西藏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并成为格鲁派六大丛林!

佛缘无性、万物有灵,塔尔寺信仰的灵魂若是留恋与大金瓦殿、则会让无数信徒僧侣五体投地顶礼膜拜;塔尔寺的艺术灵魂若是游走于佛国艺术,更会让世人麻木的心灵为之震撼—因为世人惊叹他们为“三绝”!

用颜料盒画笔那无形的文字书写着历史沧桑的壁画是一绝,用刺绣与绘画那无声的对白演绎着民族智慧的堆绣也是一绝,用酥油和虔诚那无我的融合感悟着灵魂升华的酥油花更是一绝!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小金瓦殿!您现在看到的就是三绝之一的壁画,壁画用它丰富鲜艳的色彩、多姿的形象、高超娴熟的画技、别具一格的画面;在墙壁、布面、木板上动情的诉说着古老的传说。在经过处理的洁白的墙上,打上底色绘制图案,最后上一层清漆的这种壁画叫壁面画。像这位游客问的这种画在布画上的称之为布面画。因为在画的四周定一个木框,所以又称间堂壁画。在被干燥抛光后的板上用胶和石膏粉合成的白浆打底,再绘上图案的叫木板壁画。

壁画的巧妙不仅仅是风格精湛古朴、线条细腻明快、人物形象生动、画面流畅舒展,而是它丰富鲜艳的色彩!这以天然矿物质再配以动物的胆汁调合而成的颜料,很轻易的欺骗了我们的眼睛又无意间隐瞒了壁画的年龄。虽是一抹色彩却承受着400余年的风雨变迁,沧海桑田。让我们丝毫看不透岁月在上面留下的痕迹,胜似一位出水芙蓉的少女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壁画之绝——绝于色!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塔尔寺的显宗学院—大经堂。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塔尔寺又一绝堆绣。堆绣分为两种:平面堆绣和立体堆绣。平面堆绣:是绘画与刺绣的巧妙结合。它既有绘画的色彩之鲜艳,又有刺绣的细腻之精巧,可以说将两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融合为了一件技艺精湛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宝。立体堆绣是浮雕与刺绣的完美结合,既有浮雕的立体质感又有刺绣的细腻之巧,可谓粗狂中显细腻,平凡中见绝妙的艺术奇葩!

这堆绣之绝——绝于巧!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步入了酥油花馆。将雕塑艺术推向极致的酥油花雄踞“三绝”之首的宝座。关于酥油花的起源有个动听的传说。在公元1409年宗喀巴大师首次大昭寺发祈愿法会的一天夜里做了个怪梦,梦见荆棘变为明灯,杂草变为鲜花。梦醒后为了再现美妙的梦境,立即组织艺僧用酥油塑造了各种花卉树木,还有珍宝连同酥油灯一同供奉佛前。

酥油花的原料是从20斤牦牛牛奶或羊奶中反复搅拌后才能提炼出一斤黄白色的油脂。它的特性是:光滑细腻、可塑性极强,经过僧人灵巧之手虔诚之心的酥油仿佛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只用手指、指甲、小木棍这些极为简单的工具的灵巧之手却给予了酥油花之身形,而将双手插入冰水之中直到麻木的虔诚之心更赐予了酥油花之灵魂!

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酥油花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佛国艺术的精华!蓓蕾初绽的酥油花芬芳馥郁。我们仿佛可以闻到那沁人肺腑、淡雅清新的花香。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我们仿佛听见它们在窃窃私语,从他们多情的眼神中仿佛可以读懂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雄伟壮丽、气宇轩昂的亭台楼阁,我们仿佛与佛国净土只有举步之遥,酥油花的绝妙让所有语言都失去了形容它的资格,这就是佛国的艺术、艺术的佛国!

酥油花之绝——绝于真!

如果灵巧的双手、虔诚的心让佛国艺术绝于色、绝于巧、绝于真的话!那么乐观的信念、善良的心也一定会让您的人生绝于善、绝于美、绝于爱!

各位朋友:佛说:“五百年的善缘,方修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您与我如同缘分天空中的蒲公英一般短暂的相聚后,您将会扬起您远行的风帆,去那属于您远方孕育您光辉的未来。看!灿烂的夕阳已经染红了天边的云朵,希望我今天的服务也能染红您满意的笑脸。如果本次行程中,小何的服务没能贴到您心坎上,希望您能把宝贵的意见或建议当做辞别的礼物赐送于我。最后祝福您一路平安,扎西德勒!

青海湟中塔尔寺导游词6: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塔尔寺,所在的这个镇在藏语里称为“鲁沙尔”,汉语地名是“湟中”,意思是地处湟水的中游。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发源于古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地区之后形成的一个佛教支派,由于藏传佛教寺庙中取得佛学学位的僧人在藏语中称为“喇嘛”,所以喇嘛教这个称呼就传开了。”格鲁”是藏语译音,意思是“善规”。佛教自7世纪传入西藏到最后形成藏传佛教,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变迁和改革。格鲁派是15世纪才出现的藏传佛教的一支派别,因它的教规对僧人要求十分严格,故得名“善规”,又因该派僧人在做法事时戴黄色的帽子,所以更多的人称它为黄教。虽然黄教在藏传佛教中出现最晚,但是由于管理最严,深得信徒崇敬,因此规模越来越大,在藏族地区信徒居其他教派之首。黄教寺庙更是随处可见,其中最著名的6座是西藏的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甘肃的拉卜楞寺以及我们现在参观的塔尔寺。塔尔寺的著名完全在于它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宗喀巴的故事我们随后再讲,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塔尔寺的第一组建筑:八大如意宝塔。

(八大如意宝塔)

和很多寺庙的情况相同,塔尔寺的各组建筑建成的年代也不尽相同。我们眼前的这一组塔建筑年代就比较晚,建于公元1776年,是根据佛经中对佛祖释迦牟尼的记载为纪念佛祖一生中的八大业绩而建。这第1座塔叫莲聚塔是为纪念释迦牟尼的诞生。据记载,佛祖是从他母亲摩耶夫人的右肋下降生的,下地就会行走,共走了7步,每走一步均现出一朵莲花般的云彩,即所谓“步步生莲花”。这第2座塔叫菩提塔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的成佛。释迦牟尼出生于帝王之家,父亲期望他继承大业,但王子天性聪慧,悟性极高,深感俗世的痛苦,最后终于弃家出走,经过艰难的苦修不得解脱之后,释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树下静坐,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思考,在天朗风清之际参悟了六道轮回,终于成佛。因些佛经中常以“菩提”比喻成佛。第3座塔是初转__塔:在佛教中有许多专门用语,例如将佛祖宣讲佛法称为“轮__”,该塔即用于纪念佛祖初次讲经说法而建。第4座塔是降魔塔:佛经中常将不同于佛理的见解和作为称为“外道邪魔”。在佛教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长期同各种反对思潮的斗争,佛教最终拥有了广泛的信徒,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降魔塔就是为纪念这一过程而修建的,并有欢庆佛教获得胜利的寓意。这座塔叫做降凡劳动保护用品:释迦牟尼出生之后3天,其生母即故去,哺育他成长当归功于姨母摩诃波波提,传说佛祖成佛之后,又为超度其姨母而降临人间,使得摩诃波小组提最终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出家的女人。这第6座塔叫息诤塔:佛教形成之后教徒内部常出现有关“正道”的争论,该塔即用以纪念佛祖以慈悲之心平息争执。这是祝寿:顾名思义此塔用以纪念教徒为佛祖恭祝寿诞而建成。这最后一座塔叫涅而建的。这8座如意宝塔均属方形底座,圆身,尖顶的典型喇嘛塔,因其形状像瓶,所以也叫“瓶塔”。这种塔普遍见于藏传佛教庙宇的进门部位,通常内部是空的,装进成千上万个小小的泥佛像,但是塔尔寺的这8个塔内埋着该寺历代高僧的衣冠,各地信徒常来这里绕塔参拜,虔诚有加,这也是塔尔寺佛塔具有特色的一个方面。

这是小金瓦寺,又叫护法神殿,是塔尔寺用以供奉“家神”的地方。进院之后让我们首先看一看四周2楼回廊上陈列的动物标本。大家请看,有野牛、岩羊,还有狗熊、猴子等。由于是用真的动物皮毛剥制,填充而成,所以形态逼真,它们象征被佛教征服的外道恶魔。大殿中神龛中供奉的是各种护法神像,它们护佑着寺庙的安宁。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这匹白马标本,相传,九世班禅曾骑着这匹白马从日喀则赶往塔尔寺,近2000公里的路程1天1夜就到了,到了塔尔寺后白马不吃不喝,最后死去。当地信徒为了纪念这匹有灵性的白马,就将它制成标本保留了下来。 小金瓦寺内的壁画具有藏传佛教壁画的代表性,不仅色泽艳丽而且形象奇特,外行人往往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这些壁画很大一部分描绘了藏传佛教在形成过程中佛教大师,如莲花生,降服恶魔的故事。壁画中的动作常被寺庙僧人在宗教节日中加以模仿。而其狰狞的面目形象则用对犯规僧人在心里上形成压力,因为塔尔寺中处罚犯戒僧人的地方即在这个院落。出门之前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像筒一样的器具。这叫嘛呢经筒,在藏传佛教寺庙里是最常见的,筒用木头或金属做成,中间是空的,里面装满了经书。筒的侧面雕有文字,均是梵文发间的“掩嘛呢叭咪哞”,即观世音菩萨的6字真言。对这6个字有很多种解释,从字面上来讲并没有什么太深的含义。但藏传佛教徒普遍认为常念这6个字,平时则可以消灾免祸,死后即可以升入天堂,免下地狱。信徒和僧从用手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经筒,口中默念着6字真言,这样既念了经书,佛祖又会保佑自己。藏族地区的牧民信徒很多从小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很难诵读经文,但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诵经念佛又是必要的,所以他们采用了这种一举两得的办法。各位朋友不妨也可试着转一转经筒,念一下吉祥的6字真言。但请注意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转,千万不要转错了方向。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小巧幽静的院落,它叫祈寿殿,但一般都叫它花寺,进门之前我们先看一看前山墙上的两幅砖雕,左手的这一幅叫“鹿鹤同春”,右手的一幅是“葡萄刺猬”,都是寓意吉祥的含义,塔尔寺的砖雕艺术历史悠久,而且以做工细腻而闻名,这两幅即是明证。

进门我们看到的这块半人高的石头,非常珍贵,传说宗喀巴的母亲生前背水途中常靠着它休息。现在成了信徒朝拜的圣物。石头上面贴着的钱币是怎么回来呢?原来是信徒对佛虔诚的一种表示,实际上是对寺庙的布施。都是信徒和游人的一份心意。据说只有心中有佛的人才能够将布施贴在石头上,否则佛就不收你的。有心的人都可以试一下自己的诚意,我可以告诉大家这里面有个小小的窍门,以后再告诉你们,好吗?大家可以试试。

各位请集中一下,让我们来看一下大殿中供奉的佛像,当中这一位是佛祖释迦牟尼,和我们汉地佛教寺庙中的佛祖形象相去不远。稍前左右两位是佛祖的两位大弟子迦叶和阿雅。佛祖的胁侍菩萨照例是习惯上的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骑青狮者为文殊,骑白象者为普贤。你们大概还要问最前面的这3尊小佛像是谁?它们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即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左右两厢各具形态的是十六尊者像,俗称“十六罗汉”。

回过头我们来看一看这满院的浓阴。这种树在青海并不常见,它叫旃檀树,也叫菩提树,据说这座祈寿殿是为给七世格桑嘉措祝寿而建。传说为该殿开光时撒了一把吉祥米,便化作满天的花雨落下。这也是该殿又名“花寺”的来历。但我以为这个美丽名字的来历更多的是由于到了夏天,满院的绿树开满了香气袭人的白花,遮天蔽日、香烟缭绕,如入仙界,叫人流连忘返之故。

现在我们来到这座颇似农家小院的院落,如果说刚才我们还感觉到庙宇的庄严,那么现在一定有种重返世俗的轻松感。

这就是塔尔寺的印经院。因为寺庙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经书,因此,负责印经文的僧人便会整日忙个不停。现在,让我们进房间里来看看他们是在怎样工作的。

佛教传人西藏是从古印度和中国内地两个地区同时传入的,所以藏传佛教经典同时受到二者的双重影响,因此,藏传佛教的典籍便浩如烟海。我们现在想得到汉文的某部佛经,也得想办法从藏语佛经再翻译过来塔尔寺的印经院至今仍然采用比较古老的雕板印刷法,经书的用纸是这种颜色稍暗,韧性极好的棉质纸张,经书开本都不大,多呈长条状,翻阅方便颇具古意。我们读不懂的藏文字规范端庄,秀丽整齐,像是帧帧艺术作品,有种朴素的美感。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依次参观一系列最主要的殿堂,它们是塔尔寺的主体建筑群,也是寺中僧人活动的主要场所,请大家先来看一看大经堂。

在藏传佛教寺庙中大经堂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是僧人诵经学习进修的地方,遇到活佛莅临的日子,更是僧众聆听介法的场所。进门之前我们先在正门这里看一下这种特殊的工艺品,好像刺绣一样,这种艺术品叫“堆绣”,它是在刺绣之前先垫上一层棉花或羊毛,以求立体效果。这两幅“八仙人物”便是塔尔寺的珍藏品,虽为寺中僧人所制作,但很有民间情趣。因为堆绣制作比较复杂,工艺要求又高,现在寺中已很少有人能制作了,这就更显出这些珍品的可贵了。

目前的大经堂曾经过多次重建和扩建,最后一次完成于民国四年,就是公元1915年,建筑面积2750平方米,是典型的土木结构藏式双层平顶建筑。(从侧门进入大经堂内部)大经堂由这种藏式棱柱分隔成很多小的开间,柱子一共是168要,其中60根为暗柱,建在墙壁内,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有108根,柱身上包裹着的图案精美的藏毯是蒙古王公的赠品,僧人们就在柱间的这些藏式毯子上,叫做“佛团垫”打坐念经。大经堂的三面墙壁上都布满了佛龛,这一尊是弥勒佛像,有关它的故事我们等会儿再讲。这一尊是十一面观音,在藏传佛教中很多佛像都造型奇特,这主要是由于受到佛教密宗的影响。由于塔尔寺是班禅活佛的管辖范围,他曾多次驾临该寺居住,讲经,所以大经堂当中最显著的位置是留给他的。还有这尊镏金像,便是已故的十世班禅,还有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塑像,工艺精湛,形象逼真。这尊幼宗喀巴像在端庄中透出天真,不失儿童的可爱。

现在让我们大家来看看藏式建筑的一个特别的地方:即鞭麻层的利用。平顶的藏式建筑是和青藏高原干旱少雨的气候相适应的,典型的藏式建筑外墙大面积采取“蜈蚣墙”、藏窗、鞭麻层的做法,既有实用性又具有装饰性。鞭麻草是高原常见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原来呈白色,现在大家看到的鞭麻层是将鞭麻草晒干,切碎,上色之后,运用在建筑物中。鞭麻具有减压、吸湿、抗震的作用,是藏传佛教寺院在建筑时就地取材的一个典型。

这个殿叫做金刚殿,在殿的四周,布幔围住的部分是藏传佛教中形态各异的护法金刚,正中的塑像是镀金的,为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宗喀巴戴的黄色桃形帽,是黄教的标志。但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帽檐部位有一圈红色,是偶然现象吗?不是。历史记载宗喀巴在创立黄教之前曾师从红教,他悟性极高,以不满于当时各教派的腐化颓败,经过多年钻研,终于创立了一个教律严格又为大众所接受的新派别,传说红教徒习惯戴黄色里子、红色表面的帽子,宗喀巴在改革成功之后将帽子翻了过来,但露出一圈红色的帽边,以表示对老师栽培的不忘之情。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些磕头的虔诚信徒和僧众,这里面大多数都是远道而来的藏族牧民。这种全面匍匐的磕头方式叫做“五体投地”,又叫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中对佛表达虔诚的最高参拜形式。据说信徒若在佛前许过愿,还愿时就要用十万个长头来报答。远道来的人都是自带干粮,白天到这里还愿,夜间就近住宿,一天天不停地拜下去,一直拜到规定的数目为止,而且每次之前的间隔不能超过24小时,也有一说12小时,否则前面的累积数都无效,得重头再来。

信徒们为什么要选择这里来向佛参拜呢?因为这里是塔尔寺的主殿,大金瓦殿,据说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诞生的地方。宗喀巴原名罗桑智华,生于1357年。宗喀巴藏语意思是湟水边人,因共生于湟水之滨,故名。传说宗喀巴的母亲生下他,剪断脐带,把血滴在地上,后来就从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棵非常茂盛的白旃檀树。宗喀巴后来进藏学习藏传佛教,并成为一代宗师之后派他对弟子回乡省亲。母亲见到儿子的书信之后发现原来的那棵树长得更加茂盛了,树上缀叶十万且每片叶子上均有一尊狮子吼佛像。宗喀巴母亲感到很奇怪,便写信把此事告诉儿子,并表达了思予之情。宗喀巴大师回信安慰母亲,并让她绕树修一座塔,声称“见塔如晤儿面”。于是便有了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以后逐年又修建了庙宇殿堂,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塔尔寺,顾名思义,先有塔,后有寺,而那棵被修进塔里的树,慢慢又从根部衍生出来,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几棵。

请大家先从侧面看一下这座大银塔,它便是由最早的那座塔装饰加工而来,现高11米,外部镀银并镶满了珠宝,已经不是早期的古朴模样了。大银塔内部藏有旃檀树和宗喀巴的自画像,所以信徒才对它虔诚有加。正面的这幅匾额上书“梵教法幢”四个大字,是清乾隆皇帝的御笔钦赐,这柱子旁边的两根象牙是日本国的佛僧所赠。大金瓦殿内还藏有塔尔寺历代传下的宝物如唐卡、经书、珍宝等等。每年举行盛大的宗教节日时,僧人们要在这晨用酥油燃起成千盏灯,诵经祈祷,浓厚的宗教气氛达到了顶点。

中国传统建筑中将四根柱子之间的范围称为一个开间。九间殿从横的方向算共为九个开间,故称九间殿,室内实际上又隔成了三个大间。我们先看这一间,中间的佛像大家已经相当熟悉,它就是佛祖释迦牟尼,但在这里称为狮子吼佛像,也就是宗喀巴的母亲在旃檀树叶上看到的形象。“狮子吼”是用来形容佛祖在宣讲佛法时声音宏亮,令众生猛醒。两厢列侍的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些小神佛如:妙音天女、骡子天王等。

居中的这个殿称为文殊殿,因为当中所供奉的佛像为文殊菩萨像,他的代表法器为宝剑和经书。左右的协侍分别为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这种排列方法在佛教寺庙中非常少见,因三位菩萨实际上地位相同。这是因为藏传佛教徒认为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转世,所以在安排佛像时也将这位菩萨的地位提高了。这个殿中的几尊佛像面部线条丰满优美,在庄严中透出灵秀,是塔尔寺塑像艺术中的精品。

左手的三个开间中供奉着宗喀巴大师,左右两厢的坐像分戴黄帽和戴红帽的两种。戴黄帽者为宗喀巴的两大弟子嘉曹杰和克珠杰以及三世索南嘉措和四世云丹嘉措。戴红帽者为古印度两大戒律师“二胜”及古印度六大佛学家“南赡部洲六庄严”。因为在藏传人佛教的创立过程中他们的学说曾起到很大的作用。殿内两侧各有一造型怪异,面目狰狞的猛相护法神像。右侧一尊为怙主,藏语称“公保”,左侧一尊为法王塑像。

弥勒殿建于明万历五年,就是公元1577年,藏语称“贤康”,殿内主供弥勒佛像。让我们来看一看这座镀金的坐像。它是弥勒佛12岁时的等身像。大概现在各位心里已经有了疑问:为什么今天在塔尔寺看到的弥载佛像包括这尊在内都和我们平常看到的不同?因为我们常识中的弥勒佛总是那位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胖和尚。其实这位好脾气的和尚据说并不是“正宗”的弥勒佛,而是南宋末年浙江的一位叫契此的和尚,他在世时常手提一只布袋在集市上走,人称“布袋和尚”,圆寂后人们认为他是弥勒化身,降临凡间警示世人,但传说毕竟是传说。而因为佛教曾从印度和中原两个地区传入藏族地区,佛像在面貌上直接受到印度佛像造型造型的影响。这尊弥勒像就具有浓厚的犍陀罗艺术遗风,或者换句话说,也就是更“正宗”一些。塑像内藏有宗喀巴父亲鲁木格的额骨、头发、僧帽和如来舍利、阿底峡尊者的灵骨等。佛像左、右分别为塔尔寺第一任法台和塔尔寺创建者的灵骨塔。殿内右侧圆柱下的这尊双手合上,食指向上的铜佛像,是观音像的一种,据说是件出土文物。

九间殿前这个规模颇大的院子被称为“社火院”,除了平时被寺中僧人用作“辩经”场所之外,每逢塔尔寺的几个重要宗教节日,还在这里跳大型宗教舞蹈,如马首金刚舞、法王舞、怖畏金刚护法舞等等。舞蹈的内容多取自藏传佛教教义,还包括一些藏族的民间传说,大意不过是消灾免祸,保佑平安。舞蹈中的角色均由寺中僧人扮演,舞蹈动作经过几百年时间已基本程式化。每逢这里举行活动,信徒和群众都纷纷赶来观看,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前边我曾向各位介绍过塔尔寺有名的两件工艺品,即壁画和堆绣,现在我们将要看到的酥油花,是塔尔寺最精彩的艺术品,不仅远近闻名,还曾拍成过纪录片。它与壁画、堆绣统称为塔尔寺的“藏族艺术绝”。

酥油花,顾名思义,就是用酥油捏成的。其中包括佛像、人物、花卉、亭台楼阁、动物等等。酥油花的来历,传说纷纭,我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个传说。黄教大师宗喀巴在西藏学佛成功后,想在佛前献花表示自己的敬意,但当时在西藏正逢严冬,没有鲜花宗喀巴便用酥油捏成一朵花,供在佛前。从此,弟子们纷纷效仿,渐成风气。很多黄教寺院都有在宗教节日时制作酥油花的习惯,但以塔尔寺的规模最大,也最出名。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恰逢塔尔寺的四大法会之一,寺庙都要展出一批制作精美,选题新颖的酥油花作品,届时参观,朝拜者络绎不绝,称为“灯节”。

酥油花固然绚丽多彩,但制作过程却非常艰辛。尤其是制作的季节必须要选在冬季,作坊内还不能够生火,以保持低温,由于酥油遇温稍高便会融化,僧人在制作时若手温升高,就要将双手浸入冰冷的水中去降温,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制作时一般是先搭架子,之后捏成各种形象,需要上色的部分预先就将颜色掺入酥油内揉好。制作的时候需要非常地细心,因为最细小的地方都不能够马虎。原来塔尔寺的酥油花制作作坊分上下两个院,每年都要分别推出一套新作品,但题材事先都是保密的,有些竞争的意味,若届时推出的作品选题相同,则被认为非常吉祥。

酥油是牛奶的提炼物,在藏区应用普遍,不仅用来食用,还用来作为寺庙中长明灯的燃料。以前“灯节”结束之后,酥油花均被重新用作燃料。自从建立了酥油花馆之后,当年的作品就可以被保存在这种有空调的玻璃柜子中供人参观,一般可以保持一至两年。但因为每年都有推陈出新的酥油花出现,所以我们每年都可以观赏到新的艺术品。

第六篇:青海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祁连山的平均山脉海拔在4000米~5000米之间,高山积雪形成的硕长而宽阔的冰川地貌奇丽壮观。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称为雪线,一般而言,冰天雪地,万物绝迹。然而,祁连山的雪线之上,常常会出现逆反的生物奇观。在浅雪的山层之中,有名为雪山草甸植物的蘑菇状蚕缀,还有珍贵的药材――高山雪莲,以及一种生长在风蚀的岩石下的雪山草。因此,雪莲、蚕缀、雪山草又合称为祁连山雪线上的“岁寒三友”。

祁连山的四季从来不甚分明,春不象春,夏不象夏。所谓“祁连六月雪”,就是祁连山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写照。

祁连山的原始森林景区更是风光迷人,立夏之后,山林之中一片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祁连山的原始森林区内,有15.7万公顷,200多万立方米的森林资源。是青海省较大的林区之一。这里有云杉、圆柏、杨树等林木以及鞭麻、黑刺、山柳等灌木。此外,祁连山的密林雪岭之中,还有许多游荡的鹿群或奔跑,或徘徊其间,野趣浓烈,生态优美。

祁连山中的河谷和洼地,海拔平均3000多米;而祁连山浪峰般的高山顶则在4000至5000米之上。一路之上履冰踏雪,寒风刺骨。但有着使你目不暇接,可尽情观赏的大自然之美。祁连山的每一个山峰本来就显得气势雄伟,人称是“石骨峥嵘,鸟道盘错”。这些由冰雪和石头凝成的奇形怪状、棱角分明的脉脊,有如用巨斧劈雕一般。至于因高山上终年积雪而形成宽阔硕长的冰川,那是雪山的一绝!冰川是长年不溶化的,好似披挂在雪山众神身上的条条洁白的“哈达”。它们千姿百态,躺卧在雪山上,如白虎藏匿,如银蛇盘绕;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有如钻石发出万簇光芒;在霞光的色染中,冰川则有无法描摹的瑰丽!

祁连山中多河,这是因为在着终年覆盖的雪山,数不尽的冰川;每当暖季来到,阳光总会融化掉上面的一层冰雪;再加上森林带的降雨,水源之沛,无疑是众河不尽之源。

推荐专题: 丽江古城导游词 英语导游词 青海沙岛导游词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