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蒙特梭利培训后心得体会(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蒙特梭利培训后心得体会(大全)》。
数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同时也广泛地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幼儿数学教育,是帮助幼儿建立与发展初步的数概念。理解初步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从而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一项工作。
XX年3月24日,亿童早期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到我园进行了一次《蒙氏数学》的培训。本次参与培训的人员有我园数学教研组的全部成员。
本次的培训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由亿童早期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朱老师上一节《蒙氏数学》示范活动;2、我园数学教研组成员与教研员朱老师共同探讨数的概念,共同解决平时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本次的培训活动让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首先,是让自己对《蒙氏数学》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深一层的理解。其次,也让自己对数的概念得到了系统的梳理。在本次培训活动中,我向教研员提出了自己在平时进行《蒙氏数学》的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还与教研员、我园数学教研组成员共同探讨了教学中的方式和方法。
本次的数学教研培训活动为我们教师很好地解答疑难问题之余,还为我们系统地梳理了对数的理念。非常感谢园领导的重视并给予我们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一、蒙氏思想的特色与优势
玛丽亚・蒙特梭利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创立了科学、可行、独特的幼儿教育法――蒙特梭利教育,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蒙氏教育精髓与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导纲要》一脉相承,用于现代儿童的教育有各种优势,它既重认知又重社会性发展,既重智力,又重非智力因素,是一种理想的儿童早期教育模式。它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儿童成长的过程、规律、法则,打破学科限制,与其它领域教学相融合,将立体化活动内容贯穿始终,倡导适应儿童天性的教育,反对以成人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提出幼儿期的教育应该以动作发展及感官训练为主,关注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团体合作能力与个性化的发展,使儿童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和自我教育逐步发展,培养自主、专注、秩序、持续的学习工作习惯。
蒙氏教育的理念、方法和理论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把蒙氏教育的真正价值充分体现在幼儿教育美术的改革与发展上,用科学的教育来建构幼儿潜在的创造力、独立性、自制力和自信心,彰显蒙氏教育的特色与优势,让孩子在自然发展为基础,自主管理教育的环境下进行美术欣赏和美术创造活动,在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下培养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
二、地方高校学前教育美术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课程理念误区
传统的艺术教育以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把艺术课程人为分割成音乐、美术等学科来教学,无疑是“以知识为本”的,美术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作为完成某一中心任务的从属部分,但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和体系。学前教育专业配备的美术教师基本都是“纯艺术出身”的美术专业教师,往往简单地把美术教育同等于技艺教育,缺乏对幼儿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美术教师虽有着过硬的美术专业知识,但通常只是单纯普及美术知识与绘画基础理论,把教学重点放在绘画、设计的技能技巧培养,较高的专业标准与要求,经常使初学者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一般沿用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方式及内容,缺乏适应新形势下的实用教材。传统授课方式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大量使用灌输法,使幼儿机械地接受,忽略了幼儿造型能力发展和身心发展规律,妨碍幼儿思维的主动发展,扼杀儿童潜在的自我创造意识,幼儿个性难以充分发挥。加之学校安排的美术课时有限,无法深入讲解,定制好的教学内容犹如蜻蜓点水,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不到预期效果,使知识和美术技能严重脱节,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样呆板乏味滞后的课程设置是不能够达到当下教育教学的要求。
(三)教学评价不完善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评价观念陈旧,评价标准机械、呆板,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灵活多变、体现能动性、主体性的评价的方式方法。一味强调学生作业的完整性,用优、良、中、差的严格等级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及美术学科的教学规律,与美术学科多元、独特的自身规律不相适应,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爱美的天性及学生的心理成长、兴趣爱好的自由发展及求知欲。
三、地方高校学前教育美术的改革
蒙氏教育理论和方法对于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可借鉴之处。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应该正确把握蒙特梭利教育法之精髓“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要将美术课程整合观与蒙氏教育有机结合,把课程整合观融入生活、融入教学、融入游戏。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是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强化未来幼儿教育工作者职前美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之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知力,便于今后对幼儿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素质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协作精神及动脑、动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以蒙氏教育的新理念为指导,认真研读世界各大美术教育体系,以融合性思想,多元化美术艺术元素的渗入,挖掘发展幼儿潜能的教育模式,全面提升美术课程质量。
(一)教学思想、理念的更新
蒙氏教育打破了学科限制,顺应儿童认识事物的心理顺序而将相关艺术课程进行了综合。在美术教育中,既要注意造型教学本身的体系和系统,也注意到各科间的相互联系,及美术活动与各种其他活动的联系,与整个教育的联系;不仅注意幼儿美术知识经验的积累、技能技巧的练习,而且注意发挥幼儿的创造性、独立性、自主性,重视情感因素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以及美术教育对幼儿情感的培养;不仅注意幼儿集体的美术活动,而且重视个别儿童的兴趣、需要与个性的发展。根据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应符合大众化、实用性、寓教于乐的'特点,既不能机械地传授知识,也不能只是简单地让其掌握美术技能,而应该是在美术这门学科中学会观察、思考和创造。把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增强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的了解,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认识美术和生活的关系,有效组织教学,创设环境,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不断进行学习,走个性化、合作式、创新型道路。
(二)教学内容、方式的整合及应用
蒙氏思想倡导适应儿童天性的教育,反对以成人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强调以孩子为课程组织的中心、动作发展及感官训练为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利用发展性、实践性、创造性原则因才施教,避免整个教学变成标准化、机械化的操作,流于形式,阻碍了孩子的发展,避免成人功利化的美术教育取向,在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知道,对学前儿童实施合理的美术课程,促进他们美术才能的发展。
1.理论与实践结合优化课程结构
进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时,要处理好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尊重学前儿童的个别差异,设立可持续发展的弹性美术课程。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前儿童积极参与美术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和培养他们的美术能力和兴趣,让学前儿童通过多种感官通道进行美术活动,避免纯理论和纯抽象的思想内容说教。美术活动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实践操作活动,利用美术这种艺术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丰富教育内容,帮助学前儿童积累多种经验。
2.加强师资队伍素质
学前教育教师除具备艺术素质外,应具有语言、逻辑、分析、写作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密切关注学前教育发展新动向,使教学内容贴近学前教育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运用,为学生将来从事学前美术教育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加强校际间合作交流,邀请学前教育专家和有专业教学经验的幼儿园艺术教师请到学校讲课或辅导,了解实际教学需要,到幼儿园观摩学习、互相探讨。
3.建立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开设校本实用教材,在课程内容上通过基础知识和拓展练习、不同美术门类之间的交叉融合,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教学,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统一。此外,还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习俗,发掘当地独特的美术资源,对时尚前沿与民间美术的有效补充,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艺术魅力。针对课时少的问题,除加大美术课课时外,还可以采取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结合的方式来弥补。
(三)教学评价的完善
蒙氏教育提出要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不要以成人的权威或规范束缚学前儿童的艺术活动,面对美术课程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教师需要作出调整,运用赏识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围绕创新和实践能力价值观进行多元化评价。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学时,适当运用表扬、赞许和挑战、竞争来强化幼儿美术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快乐地从事美术活动的态度,将之引入以后的人生,给人生一个良好开端。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研究与探索正在路上,借鉴、融合东西方幼儿教育,不断优化,共同发展,努力转变美术学科教学模式陈旧等面貌,已成为当今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前专业美术课程会更加合理, 也更加符合社会对幼儿教师美术能力的要求。
20XX年6月14日,幼儿园组织我和另外两位老师到杭州去进行为期5天的蒙特梭利教育法学习,很早就听说过蒙氏教育的独特性,记得我在初次接触蒙氏时,便深深的被蒙氏教育的方法及操作而吸引。但真正的深入接触学习蒙特梭利的理念和教学法还是第一次。通过这次学习蒙台梭利教育之后,感受颇多。
蒙氏教育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完全区别于普通教育,他的教育方法既严格又让你喜欢,既让你放松又让你不马虎,真正的做到了在玩中学,学中玩。
首先蒙氏教育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它反对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特点,反对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提倡不教的教育,让儿童自发性得主动学习,自我教育。
然后是把握儿童的敏感期,蒙特梭利把儿童的敏感期分析的很详细,根据儿童的敏感期引导孩子学习,掌握在该年龄段应掌握的知识。
蒙氏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极为严格,她要求老师必须受专门的训练,以便实现她所提倡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为儿童准备学习的环境,成为儿童的观察者和引路人。它还尊重智慧和品德的养成,主张幼儿教育的目的不是为入小学做准备,而是为他们的一生,奠定智慧和品德的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习惯。他还要求老师要相信儿童,热爱儿童,对儿童要有耐心,不能急于干涉儿童!
蒙氏教育的特色是对环境设计的重视,它是为了满足儿童的需要及自我建构所设计,在这样的环境里,儿童的人格和成长才会显现出来。老师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让环境教育孩子,体现出丰富性个别化。他不是直接告诉孩子有什么不一样,而是通过直接操作,不是灌输,不是希望通过集体教学将一种东西告诉孩子,更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个别化的教学活动中实现。因此教师依据五大领域所需的设施、空间及相关性;寻找最适宜的位置,并依据孩子的发展需求不断投放、调整环境材料。这样幼儿对每种教具均保持着良久的兴趣。而且材料里采用了我们日常使用的碗、勺、杯、夹子等,感觉就像在家里一样。教室里的教具放在孩子可以自由取放的地方;教室里的图画、挂图等给孩子看的东西,挂在孩子视线所及处,而不是成年人所习惯的高度。
蒙台梭利教育大致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文化教育、语言教育、五大部分。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日常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他们之间注重培养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但又相辅相成,互相渗透。
蒙氏教具的特色是蒙氏课程的一个重要标志所谓蒙氏课程,所谓蒙台梭利的课程就是幼儿操作教具的过程,因此教具的丰富是进行蒙台梭利课程的必要条件之一,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具,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蒙氏教具中每一种教具只有一样,当孩子没有拿到他想要的教具时,他就要学会等待。因为等待,当他拿到这样教具时,他更加珍惜这个机会,会玩的更加认真,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会向那个小朋友学习,避免他所犯的错误,培养观察能力。在此过程中学会尊重别人,同样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蒙氏教育不仅可以改变孩子的性格,也可以从此改变孩子的能力,蒙氏的成果是爆发性的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另外,蒙氏教育的三句话我也是印象深刻的:我听了我会忘记,我看了我会记得,我做了我就理解了。可见操作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幼儿只有在专注的状态下,才可以对某种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以产生主动地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会出现对同一种教具反复操作的现象。在反复操作的同时,让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和探究,独立来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也是幼儿逐渐吸收和提高的过程,通过这次的学习为我在日后的实践操作中会更加自信,让我知道了我应该去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也使我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中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提高,也让我知道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把蒙氏教育开展好。
最后,我得感谢幼儿园、感谢黄园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受益匪浅。虽然我们现在学习的是初级阶段。但我相信我会不断的努力,学习中级还有高级这些更深的理念。就像肖先生说的那样,你不止是一个幼儿蒙氏教师,你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讲师。自己所做的,所说的永远是对的。永远要相信自己,给予自己自信。更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参加XXX第一小学附属幼儿园 去“小学化”家长会心得体会
中班XX家长XXX 6月10日下午15时许,我参加了XXX第一小学附属幼儿园去“小学化”家长会――让科学育儿知识进入千家万户半日活动,在家长会和活动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教育体育局和校方的良苦用心,通过班主任王菲菲老师的解释也让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了去“小学化”的意义和目的,下面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从幼儿们对活动的向往中看出幼儿的天性特点和活动开设的重要意义。
开家长会前,我有幸看到了班主任王菲菲组织幼儿们列队准备去活动室的情形,强调了在前往活动室活动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幼儿们兴致很高,由此可见,幼儿们对“活动项目”和“活动过程”的向往,透过活动我也看到了,在幼儿时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二、从教育部门去“小学化”的目的中看出“小学化”对幼儿的损害。
家长会上班主任将《XX县教育体育局》致幼儿家长的一封信分发放到我们家长的手上,简短阅读后,我对此次活动和家长会的目的,有了简单的了解,通过班主任王菲菲老师细心讲解后,我对“小学化”有了一定的了解,采用成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幼儿进行大量识字、拼音、速算等记忆性、知识性教学,首先会给幼儿带来心理和生理压抑,造成孩子情绪不安与不合群,孩子活泼的天性受到摧残,甚至还会阻碍孩子主动探索思维的发展,从而扼杀孩子的潜能、不利于幼儿的正常发育、损害孩子的兴趣、伤害孩子的自信等。
三、从去“小学化”家长会提到的各种不利因素中查找自身育儿的缺点和差距。
我们在育儿过程中不是十分注重幼儿自身的感受,去年十月初,我得知婆婆生前看到XX经常弹着打击玩具琴希望XX弹琴的愿望时,和家人就带着孩子找到小星星艺术团的老师开始了试学,当时XX喜欢唱歌,但老师说太小了不能直接学唱歌,只能边学琴识谱边学习唱幼儿小歌曲。试学的几日里,虽然XX非常的喜欢弹琴和唱歌,但是她总是注意力不集中,当时我责备过XX,也退却许多次,她哭的也很伤心……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才意识到5岁孩子的专注力只有14分钟,如果我长时间要求孩子专注力会造成孩子大脑、神经系统造成伤害。因为XX是电子琴班中最小的学员,庆幸尤老师当时给她上课时采用讲故事引导的方法教授她电子琴课程。并且对她特殊地采用了“5分钟课程法”,上5分钟课玩5分钟或者看一会儿幼儿故事书,这样XX在半年的时间里快乐地学了所有初级课程,现在每天电子琴课下课时她都不愿意下课,自己有了学习的兴趣。现在想想后怕,如果当时尤老师没有这个经验,我们强行XX保持专注力,将会对XX造成多大的伤害?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总之,通过此次活动和家长会的参与,我受益颇深,以后我和爱人在XX的学习和生活中会多注重避免“小学化”痕迹的存在,多与XX的班主任和老师们沟通,了解XX在校园生活和学习的表现,不强行要求孩子去学习小学课程和各种特长班,努力让她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活泼的天性,快乐而美好的童年!
蒙特梭利认为:“教师和儿童之间的积极的关系是教育成功的惟一基础。”师幼互动就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过程。它既影响着幼儿的行为与幼儿的发展,又标示着外显的教育手段、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内隐的教师的儿童观和儿童的教师观。新《纲要》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教师的体态、动作、表情、语言等等都对幼儿有巨大的影响,反过来幼儿对教师的反映和情绪也对教师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转变教育观念
新时期要求幼儿教师自觉地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念,并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变为具体的教育行为。教师首先要端正教育思想,形成适合现代社会所需的新观念,成为幼儿的引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建立互相学习、互相启迪的朋友关系。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由传统的教育思想带来的教育观念必须要转变。传统教育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进行游戏活动时,个别幼儿不遵守规则,教师便大声训斥,幼儿不服气,和老师对抗,老师又觉得自己没有面子,既影响了幼儿活动的情绪又中断了活动进程。那么怎样体现以幼儿为中心呢?教师应该明确一切教育活动,无论室内、户外、上课还是游戏,都应该是师幼互动的双边活动,教师对幼儿采取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情绪,上面所说的情况如果用正确的理念指导将会有以下的做法,如:再出现不守规则的幼儿,教师可走到幼儿面前或用手摸一下头,或一个暗示的眼神,这样既不影响活动的正常进行,又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使幼儿心悦诚服地接受暗示,遵守规则。幼儿从教师的眼神看到的不再是厌烦,而是一种期望,这种期望使幼儿变成一种支配自己的动力,他会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而期待着老师下一次的表扬,而孩子们的努力会激励教师去做得更好。
(二)转变教育行为
1.活动的组织
传统活动的组织,往往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停留在完成任务上,教师从不考虑幼儿的需要,至于幼儿理解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她们一概不知,所有活动流于形式。现在教师明确了教师与幼儿互动的作用,应该认识到只有教师恰当的指导,幼儿积极的参与,活动才会有效果。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幼儿则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种双边的活动才能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比如,进行远足活动前,教师将所要去的地方、简要的目的、所需要做的准备,在远足的同时还可以观察什么都说给幼儿听,还可以让幼儿提建议,教师合理地听取、采纳,这样进行的远足活动才会有意义。2.更新教育内容
改革陈旧的课程内容是教育观念转变后所产生的一种教育行为,以往的课程内容都是根据课程目标及上级的要求不断调整,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相比,已显得过于缓慢了。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已经到了我们的想象力跟不上的程度,单纯的把课程内容定位在向幼儿提供固定的知识储备,既不符合终身教育的要求,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对幼儿来说,重要的不是在幼儿园里获得了多少知识,而是是否具备在新的环境下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是否形成了对获得知识的积极态度。
传统的学习只是教师教,幼儿被动地学习。比如:教师教幼儿认识“水”的内容,只是把水的特点和作用介绍给幼儿,告诉幼儿,水是无色无味的、流动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整个活动如同一杯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那么如何把单方面的教师的活动,变为教师和幼儿共同的活动呢? 同样的内容变换一种方式效果就大不一样,教师围绕“水”的内容,以一种平等的、协商的、求得帮助的口吻,先给幼儿布置任务:“小朋友,明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学习关于„水‟的知识,学习之前老师要查找一些资料,也请小朋友帮个忙回去扣你的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关于„水‟的资料和图片,比如水是从哪里来的?水有哪些用途?你们和老师做一样的工作,明天我们共同来认识„水‟,好吗?”老师的语气有商量、有要求、有希望,幼儿感到容易接受,愿意去做。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带来多种图片和资料。活动中,教师再提问水是从哪里来的?水有哪些用途?幼儿就会说出多种答案,如水是从岩缝中流出来的,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是天上下的雨,是渗到地下挖井才出的水……洗澡离不开水,做饭离不开水,洗衣服离不开水,花和树都离不开水……大家都要保护水资源,没有水我们就无法生活了……整次活动,幼儿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可针幼儿的回答,切实合理地引导,再领着幼儿玩水,在玩水中观察“水”的渗透,在装水倒水中观察“水”的各种变化,从而更深切的理解知识,幼儿真正参与了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了满足。这种满足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因为有了幼儿的主动,教师才感到与幼儿的配合效果是如此之好,同时也更加认可了师幼互动的作用。
改革课程内容的范围还要扩大,不但要增加生态教育、合作教育的内容,而且要把认知、身体、社会、创造等方面的内容规范有序地交织在一起,以保证提供给幼儿的各方面的经验的平衡,使幼儿在幼儿园不但学到知识,还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从而为幼儿适应未来社会做好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3.改变教学方法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包括教师引发的活动、幼儿引发的活动以及师幼共同引发的活动3种形式,传统教育多是采用教师引发的活动。例如:认识春天,教师在教室里布置了春天的环境,在课程内容上设计了春天JL歌,春天的图画等,幼儿在教室里看到春天的环境有新鲜感,等听完教师朗诵春天的儿歌后,再仿照教师的范例画一幅春天的画,新鲜感就没有了。教师辛苦布置的环境在没有新鲜感的幼儿面前已不再被珍惜,而留给幼JLf~9只不过是学了几句“春天来,春天来,花儿朵朵开”的儿歌,幼儿对春天到底了解多少,教师心里没有数。实际上这种由教师引发的活动和简单的环境刺激不足以引发幼儿学习和发展。只有配合有意义的师幼互动,采用师生共同引发的活动形式,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在互动中学习,由幼儿引发生成新的活动内容。教师把独自布置环境变成由教师引导下师幼共同的环境布置。活动前组织幼儿到户外观察,教师把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设定组长,组长负责分派任务,有布置树杆的、有布置草地的、有布置天空的;有粘贴的、有画的、有剪的。个别、小组、全班的活动之间保持平衡,引发幼儿与老师互动,幼儿与幼儿互动。同时发挥幼儿感官多通道的联合作用,把看到、听到的春天内容说出来、画出来,这样班级的环境中都有幼儿的杰作,幼儿就会格外珍惜作品。教师也可让幼儿自己评价作品。因为评价是基于对外界环境的欣赏、观察、认识,幼儿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成功感、愉悦感,教师也用不着大声喊“不要把墙饰撕坏了”等告诫的话了。寓教于动、寓教于乐,师幼之间的活动交流也充分体现出来了。
4.教学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传递知识为目的的课堂组织形式,很难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师教起来没精打采幼儿学起来枯燥无味。只有改变单一的课程组织模式,建立起多元化的综合课程体系,也就是说让幼儿在幼儿园各种教育因素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实行一种扩展性教学,才会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幼儿认识“青蛙”,教师先布置任务,让幼儿同教师一起收集有关青蛙的资料。教师把幼儿收集的内容归纳整理,把知识扩展开,以青蛙的演变、青蛙的习性、青蛙的朋友、青蛙的敌人几方面为主线,再把每一方面细分,每一方面都让幼儿用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讲解,让幼儿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对青蛙进行整体地了解。为使幼儿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还可在班级自然角中养殖蝌蚪,教师和幼儿每天观察并画下蝌蚪的生长变化。教师与幼儿共同地学习,获取经验,感受成功,幼儿自主的选择所需的内容,这种形式灵活、新颖,幼儿易接受,教师在参与幼儿的自主性活动中,使师幼互动,平等、和谐地发展。(三)转变情感交流的方式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问事务性的关系,而是带有明显的情感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幼儿对教师的依恋与他们对父母的依恋一样,也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情感维系着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教师的情绪又直接影响着师幼互动的效果。幼儿园常常要求教师“微笑”服务于家长及幼儿。接待家长时,教师对家长微笑,家长走了以后,微笑也往往随之退去,教师认为只有板着脸才能管住幼儿。实际上一张生硬的脸和不良的情绪带给幼儿的是紧张、害怕,在这种情绪下无法产生情感交流。板着脸不是管住幼儿的办法,对幼儿微笑,幼儿才会亲近你,会更好的配合你,从而建立起牢固的感情基础,促进师幼交流。
(四)转变言语、非言语交流的方式
每一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这是幼儿社会性情感的表现。对于幼儿的进步,哪怕是点滴进步,教师都要及时地做出反馈,如点头、微笑、亲切地抚摸、拥抱、语言肯定和表扬等,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尊、自信。有这样一个例子:文文是班里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小朋友,教师试着让她接受锻炼,摸着她的头说:“文文,今天老师请你给小朋友分球,老师相信你能分好。”文文分完后对老师说:“老师,小朋友多,球少,不够分了,我又拿些毽子分给没有球的小朋友啦。”老师吃惊地看着这个曾被自己忽略,叉不被重视的孩子,一时语塞。事后在笔记中写道:不是这些孩子没有能力,只要老师给予他们机会,肯定、支持他们,哪怕是一个亲近的眼神,一个手势,都会使这些孩子增强自信、发挥潜能。之后这位教师开始试着去亲近每一个幼儿,效果非常好,她发现了班里那么多的“好孩子”。言语、非言语交流的方式很适合性格内向的幼儿,因为他们平时在班级里不太爱讲话,活动中不爱回答问题,教师如果不去叫他(她),这些幼儿就始终和教师保持一定的距离,无法进行师幼互动。教师应主动接近这些幼儿,多向他们提出问题,并在幼儿回答之后给予肯定、赞扬,这样才会拉近教师和幼儿之问的距离,从而加强了师幼互动关系。教师现在已学会用身体动作向幼儿表示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经常走进那些预期采取否定态度的幼儿,拍拍他们的肩,摸摸他们的头,向他们表示无声的支持和赞扬并能用视线与他们交流,让幼儿明白老师正在关注他们。
教师与幼儿之问的互动关系是一个需要教师不断反思、不断领悟的过程,而且这样的过程具有反复性。教师要时时提醒自己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任何活动都需要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师幼之间的交流。
推荐专题: 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培训心得体会 蒙特梭利培训后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