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互联网网络教育培训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互联网网络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近日,我参加了移动互联网培训,并将培训心得整理一篇文章。与各位同行共勉!
何谓互联网思维?作者通过列举大量企业成功的事例,证明互联网盈利模式的成功,其实是折射出来的互联网思维的神奇力量。要想改变口袋,必须首先改变脑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自己的观念紧紧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具有互联网思维。作者认为互联网时代就是跨界竞争。将互联网思维形象的比喻为是“借船出海”、“羊毛出在狗身上”和“快鱼吃慢鱼”。这位兵器工业的领航人向兵器工业系统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目前,一场围绕如何推进改革发展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正在兵器工业系统悄然兴起,并持续向纵深发展之中。
应该对互联网思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互联网思维确实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来的一个很新的观点。它有着自己丰富的内涵。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各地区各行业通过互联网思维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大量事实彰显了互联网思维的神奇力量。
互联网可以穿越时空,打破所有界限,能够产生和凝聚巨大的作用。过去,我们总以为互联网离我们很遥远,与我们所从事的行业企业的工作不搭界,没有什么太大太多的关系,其实这种想法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互联网与我们的工作相通交融,它时刻都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与我们的工作事业和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可以不懂互联网技术,但应该懂一些互联网知识,尤其是应该具备互联网思维。
个性化需求是传统生产过程中一个难以解决的普遍现象。以衣服为例子,传统的生产模式,把同一款式的衣服做成大中小各种码型,看似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码型,但实现上只是相对合适。从企业角度这可以节约成本形成大规模生产,从消费者角度,既想获得个性化产品,又不愿为之付出高价格,这就成了一种拆中的选择。而在互联网时代,借助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众包的新生产、消费形式开始粉墨登场。这些消费者不再是被动地,而是主动地参与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也就是说,在商品的创造过程中,他们既是消费者同时又是产品的生产者。
1.1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基础训练
1.下列由左到右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是的打“∨”,•不是的打“×”):
(1)(x+3)(x-3)=x-9; ( ); (2)x+2x+2=(x+1)+1;( )
(3)x-x-12=(x+3)(x-4);( ); (4)x+3xy+2y=(x+2y)(x+y);( )
(5)1-32
2
22
2
21111122=(1+)(1-);( ); (6)m++2=(m+);( ) 2xxxmm32
2 (7)a-b=(a-b)(a+ab+b).( )
2.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中,是因式分解的是( ) A.(a+3)(a-3)=a-9; B.a+b=(a+b)(a-ab+b) C.a-4a-5=(a-2)-9; D.a-4a-5=a(a-4)-5 3.下列各式因式分解错误的是( )
A.8xy-24xy=8xy(x-3y); B.ax+bx+ay+by=x(a+b)+y(a+b) C.12xy+14xy-2xy=2xy(6x+7xy-1); D.x-8=(x-2)(x+2x+4)
4.在下列各式中等号右边的括号前填入适当的单项式或正负号,•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
(1)-a+b=______(a-b); (2)-2x-2y=_______(x+y);
(3)(a+b)(a-b)=______(a+b)(a-b);(4)(a-b)=______(b-a);
(5)2R-2r=______(R-r); (6)-8ab-2ab+6b=________(4a+a-3b). 5.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y-16; (2)25m-n;
(3)x+14x+49; (4)4-4x+x.
2
22
2
2
2
2
2
2
2222
3
22222
22
3
3
2
2提高训练 czsx.com.cn 6.如果2x+mx-2可因式分解为(2x+1)(x-2),那么m的值是( ) A.-1 B.1 C.-3 D.3 7.如果x-ax+5有一个因式是(x+1),求a的值,并求另一个因式.
8.计算:7.6×199.8+4.3×199.8-1.9×199.8.
9.计算:999+999. 10.计算:(
应用拓展
11.一个圆环,外圆的半径为R,内圆的半径为r,
(1)写出圆环面积的计算公式;
(2)当R=15.25cm,r=5.25cm时,求圆环的面积(取3.14,精确到1cm).
12.已知:a-b-c=16,求a(a-b-c)+b(c-a+b)+c(b+c-a)的值.
2222
52312
)-(). 3636
参考答案
1.(1)× (2)× (3)∨ (4)∨ (5)∨ (6)× (7)∨ 2.B 3.B 4.(1)-• (2)-2 (3)+ (4)+ (5)2 (6)-2b 5.(1)(y+4)(y-4) (2)(5m+n)(5m-n) (•3)(x+7)2
(4)(6.C 7.-6 x+5 8.1998 9.999000 10.-1318 11.(1)R2-r2 (2)644cm2
12.(a-b-c)2=162=256
2-x)2
“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的政策和任务驱动可能促使教育行政部门更加偏重网络教育资源和手段向学校教育渗透。本文围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相关热议论题,结合课堂应用与教学实践,比较分析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特点与功能。分析表明课堂和网络是差别迥异的场域,对教师、学生以及教学互动会产生不同影响。课堂教学应理性处理和积极应对教育生态的新变化,秉持开放姿态和价值坚守,在对比权衡的基础上慎重取舍。
时至今日,互联网在微观领域已渗透到日常生活,在宏观领域,更是引发产业创新、引领新兴业态的强大引擎。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近年来涌现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育新资源、新形态、新模式,相关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持续升温。随着“互联网+”行动被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教育”将成为新的关注焦点和研究课题。学校教育如何理性分析和积极应对“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生态的新变化,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助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值得深入思考与认真谋划的重要问题。
一、近几年我国教育网络化进程及其校园实践
慕课(MOOC)是最主要的网络化教育载体,它打破了教室的限制,翻越了院校的围墙,使知识成为对所有人开放的公共物品。2012年,美国Udacity、Coursera、edX相继成立,并很快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慕课平台供应商。2013年5月21日,中国北大、清华在同一天加入edX,在该平台上发布自己的慕课。国内高等院校迅速跟进,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985”学校,还有国立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等都在同年陆续加入慕课的三大平台之一。国内的慕课平台也陆续上线,如网易云课堂、清华大学学堂在线、过来人公开课、好大学在线等,2014年,“爱课程”与网易联袂打造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上线,目前已有39所大学的340门网络课程在线。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微课也是发端于美国,经由可汗学院和TED-Ed的网络推广迅速成为慕课环境下的基本学习单元。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微课网站陆续推出各种类型的微课,微课也成为我国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抓手,仅2013年就先后举办了四个全国性微课(教学)大赛,涵盖大中小学各个教育阶段 [1]。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是信息化建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有益尝试。据了解,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学、中学、小学均有不同程度的开展,实验规模有班级、年级甚至全校参与的,实验课目有文科、理科、信息技术等,山东昌乐一中于2014年9月实现在全校、全学科范围的翻转课堂,目前属全国首例。各校总结出不少本土化教学模式,比如“二段四步十环节”模式[2]、“在线导学”模式[3]、“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等[4],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争议与思考。
也许可以这样说,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是由互联网催生的“教育新宠”,校园“三课”——课堂、课程、课本将实现“网络变身”,课本变身为网络资源,课程变身为慕课,校园教室变身为翻转课堂,再进一步,就是学校教育变身为“互联网+教育”。“互联网+”背景下的政策和任务驱动可能促使教育行政部门更加偏重互联网教育资源和信息化手段向课堂教育渗透。值得注意的是,“变身”不等于“替代”,学校和网络是差别迥异的场域,需要认真审视两个场域对教师、学生以及教学互动的影响,在对比权衡的基础上慎重取舍。本文再次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这三个不同层面的论题并置,是因为它们与课堂教学发生的关联,并或多或少在改变着现有教学生态。我们试图通过对比分析的视角,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展开思考。
二、两个课堂:网络课堂与学校课堂
慕课的引入与本土化构建,丰富了在线教育资源。慕课平台构筑的网络课堂,其突出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开放性,体现在课程设置的开放性、学习门槛的开放性和教学师资的开放性;二是即时性,包括内容更新的即时性、学习活动的即时性、学习效果反馈的即时性以及交流互动的即时性;三是个性化,海量的课程资源以及零门槛让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课程,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或者兴趣偏好决定学习的快慢、深度。
慕课作为网络课堂,其内容生产的开放性非校园课堂所能匹敌,其内容传播的广泛性和快速性也大大超过课堂教育。教育功能的实现不仅需要内容、传播和载体的支撑,更需要教学的互动互促,即师生在智慧、情感、价值观上的成长。从“教”这一端来说,慕课充分利用视频制作的跨时空、组合性、灵活性和便捷性的特点,教学形式包括出镜讲解、幕后讲解、实景授课、专题短片和访谈式教学等,其丰富程度是课堂难以达到的。但是,从“学”这一端来说,慕课教学形式的多样性难掩其学习过程的单一性。慕课所有教学都是以单一媒介——视频呈现,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被动型“观看”占主导,缺乏情境刺激,容易产生注意疲劳和注意涣散。不管是电脑固定观看还是手机移动观看,学习者和屏幕之间的学习场较弱,干扰因素较多。教学双方通过网络进行的主要是信息传递,而缺乏体验与情感的沟通,这是网络课堂的“硬伤”,基于电子载体的网络互动(人—电子媒介—人)永远无法代替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而课堂教学创设的场域有较强的凝聚力,教师可以随时采取多种措施应对注意涣散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不仅传授“显性知识”,还传达“隐性知识”,因而能够承载更为宽泛的教育功能,实现教学相长[5]。另外,网络课堂的开放性在使学习者获得选学自由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学习的随意性。目前对慕课最尖锐的批评,恐怕就是说它“是最易实施的教育形式,因为它缺少„教育原则‟” [6]。
由此看来,慕课的优势是由互联网的特性(开放性、参与性、渗透性)所赋予的,慕课对课堂教育带来一定挑战,但不能取代课堂教学。就目前来看,基于学校课堂的全日制教育仍是我国公民教育的主要渠道,其课程具有较强的学科性和体系化,有一套完整的教育管理体系。但是应该看到,慕课的出现打破了教师-学生二元教育生态,以慕课为主要标志的网络教育平台已经迅速成为教育生态中新的独立主体[7]。多元的教育生态需要探索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教育应充分认识这一变化,开掘慕课的资源优势,适当纳入课堂教学与管理体系,丰富课程内涵,优化教学模式。比如,通过对慕课优质师资的资源共享,提升教学质量;通过非主干课程的慕课引入,降低教育成本;通过慕课学习资源的利用,消化与深化知识理解,提高学习效果。而对于那些没有机会或条件接受学校教育的人群,亦或缺乏师资的某些校园课程,可以通过扩大慕课传播,共享网络教育资源。
三、两种课时:微课10分钟与课堂40分钟
教学单元的时间设置,其基本依据是既要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又要保证学习者的注意力维持。网络环境和课堂环境,在主观学习动机与意愿相同的情况下,对学习者的注意水平的影响有所不同。网络环境下,学习者面对的是机器(屏幕),多视窗显示以及窗口弹出模式使得学习者随时面临多种选择,频繁的注意分散和注意转移直接影响知识学习和理解,影响学习效率,尤其是较为陌生与困难的科目;另外,由于网络学习的随时随地性,人-机之外的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会成为干扰因素,网络学习者注意力的维持会受到一定减损。因此,网络课程普遍采用了微课视频教学单元。微课视频时长一般不超过20分钟,大多数则在10分钟左右,占用的贮存空间较小(一般几十兆),便于学习者在移动设备上学习。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多手段、多角度、多形式的呈现,形成多维学习刺激;在教学进度上采取“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一组微课可以呈现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微课的这些设置兼顾了网络环境和网络学习者的注意力特点,成为慕课普遍采用的“默认模式”。而在课堂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调节讲课内容、改变语音语调、或是直接提示提醒等方式在相当程度上把控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中“他人在场”的群体效应有利于学习氛围的营造与持续,更为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互动直接、交流活跃,这些都构成围绕学习内容的良性刺激,学校课堂的环境刺激要远远高于网络课堂,因此学习者可以获得较长的注意集中时间,保证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40-60分钟是被经验证明和普遍认可的课堂教学时长。 以上分析表明,微课10分钟与课堂40分钟,是不同教学环境下的相应选择。由于对微课的内涵及其功能缺乏正确理解,造成在微课制作与课堂应用上的诸多误区[8]。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将微课简单理解为“10分钟课堂”,一是校园课堂“微时化”,将微课这一适合于网络的教学时长照搬到课堂,教师被要求将原来连贯的讲解机械地进行时段切割,将系统化的知识结构生硬地撕裂、拆散,人为造成“思维断点”;二是将微课制作等同于课堂教学的分段视频,直接把教师的整堂讲课录像按微课的“规定时间”进行分割。究其原因,就是对不同情境下教学方式和教学时长的机械理解,导致了“削足适履”、“东施效颦”的错位。因此,首先亟需加强对微课的内涵和功能定位的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微课制作能力,突出微课“问题聚焦”、“多维呈现”、“同步反馈”等特征。其次,准确把握微课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适恰度,微课应当是给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第三,随着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等日益普及,微课建设的主战场应当在校外,使之成为共享的新型教学资源,更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等个性化需求。
四、两类教学:常规教学还是翻转课堂教学
一般认为翻转课堂“翻转”的是教学流程,即由传统的“先教后学”,改为“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的基本要求,是把网络学习纳入组织化的课堂教学流程,学生必须较高质量地先行完成学习任务(视频中会设置问题、习题等跟踪学习效果并控制学习过程),以保证课堂交流的高效率。实际上,翻转课堂所依托的授课视频承担了“网络家教”的角色,教师是虚拟在场。而常规课堂教学也并非是绝对意义上的“先教后学”,老师一般都会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不过对预习效果难作硬性要求和严格评估,默认学生对新内容的知识掌握为“零”,在实际讲课时仍然会“从头说起”。因此常规课堂与翻转课堂的主要区别不在于“教”与“学”的孰先孰后,而是孰显孰隐。常规课堂中,“教”是显性的,“学”是隐性的;翻转课堂中,“学”是显性的,“教”是隐性的。另外,交互性被认为是翻转课堂的一大特色和优势,而常规课堂教学也存在交互性,学生发言、提问、上黑板做练习、做演示等等,都是穿插于讲授之中的师生互动。相比较而言,翻转课堂的课上环节是更高层面的师生、生生互动,学生高度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则答疑解惑启发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转课堂的主要价值在于问题导向的知识生成价值,即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经过互动探讨,加深知识理解,产生“新质”。
值得注意的是,翻转课堂将学习的掌控权交给学生的同时,对教师与学生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9],教师、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信息技能、问题意识、心理品质,才能使翻转课堂真正成为富有成效的互动教学形态,实现教与学的双赢。翻转课堂的高效能取决于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三方面的高效能,缺一不可。第一是学生自学的高效能。基础知识的掌握是“交流讨论”互动的前提,只有在较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较高层次的讨论,也才可能在翻转课堂促发具有生成价值的互动,否则回到课堂,即便有讨论,也只能是在低水平上重复教学内容而已。自学的学习效果除了学习者的努力程度,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心理品质,这不仅需要学生对知识有较强的理解力,还需要具有较强烈的求知欲、较好的坚持力、较强的时间管理能力等。第二是教师在翻转课堂上的高效能。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导学者、助学者、促学者、评学者,要将传统的指令性教学变成生成式的教学互动,需要更为广博的知识储备、更为敏锐的信息筛选、更为灵活的现场把控,才能聚焦问题、层层推进,促进认识深化。第三是教学媒体的高效能。不管是授课教师自己制作,还是选用网络资源,教学媒体在内容上对学习重点难点的讲解、演示等必须优于现行教材,在技术上保证易操作、有反馈。如果以上条件不具备,这种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特色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不如单纯的课堂教学,如果不顾现实条件,很容易陷入“翻转课堂”形式化的误区,徒有其名而无其实。目前一些学校进行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以短时期、单科目实验性教学为主,不能排除“实验性”给师生带来的“社会助长”效应;有的学校用“快班”学生进行翻转课堂实验,其结果不具备广泛的推论性;有的学校占用了学生在校的自习与晚自习时间进行“在校翻转”,增加了学生的时间负荷,违背翻转课堂的初衷。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而言,教学科目多、强度大,学生自学与自控能力普遍欠缺,网络课程资源不尽人意,翻转课堂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可能使师生应接不暇,嚼多不烂。
我国的翻转课堂是由教育信息化推动、在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这种变革的成败与否不单单由数字化技术水平决定,更多地是取决于是否尊重了基本教育教学规律,是否顺应了数字化教育环境下课堂教学“发展性、目的性、适切性、变革性”原则[10]。
应该清醒地看到,实现翻转课堂的条件目前尚未成熟,需要在充分的适应性评估和效率评估基础上,理性谨慎对待。
五、教育新生态下的课堂教学
互联网催生了“网络三课”——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更多、更新颖的教育资源、教育平台和教育模式一定还会出现。如果把教育领域比作一个巨大的秀场,那么借力于“互联网+”,在传统教育的“校园秀场”外,“网络秀场”蓬勃发展,“校园”与“网络”教育的互动还有望形成更值得期待的“校-网创生秀场”。因此,要使“互联网+”真正成为教育发展与创新的新引擎,必须发挥“校园秀场”和“网络秀场”的各自优势,并在融合共赢上多下功夫。对于“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要以开放姿态面对“互联网+”,借由网络引擎注入新的生机;另一方面,要稳固价值坚守,警惕“技术至上”和“行政律令至上”,不能违背教育规律,不能无视现实条件。课堂教学的开放与坚守,都应服务于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人的发展与成长。
共产主义青年团团课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Xx部门:xxx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青春讴歌,高声嘹亮,当我举起右手,面向团旗庄严宣誓的时候,当那枚徽章交到我手中的时候,我就已经将自己的未来交给了我的祖国,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青团员,为共青团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新的力量。
通过这次认真而又系统的团课培训和学习,我对增强共青团员意识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如何增强共青团员意识及今后在工作中如何体现共青团员意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更好开展今后的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精神实质的理解,不断增强学习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必须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涵。其次还应正确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在构成该体系内容中的作用。科学发展观是灵魂,是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指导方针。作为一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在思想上,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信念,做好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作为新世纪的新一代,我们肩负着富民强国的伟大历史使命,面对挑战,我们要迎难而上,奋勇抗争,做主宰自己命运的强者,因此,我们要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作为一名企业青年职工,一是要多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提高自身技能,要懂得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全身心投入到企业发展的工作热潮中,互相帮助,虚心学习,共同进步,脚踏实地,积累智慧;二是要懂得遵纪守法,与同事和睦相处,在思想、工作、生活各方面要走在最前面,勇挑重担,做先锋,做楷模,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不断进步、成长起来,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要克服困难,坚定信心,积极向上,通过不断的努力,实现企业向前发展的使命。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中国共青团是在中国共产党及其四代领导集体的关怀下发展的。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首先在上海创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此之后,其他地方的共产主义小组在筹备建党的同时也在当地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立即着手正式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5月,在党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统一的组织。1925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11月,为团结一切抗日青年,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党决定将共青团组织改造成为民族解放性质的抗日救国的青年团体。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适应人民解放战争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党中央在1946年9月提议建立民主青年团,并且在解放区开展试建青年团工作。1949年元旦,党中央做出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1949年4月,在党中央的关怀领导下,召开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最后完成了青年团组织的重建工作。此后,青年团跟随中国共产党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年5月召开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把团的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大会还决定把改名以后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共产主义青年团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历次代表大会衔接起来,依照次序加以排列,并确定下一次团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名称为共青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但是此后由于中国在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过程中,曾经一度出现曲折,所以从1957年开始截至到20世纪末,共青团在43年中只召开了6次全国代表大会,而其中5次是在共青团跟随中国共产党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后召开的。1998年6月召开的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则标志着中国共青团已经进入跨世纪的历史征程。如今,已经迈入21世纪的中国共青团正在团结带领全中国各族青年,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
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肩负着为党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的重任,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精神传达贯彻到团员青年中去,教育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永远跟党走,这是共青团的神圣职责。增强团员的政治意识、组织意识和模范意识,对巩固和扩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永葆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对于共青团组织进一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新世纪新阶段团的建设,全面提高团员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广大团员的模范作用,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贡献力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那就是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有祖国的繁荣昌盛。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政党。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在思想上则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养,并在行为上和思想上努力向党组织靠拢。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政策方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的团课培训学习,我不仅对团和党有了更好的认识,也学会了如何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服务,如何用自己的能力来为企业做出更多。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理论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理论是基础,是指南,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标志。因此,学习不再满足于一知半解,而是在领会其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通过学习,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了政治敏锐性,提高了政治鉴别力,进一步提高了自己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及工作的参与,我也更明确了自己可以为企业做些什么,对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中国共青团是一个拥有光辉历史的出色组织,作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我们应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断增强个人的团员意识,在生活、工作中,实践一个真正合格团员的精神,用实际行动展现当代青年的时代性与先进性,绝不能让胸前的团徽褪色。
课改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车站镇秦楼小学 刘娜 7月22-23日,我在夏邑县教师培训学校参加了为期两天的新课程培训学习,此次培训的指导思想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通过此次新课改学习,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也得到了不少的收获,先将我的收获和体会总结如下:
刘伶俐老师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和新教材,领会大纲,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
几位优秀教师介绍他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这大大地开扩自己实视野的眼界,比如,杨霞老师在开放式教学中改变了过去学生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这些都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没有想到或没有去想的。还有崔训红老师介绍自己在作文批改中煞费苦心写评语,刘娜老师让学生快乐作文,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这些都是自己所欠缺的。
一、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因为新课改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的能力:
1、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3、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教师一是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去实现新课程;二是要对自己的以往的和当下的实践满怀信心,要认真分析以往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借着新课程的契机,发扬光大以往的优点,改造乃至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种认为新课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陈旧的、不适应新课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开展。
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而新课程课改中,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
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3.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都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如果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内容不适合通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4、业务素质的提高
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这是从事科学教育所必备的素养。其次,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现代社会正逐渐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各部门的工作也逐步从大工业时代分工细密的专业化进入信息时代的综合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上述狭窄的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本学科视野,需具备与科学相关的基本知识等,还需了解科学与
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
诚然,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反思性实践者以及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长期以来,教师已经习惯于传授式,习惯于按照预设进行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和教学习惯,教师要一下子改变这种习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慢慢地改变,逐渐有意识地改变原来的教学行为和习惯。大家首先在观念上理解、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那么,思想支配行动,我们的教学习惯就会不断改变,逐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总之,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需要在新课改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唯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式下社会的需要,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身上肩负的使命
二〇一四年七月
推荐专题: 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培训心得体会 教育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