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培训心得体会 > 详情页

足球课心得体会(大全)

2022-04-21 19:27:19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足球课心得体会(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足球课心得体会(大全)》。

第一篇:足球课心得体会

我一直以来对足球这项运动都很感兴趣,这次,我很高兴选修了姚老师的足球课。通过这次的学习,增长了我的足球知识和技能,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足球的乐趣。

这次培训我们是足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进行了考试。技术课我们首先讲了如何踢球:脚内侧踢球、脚背正面踢球、脚背内侧踢球、脚背外侧踢球。如何接球:脚内侧接球(地滚、反弹、空中)、脚背外侧(地滚、反弹)、胸部接球(挺胸式)。其次是如何运球:脚背正面运球、脚背外侧运球、脚内侧运球。

踢球时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我们踢足球最注重的就是这个“踢”字。踢得远近可以决定是否能够进行长传,踢得准确性决定我们长传的精度,也就是我们能不能精准的把球传到自己队友的脚下。踢球也是射门的必需。我们射门的距离影响我们射门的力道和精度。能够踢得远无论对我们的传球和射门都有很大的帮助。姚老师结合2012欧洲杯进球进行讲解指导,使我们加深足球对技战术的理解和运用。

姚老师教一些头顶球,包括:前额正面顶球,前额侧面顶球、跳起顶球;抢截球,包括:正面抢球(正面跨步抢球)、侧面抢球(合理冲撞抢球);掷界外球,包括:原地掷界外球、助跑掷界外球;还有一些守门员技术和假动作;个人战术:传球跑位;二过一配合:传切直插二过一、踢墙式二过一、交叉掩护二过一、回传反切二过一;选位与盯人;保护与补位;中路进攻、边路进攻、混合防守;定位球战术:任意球攻防战术、角球攻防战术;等等。

通过这次足球培训,我学到了很多足球理论和实践知识,有助于我在以后学校足球兴趣班的'训练。

第二篇:新课程学习心得

通过对初中体育新课标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感到收获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逐渐被广大体育教师所认同,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传统教学过分关注学生的运动量,重视机械地练,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这样做将有损于学生身心健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课标的实施,使我们感到学校和教师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可以重新建构教学内容。在平时教学内容的设计,我尽量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

二、转变自己的教学过程: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本人真正体会到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新课程的设计者;体育教师不应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更应该是一个具备现代观念和教育素养的,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新课标的实施,使过去那种师道尊严不见了,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在我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可以上来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羊”,并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的动作和要领需要教师的讲解、示范,当然可不必过分强调,尽可能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作了具体的要求,“适合教学实际条件”其实另外一个角度就是说结合地区和学校的实际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如:在什么环境下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体现了学习目标的可操作性、检测性。值得注意的是修订稿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同时,提出了传授式教学。而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活动过程,它不是机械的单向的传授知识,它包含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交流关系。而是具有艺术的特点。(1)、形象性。(2)、情感性。(3)、创造性。(4)、示范性。此外,教师的思维方式、思想品质、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等,无形当中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特别是对于体育课来说。

三、提升自己的教学评价: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局限于对体能、技能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意志、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个微笑,一朵小红花,掌声和鼓励等。平时,我经常鼓励学生“行不行,努力就行!”“好不好,进步就好!”。

新课标带来了新变化,使我们看到了体育课程改革的美好前景和希望,更加坚定了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我要更加努力,焕发出更大的创造性和高昂的工作热情,为我们的体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推荐专题: 足球培训心得体会3篇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