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语学习承诺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国语学习承诺书》。
2016-2017学年 第一学期 拍克其乡小学 国语学习方案
拍克其中心小学
教务处 2017年9月16日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拍克其中心小学国
语学习方案
加强国语培训学习工作,是少数民族区域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助于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为进一步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基层干部掌握“双语”交流的表达能力,更好地向广大基层群众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师职业道德为准绳。以更新师德观念,规范师德行为,提高师德水平为重点,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家长满意的学校,以学生满意的教师”为目标,以“爱的教育”为核心。进一步深化师德建设,强化师德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师国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二、总体要求
学校45岁以下的教师国语能力要全部达标,达到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规定的基本要求。
具体要求:着重提高教师的“四种能力”。即:听的能力,听懂国语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用语;说的能力,必须掌握20个以上常用词,满足日常工作、生活需要,民、汉干部之间能直接交流,能够用国语安排和总结工作;读的能力,民族干部能够阅读汉文报刊、文件和日常生活、社交、学习等相关内容;写的能力,民族干部能够掌握基本的汉语日常生活、社会交际和一定工作需要范围内20个常用词,能够写出一般性的应用文和工作计划、总结、讲话提纲。
三、提高国语水平基本措施
严格执行教师国语学习“八个一”制定。
1、每人一套国语教材。
2、每天听说读写一小时。
3、每天要求教师观看《新闻联播》。
4、每天背诵一篇国语课文。(每个年级的业务组长负责)
5、对本周国语学习进行书写练习。
6、每周使用国语上一节汇报课。
7、每周一次国语学习总结会。
8、每月一水平测试。
针对教师我校还做出一系列措施:地区测试不达标的老师实行跟班制,没有课的教师到自己所带班级进行国语听课,利用学校资源进行维汉教师“一对一”学习,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开辟校园宣传国语专栏,通过宣传专栏,让全校师生每天学习一句日常用语。每周一首红歌,每天必唱。
四、学习内容及形式:
根据地区测试成绩为准。
不合格的以二年级教材为主,掌握日常基本用语。 基本合格的以三年级教材为主,掌握基本课堂教学术语和日常用语。 合格的以四年级教材为主自主学习,要求能熟练使用国语进行授课和熟练使用课堂教学术语。
学习形式以集中培训和自学为主,分层次进行国语水平的提高。
六、考核奖惩
1、将绩效工资的30%跟国语学习考核挂钩,对于抽查、测试不合格的教师扣除相应的绩效工资,奖给优秀教师。
2、学校不定期对教师国语学习进行督促检查,对学习好的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国语学习不重视的给予通报。
3、国语考核与教师年度考核挂钩,考核不合者,年终考核不予评优。
七、领导小组
为加强教师国语学习,学校特建立国语学习领导小组 组长:邵忠斌
副组长:郝少华、宁二婉
组员:努尔比叶、裴丽媛、阿曼尼萨、麦热木尼沙、巴哈尔古丽·艾尔肯、杨琳梅
拍克其乡中心小学
2017年9月16日
教务处
----
国语心得体会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今天,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国语经典,通过学习,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首先看得是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于丹教授讲授《论语》的方式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圣人,《论语》中的文字更是让我感觉遥不可及。而于丹教授仿佛把难以消化的食品加工成了美味的快餐。她带我们穿越时空,把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我们面前。
于丹教授总是把《论语》的精髓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用生活中的小寓言来演绎。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父亲有两个女儿,一个极端乐观,整天一个极端悲观,父亲为了让悲观的小孩开朗起来,试图通过环境,让孩子有所改变。于是他把乐观的小孩关在马厩,把悲观的小孩安置在家里,并给悲观的小孩买了很多好玩的玩具。天黑了,他回到家里,悲观的小孩还是愁眉苦脸,父亲问他为什么不把玩具拆开来玩,孩子说:她怕每个玩具都玩坏,还是不玩了。父亲又来到马厩看另外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身上沾满了---- ---- 马粪,但是她正开心地刨着粪,父亲问她在干嘛?孩子说:我总觉得这马厩里有小马。这就是一个悲观者和一个乐观者截然不同的观念。
另外一个小故事也让我记忆犹新。小孩告诉大人苹果里有星星,大人以为小孩在讲童话故事,就一味地点头应付。小孩一本正经地继续向父亲说苹果里有星星,看着父亲不相信的敷衍,孩子拿过来一个苹果,把苹果横切了,结果,真的一切一个星星。如果不是孩子告父亲,也是大人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苹果里有星星的事。所以,知识没有“不耻下问”。更多时候,只是改变一下人的思维方式而已。
接下去看得是《孔子》。除了感叹周润发的演技出神入化之外,经典的台词也让我回味不已。
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影片中以“活人殉葬”引出了这句话。
2、见义不为非勇也
影片中以“子路路见不平,私藏被追杀的小奴”为媒介引出了这句古语,看到需要你做义举的事情不做,就不是勇敢的人。
3、君子无戏言,言必信,行必果。
影片中,孔子的这句话,使得齐王不得不信守承诺。
---- ----
4、南子: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是什么意思啊!
孔子: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
南子:在诗三百篇中,有好多篇是关乎于男女情爱啊!
孔子:诗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情思深深,而没有邪念。
南子:男人的本性就是贪财好色,为此争得头破血流,这也是天性,要克服,难呐!
孔子:正因为难,才能考验出君子。
5、冠者,礼之始也
影片中孔子很注重服饰的“正”,认为这是“君子当正其衣冠”。
子路战死在沙场上的时候,也不忘带好头上的将帽,死都不忘修养礼仪。
电影《孔子》,简洁而又不简单地讲诉了孔子从壮年到老年,一生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终生。在这个过程中,电影浓缩了论语的精华,让我们受益匪浅。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 ----
----
2016-2017学年 第一学期 拍克其乡小学 国语学习方案
拍克其中心小学
教务处 2017年9月16日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拍克其中心小学国
语学习方案
加强国语培训学习工作,是少数民族区域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助于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为进一步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基层干部掌握“双语”交流的表达能力,更好地向广大基层群众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师职业道德为准绳。以更新师德观念,规范师德行为,提高师德水平为重点,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家长满意的学校,以学生满意的教师”为目标,以“爱的教育”为核心。进一步深化师德建设,强化师德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师国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二、总体要求
学校45岁以下的教师国语能力要全部达标,达到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规定的基本要求。
具体要求:着重提高教师的“四种能力”。即:听的能力,听懂国语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用语;说的能力,必须掌握20个以上常用词,满足日常工作、生活需要,民、汉干部之间能直接交流,能够用国语安排和总结工作;读的能力,民族干部能够阅读汉文报刊、文件和日常生活、社交、学习等相关内容;写的能力,民族干部能够掌握基本的汉语日常生活、社会交际和一定工作需要范围内20个常用词,能够写出一般性的应用文和工作计划、总结、讲话提纲。 三、提高国语水平基本措施
严格执行教师国语学习“八个一”制定。 1、每人一套国语教材。 2、每天听说读写一小时。
3、每天要求教师观看《新闻联播》。
4、每天背诵一篇国语课文。(每个年级的业务组长负责) 5、对本周国语学习进行书写练习。 6、每周使用国语上一节汇报课。 7、每周一次国语学习总结会。 8、每月一水平测试。
针对教师我校还做出一系列措施:地区测试不达标的老师实行跟班制,没有课的教师到自己所带班级进行国语听课,利用学校资源进行维汉教师“一对一”学习,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开辟校园宣传国语专栏,通过宣传专栏,让全校师生每天学习一句日常用语。每周一首红歌,每天必唱。 四、学习内容及形式:
根据地区测试成绩为准。
不合格的以二年级教材为主,掌握日常基本用语。 基本合格的以三年级教材为主,掌握基本课堂教学术语和日常用语。 合格的以四年级教材为主自主学习,要求能熟练使用国语进行授课和熟练使用课堂教学术语。
学习形式以集中培训和自学为主,分层次进行国语水平的提高。 六、考核奖惩
1、将绩效工资的30%跟国语学习考核挂钩,对于抽查、测试不合格的教师扣除相应的绩效工资,奖给优秀教师。
2、学校不定期对教师国语学习进行督促检查,对学习好的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国语学习不重视的给予通报。
3、国语考核与教师年度考核挂钩,考核不合者,年终考核不予评优。
七、领导小组
为加强教师国语学习,学校特建立国语学习领导小组 组长:邵忠斌
副组长:郝少华、宁二婉
组员:努尔比叶、裴丽媛、阿曼尼萨、麦热木尼沙、巴哈尔古丽·艾尔肯、杨琳梅
拍克其乡中心小学
2017年9月16日
教务处
学国语讲国语承诺书
学国语用国语承诺书
说国语承诺书
国语承诺书(共8篇)
学习承诺书
国语学习内容
1.你会说国语吗? 2.请问图书馆怎么走? 3.这附近有饭馆吗? 4.今天的作业你做完了吗? 5.请问您来自哪里? 6.请问图书馆怎么走? 7.你家有几亩地? 8.你家在地里一般种什么? 9.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 10.11.12.13.14.15. 最近几年你的家乡有什么新变化? 你会随手扔垃圾吗? 你喜欢什么节日?为什么?
你会做菜吗?你最拿手的是什么菜? 你周末有空吗?我们一起去拜访班主任。
向别人祝贺应该怎么说?回答别人道贺又怎么说?
说国语承诺书
学国语讲国语承诺书
学国语用国语承诺书
国防承诺书
国税承诺书
《国语》读后感
这学期,因为中国人文经典这门课程,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国语》这本书,也是第一次对上至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的这段历史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国语》这本书的作者身份至今众说纷纭,现在专家们一致认为这部作品来源于春秋时期各国史官的记述,后来经过熟悉历史掌故的人加工润色,大约在战国初年或稍后编纂成。它主要描述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几国王公贵族的言行,其中对晋国的着墨最多。
初读《国语》,我第一感觉就是它的语言凝练而质朴,人物言论中的道理比较深刻。最经典的一处体现我认为是曹刿论战一篇中的道理。“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于享子也,故不可以不本”以及“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寥寥几笔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春秋时期的礼仪之都鲁国实在的民本思想,强调了只有让民众的生活不匮乏才能长治久安的道理。
接着我阅读这本书的每一卷,都能有很多的心得。开篇的《周语》从总体上反映了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变化的过程。其中主要用周穆王、周厉王、周襄王三个反面案例说明了王化的道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古人仍抱有君权神授的思想,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思想已经向周朝的礼乐制度和由婚姻联系起来的宗法制度进行了明显的转变。这一点从富辰谏襄王一篇中就可以看出来。同时,“防民之口甚于河川”典故出处的一篇中邵公的言论无疑是民本思想在国家政治中的体现。最后不听他劝谏厉王的结局更是强调了这一思想的重要性,极具现实意义。
紧接着的《鲁语》一卷八篇文章体现出了鲁国礼仪之邦的鲜明色彩。“曹刿谏庄公如齐观社”和“叔孙穆子聘于晋”两篇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我看到这里不禁想到高中时在历史课上学到的知识,铁器牛耕的普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进而引起了政治制度的变革。周王室衰落,诸侯们开始争夺发号施令的权力。鲁庄公的所作所为在我看来大概是对周王室的不重视,所以他做出了不符礼乐制的事情。还有,“公父文伯之母论劳逸”一篇中他的母亲敬姜的言论很打动我。虽然她论述的论据中有君君臣臣的封建思想和以不变应万变的迟钝思维,但结果还是很积极向上的。她训诫说,人人要各司其职,不能以倦怠的态度做自己的工作。孔子也赞赏她道:“季氏之妇不淫也”。至于《齐语》一卷,主要记载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采取的内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导思想。这部分主要就是讲了管仲和齐桓公治理国家、使国家强大的一些具体方法。比如,齐桓公营建楚丘,送给卫国三百匹良马,还有文治武治双管齐下。在其他的书上,我知道齐桓公在位时齐国的国力空前地强大,但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现在我已经非常明白了。
接着的一卷十分精彩《晋语》,它比较完整地记载了从武公替晋为诸侯,献公之子的君权之争,文公称霸,一直到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灭智氏的政治历史。这一段认真读下去情节跌宕起伏,其中的明争暗斗戏剧性不亚于现在网络上的小说。这一段可以看出是作者用了很大心思写下的,值得我反复去看。
后来我查阅资料,原来“语”:是古代的一种记载形式。是西周到春秋时期一种记录“君臣之间、卿大夫之间”的治国之语,以及“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等的一种文体。《国语》的“国”:是指中华西周时的周(把“周王室”当成一个国来看待)、鲁、齐、晋、郑、楚、吴、越等8个国家。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国语》。
最后,我想给这本书做个总结。《国语》主要是以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叙述,叙述比较客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不同而各异。譬如,《齐语》一卷记录管仲时专谈治国之术;《越语》写范蠡则重谋略,功成身退;《鲁语》还提到孔子的评价。当然应该是有部分作者自己的想象虚构部分,如,骊姬的部分。它的思想方面还是大多数都极具现实意义,虽说书中讲道理时总是从天命出发或者占卦问卜,但正如我上文所说,很多王公重臣在思想上已经开始重视人民的作用并且懂得关注民生,使人民富足。同时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好好利用这本书了解先秦历史,学习其中的知识,继续前行。
齐 语
1、鲍叔让相位于管仲
这个事重在说明自知、知人。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2、桓公迎管仲
当你想得到某物时,别人不想让你得到。齐桓公对鲁说:我要亲手杀了管仲。于是鲁送回管仲。
3、管仲对桓公以社会划分
管子根本上是法家,但是又不同于韩非子的法家,阳光明脆而没有韩非的术、势那么阴险而为世人所诟病。
管仲建议国家一方面立法规范民众,一方面选举贤德,也就是好人好事,为世人的榜样。这样人民就安定了。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赏善罚恶。
这四个字是一切政府的基本责任。无论美国、中国、日本、苏联,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服务式政府、还是家长式政府,赏善罚恶乃是一个政府的根本,如果一个政府做不到这一点,离结束也就不远了。
具体怎么执行,各个政府有不同的做法。管仲认为:要把百姓分居。士工家商各有一片地方,互相之间少交流,可以使社会稳定。农民看不到商人的赚钱与轻松,也就愿意在土地上踏实的干活了;商人看不到工人的生活充满乐趣、稳定,也就以自己的财富为得意了;工人看不到土族的高雅也就以为自己的生活算完美了;而士族以为自己高高在上,谈论一些思想、玄妙的话题,就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逍遥的人了。
农民似乎在社会的最底层,但是在管仲的设计里,商人的后代永远是商人,工人的后代永远是工人,但是农民的后代纯朴,没有沾染不良习气,那些能当官的优秀者一定值得信赖。有关官员见到这样的人才不予推荐,要受到五刑的处罚。他们必须推荐贤才,才可谓之称职。
4、管仲对桓公如何速霸
想称霸就要有军队,但是你有训练军队的时候其它大国看到了肯定也不会闲着;小国诸侯也会有所防备。要想迅速称霸,做事情就要隐蔽,把战备寄寓在政令里。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全民皆兵”,和管仲的差不多。基本上是各个村几成几个小生产队,生产队的人天天在一起,生产劳作、军事训练都在一块。由于非常熟悉,夜间打仗一说话就知道谁是谁。白天一看身形就知道谁是谁。这样的人打倒时能够拼死互助,战死时大家都很哀伤。所以,防守就坚固不移,作战就英勇顽强。
“你若能拥有三万名这样的兵士,率领他们横行天下,讨伐无道,保卫王室,天下的大国诸侯还有谁能与你对抗”。
5、管仲让齐国铠甲和兵器充足
齐国的铠甲和武器不够,怎么筹备呢?一般的思路是国家召集人日夜加班赶制。管仲的思路是:罪犯可以用铠甲来赎罪。犯普通小过的罚钱。
这种惩罚措施现在还在用。而以罚钱而最为普遍。因为钱能间接的做到一切。任何事,多考虑一下都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出现。
6、霸道与王道的区别
秦统一六国的策略人所共知,即“远交近攻”。而管仲为齐桓公制定的称霸诸侯的策略是和睦邻国,征伐那些腐败、不安分的国家。
向南以鲁国为军事中转基地。西则为卫国,北方为燕国。
令人惊诧的是,齐国的军队向西一直进攻到西河,既后来吴起替魏国防守秦国之所在。并向北渡过黄河、穿越太行山,征讨了流沙和西吴。
总计齐桓公执政期间,共组织过有阅兵仪式的盟会六次,乘车举行盟会三次。
7、面对领导、上级应持的态度
葵丘之会,天子对齐桓公说:你呀,为人谦虚谨慎,劳苦功高,又是我的伯舅,所以你不必对我下拜了!桓公问管仲怎么办?听还是不听呢?管仲说: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为君者不讲君威,为臣者不讲臣礼,这是造成祸乱的本源啊。)
齐桓公很恐惧,马上出来行了礼。别的诸侯都认为桓公的行动顺乎礼仪。(诸侯称顺)。虽然有时同上级交往的时候感觉客套什么的很虚伪,但是如果人人对领导不敬,又怎么管理呢?公司、组织不就乱了吗?即使你到了齐桓公的地位,请记住你的身份,你仍然只是个诸侯,而不是天子。
8、霸主的迷失
齐桓公称霸了。“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如同现在的国际形势一样,经济活动始终默默的发挥着作用。在建立了国际格局之后,国家在相对和平的局面下,增加自己的实力,形成自身的良性循环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将来这一平衡被打破以后,将又是一次实力的对抗。
而齐之所以霸的原因是:唯能用管夷吾、宁戚、隰朋、宾胥无、鲍叔牙之属而伯功立。
晋语一
1、栾共子
人要为自己做的事找个理由。死也要有理由。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那些没有为自己所做的事找好足够理由就去做的人可称为莽夫。栾共子的理由 :“民生于三;事之如一” 。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从君而贰,君焉用之?
2、史苏、郭偃、士偃
预知祸害,无力制止,但提前防备,总能将祸害减到最少。
史苏占卜,见口而惧,意思是人言不可不畏!舆论是事变的前奏。现代社会的情报司,主要的工作就是搜集民众的议论,媒体的舆论。
战胜骊戎,俘获的晋献公罚史苏----只能喝酒,不许吃菜。在愉快心情下,对下属做的搞笑式惩罚。看来人在心情愉快时,确实会相对的宽宏大量一些。同所有历史名人一样,史苏接受惩罚后,说了一顿理由,义正辞严:我只是按照卦象做的实事求是的解释。
看到献公此行,史苏出来后对士大夫们发了一通议论,援引历史上因女人亡国的事例,似乎晋国已大难临头!
郭偃根据晋国的实际形势说,晋只是一个小国,旁边有秦、齐等大国,国君不行的话,国内大臣和邻国都会教训他。会用新君代替旧君,而不会亡国。
郭偃一眼看出那个骊姬是个笨蛋。空有闭月羞花的美貌,但是大脑空空如也。 大夫士偃说:“与其告诫不如预作准备,有了准备一旦出事就好对付了。” 后来,果然。
2、知本
骊姬生奚奇,请晋公让太子去沃,夷吾去屈,而奚奇留在国都。史苏说:乱本生矣!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
君子们都说:史苏洞察了灾难的根源。
3、献公伐翟柤
郤叔虎先以床第之事刺探,探明晋献给公的真实意图。出来碰见士蒍,对他说献公肯定是想伐翟。并做了合情合理的分析,让士蒍向献公进言。士蒍对献公讲了,有点模糊的是士蒍在报告过程中有没有提到郤叔虎?在攻城的时候,郤叔虎身先士卒,事后被封为子爵!为后来在晋国很有权势的郤氏的始祖。
郤叔虎留在史册上的人有这一件事。 推测士蒍应该没有在献公前提到郤叔虎,因为郤叔虎最后说:“既无老谋,而又无壮事,何以事君?”。意思是又怎么能让国君提拔自己呢?而他明明是有谋的。
结论可能是士蒍在这一件事上占了郤叔虎的光,肯定在献公面前替郤叔虎说了好话;而郤叔虎又知必攻翟,所以事先准备,文称“被羽先升,遂克之”,其中的‘羽’可能就是事先精心准备的。
4、太子申生
申生也算一个有才能的太子吧。带兵打仗基本都能胜利。可以称得上一个勇字。优施也说他十分聪明,爱护自己的名声,为人沉稳持重;但是在拥有这些人人想有而难以具有的优点的同时,他又有些太过小心,可以说小胆;而且受不得侮辱(开不起玩笑?);稳重但是不灵活;不忍心害人(必然被人忍)---不够狠?。
最后,献公已经很明显不立他为太子的时候,他也只是认命。 做人不应该以申生为借鉴吗?
也许上天佑晋国吧,献公虽然为女色所迷,但是三个儿子却一个比一个聪明。而且在外流亡19年的重耳,在生活的磨砺下,终于具有了使晋国称霸的品质。如果献公不犯错误的话,历史岂不是变得没有晋文公了吗?
晋语二
一、申生的师父
申生的师父在死之前对托人转告太子说:我才能不行,没有看出主公要废了你的太子之位;吾闻君子不去情,不反谗,谗行身死可也。。。。孺子勉之!死必遗爱,死民之思,不亦可乎?”申生许诺。 真是有其师必有其徒啊。
可惜夷吾、重耳不是这样,不然骊姬真是要得逞了!
二、重耳出奔
重耳逃离晋国,去哪呢?决定抛硬币决定去齐还是楚。狐偃说:不用占卜,哪个都不能去。齐楚不仅路途遥远,而且两个国家奢望都很大。去了日后肯定有很多要求你的地方。在困厄中投奔他们肯定会后悔。还是去狄国吧,他与晋有仇,所以献公不会去那里抓人,而且有共同的仇人---晋国,更容易帮助。
于是去了狄国。
下面是夷吾,做为弟弟,晚一年逃离晋国。本想也去狄国,和哥哥在一起增加安全感。他的师傅冀芮不同意,说:两人在一起有合谋的嫌疑,而且两人的性格不合,处久了肯定会闹矛盾。不如去梁国。梁国离秦国近,骊姬会害怕我们向秦国求助,这样一来,我们也就有了免罪的可能了。
这一步,整体来说是比重耳高明的。为什么不直接去秦国呢?因为秦和齐、楚一样,都是大国。等将来有朝一日,你当了晋国皇帝,这些大国会跟你翻旧账,说当年怎么怎么的,你应该怎么怎么报答我。你如果不做点实际回报,他可以名正言顺的征伐你。这样就很危险。
而在小国就不一样了。等你当了国君以后,以金钱和盟约表示感谢就已经足够了,即使心存怨言,他们也没有征伐的力量。
虽然最后名垂青史的是重耳,但是开始是夷吾占上风的。好比象棋,开局走好了,但是中残局没走好,结果输了。笑到最后才是好笑,诚然。
三、虢国国君之梦
梦是虢国国君心里有所忧才出现的。但是又害怕别人看出自己的忧虑,所以死不承认。但是这样,却失去了民心。有些掩耳盗铃的意思。
那时候的小国国君就像现在的一个乡长、县长一样,管没多大点地方,又没多大才能。除了享受就是害怕。
说是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不知道天下人包不包括那些无才无德的人?
四、宰周公论齐侯好示
当初看齐语的时候,就对齐桓公称霸以后的那些政策有些怀疑。诸侯拿些薄礼来,他送厚礼让他们回去。这不是削弱自己么?
在这里宰周公详细论述了这样做的错误所在。“齐桓公喜欢向别人施舍,以表现自己崇高的美德(很多人都是这样)。致力于武功而不修德——这话有点不通,桓公其它这也叫修德,桓公真正没修的是长远发展之道。有管仲在时,农业发展良好,各种经济贸易持续顺差。但是没有这些基础以后,靠给别人东西来拉拢人心,就没有基础了。‘吾闻之,惠难遍也,施难报也。不遍不报,卒于怨仇。’这也是普遍规律吧。靠小恩小惠,怎么能长久呢?在曹刿论战那一篇里,曹刿也说到了这个问题。
五、秦穆公定晋君
里克为人无甚远见,一开始是听取史苏、郭偃等的意见,对晋国未来走向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他的执行力很强,当他知道走向的时候,他知道怎么做。但是他不会自己判断走向,所以当史苏等大夫纷纷离世的时候,他就犯错了。连杀二君,逼死荀息,让人对他爱不起来。
后来诛杀里克的夷吾,有远见吗?还有他的师傅,开始很清醒。当面临可能做国君的巨大诱惑时,一下子见钱眼开,只见美食,而不知道陷阱就在旁边。相比重耳,显得猥琐,卑鄙。通过贿赂的方法想换得国君的位置。唉。。。。
近朱者赤!重耳身边的人都是品行高洁,智谋深远的人。他们看出来,现在回去肯定不能稳,因为根基不稳,甚至可以说没有根基。而且会把悲当做喜,因为在父亲死的时候,你得到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会喜欢乱而讨厌和平,因为动乱使得你做上了王位。!透彻!
公子絷也算是知人高手。“絷敏且知礼,敬以知微。敏能窜谋,知礼可使;敬不坠命,微知可否。”
晋语三
1、郭偃的感叹
对于晋惠公,说不出来是什么感情。没有兑现当王公以前的诺言,似乎不信。但是之所以不兑现,又主要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怕后世子民骂他丧失土地。错就错在当初太想当晋公了,可怜!
郭偃最后总结道:夫众口祸福之门。是以君子省众而动,监戒而谋,谋度而行,故无不济。内谋外度,考省不倦,日考而习,戒备毕矣。”
意思是:有见识的人体察民众的愿望后才行动,了解民众的舆论后才谋划,谋划的事经过揣度后才实施,所以没有不成功的。谋划于心而揣度于外,不倦地思考比较,每天反复研究,警戒防备之道就全在于此了。”
2、惠公改葬共世子
惠公把共世子改葬,就是以前的太子申生。但是尸体有臭味。为民众恶评,并开始怀念重耳。郭偃说:好事难做啊!“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而越于民,民实戴之;恶亦如之。故行不可不慎也。”
何止行动,言亦不可不慎;何止言语,心亦不可不慎。
3、惠公毁杀里克
惠公既杀里克而悔之,曰:“芮也,使寡人过杀我社稷之镇。”冀芮啊,你让我杀了国家的栋梁之臣!
郭偃说:不经过谋虑就进谏的就冀芮;不经过思考就轻易杀人的是国君自己。不谋而谏,不忠。不图而杀,不祥。
后来重耳回国时,冀芮被秦人杀死。 做事情,果断与三思,如何抉择,完全是个人的能力了。有人说果断是说一个人的性格,现在我更认为果断属于一个人的能力范畴。三思也是。
4、杀丕郑
冀芮也算一个聪明人。丕郑去秦国时礼物菲薄,而回来时秦使却礼物丰厚。什么原因呢?肯定是在引诱我们。所以先下手为强,杀了丕郑。
如果不顺应天道,聪明有什么用呢?不应该做国君,却偏要做,恐怕孔明、姜尚再世也有难度吧!具体到这件事,所谓的天道指什么呢?大概就是民意吧。人民心里普遍归于重耳,又何必强求呢?
老谋深算的秦穆公。丕豹去秦国说晋国杀了里克等大臣,已经大失民心了。秦穆公说:足者不处,处者不足,胜败若化。胜负在不断转化。晋惠公的罪还没有激起民愤,只是激起了老世族的不满罢了。
把个人的不满,当做所有人的不满,全社会的不满,这是丕豹被仇恨冲昏头了吧。 穆公说:慢慢来。从长计议。
5、秦晋借粮
当我上高中的时候读史记,看到这一情节的时候,感觉秦穆公真是一个敦厚的人,堂堂正正,难怪为五霸之一。“我憎恶晋国的国君,但是他的人民有什么罪呢?”扶危救困,是天下大道,我不能违反道啊。
公孙枝也建议说:如果秦国不借粮,那么本来对国君背信不满的人,愤怒也会平息,因为秦国真的不是好东西。这样晋国君也有了借口可以解释。而借粮,就更加重了晋国君的恶行。民众也会更加责备他。况且晋国缺粮也只是暂时的,并没到亡国的地步,即使不帮上天也会让它度过难关,不如帮助!
相反到秦向晋借粮的时候,晋国却不答应。因为即使借粮也不会减轻秦对晋的怨恨。虽有人反对,但惠公决心已定。
通过这一事件,常常令我思考:是单纯的利益重要,还是获得名声,获得人心更重要?虽说没有永远的朋友,永恒的只有利益。但是由这里看出,利益退而居其次了。
直到看到《列子》后,才有所明白:真正的好人往往不会得到好名声。“实无名,名无实;名者,伪而已矣!”
老子曰:大奸似忠!
6、秦俘晋惠公
秦俘虏了晋惠公。然后呢?杀了他?还是怎么处置?秦国考虑了很久,放回去,而让他的儿子做人质呆在秦国。 公孙枝(很高明):“羞辱了一国的将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管理你们,恐怕行不通吧?倘若行不通,必定被诸侯嘲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嘲笑,不可以说是威武。杀弟弟而立他的哥哥,哥哥假如感德于我却忘了他的亲人,不可以说是仁义。假如不忘亲人,就是再次施恩而不成功,不可以说是明智。”
7、惠公归晋
虽然大方向已定,但是如何实施的漂亮还是个问题。欲学习执行技艺、言语磨合者,必看此篇。
8、庆郑之死
庆郑确实该死!但是再大的仇恨也要转化成义正辞严的理由才行。由法官宣判,名正言顺。以法治国,理该如此。
晋语四
1、重耳自狄适齐
重耳的舅舅狐偃----重大决定往往出自他的决定。舅舅不就是母亲的兄弟吗?重耳和夷吾不是一母所生?何以跟重耳而不跟夷吾呢?对自己的行为有清晰的判断,这是著之史册的人的共同点。
狐偃认为:当初为什么来狄国呢?“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奔而易达,困而有资,休以择利,可以戾也”,戾的意思是停留居住的意思。
“今戾久矣,戾久将底,底著滞淫,谁能兴之?盍速行乎?”这段话对人生很有启示意义。当你弱小时,为了找个地方安身,只求活命。时间久了,形势变化了,如果还是呆在一个地方,整天无所事事,就会停止不前,停止不前再加苟且荒废,怎么还能振作有为呢?
人啊,还是出去走走吧。不为别的,只为刺激自己的脑细胞。使自己不至于荒废。 狐偃再分析现在的齐国也已经不是当年的齐国了。桓公老了,管仲去世了。当年称霸的气候已经衰落了。不能武力征服,又还怀念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就会欢迎远方的诸侯国来投奔。借以搞好关系。而且即使以后重耳当政,齐国也没有什么资本来要胁了。
2、途中遇野人献土
这件事在一篇高中课文里学过。当时并不知道那个贵族公子就是晋文公。觉得挺SB一个人。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如果不是流亡途中遇到这么多打击,就不会成就日后的晋文公。以后再面对类似的刺激时,晋文公学会了冷静的处理。
如何化解尴尬,是人生必学的一堂课。
生活中很多这样的时刻,别人开玩笑,你生气显得你没胸怀;你不反驳又显得你没能力,被人看不起。伟人的言行中通常都有这方面的典型事例,通过尴尬来显示自己的机智。所谓福祸相依。
3、重耳耽于安乐
到齐国后,桓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重耳,还给了他二十辆豪华轿车(二十乘)。重耳说:人生不就是为了这些东西吗?以后还想什么呢?
重耳的想法很正常。看如今13亿国人,有几人不是如此想法。国家领导人也把“住有其居,老有所养”当成自己的使命。但是重耳的身份决定的,他不能就此打住。他负的晋国复兴的使命。
狐偃又开始忧虑了。怎么办呢?他和其他人在桑树下商量这件事。准备离开齐国。但是被一个采桑女听到了,报告给了齐姜,齐国的太后,桓公的老婆。齐姜竟然把她杀了。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重耳。劝他走。反复对重耳说:不可以有二心。不能鱼与熊掌兼得啊。“子必从之,不可以贰,贰无成命。”但是重耳冷冰冰的说:我只是想老死在这里。想想那时重耳年龄也不小了吧。40多岁?
畏威知疾,民之上也。从怀如流,民之下也。见怀思威,民之中也。齐姜这段话把人分为三等。上等人敬畏天威,该做什么做什么。下等人呢,就只是跟随自己的欲望,贪恋逸乐。中等人呢,在享受的时候,会想起来上天的威严。不至于太过堕落。齐姜说自己可以称得上中等人,管仲绝对上等人。而你如果继续贪恋下去,那就不算人了。但是重耳还是不听。
最后重耳被手下强行带离齐国。 唉,战胜自己真的很难啊!
4、论以礼相待
卫文公因为邢人、狄人入侵过他,就迁怒于重耳。因重耳在狄国呆了12年。但是宁庄子建议卫文公以礼待之。不仅礼是国家的纲纪,更重要的是重耳以后的前途不可限量,哪里得罪的起啊!
曹公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同样对重耳没有礼遇。怎么国家越小,实力越弱就越是对人不敬呢? 不以礼待人,不搞好关系,最后是要完蛋的啊。
宋国表现的很不错。对重耳非常友好。送豪华车二十辆。公孙固对宁襄公解释的时候,重要一条就是重耳对手下的三们贤人:狐偃、赵衰、贾佗。非常尊敬,谦虚。看来人不可有傲气啊!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仅凭一己之力,能做什么事呢?
郑国也不礼。但是出来了一个狠角色,叔詹。他提出了四条意见,应该礼遇重耳。郑文公不听。叔詹又建议:不礼遇,就杀了他!免得将来报复。郑文公还是不听。
看到这一幕,想起了公叔挫向魏文候举荐卫鞅,也是先劝重用之,不听,又进言说,不重用请杀之。
说起卫鞅,总是不免想起管仲。这类人和另一类人单襄公,都属于极端聪明人,但是又高出许多。单襄公一类擅长预言某个人,某个国家的兴衰,谈论得失很在行;但似乎缺乏大的规划,具体的执行办法。
卫鞅和管仲,虽对这类事情论述不多,但是能使国家从根本上强盛。单襄公一类人应该属于能言之但不能行之;卫鞅和管仲属于不言而行之的人。有时候我看看自己的情况,很悲哀,我属于襄公一类的。如重耳一样,安逸的太久了,应该出去走走了?
楚成王以周礼迎接诸侯的规格对待重耳。重耳一下子接受不了,狐偃说:你家准备了,你就接受吧。不接受是在指责成王事情办错了。况且,这也可能是上天的意志吧! 楚成王果然不安好心,无事献殷勤。“子若克复晋国,何以报我?”重耳大概早就预感到了这个问题了吧。没有什么可报答的,晋国有的楚国都有了。相比夷吾,高出太多了。
这个时候,晋惠公死了,他的儿子怀公回到晋国。秦国派使者来楚国邀请重耳。
5、秦穆公做错事了?
到秦国后,穆公把自己的五个女儿嫁给重耳。其中有怀赢,曾经嫁给过晋怀公。所以重耳对其他意见,但是怀赢一生气,重耳又害怕了,怕穆公生气。但是秦穆公说:恐怕是以前她嫁给你侄子的缘故吧。名声不好,但是有才能,我比较喜欢她。这件事的责任都在我啊。怎么处置你看着办吧。没关系!
重耳不想要。毕竟名声不好,娶了自己侄子的老婆。但是其它人说:没关系。你现在都要夺取他的国家了,她的女人自然也是你的。只管听从秦的命令吧。赵衰更是指出这是一桩政治联姻。不娶以后就不好借助秦国办事。
于是正式结婚。 《礼志》有之曰:‘将有请于人,必先有入焉。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无德于人,而求用于人,罪也。’
6、吃饭的学问
历史上很多事,都是在饭桌上谈成的。
秦穆公设宴款待重耳,重耳对子犯说:咱俩一块去吧。子犯说:论会说话,赵衰无人可比,还是让他去吧。于是赵衰陪重耳一块去赴宴。
中间说了什么,没记载,但是结束时候,秦穆公竟然做了如下总结::“为礼而不终,耻也。中不胜貌,耻也。华而不实,耻也。不度而施,耻也。施而不济,耻也。耻门不闭,不可以封。非此,用师则无所矣。二三子敬乎!”
穆公的意思,我们一定有始有终,不会半途而废,你们请放心。
中国人办事讲究含蓄,这是含蓄的典型。大家都没有明说承诺,明说请求;但是已经有了承诺,已经有了请求。
第二天,又是一块吃饭。双方通过念诵诗经里的诗,重新加深了这种约定。中间又有繁琐的礼仪。
很多情况下,对方是通过细节观察一个人。所以对日常琐事也不能不在意。
7、开创基业
晋文公初登君位。干什么事能尽快恢复晋国的地位呢?
机会只会和认识它的人做伴。当机会来临时,你必须能辨认出它是机会,你才能拥有机会。
周襄王在外避难。(避难的原因是皇后与弟弟昭叔私通,王废后,狄人攻周)。同时派人向晋、秦求助。子犯说:“民亲而未知义也,君盍纳王以教之义。若不纳,秦将纳之,则失周矣,何以求诸侯?不能修身而又不能宗人,人将焉依?继文之业,定武之功,启土安疆,于此乎在矣,君其务之!”
很多人在苦苦追求,创立基业的机会,但是很可能机会来临时,他根本不认识。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杀昭叔,迎周王于郑。自以为牛B的晋文公竟然请求周襄王允许他用隧葬。这是只有周天子才可以用的葬礼。周襄王说:国家不可以有两个天子。你不能用这种规格。但是可以赏给你田邑。
这些田邑中有阳樊,但是这里的人不愿意归晋,而仍愿意属于周天子。晋文公就攻打。其中一个叫仓葛:你安定周室,却又屠杀周室人民。这样合乎道德吗?
8、文公讲诚信
晋文公攻打原,言三日攻下。三日未下,撤退,别人说再有一日就打下了。文公说不能失信。
9、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有名的战役。
这一战先轸锋芒毕露。城濮之战的全盘计划都是出自他。首先晋国的处境很棘手,不救宋,宋会仇恨晋国;请楚停止进攻,肯定不可能有结果;直接攻打楚国,齐、秦会有意见。先轸说:让宋使请齐、秦去请楚国。我把曹、卫分给宋。楚国舍不得曹、卫,必然不答应齐、秦,这样齐、秦就会怨恨楚国。然后让齐、秦出战就会很勇猛了。
楚国派令尹子玉来见晋,请恢复曹、卫。楚国将宋围。子犯说楚国得到两个好处,而晋国只有一个不答应。先轸说:应该答应。如果不答应等于不允许解除宋国的包围,宋投降了楚,只会增大楚国的实力。是楚一言而有三施,子一言而有三怨。楚国一句话,等于给三个国家了好处,而你一句话等于得罪了三个国家。怨恨多了,打击人就会没有力气。不如私下允许恢复曹、卫两国,以离间他们,然后逮捕宛春来激怒楚国,等战争打起来之后再作打算。”晋文公很高兴,于是把宛春囚禁在卫国。 这样一来,愤怒的楚国就把矛头对准了晋国。然后晋以兑现承诺为由,后退九十里。楚军因此都主张停止战事,因为感觉有些过分吧。结果子玉不肯,到了城濮,楚军大败。
由城濮之战可以看出,如何激励士气,是战争指挥者必须注意的。
9、叔詹之幸
郑国的叔詹曾建议郑文公礼遇重耳, 否则杀了重耳。在晋文公来报仇,要将叔詹烹了。叔詹于临死前大喊:自今以往,知忠以事君者,与詹同。文公放了他,因为不能杀忠臣。叔詹也算幸运了吧。
10、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
文公任贤出于国家、也考虑到人的资历、名望等。赵衰让贤出于国家,主要还是考虑到能力问题。
赵衰的能力真的很一般,论谋不及先轸那是肯定的,论忠贞谨慎不及栾枝,论见多识广不及胥臣。文公任命赵衰可能主要还是考虑到威望。
能够理智的看到自己的足与不足,可谓明智。
11、郭偃论治国之难易
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郭偃终于又出现了。高人啊!
12、胥臣论教育
文公问:胥臣让阳处虎做欢的老师怎么样?
胥臣说:主要在于学生,而不是老师。瞎子不能看东西,矮子不能攀高。再教也没什么用。周文王从小就知道替别人着想,不让父母操心;没人教不也很好么?
文公问:那教育就没什么用了吗?
胥臣说:胡为文,益其质。故人生而学,非学不入。教育是为了让本质更加美好。所以人一生下来就要学习,不学习就不能步入人生大道。
文公问:那你前面说的8种人怎么办呢?
胥臣说:因才使用罢了。驼背的用来敲钟,矮子用来演杂技,瞎子用来演奏音乐。教育,就是根据他内在的性能、本质加以因势利导,就像河川有它的源头,迎它到江河里然后让它汇成大流。
对比现在的教育,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很多大学生不是高分低能么?但是矮子不一定非得用来演杂技啊,我的身高也很低,但是也有一份正常的工作啊。
13、文公称霸
子犯谋划的称霸步骤:先向世人显示自己的义(辅助周室,迎归周襄王);显示自己的信(攻原三日而归);显示自己的知礼(举行盛大阅兵式)。然后于城濮一役中,战败楚国,称霸。
但是,子犯在城濮之战中的表现很没有水准。要不是先轸制止,几乎要一言而结三怨了。
中国的史书,似乎都喜欢这样。某某一策划,然后几年后成功了。这样让看史书的人易于把握,比较吸引人;但是也会造成事情的简单化,造成后来的腐儒以为自己谋划一番就能安邦定国。但是事实很复杂。
西方的蝴蝶效应比较能解释这种现象。
晋语五
1、臼季荐冀缺
冀缺是冀芮的儿子,冀芮就是夷吾的老师。因为心术不正,智力有限,最后下场很惨。臼季见他待妻子很尊敬。就向文公进荐。文公,其父有罪,可以吗?臼季说可以,以前禹的父亲有罪,管仲也曾有罪。文公问:你怎么知道他贤呢?臼季说:臣见其不忘敬也!敬是品德的根源啊。
平常人讲话的时候经常忘乎所以,忘记对人尊敬。而时刻记着尊敬别人,认为别人像自己一样有自尊心,那就会少冒犯人。所以敬是一切德行的根源和保证啊。
2、旅店老板论言与情
不知道古时候的旅店什么规格,有没有营业执照。但是古代人大概没把旅店当成什么大事业,就是农活之外的兼职吧。
话说晋国的一位旅店老板,内心是一个充满渴望的人,渴望改变自己的处境,想提高自己的境界。所谓老板只是他的外表,其实他真正的职业是一个研究生。研究什么呢?研究人们的外貌与言语。
有一天阳子晚上在他的旅店住宿。店老板很高兴,对自己的老婆说:我今天终于等到贤人了。之后就跟着阳子走了。可是不久,他又一个回来了。老婆很不解:你不是张于碰见贤人了吗?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啊,不舍得我啊。。。
店老板说:不是。我看阳子的外貌很吸引我,但是他的言辞又让我厌恶。外貌是人性情的表露。言语则是外貌的关键。言语如果与外表一致,办事就能成功;否则,互相背离就会出毛病。。。。言语是用来表明自己的诚信的,应当非常看重它,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而不能去亵渎它。现在的阳子,内心是有水平的,外貌也很合乎他的内心,这掩盖了他的缺点;他性情刚愎,自以为才能超群,不本着仁义办事,就会触犯别人,招致众人的怨恨。我担心跟着他不但不能有所进益,恐怕还要受连累。
第二年,由于阳处父惹怒了狐偃的儿子贾季,被杀。
3、赵盾论比与党
赵盾说:自己推荐的人如果为了报答自己而做违反法令的事,那就有为私的嫌疑,可称为党。反之称为比。
4、赵盾鸣钟攻宋
宋人弑其君,赵盾伐之。准备钟鼓几个,弟弟赵同问:怎么回事?战前应该安抚人民,悄悄的进行啊!赵盾说:大罪讨伐,小罪威吓它。偷袭、入侵这类行动是欺凌别人,而现在是要讨伐。就是现在,我还怕别人听不到呢!
5、赵盾恭敬
赵盾天天进谏,灵公烦的要死。就派人去刺杀他。但是刺客见到赵盾早早起来上朝,因为时间早,坐在那里闭目养神。觉得真是国家栋梁啊。不忍心下手,又不能违抗君命,于是自杀了。后来又想杀赵盾,赵盾的弟弟赵穿,把灵公杀了。
敬!真可谓人的第一修养要务啊。
6、对事情考虑的深厚
郤克是个跛子,出使齐国,被妇人嘲笑。回来请示伐齐。范武子回家对儿子说:“触犯了别人的愤怒,肯定会获得报复。夫郤子之怒甚矣,不逞于齐,必发诸晋国。不得政,何以逞怒?余将致政焉,以成其怒,无以内易外也。尔勉从二三子,以承君命,唯敬。”。
人有了愤怒必然要发泄。如果不能报复当初惹怒他的那个人,他会把怒气发在其它地方。小心不要撞在枪头上。
给他机会让他发泄,让他消消火,整个世界就和谐了。
7、老子打儿子
范武子见儿子范文子下朝很晚才回来,武子问:怎么回来这么晚啊?
文子说:有个秦国人在朝中出了三个谜语,大家都不知道,我三个都猜出来了。呵呵!
武子说:其它人不是不能,而是出于对长辈父兄的谦让。你还是个小孩,却在朝中三次抢先,掩盖了他人的光芒。如果不是看我的面子,你早就遭殃了。 说着说着,武子忍不住用手里的拐棍打起来文子了,把他帽子上的簪子都打断了。
俗话说:不打不成器。后来文子果然很历害,当了晋国的上大夫。
8、郤克分谤
韩厥将按军法处置一个人,郤克赶来求情,但是晚了一步。然后他命令陈尸示众。旁人问,你不是要救他吗?他说既然救不了,我不能让韩长官一人接受骂名啊。
处理同事关系要时时注意啊。
9、郤克的司机
就是这次战役,郤克受伤了,以司机小张说:不行了,我喘不过气来了。张司机说:不行,现在三军都看着我们的车子,忍一忍吧。军人即使牺牲生命也要战斗到底。于是继续猛进,打败了晋军。
10、文子学会了礼让
靡笄之役,胜利回来,范文子最后入城。武子说:你不知道我天天盼你早点回来呀。
文子说:军队是郤克率领的军队,胜利属于他。如果我过早回来,别人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我身上。所以我不敢这样做。
武子说:不枉费我当初打你呀。现在可以免祸了。
11、郤献子等推功
战胜归来,晋景公说:这次胜仗都是你出的力吧。三人都说:我只是传达命令,然后士兵听命罢了。我哪里有什么功劳啊
值得学习的榜样啊。
12、郤献子不知礼
靡笄之役,是郤克为报当年羞辱发动的。战后,齐顷公来朝,郤克用对待被俘国君的礼仪来接待。同时对齐顷公说:回去好好整顿你的宫中。
苗棼皇说:“郤子勇而不知礼,矜其伐而耻国君,其与几何!” 能文能武,考虑长远,才能长久啊。
13、伯宗之妻
伯宗喜气洋洋的回了家,他老婆问,今天什么事这么高兴啊。伯宗说:今天在朝廷上大家都夸我机智善辩像阳处父一样。
伯宗之妻说:阳子华而不实,善于辩论而没有谋略,最终被杀了。你高兴什么呢? 伯宗说:回来我请大夫们来家里喝酒,你看看就知道了。 酒宴过后,老婆说你确实历害别人都比不上你。但是一直以来人们都不会拥戴比他们高明的贤者。灾难必然会降临到你的头上。你还是物色一个人来保护你的儿子吧。
鲁成公十五年(前576)晋国的“三郤”即郤锜、郤犨和郤至谋杀栾弗忌,那些大夫们妬恨伯宗,将他谋害处死。毕阳把伯宗的儿子伯州犁护送到了楚国。
晋语六
1、赵武的成人礼
《赵氏孤儿》里的那个孤儿名叫赵武,在他二十岁那年,晋历公发现赵氏还有后代,作为对他父亲、爷爷做的贡献的报答,重新任用他,并举行了盛大的成人礼。举行了成人礼,表明赵武现在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做官了。
但是晋国的几个大卿势力都不小。在成人礼这一天,他还要一一拜会他们。
首先是栾武子:美啊。以前你父亲华而不实,希望你以后能务实。光外表好是没用的。 中行宣子:美啊!可惜我老了。 (言外之意:可惜我不能帮你了,以后靠你自己了。) 范文子:以后年龄大了,要学会警戒啊。不要再像孩子那样随意了。贤人在别人宠爱自己的时候会更加戒惧,而一般人会在受宠爱时变得骄傲。。。。历代先王最痛恨的毛病就是骄傲。 郤驹伯:美啊!但是壮年人也有很多地方不如老年人。
韩献子:要谨慎警戒啊,这就叫做成人。成人的关键在一开始就要亲近善人。一开始就亲近善人,善人再推荐善人,那么,不善的人就没法到自己身边了。一开始就亲近不善的人,不善的人又引进不善的人,那么,善人也就没法到自己身边了。这就好像草木的生长一样,各以其类聚在一起。人戴上冠冕,就如同宫室有了墙屋,只是去除污秽、保持清洁罢了,其他还有什么可增益的呢?”
去见智武子,武子说:“你好好努力吧!作为赵成子、宣子的后代,老大了还在做大夫,这不是耻辱吗!成子的文才,宣子的忠心,难道可以忘记吗!成子通晓前代的典章,用来辅佐文公,精通法令而终于执政,这能说不是文吗!宣子在襄公、灵公时尽心谏诤,由于强谏而被灵公所憎恨,还是冒死进谏,这能说不是忠吗!你好好努力吧,有宣子的忠心,同时加上成子的文才,事奉君王就一定能成功。”
去见苦成叔子郤犨,叔子说:“年少而当官的人很多,我怎么安排你呢?” 去见温季子郤至,季子说:“你比不上别人,那么可以退而求其次。”
去见张老,把各位卿大夫的话告诉了他。张孟说:“好呀,听从栾伯的话,可以使自己不断进步;听范叔的教诲,可以恢弘自己的德行;听韩子的告诫,有助于你成就事业。条件都具备了,能否做到就要看你自己的志向了。至于三郤的话,是使人丧气的言论,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智子的话说得对呀,是先人的恩泽庇护滋润着你啊。”
各位大卿共同着重强调的是:警戒!成人与小孩的区别就是戒与不戒。
2、范文子不欲伐郑
做事要看自己的实力。皇上做的事,大臣不一定能做得。没有土地还想富有,可能吗?
3、晋败楚师于鄢陵
战争胜利了。但是栾书开始怨恨郤至。看晋国的大臣和文公手下那班人真是没法比啊。这到底是怪郤至太嚣张呢,还是栾书气量狭小。
5、郤至勇而知礼
郤至在打倒的时候,追击楚成王,每当快追上的时候就下车。这在君子看来是知礼。在晋国人看来就是造反了。
6、范文子内睦而后图外
这同蒋先生当年的攘外必行安内是一个意思。但是蒋先生纯粹是教条主义的死搬硬套。这句话的潜台词是顺应民心。如果内部民心不安,又怎么能对外呢?但是当日抗日战争时期,在大家一致对外抗日的时候,哪里来的安内呢?
这也是老蒋失民心的所在。
7、范文子论内忧外患
由于晋国内法律执行的不行,小民犯罪从严处理,而大夫犯罪基本没有受过惩罚。国内尚且有刑罚不到的地方,何况外国呢?战争,是一种惩罚的手段。过错是由大臣造成的,而怨恨来自一般小民,因此要用恩惠来消除小民的怨恨,下狠心禁止大臣的过错。小民没有怨恨,大臣不犯过失,然后可以用兵,去惩罚国外那些不顺服的人。如今我国的刑罚施加不到大臣,却下狠心来对付小民,那么,想靠谁来振作军威呢?军威不振而打胜仗,只是一种侥幸。依靠侥幸成功来治理国家,一定会有内忧。况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如果不是圣人,必然只有偏于一头才行。如果偏失的一头在国外,那还可以补救,如果毛病在国内发生,那就难于应付了。我们何不姑且撇开楚国和郑国,把它们作为外患呢。”
这是孟子的思想!国无内忧外患者,国恒亡!
8、范文子论胜楚必有内忧
范文子说: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福者众,必自伤也。 能力和品德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人,定然会伤害到自己。就像有人无故得了500万一样,反而会害了自己。
如果战争胜利了,晋历公就会认为自己文武双全,对人民疏于教化而横征暴敛。增加宠臣俸禄,分给爱妾田地。这些东西从哪里来呢?肯定要从其它大臣那里得到。大臣有人愿意白白交出来么,结果必然社会混乱。
栾武子不听。结果果然这样。胜利真是失败之母啊!
9、范文子论德为福之基
鄢之役,楚军逼进晋军,晋军陷入恐惧之中。范文子的儿子范匄说:楚军填灶平井,是撤退的表现。范文子斥责道:你一个小孩懂什么,况且又没有让你发言,应该把你杀头。
击败楚军以后,晋军要吃楚军留下来的粮食。范文子说:我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上天陷害晋,而在勉励楚国呢?大家要戒备啊。德是福的根基。没有深厚的德行,而享受到大福,就好像地基没有打好,而在上面盖起高墙一样,不知道哪一天它就倒塌了。
10、栾书发难
三郤之死,源于栾书。中间又有晋历公的私心。三郤也算是忠心,但是做人有问题。做人难啊。
11、长鱼矫
长鱼矫杀了三郤之后,同时胁持了栾、中行。对晋历公说如果不把他们杀了,必有内乱。历公说:一天之内已经死了三个了,还要杀吗?长鱼矫说:治内乱靠的是德,治外乱靠的是刑。但是现在历公你即无德,又无刑。这样内乱外乱会一起发生。我没什么才能,不敢在晋国呆下去了。
长鱼矫逃到狄国。三个月后,历公被栾书杀死。
对什么事怎么处理,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啊。
12、韩献子不从栾书
栾书、中行偃把历公围在一大臣家中后,召见韩献子,意思是大家一起行动。韩献子说:通过杀害国君来立威,这种事我不会做。做事得到好处,但是却落个恶名声,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