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旅游培训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旅游培训心得体会》。
一、教育理念得到了提升
上海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教育部评估专家冯伟国为我们讲授“国外职业教育的基本思想和案例”,冯院长见多识广,讲课很有激情,并且风趣,引得在座教师笑声阵阵,同时也对他所讲的“澳大利亚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教育思想有了很深的认识。冯院长还提出,作为教师,专业面要拓宽,并且,高职培养不止注重技能,更应注意培养复合型人才。因而,在锻炼技能的同时,不要忽视基础的支撑。
上海商学院院院长方文山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让我们进一步开拓了眼界;上海喜来登大酒店人力资源部总监仲荧所讲的“国际酒店企业文化建设”让我对酒店专业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教授徐静H讲授的“实践性课业教学高职高专商科类专业课程改革”,她提出的英国btec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人”,要求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自己的学习计划,以“课业”为主线,比较注意因材施教,并关注教育的“实效”。
这次培训后,所培训的内容刻成光盘发给了我们,我们将可以更好地去学习并借鉴澳大利亚tafe(technical and furthur education)教育模式、英国btec课程,以及校企合作的最佳方式。
二、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了新的认识
校企深度合作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如何能够实现?上海商学院旅游学院副院长博士姜红所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让我们眼前一亮,姜院长思维活跃、沟通能力很强,能做实事,办事果断,记忆力也非常好,她在百忙之中,赶来为我们做了一次非常精彩的讲座。
姜院长提出,校企合作要从入学时就开始,商学院的旅游专业都是先与企业签订订单,入学面试时由酒店人员来把关,保证学生质量,不仅注重形象,更应注重其心态。而后采取的工学交替是,每学期学生在校上部分课程,部分课程则到酒店去上,由酒店人员担任教师,或酒店人员来校为学生上课,学校与企业的宗旨是共同为酒店培养优秀的员工,所以这种合作非常融洽,而学生毕业时的就业能力也自然是达到最强。
因而,我们学院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也可以考虑是否能够完成这样的工学交替,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在与酒店合作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让企业获得一定的利益,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培训我们的学生,并通过与各酒店的合作效果,来确定稳定的合作企业,实现真正有效的工学交替。
三、参观酒店,丰富了教学示例
上海培训基地安排我们去参观的是上海的喜来登酒店,喜来登酒店1996年开业,楼高29层。普通标准间25平米。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南浦大桥之畔,酒店娱乐设施有:保龄、室外游泳池、桌球、桑拿、卡拉ok。酒店有可容纳100人的会议室。风味菜系:日、中、西餐。
此次参观感觉到五星级酒店之间也是有所不同的,以前曾在两家五星级酒店进行过实习,但是相对比较,在硬件上,上海喜来登酒店更胜一筹,这次拍摄了很多图片,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示例。
四、参观名校,感知名校办学理念
在考察完酒店以后,我和另一名教师赶到了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参观学习,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79年,是中国第一所培养旅游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现为我国旅游专业最为齐全、旅游专业师资最为集中、对旅游行业人才培养人数最多的旅游高等院校。
这次培训和学习,使得在原有的部门制度下更规范、更有操作性。以下是本人通过此次培训和学习的心得体会。
可以说,此次培训和学习的标准化服务是针对日常工作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汇编和规范的。因此,针对不同的标准化任务,达到不同的服务目的。所以,标准化服务的形式主要有:统一化、通用化和模块化。
一、了解标准、建立标准、执行标准。
通过旅游标准化服务的培训和学习以及日常操作实践,特别是对标准化服务内容从模糊了解到熟悉、从陌生到认识。并且在实际工作中的行为和动作也有了很大的规范和变化,行为跟从前有了很明显的不同。工作思路也更加清晰了,当然,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二、进一步规范标准化、完善标准化建设。
制定当天的工作任务,把工作任务责任到人,以确保有条不紊的完善各项工作,在工作中对规范和标准重新认识,确保所有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三、标准化服务学习后的问题解决方法。
虽然经过标准化服务的培训,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就会落到实处,具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
1、对标准化服务工作中所规定的制度应付了事。
2、不认真履行职责、怕麻烦、嫌隆
3、对标准化服务规定的执行力度不够。
针对这种情况要对其做思想教育,并且通过相关的制度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在维持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工作氛围的条件下,使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旅游标准化服务得以实施是井冈山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使我们明确和加深了对旅游标准化服务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通过培训和学习标准化应该要求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进一步提高门票处一线单位的服务质量。
总之,对旅游业来说,标准化服务是非常好的管理工具,一旦实施并落实的好,将会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相信:在井冈山管理局的领导下;门票管理处的带领下。一定会共克时艰,为推动井冈山的旅游业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短短十几天在上海的业务培训很快就结束了,在这将近半个月的学习培训中,我不仅接触到来自各分社的同仁,而且还彼此交流了各分社的工作情况,为今后与各分社加强合作起到了很好的沟通作用。但是,这次业务培训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不少旅行社的相关知识。在此我想谈谈在业务学习培训期间留给我的深刻感受。
在开学第二天学校就安排了拓展训练,在这次训练当中,来自全国各个分社的同仁,通过各种游戏和训练,由原来只是见面打声招呼,发展为相处融洽的朋友。特别是通过高空跨跃这项训练,我认识到人的潜能是无限的,重要的是看你如何挖掘、开发它,很多平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是完全可以办到的。还有一项训练是孤岛求助,在模似的孤岛上,仅靠一个人是无法生存的,只有大家彼此沟通、相互团结,才能生存下来,这虽然是个简单游戏,但这个游戏之所以让我感受深刻,是在游戏过程中让我了解到沟通、团结的重要性。因为企业就好像是一台机器,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个零件,一台机器能正常的运转,需要每个零件的配合,而沟通则是一道润滑剂,它会让企业这台机器运转得更为顺利。因此,我觉得每个部门之间,有所磕碰,有所争执,可能是难免的,但最重要的是能相互沟通,交流意见,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好问题。
另一个让我感觉深刻的是因特网的操作。在培训学习中,因特网操作所占的时间比例是最大的。因此,因特网可以说是培训的重点之一。这次学习的第二期网络系统与第一期相比,功能更为完善。就拿网络中心订单来说,二期的系统中增加了“修改名单”、“全部删除”等功能。在“修改”中,可直接进入特殊价格表,这也是第一期系统中没有的功能。此外,在第二期系统中可以将收到的团款直接输入对应的订单中,系统则自动显示订单输入日期和交款日期,这样就大大方便了网络中心查找那些48小时内尚未付款的订单,以便及时催款和作出相应处理,更好地坚持48小时收款的原则。在因特网操作过程中,我不仅学习到与网络中心有关的操作,而且还学习到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操作流程,如组团的线路管理、开班计划,地接的拼团、以及酒店、餐厅、车辆、导游等资源安排,让我真正体会到,一条线路从产生、销售到成团、接团,整个行程只有经过了xx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其一流的服务水准,才能竖立起xx的品牌,的而且每个环节必须紧密相扣,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就有可能引起游客不满,从而导致投诉的产生。所以,作为xx的一份子,我们每一个人在工作当中,都应该带着一种责任感,尽心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为操作下一个环节的同事考虑多一些,以避免失误的产生。
在全部的课程中,王总的课让我拓宽了视野,他用生动的语言,带领我们从一个崭新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着眼于xx未来的发展。王总用具体、翔实的数据,向我们说明了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旅行社未来发展的方向。让我了解到中国的旅游业发展还很不成熟,在中国,旅游业还是以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为主,而奖励旅游、会展旅游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在这方面,xx除了巩固原有的观光、度假、及商务旅游外,还要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和奖励旅游。除此之外,王总讲到的竞争战略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竞争是残酷的,但它也是旅行社成长的沃土,xx的营业额从1981年的1万元发展到1985年的224万元,发展到XX年的189000万元,如果没有竞争带来的生存的压力,也许也就没有xx的今天的发展壮大。而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并成为赢家,就必须将xx的企业文化――“科技手段、高尚人品、创新思维、团队精神”真正融入到工作中,也只有这样xx才能不断发展,蒸蒸日上。
五天的ENVI/IDL培训收获还是挺多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多的是开眼界。
作为13朝古都,西安真的是充满了历史的气息与底蕴。摸着古城墙,走在城墙之上,那种感觉,就像回到了大汉帝国与大唐盛世。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的那个时代的传奇,我们做的只是默默的去感受,尽可能的去与那个时代接轨。
从钟楼到鼓楼,从回民街到书院门,从大雁塔到小雁塔,从长安大学到交通大学,从地铁到城墙之上,历史的浓郁与现代的繁华交相辉映,我能感受到钟声的回殇,我能感受到颜体的酋劲,我能感受到玄奘的坚定,我也能感受到测绘学院的成就,我更能感受到地铁道口卖唱者的悲伤。
我们住的地方是青年旅社,果真不一样,"浮生客栈",也充满了气息,墙上贴着各式各样的纸条,表达着每个旅客的感受,也有各式各样的地图,小木床,是我非常喜欢的类型,还有书架上各种书,总之充满了家的感觉。
至于吃的东西,就多了去了,肉夹馍,米皮,凉皮,回民街各式美食,还有好多没吃的,biangbiang面,羊肉泡馍......(不过,吃的多了,还是感觉大包子好吃实惠)
言归正传,培训会收获还是颇多的,主要是感觉遥感的应用范围真是挺广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监测、林地病虫害监测、草原荒漠化监测、基于环境小卫星的湖泊水质遥监测、植被覆盖度反演等等,还有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武大,复旦,西北,内蒙古农业......从他们的专业就可看出,可用遥感的范围真是太广了,测绘,水利,农业,林业,甚至于经济学。真是很开眼界,扩展知识面,可以考虑未来做这方面的研究。ENVI老师讲的挺细心,也很认真,每一步操作都会讲的很仔细,不会的可以立即提出,老师会耐心给你解答。说实话,我更关注的是IDL编程,但是就两天时间了,老师讲的太急也太快了,感觉没学到什么东西,就自己研究了一下,主要是IDL文件读写,IDL在这方面代码挺简单的,易掌握,还有就是c++与IDL的混编我还需要研究一下,因为IDL代码简单,功能易实现,不需要底层开发,用c++调用IDL,可以提高效率。
就这么着吧,从来没有出去这么远,还坐了这么长时间的火车,在火车上熬时间的日子还是挺艰难的,幸亏不是自己一人,还有小伙伴陪着,自己不那么无聊......
不知何时,毕业被悄悄赋予越来越多的仪式。毕业旅行毕业聚餐拍不同着装的毕业照活动越来越丰富,毕业账单也越来越长。近日,据媒体报道,调查显示,有68%的大学生在毕业季花费超过4000元,甚至有2%的人毕业消费超过10000元,仅10%的大学生毕业消费在20xx元以内。
同学二字,代表着在最青春、最纯真的年代,一起寒窗苦读、奋力拼搏的共同时光和经历,在当下社会,同学情谊越发显得珍贵和无价。正如电视剧《青瓷》里的经典台词:什么是哥们儿?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生珍惜同学情谊,通过消费来增进同学感情,为毕业增色,并非毫无理由。但是,奢华的毕业消费有打肿脸充胖子之嫌,并不值得提倡。
有网友在微博中说,毕业生在旅行中磨炼、成长,比待在学校强百倍,不在任性的时间里任性一次青春,会后悔。这种观点当然有一定道理,但忽视了多元毕业纪念方式存在的价值,也没看到奢侈的毕业消费带来的弊端。
一方面,奢华的毕业消费,易让学生形成炫富和攀比心理。在调查中,超六成受访者表示毕业基金来源于父母赞助,且对拿父母的辛苦钱过度消费并不介意。于是,一些同学持着毕竟是大学最后一次了,放纵一下也无妨的心理,大肆消费,以让人觉得自己圈子极广泛,挣足了面子;而那些平时不善交际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受此影响,跟风效仿。炫富和攀比心理,滋长的是消费观的扭曲。
更严重的是,这种消费模式会让一些学生承受财务压力。毕业季的大学生,正处于离开校园、刚开始工作的起步阶段,待遇不高,租房、饮食交通等费用接连而来,财务吃紧的同学并非没有,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任性地花钱。过度的毕业消费,对那些家境并不宽裕或不愿意向家里伸手要钱的学生来说,需要扛起较重的财务负担,甚至走入财务恶性循环,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抛开这些后果不论,奢华的毕业消费真能维系同学情谊吗?我看未必。常言说,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同学和朋友关系,是在共同的学习与生活体验中产生了共同的兴趣爱好,进而拥有相近的价值观。否则,再豪华的酒宴和旅游,能换来一时的和颜悦色,却换不来他人的真心相待。以笔者的经历和观察来看,不走心的毕业仪式,人走情即散。而真正的朋友,即使没有大鱼大肉,但那份曾经的精神共鸣,却能穿越万水千山,常暖人心。
其实,大学生要想维系同学关系,完全可以另辟蹊径。在过去的年代,同样都面临着毕业,大学生的纪念却质朴而轻松,如赠送留言册和书籍,拍一些校园风景照、集体视频等;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也推出了方式各异的活动,如为母校做最后一件事、向困难儿童献爱心、拍摄微电影等。这些创意项目毕业生们完全可以参与,纪念意义大且低调有内涵。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要加强交流互动,多一些精神上的探讨。伯牙子期式的友谊,虽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但能为奢华却缺乏效果的毕业消费做注解。
说白了,毕业季当然值得留念,但应回归本身的纪念意义,过于奢华的消费,不应成为大学毕业的仪式。
在当今社会,开网店的,需要招客服;开餐厅的,需要雇厨师;开网吧的,需要聘网管。有当领导的,就一定有打工的,有负责决策的,就一定有负责执行的。都说这是一个创客时代,但如果没有人去为其打工,那些心怀创业梦想的巧妇们也很难做到有米之炊。
楚汉相争,没有张良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韩信的战必胜,攻必取;萧何的给饷馈,不绝粮道,那自刎与乌江的可能就成了刘邦。同样的,在当代,如果没有甘为孺子牛的就业者,创客们的境遇定与刘邦无异。这就好比盖楼房,创客负责设计,就客负责建造,这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也是事物发展的产物。
对就客来说,最大的成绩就是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家公司,提升公司业绩,人们首先想到销售部;招兵买马,人力资源部首当其冲;解决社会信任危机,公关部一直在路上。如果公司一切安好,那老板便是晴天;升值加薪,配车分房;如若不好,老板定会一刀一个。一家公司闻名遐迩,人们可能只会把创客们捧得很高,其他人似乎只是淹没随百草可是反过来,当一家公司面临倒闭,员工最多的只是卷铺盖走人,换一家公司,还是一条好汉,我们的创客,可能不仅仅只是走人那么简单了。
人们热衷创业,即是对自己野心的实现,也是对社会就业环境的一种无奈。大学毕业无法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同时又不想甘于平庸,创业往往被人们看作一种被逼上梁山的做法,没有做充足的准备,就盲目上马,这不仅将自己陷入绝境,更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并不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去做马云,而是让我们更加深层次的认识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明天的方向, 而不是要数学家去写散文,运动员去设计服装。
鼓励创业,同时也保障就业;赞扬开创者,同时也铭记传承者。让野心家触摸天空,让实干家更接地气,让就客服务创客,让创客反哺就客,是灯泡就去发光,是煤炭就去发热,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这样的社会,不也很好吗?
昆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徐 杰
一、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是建设文化昆明的重要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各种传统文化,包涵了各种民间传说、表演艺术、传统体育与竞技、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人生礼俗等及其表现过程和表现空间。作为对昆明历史、人文、社会、民族发展特定角度的反映,各族人民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维系各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形式,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也是体现昆明多民族边疆城市特色的生动见证。作为历经千百年时间洗炼流传至今的人类文明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相应的精神愿望,真实地反映当时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及感情诉求,生动表达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的性格气质,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信仰,不同地域人民的风俗习惯,正是通过这些特殊的文化标记得以体现。这些产生于民间,繁荣于民间,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无论其价值观念还是表现形态都与人民大众有着密切的联系,蕴涵着深刻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爱国为民、重诺守信、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因素,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资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基础,对文化昆明、品质昆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是继承和宏扬昆明多民族文明,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在建设新昆明过程中,重视对各民族几千年文化深厚底蕴、深刻智慧的继承和宏扬,唤起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不仅能推动文化记忆和活态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二、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牵涉到文化、民族、宗教等很多方面,很多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工作,也是一项开展时间不久的工作。应该说,在这项工作上,昆明、云南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3月下发的国办发 [2005] 18号文件《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是在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开展的第一个重要文件。但是,在昆明,早在此之前二十年的1985年,由原中央乐团的作曲家田丰在昆明安宁市创办的少数民族文化传习馆,试图以“传习”的方式保护传承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就已经开创了昆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先河,虽然当时人们还没有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个概念。尽管田丰梦想的“云南民族文化保护区”在艰难中拼搏四年之后破产了,但田丰首倡的这条值得探索的道路,却使昆明成为了以传习方式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工作的先行者。
2004年,著名音乐人陈哲在我省兰坪县建立的普米族文化传承小组——“兰花1号”成为国家“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唯一试点单位,也是云南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政府视野,引起社会关注的标志。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下发后,在国务院2006年8月《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的文件中,又专章强调了“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显示了国家对这项工作的日益重视。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在全国各地相继开展。
1 按照国办[2005] 18号文件“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的要求,昆明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入手,全面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04至2005年,全市14个县(市)区内共开展调查项目732个,调查村寨2148个,被调查人数3843人(次),同时在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05年,昆明市在完成县级普查的基础上形成各县(市)区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名录11类790项,经过专家审核,市政府以《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昆明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项目的批复》批准了11类共318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列为昆明市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
2006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昆明市以阿诗玛、洞经音乐、昆明调、滇剧、花灯、乌铜走银等为代表的12个名录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昆明市政协多次对昆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视察,听取各界人士的建议意见,政协文史委和有关单位合作,就“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建设等若干问题”进行多次研究讨论,并形成提案。
2007年6月7日,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前,《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市文化馆正式挂牌,标志着昆明市拥有了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权威机构。尔后,全市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08年6月14日,在纪念第三个文化遗产日的同时,昆明对全市122名民间艺人授予了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2008年7月16日,在“2008’中国(昆明)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暨旅游文化商品博览会”上,全国唯一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示范基地暨原生态文化传承体验基地正式签约落户昆明安宁市太平镇。这是对上世纪90年代著名作曲家田丰创办“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悲剧式失败的最好延续与继承。“非遗基地”由恢复“田丰云南文化传习馆”、“田丰纪念馆”两个部分组成,包括云南原生态文化一条街、原生态文化艺术创作基地、原生态文化艺术休闲基地以及茶马古道遗址,预计2010年建成后,将邀请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坐镇“非遗基地”,形成一个对内传承,对外交流的基地。这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一个由国家文化部投资建设的“非遗基地”,标志着昆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续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2008年10月9日, 昆明市政协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案》,从做好保护规划、建立保护机制、制定地方法规、保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适时全面普查、培养专门人才、保护好传承人和文化生态区等8个方面提出建议。2008年12月30日,昆明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昆明市人大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决议》。《决议》指出:要充分认识到,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和传播方式正受到严重冲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刻不容缓。要提高思想认识,强化保护意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我市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得以传承和发展。《决议》要求,市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统一联动和协调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与现代新昆明地位、作用相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保护制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 2 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地方文化发展纲要,制定近、中、远期规划,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制定保护规定,采取有力措施,突出保护重点,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2009年,宜良县率先成立了我市第一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2009年2月13日,昆明市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昆政发 [2009] 7号文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位、保护、管理、利用、研究、传承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拨出专项保护经费70万元,并提出在有条件的市、县(区)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组织传承人开展教、帮、带、传等形式的文化传承活动,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教学内容,对其进行传播、传承和弘扬。
2009年8月,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布,我市晋宁县的晋城圣贤画、官渡区云子(围棋)制作技艺、禄劝县羊毛花毡印染技艺、嵩明县汉族刺绣技艺等6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截至2009年底,我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项、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保护名录19项,市级保护名录343项(含传承人),并完成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上报国家级名录4项。目前,我市已编辑完成了《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立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库,收藏、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数百件。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
如上所述,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在政府的提倡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认定、登记和申报等工作,仅仅是这项工作的开始。如何结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努力发掘、弘扬昆明在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优势,促进文化昆明建设,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长期课题。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昆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尤其是其核心元素——传承人,在现代社会城乡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受到越来越大的来自各方面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亟待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由于现代社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巨大变化,青年一代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逐渐失去兴趣等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自然人为载体的传承活动在今天受到巨大挑战,其生存状态日益艰难,传承环境不断萎缩,传承活动日益衰退,一些民间艺术不再被人欣赏,有的传统习俗在慢慢消失,一些传统工艺生产规模缩小,市场萎缩,处境堪忧,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后继乏人,传承活动缺乏足够的社会环境,主要是经济、技术、法律等方面的支撑。
一部分民族民间文化能以更新鲜的面目走入现代人的视野,在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中实现开发式保护吗?以我省目前一些成功的文化产业案例来看,回答是肯定的。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宜科领衔的纳西古乐、李怀秀李怀福姐弟的海菜腔通过恰当的市场运作,激发了蓬勃的生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然也产生了大批后继者。对这一类型的文化遗产来说,保护与传承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另外,一些民族手工技艺可以通过一种文化的陌生感对年青一代所产生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年青人投人其中,这对于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对于传承好、利用好传统文化,推动和发展文化产业,都是积极的现象。
然而并非所有民族民间文化都可以走向市场。即便是某些可以进行开发的项目,也应该以文化的保护传承为第一目标,进行全面的考虑和认真的策划。一些地方倡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手工艺实施“生产性保护”,但应该强调的是,不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 3 性保护简单地理解为生产,也不应将传承与产业化、商业化的概念来兑换。目前的现实是,面对现代化和整个社会的快速转型,一方面,一些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商品化的侵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滥用和过度的开发又使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会流于肤浅和产生异化。例如,我市一些已经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的民族民间传统技艺,因为缺乏相关的扶持或无明显的市场效益而后继无人,一些传统技艺濒临消亡;而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观念主导下,某些地方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旗号,热衷于把一年一度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开发演绎成“天天是节日”的“文化品牌”;旅游景点日复一日地为游客表演少数民族的婚礼仪式、生活习俗则已经成为几乎遍布全国的通例,以这种方式来开发遗产的结果和对现实利益的过度追求,只能使文化丧失其原有的品味。
另一部分无法进行开发式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因为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当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的经济社会中无法体现其原有的价值,但却是民族文化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这部分文化遗产怎样先做好静态的保护工作,再考虑其传承问题,使之适应今天社会的需求,成为文化昆明建设中最鲜活的内容,这些都需要政府的介入,尤其是经费的投入。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另一方面严峻的现实情况也必须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政府的重视。据昆明日报记者2008年对我市国家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情况的调查,被政府授予了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的民间艺人中,绝大部分因生活无着而贫病交加,面临无法将技艺传承下去的危险;加之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活在边远农村,很多都是风烛残年的老人,每年都有身怀绝技的传承人离世,如果不对他们实行抢救性保护,其技艺将面临失传。
令我们欣喜的是,2009年12月3日,昆明市文化局就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情况进行通报,其中最具实质性的内容是,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昆明已争取到财政对部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的生活补助,54名传承人,从2009年起每人每年有2500元传承人生活补助。另外,投入20万元,利用市文化馆桂香楼建立的“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已基本完成布展,预计2010年1月开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需要大力宣传、大力扶持的工作。课题调研中所了解到的情况,目前昆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所面临的复杂情况使我们深深感到,对我市目前已经进入保护目录的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尽快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若干意见的精神,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首先是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承人的抢救与保护的工作力度,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让老百姓对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有自觉的保护意识,让全社会都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做好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根本之举。
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角度看,民族民间艺术的兴衰有其自身的规律。对于某些已丧失文化价值,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行消亡的东西,也没有必要人为的阻挡。甚至应该说,当我们不再将传统文化及其产品视为单纯的财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可能才真正走上健康的道路。一个民族如果能将文化视为自尊,才是保护的最高境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推荐专题: 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培训心得体会 旅游人才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