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培训心得体会 > 详情页

课堂技能培训心得体会(优秀范文五篇)

2022-04-21 19:35:59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技能培训心得体会(优秀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技能培训心得体会(优秀范文五篇)》。

第一篇:课堂技能培训心得体会

“中国教育在山东,山东教育在xx”早就听说山东xx的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质量高,这次终于有幸跟随教育局的相关领导一起赴xx培训。现将本次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一、润物细无声

本次培训共参观了五所学校,每所学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这些校园环境幽雅、文化气息浓厚。从校园各个区域的设计到走廊的布置都显得那么地精雕细琢。无不透出学校的构思巧妙、匠心独具。参观这些富有人文文化布置的精品校园,令人驻足,也令人留恋。相信学生在这样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中学习成长,定会受的迁移默化的影响。

二、不惟模式为高效

我们先后参观学习了xx二中的“271”教学模式和其他学校的“345”教学模式,这两个教学模式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自主、探究和高效。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并不一定要遵循某种模式,只要是适合我们的学生、适合我们的课堂,只要是高效的就是最好的教学模式。

三、两车并驱,效果翻倍

纵观所观摩的课堂都用到了导学案和小组合作这两辆马车。如何使用好这两辆马车是课堂高效的关键。首先,导学案的编写要实用可行,要围绕目标,要体现自主探究和高效。其次,小组的建立要体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要注重小组成员特别是小组长的培训,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程研发为校园注入活力

xx中学的xx校长谈到让课程适应学生这一观点我非常赞同。只有发现了学生的需求、发现了学生的困惑、发现了学生的未来,才会培养出具有大家风范、具有人文底蕴、具有科学精神,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

五、主题学习为语文课堂另辟新径

大量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加之综合分析阅读必需在课内,因此语文主题学习将是最好的方式,通过让学生读透类文章把握类方法写会类文体。

总之,本次xx之行时间虽然短暂却使我获益匪浅,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将学到的新理念运用到教学中。

第二篇: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对高效课堂有关内容的学习,我懂得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我们不仅要好好讲课,更要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堂的发展是迅速,复杂多样的。不过,我认为,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从高效课堂的理论中我有以下的体会:

“教育理念是教育行动的灵魂,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动”,对课堂来说,教学不是讲授而是训练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学生要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走下讲台,与学生要交真正的朋友;教学要面向学生内心世界,培育学生完善的人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教学目标的定位。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高效课堂真正锻炼了学生,老师是引导者,辅助者,小组带着任务合作,扎实有效,学生的展示在课堂上学生发挥的淋漓尽致,学习自信心大大增加,看着一个个个性的提问,提醒我自己,相信我们的学生,即使偶尔出现个别小的口语错误也不要批评,他们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优秀。随着听课和研讨的深入,我更加理解了“345”课堂的内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让教学更有针对性,老师是点拨思路,总结梳理,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以学会运用,这样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有积极的情感体验,经历了自悟―觉悟―感悟―醒悟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更多的关注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俗话说的好:“学了知识不运用,如同耕地不播种”。三讲三不讲要求我们:讲新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做到了“三讲三不讲”,讲得时间少了,留给学生们运用知识的时间就多了。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收获显着不同。看一遍的收获是10%;听一遍是20%;说一遍是70%;动手做一遍(如操作、演练等)是90%。减少讲与听,就可以增加说与做,学习效率明显提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345”课激发了学生们对知识的兴趣,从而真正实现了“高效”。

当然,任何教学模式都有其局限性,尤其是新的教学模式更需要实践来检验,今后我们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探求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形式。

第三篇: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我们总在谈论什么事高效课堂,我们学校的校本研修课题也是《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曾经我跟很多老师的想法一样,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多、容量大,分析的透彻,概括的全面,学生主动的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课堂上能积极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这样的课堂就是好的课堂,就是高效的课堂,通过学习,我觉得高效课堂不应该是这样的,这实际上是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含量,你想,教师讲的好,分析的透彻,概括的全面,那学生做什么呢?在老师的全权包办之下,学生就会造成一种惰性,学生不需要想,也想不出什么,只要随着老师的思路走就可以了,久而久之,是不是就会造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差了呢,说到底还是我们教师课堂当中讲的多,包办的多。

大家可能对于课堂上到底该不该讲,讲多少,该怎么讲还是比较困惑,其实,从根本上说,做教师不“讲”是行不通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讲”,“讲”什么,把握好“讲”的分寸。所谓“讲”与“不讲”,是依据学情,依据教学内容有所选择的,学生的知识建构与成长要靠自身去完成的,教师的“讲”要视学生的能力与学习内容,学习过程来抉择,也就是讲接受式与主动式结合起来实施课堂教学。“讲”与“不讲”在课堂教学中视情况而转换调整,不是僵硬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能有硬性的规定一堂课最多能讲多少分钟,最适宜的就是最好的。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十年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也成了教师们的“口头禅”,但一回到课堂,我们老师还是会陷入“我讲了你才能会”的误区,以为只有“讲”过了学生才可能学会,只有“讲”过了自己才会心安理得,不相信知识“不讲”,学生也能够独立掌握,所以在课堂当中常出现“滔滔不绝”“满堂灌”的现象。要把握好“讲”的分寸,教师的心头应该刻上四个“不等式”

老师讲了≠学生听了

学生听了≠学生懂了

学生懂了≠学生会了

学生会了≠学生会学了

只有真正的认识到这些不等式的含义,我们才会从根本上扭转自己的观点,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讲的分寸上,有人提出坚持“三讲三不讲”相信对于这一点大家都比较熟悉“三讲”---------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

“三不讲”-----------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得不讲。

以上的这些理论知识我也努力在我的课堂当中去落实,我们7年级下册的地理学习的是区域地理,在教学当中,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如果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且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习区域地理一般分四步

第一步找准位置----在哪里,任何一个地理区域都有其相对准确的地理位置和较明确的地理范围,弄清楚区域地理的位置和范围,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第一步,第二步掌握特征---------有什么,区域地理特征包含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性质,自然资源等,人文特征主要包括人口,民族,宗教,文化,交通、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等。第三步弄清原理------为什么,掌握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就是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原理,任何一种地理现象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必有其产生的原因,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对该区域的自然特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自然特征又会影响到该区域居民的生活、生产习惯、农作物种类工业生产等等众多的人文环境特点。第四步提出建议-------怎么办,了解了区域的地理特征后,最终目的是探究该区域的开发、利用、发展问题和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到最后一步也就落实了三维目标当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每学习一个区域,我都会按照这四步一步步去落实,我把它形象的称为“把大象放冰箱里的四步”,尽可能的放手给学生自己去做,时间长了,学生自己也能总结出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自己利用地图去找相关的知识,这个过程很关键,我们的课堂就是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和各种图表获取知识,现在在课堂当中,学生可以很轻松的找出区域的地理位置(包括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总结出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简单分析出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对人文特征的影响。

把握好“讲”的分寸更离不开我们精心的准备每一节课,抓住重点,对于会与不会的界限心中要有数,甚至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回答问题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哪些状况都要有预想,况且说,课堂是动态的,也是生成的,即使我们准备得再充分,也会出现难以预料的新的走向,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课前预设的情形来进行,所以研究好课标,把握好教材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而有的时候课堂上学生的一句话、你的一个问题、身边的一个物件,往往会触动你的某一根敏感的神经,让你突发奇想,就好像头两天,在讲到极地地区的时候,学生对于方向问题迷茫的时候,我用雨伞一下子把他们转明白了的一样,课堂中的一个灵感,让你在随手拈来的一个举动中,就可能轻松地化解一个难题。这就是生成式教学资源,很多时候,生成的教学资源要比你经心准备的教学资源要好用的多,尽管有的时候有一些不太准确、经不起推敲的地方,但是在课堂那个特定的时段、特定的情节中,它可以解决大问题,不要轻易放过这灵光闪现的机会,抓住它,你的课堂会出彩。

知识不让学生主动去感悟获取,问题不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解决,老师一味的包办,时间长了,你的学生就像饭店里等吃等喝的客人,最多就是点点菜而已,至于做好这些菜需要哪些原料、需要什么样的操作流程,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它们根本不会动脑子去想。慢慢地,他们就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性,甚至不会学习了,因此,高效的课堂不是教师给学生讲明白了多少,而是体现在引导学生想明白了多少,通过学习,学生吸收了多少,又产生多少问题,学生自己又能提出多少问题,进而需要寻找怎样的解决办法,这才是高效教学的标志。

第四篇:语文经验总结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老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学习祖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一、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二、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有众多的课程当中

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

3.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赁借物。语文学科指导深重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便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情感内涵,激活自己有创造性思维。

三、小语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

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二)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4.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要教给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5.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

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有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运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是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教师有意把学生推向做学习主人的成功通道。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持正面教育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产生越来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

第五篇: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翻转课堂”这个概念刚刚听说,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通过学习使我真正认识到了它的真谛;这一教学模式经过一番搜索查阅一些网站等相关信息的学习,本人对“翻转课堂”有了初步认识:

从翻转课堂的起源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翻转课堂的出现基于让缺课的或成绩相对较弱的同学补课的目的。它的实现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网络环境;二是学生必须具备非常强的自觉性。

其实,不是什么学科更适合采用翻转课堂的问题,而是学科的什么内容更适合翻转教学的问题。比如,适合视频学习的内容主要有,需要重复讲解的内容、基本的事实和定律、已成定论的观点、基本的方法和规律、基本的演示和操作步骤,等等。而不适合视频学习,必须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包括,思辨性很强的内容、情感性很强的内容、生成性很强的内容,以及必须立足于现场的、有赖于灵感激发、教师风采展示的内容等。

因而,应该说,任何一门学科中,有的内容适合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而有的内容不适合。还有,一堂课上,翻转什么,翻转的程度,都是需要根据实际内容来灵活选择的。

翻转以后的课堂,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针对性增强,教师已经知道学生学习的情况,很快能解决知识上的问题,而更多地去进行探究和创造,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流在翻转课堂里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也更加充分。

应该说,微视频学习与导学案学习,都是先学后教的载体,其背后的原理是一样的。所以,如果有条件使用微视频和网络环境,就使用;如果没有这个条件,那就先用导学案。所以,导学案产生于中国的农村学校;视频学习和翻转课堂则起源于美国。背后的原理一样,所使用的工具和载体不同而已。

推荐专题: 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培训心得体会 助学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