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培训心得体会 > 详情页

发展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心得体会

2022-03-15 10:59:47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心得体会》。

安徽省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划 (2018—2020年)(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根据《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教育事业相关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强国必须强语,强语助力强国。

长期以来,我省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和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实行政府统筹推进,以师范院校为切入点,以各级各类学校为主阵地,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新闻广电、服务行业为重点,努力向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地区辐射延伸,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

色、安徽风格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之路。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语言文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省语委、省教育厅印发了《安徽省实施方案》,省教育、人社、广电等系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用语用字规范。“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基本形成,省、市、县(区、市)均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任主任、相关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落实工作机构、人员和条件保障,为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省会城市和其他15个设区的市在全国较早实现了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半数以上县级城市通过了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验收;全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幼儿园)400多所。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安徽项目,首批10个方言点方言文化调查保护课题已经结题。我省承担的中华经典资源库(安徽篇)建设顺利完成。参与研发并在全国率先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支持科大讯飞等现代企业积极发展语音识别与合成、机器翻译等先进技术,进一步完善了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开发了双语教学等产品。积极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在海外建立了5所孔子学院和2个孔子课堂,近百位志愿者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担任汉语言文化交流使者和汉语教学工作,教汉语汉字、讲中国故事、传徽

风皖韵,为提升我国在世界语言文字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发挥了积极作用。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工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从学校到社会,挖掘安徽文化资源,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汉字书写”等群众性活动,形成了一批活动品牌和典型。这些成就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安徽篇章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深化语言文字治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提升语言文字服务能力的关键五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进一步推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特别是对农村地区的推广普通话工作提出了新期盼;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和社会应用赋予了新内涵;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和平发展、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特别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对增强语言文字事业服务保障能力与国际交流合作提出了新任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传承、发展和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开辟了新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语言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加快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对增强全省语言文字软实

力提出新需求。安徽地处历史中原文化、吴文化、楚文化交接地,并形成独特的徽文化,方言主要包括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吴语、赣语和徽语。做好安徽语言文字工作,对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徽风皖韵乃至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面对时代变革和发展创新的迫切要求,安徽语言文字事业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还不高;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创新与社会应用能力还比较薄弱;语言文字服务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求;语言文字规范应用面临网络时代新挑战;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语言文字工作的保障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2018—2020年,全省语言文字工作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尊重发展规律、把握国情省情,紧扣安徽发展需要和安徽语言实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针对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攻坚克难,不断开创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

新思想新战略,深入贯彻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化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结合安徽省情语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化自信为动力,以服务国家发展需求为核心,向国家发展战略聚焦,向安徽发展规划对标,向农村地区攻坚,向社会应用推进,向现代治理转型,向国际领域拓展,大力推行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安徽方言文化,加快语言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高全民语言能力,构建和谐健康的语言生活,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做出应有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在全省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语言文字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语言文字事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实现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水平与“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目标相适应。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本普及。全省范围内普通话基本普及,语言障碍基本消除;农村普通话水平显著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显著提升;社会用语用字更加规范。

——语言文字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语言文字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适应国家和社会信息化发展需求;语言资源保护、开发和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语言文字信息化平台和工作手段更加完备。

——语言文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语言文字工作更加适应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求;各项语言文字服务不断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语言交流和使用需求。

——语言文化广泛传播与繁荣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得到传承弘扬和广泛传播;省内方言科学保护进一步加强;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语言文字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深化。

——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更加完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得到贯彻执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测评体系进一步完善;语言文字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健康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1.大力提升农村地区普通话水平。将提升农村地区普通话水平贯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全过程。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适应促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就业和科技应用的需求,创新农村普通话

宣传推广工作,大力提升青壮年劳动力普通话水平,使其具备普通话沟通交流能力。(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人社厅、省农委)

2.加快对口援疆援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选派批优秀教师援藏援疆,提升双语教学水平,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并应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快提高当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提高内地就读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全面开考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提高内地少数民族班汉语教学水平,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相关院校)

3.强化学校语言文字教育。坚持把学校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普及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将语言文字要求纳入学校、教师、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适合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道德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言文字教育课程和活动体系。注重幼儿园教育中阅读兴趣的培养,使孩子学会倾听并能用普通话进行基本交流。加强中小学普通话口语、规范汉字书写、阅读写作及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提高中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能力。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科学设置语言文字相关课程,以提高语文鉴赏能力、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强调教师表率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使用普通话,正确使用规范汉字,努力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语言文字应用综合能力。(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4.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完成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目标,促进已达标城市保持并不断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全面开展区域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制定区域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实施方案,积极试点,适时推开。开展县域语言文字应用监测。把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融入行业管理、城乡管理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城乡语言文字规范化情况纳入文明城市、文明乡镇、文明单位创建内容。积极推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公共服务行业等重点领域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引领全社会推行普及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人社厅、省新闻广电局、省交通厅、省旅游局、省工商局、安徽日报)

(二)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

5.推动语言文字信息化技术创新发展。发挥语言文字信息化技术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支持推动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与合成、文字识别等智能化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支持不同语种间的机器翻译研究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能辅助学习和评测的技术产品研发。推进互联网环境下的语言计算技术创新,在信息技术新一轮发展中掌握主动权。(牵头责任单位:省

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各相关高校)

6.加强语言资源建设。树立语言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战略资源的意识。加强语言资源建设的统筹协调,努力形成“有序开发、多元投入、社会共享”的语言资源建设与管理机制。大力推进语言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强化语言资源基础建设,建设安徽方言资源库。(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各相关高校)

7. 建设语言文字信息化平台。建设安徽语言文化信息展示平台,丰富教育资源平台语言文字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省市语言文字门户网站等信息和服务平台建设,构建语言文字宣传教育、益民服务网络。(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各相关高校)

(三)提高语言文字服务能力

8.提高保障国家战略和安全的语言文字服务能力。积极开展语言与国家安全,语言认同与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为保障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提供政策支持和专业服务。增强国家战略意识,围绕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脱贫攻坚工程等国家发展战略对语言文字的需求,加强语言规划、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等研究,提升语言文字服务能力。开展分区域、行业、领域和人群语言国情调查。(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

省社科院、各相关高校)

9.创新语言文字服务方式。面向社会开展全方位的语言文字政策法规、规范标准、基础知识和社会应用等咨询服务。支持开展面向特定行业人群的语言文字服务。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以多种方式为社会提供语言文字服务。增强语言经济意识,大力支持语言产业发展。(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各相关高校)

10.服务特殊人群语言文字需求。把手语盲文规范化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实施《国家手语和盲文规范化行动计划(2015—2020年)》,及时宣传推广实施国家相关规范标。积极推广国家通用手语、通用盲文。培育和发展手语、盲文社会服务机构。加快手语和盲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各类语言障碍研究和语言康复治疗技术开发利用。(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民政厅、各相关高校)

(四)弘扬传播中华优秀语言文化

11.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树立和增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徽语、徽文化研究,推动安徽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强化学校语言文化传承功能,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加强中小学古典诗文教育教学。推动中华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

践活动入社区、下基层、进部队。支持开展对吟诵的研究、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开展当代语言文化研究,促进语言文化健康发展。实施国家国民语言教育大纲,推动开展国民语言教育。(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社科院、省语言学会、各高校)

12.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语言文化交流合作。加大支持和服务港澳同胞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力度,加强港澳青少年国家认同与语言文化认同教育。充分利用两岸语言文字交流合作协调机制,推动两岸语言文字学术交流和语言文化交流。创新拓展与港澳台青少年的语言文化交流活动。(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13.加强语言文化国际交流与传播。积极配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实施,适应“一带一路”建设、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等需求,加强与重点国家的语言文化交流与合作,开辟多层次语言文化交流渠道。推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走向世界,打造交流品牌,做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作。继续建设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帮助海外中文学校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文化厅)

(五)完善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

14.加强语言文字法治建设,完善地方语言文字法规规章。健全语言文字依法管理和执法监督协调机制,严格语言文字社会

应用执法工作,加强综合执法,分批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语言文字执法调研和执法检查。(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15.健全语言文字测评体系。严格执行国家制定、修订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汉语能力测试等各类测试大纲、标准及管理规章制度。加快推进普通话培训测试的信息化建设和资源建设,全面实现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建立完善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标准,推动开展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训测试。探索开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汉语能力测试工作。(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人社厅、省广电局、新闻出版局、省交通厅、省旅游局)

16.强化重点领域语言文字监督检查。建设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新媒体、公共服务领域、公共场所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监测体系以及社会语言生活引导和服务体系。加强对网络语言、新词新语、字母词、外语词等的监测研究和规范引导。强化对互联网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倡导文明用语用字,抵制低俗语言,推动社会语言文明建设。(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新闻出版局、省交通厅、省旅游局、省工商局)

四、重点支撑行动

(一)农村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骨干培训提速行动

加大农村中小学幼儿园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力度,每年省级

培训农村中小学幼儿园语言文字工作骨干300名以上,广泛推动市、县级农村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骨干和校园长培训,争取在2020年实现每所农村学校有2—3名经正规培训的语言文字工作骨干和至少一名普通话辅导员或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幼儿园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水平和普通话教学水平,为农村地区普及普通话打下坚实基础。(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二)农村青壮年普通话培训行动

与国家扶贫攻坚等工程相衔接,在农村地区开展普通话普及工作。将普通话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现代农民培训体系,为农村青壮年普通话培训提供教师支持和免费教材,以各地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为依托,全面开展农村青壮年普通话培训。(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人社厅、省农委)

(三)重点部门行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行动

加大国家机关、重点行业领域国家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力度。以政府机关为龙头,将普通话纳入公务员招录基本条件。推动重点行业领域将普通话作为基本工作或服务用语。支持政府机关和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全省性、经常性以普通话为主要载体的朗诵、演讲、技能竞赛等活动。(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人社厅、省交通厅、省旅游局、省工商局)

(四)优秀传统文化“三进”行动

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指导各地各校结合当地文化传统、非遗项目和本校文化特色、学龄特点,通过校园文化布置、课余文化辅导、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等形式,把传统文化全面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

(五)文化传承活动品牌创建行动

省市县校四级统筹联动,持续开展“经典诵读”“汉字书写”等系列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努力形成活动品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每年在教育系统开展全省性文化传承活动2—3次。各地各校除参加全省性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市县校三级经常性文化传承活动,努力形成各自的体系和特色。推动相关行业结合行业特点,广泛开展优秀文化传承活动。(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

(六)语言文化资源保护行动

大力推进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安徽省项目,建立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省教育厅领导,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协同推进,省语委办统筹监管,各课题组具体实施,各市县(区)语言文字、教育、宣传、文化和相关高校支持配合的工作格局。制定《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安徽省项目管理规定》,加强监管和服务,完

善专家团队专业指导机制,打造安徽语言文化资源保护精品课题。完成45个省内方言文化调查点课题,出版调查保护成果集。(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

(七)“两库三平台”建设行动

积极打造语言文字“两库三平台”。建设安徽方言文化资源库、安徽省普通话水平测试资源库;建设、完善安徽省方言文化展示平台、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平台,丰富安徽教育资源应用平台语言文字教学资源。建立完善省市县校四级语言文字工作网站(网页),增强网站(网页)的展示宣传功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知识传播功能、互动功能。支持相关高校、企业研发、改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测试软件。(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八)依法治理能力提升行动

将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纳入法治宣传教育体系,纳入语言文字工作骨干系列培训课程,加大宣传普及力度。适时推动省人大常委会修改《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建立省语委定期召开联席会制度,语委与相关部门开展社会语言文字应用联合执法,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进行奖惩。(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全省语言文字事业的统筹管理,完善“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省语委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成员单位人员变动情况,适时调整充实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成员,进一步明确、细化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指导各市、县(区、市)开展语言文字工作。各地要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和政府绩效管理目标,加强市、县(区、市)语委机构建设,切实履行统筹协调职能,主动作为,提高工作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语委成员单位作用,争取各方面支持。(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语委各成员单位)

各级各类学校要有机构和人员负责语言文字工作。(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二)创新工作机制

完善多部门协同的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各相关部门围绕自身发展创造性开展语言文字工作。在省语委的统筹下,省教育、人社、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工商行政、民政、旅游、交通等部门按照《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的规定和省语委职责分工,负责本系统和监管、服务对象的语言文字工作;其他省语委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承担相应工作;各高校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做好本校语言文字工作。积极协调语委成员单位之外的部门、单位共同推进语言文字事业相关工

作。(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其他各省语委成员单位、各高校)

进一步调动地方和基层工作积极性,依法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督导评估,加强地方政府语言文字工作履职督查,建立问责机制,形成长效机制。(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教育督导委)

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吸引和扶持语言文字及相关领域学术团体、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等各方面力量,在咨政建言、宣传教育、学术研究、交流合作、培训服务、检测评价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委托社会机构对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等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加强社会监督。(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其他各省语委成员单位)

建立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引导企业在语言文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发挥主导作用。(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建立督察督办机制。加强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各地、各部门语言文字规范化督察督办,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省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项督导范围。(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教育督导委)

(三)推进队伍建设

加强语言文字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完善语言文字工作管理干部、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机构骨干、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相关行业

主管部门语言文字工作专兼职管理人员上岗培训和定期轮训制度,提高相关人员的语言文字法治思维水平、依法行政能力和业务素质。加强语言文字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智力支持、活动支撑、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表彰奖励语言文字先进集体和个人。(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调责任单位:省语委各成员单位)

加强语言文字专家队伍建设。加大对高校、研究机构语言学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重视中青年学者的培训研修、交流合作,形成较为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实国家语委科研工作专家库。吸引相关技术人才投入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发,大力推动跨学科、复合型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重点加强语言文字公共政策研究、决策咨询和规范标准制订等方面的专家队伍建设。(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各相关高校、省社科院)

(四)加强宣传教育

创新宣传手段和方式,继续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将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纳入法治宣传教育内容。面向机关、学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新媒体、公共服务行业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城乡社区,开展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和基础知识普及性宣传。及时对语言文字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引导,增强国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意识,营造规范使用语言文字

的社会环境。(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语委各成员单位)

(五)强化科研支撑

加强统筹规划,支持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围绕国家战略和发展需求,语言生活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兼顾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对策性研究,支持跨学科和协同创新研究。支持语言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做好成果的开发使用,提升科研项目的影响力。进一步完善创新资助方式,探索设立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资助项目。(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社科院、各相关高校)

(六)保障经费投入

建立健全语言文字事业经费投入机制,逐步加大对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力度,对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推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给予经费倾斜。支持多渠道筹措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资金,鼓励企业、团体、个人捐赠。建立语言文字事业捐赠资金的监督管理制度。(牵头责任单位:省财政厅;协同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推荐专题: 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培训心得体会 语言文字培训心得体会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