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培训心得体会 > 详情页

蒙特梭利培训后心得体会

2023-07-07 00:12:57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蒙特梭利培训后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蒙特梭利培训后心得体会》。

第一篇:蒙特梭利

1、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0-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 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7、混龄教育 让一岁到六岁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屏除单一奖惩制度 蒙氏教学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 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内在的需求,让孩子适时、适性的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

二、自由―――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础 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本原理。蒙台梭利在教育上公认的贡献之一就是为自由下了明确的定义蒙台梭利称她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法",其教育又被称为"自由研究的教育。"因此把握"自由"的内涵是了解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本质的前提。

一、关于自由 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儿童可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喜爱的活动。生命力的自发性受到压抑的孩子绝不会展现他们的原来本性,就像被大头针钉住了翅膀的蝴蝶标本,已推动生命的本质。这样,教师就无法观察到孩子的实际情形。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孩子,先要给孩子自由,促进他们自发性地表现自己,然后加以观察、研究。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蒙台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的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事实上,放纵孩子绝对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二、关于纪律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人如像哑巴那样的安静,像瘫痪的人那样的一动不动,不能算是有纪律的,这种人是在被"消灭"。积极的纪律包括一种高尚的教育原则,它和由强制而产生的"不动"是完全不同的。她说:"一般学校给每个儿童都指定一个位置,把他们限制在自己的板凳上,不能活动,对他们进行专门的纪律教育,要求儿童排队,保持安静等等。这样的纪律教育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因为纪律的培养不能靠宣传和说教也不能靠指责错误,而是在自然的活动中发展起来。"她认为儿童的活动应当是自愿的,是一种自然的潜在趋势,不能强加给他们。重要的是使儿童在活动中理解纪律,由理解而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区别对和错。因此,真正的自由也包括思考和理解能力。她多次强调一个有纪律的人应当是主动的,在需要遵守规则时能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靠屈服于别人。在蒙台梭利学校的活动室内,允许儿童自由地活动、交谈、交换位置,甚至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移动桌椅。她认为这种自由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在教室里的儿童有目的地、自愿地活动,每个人忙于做自己的工作,安静地走来走去,有秩序地取放物品,并不会造成混乱,因为他们懂得安静和有秩序是必要的,并且知道有些活动是被禁止的。儿童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成长,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行动,长此下去,就会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三、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环境,她说:"在我们的学校中,环境教育儿童。"并认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内容,而且教育方法的许多方面亦由环境决定。儿童需要适当的环境才能正常的发展,完善其人格。然而,多数儿童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是生活在适当的环境中。儿童天性亲近自然,但是,伴随着文明的发展自然却距离儿童越来越远了。他们居住在以成人为本位的世界中,身边的一切对他们来说,其规格、重量及形态都是不完全相适宜的,难于随心所欲的操作。"有准备的环境"是为了让精神处于胚胎状态的儿童能够顺利成长,而将秩序与智慧等精神食粮的环境预备好。对六岁以前的儿童而言,成人的环境与儿童的环境在大小及步调上相差悬殊,因此儿童在活动时须时时依赖成人协助。但是儿童一直都依赖成人的协助便无法完成应有的成长,不能支配自己的生活、教育自己、锻炼自己。如果没有理想的环境,儿童就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这样永远无法脱离成人而独立。因此,蒙台梭利根据儿童六岁以前的敏感期与吸收性心智,创设一个以儿童为本位的环境,让儿童自己生活。这个环境是"有准备的环境"其意义并不仅只是环境,而是儿童不久将要面临未来世界及一切文化的方法与手段,因此他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充分发挥儿童的节奏与步调 儿童与成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差异悬殊,成人在一小时内的认知和感觉与儿童所经验到的截然不同。儿童以其特有的步调感知世界,获得很多成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儿童特有的节奏已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人在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中生存时,必须愈加保护儿童特有的"节奏或步调"所需的环境。

2、给儿童安全感 人类的孩子比其他动物的成熟要来的迟,因此他们更需要庇护,当孩子的身体感到危险时,用温柔、鼓励的眼神关爱孩子,才能使他们自由、奔放地行动。

3、可自由活动的场所与用具 儿童必须依靠运动来表现其人格,尤其是他们的内心一定要与运动相结合,才能够充分获得发展。因此,需要能让儿童持续接触东西一一收集、分解、移动、转动、变换位置等可自由活动的用具与场所。

4、美对儿童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儿童最初的活动是因美引起的,所以在儿童周围的物品,不论颜色、光泽、形状都必须具有美的感觉。

5、必要的限制 儿童的周围不可有太多的教材或活动的东西。太多的东西反而使儿童的精神散乱迷惑,不知该选择何种教材或从事何种活动。以至不能将精神集中在对象物上。为避免儿童做不必要的活动,而导致精神疲惫、散漫、教材及活动必须有某种程度的限制。

6、秩序 儿童的秩序感以两岁为高峰,其后的数年间,儿童的秩序是极特殊的,这个时期秩序感与儿童的关系就象鱼和水、房子与地基。事实上,儿童会以秩序感为中心,运用智慧,进行区分、类比的操作,将周围的事物加以内化。要是没有秩序的话,一切事物将产生混乱,儿童会因而失去方向感。所以,秩序必须存在于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每一部分。

7、与整个文化有连贯性 所谓"秩序存在于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每一部分",就意味着秩序应包含于拓展儿童智慧的教材中。这种秩序可使儿童朝真实且正确的"工作"去努力,也就是儿童能真正认真地去进行"真实的生活"。能够独立专注于自己世界内活动的儿童,才能真正在下一个阶段的成人世界中活动。而秩序应表现?quot;有准备的环境"中与成人的文化世界相连贯。附:蒙台梭利关于"生命与环境"关系的描述: "整个环境(颜色与光泽、形状的调和等,儿童周围的全部)具备了吸引儿童的性质这种情形与自然界中,花朵与鲜艳的颜色吸引昆虫来吸取藏在花朵中蜜一般" "这瞬间,儿童会用耳朵倾听最能刺激他活动欲的事物。就像在草原上的花朵会竭力以香气色泽来吸引昆虫,而昆虫为了生存也必须尽力去寻找花朵一般"----《童年的秘密》

四、蒙台梭利对教师的要求

1、教育儿童的前提首先要了解儿童

2、教师的精神状态比技能更重要

3、机警、稳重、耐心、爱心、谦虚

4、不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儿童的智慧

5、对进步慢的儿童要有无止境的耐心

6、在观察的同时耐心等待,充满乐趣执着的观察儿童蒙氏教师的物质

1、谦卑的态度

2、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3、是环境的创设、保护者、也是儿童的沟通者

4、是观察者、引导者、不是主导者

5、是家长的沟通者

6、接受自己,接受别人

7、活泼的与儿童在一起,但不能把自己作为教室的中心点

8、热心、爱心、耐心、尊重心、责任心

9、机警、思维敏捷

10、动作优雅迷人,外表整洁,品质高贵

11、善于聆听儿童的心声

五、蒙氏教师与传统教师的共同点与不同处 共同点

1、以儿童为中心

2、充满爱心,敬业精神

3、尊重儿童,不体罚

4、具有提高自身修养的愿望

5、严于律已,做示范

6、注意发展幼儿潜能兴趣

7、重视家庭教育

8、创设温馨的环境

9、善于评价,改正不足 不同点: 蒙氏教师 传统教师

1、个案指导,详细纪录

2、正面引导,积极辅导

3、尊重的多,不做过多干涉

4、引导者,辅导者角色

5、让幼儿自由选择支配时间

6、让幼儿宽松自由,自我超越

7、心境平和,全身心投入

8、根据需要创新教具

9、引导孩子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10、让幼儿放开自我发展

11、平等的爱

12、爱心,耐心,尊重融于行动 集体巡回指导,一般纪录强调负面行为多把自己的能力强加给幼儿权威角色浓让幼儿随着教师走评比的多,制造竞争氛围忙于其它,不能静心集体购置玩教具说的多,教的多保护多,限制多偏爱现象多说话多,帮助多,替代多

六、仅有一次特别的生命力 掌握幼儿的九大敏感期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 如何运用这股有效动力 帮助孩子完美成长,正是成人的职责 八个月大的东东,喜欢在地上爬行,但他老爱拾地上的小东西往嘴里放,妈妈十分担心,只好打他的手心,威吓他不行。王家上个月搬家,两岁的宝宝却是一进屋子就涕哭不止,不论妈妈如何哄骗都不能安静。上述现象,是否在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似曾相见?可惜许多父母不是没有发觉,就是觉而不察,亦或觉而不知如何进一步帮助孩子,以至错失了幼儿独有的生命力。何为敏感期? 孩子人呱呱落地到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孩子一切从头开始,是如何完成这件"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以适应这个复杂的世界。那是因为自然赋予正在发育成长中的生命特有的力量。蒙台梭利指出助长儿童发育的动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二是吸收性心智。其中敏感力是指一个"人"或其他有知觉的生命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至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我们称这之为"敏感力"。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在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逝,蒙台梭利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词,后来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对提升幼儿智力有卓越的贡献。掌握九大敏感期 根据蒙台梭利对婴幼儿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归纳出以下九种:

一、语言敏感期(0-6岁)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呀呀学语的声音,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儿童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秩序敏感期(2-4岁)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三、感官敏感期(0-6岁)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的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己产生智慧。您可以在家中用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四、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奥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时,正是您培养孩子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五、动作敏感期(0-6岁)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台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六、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确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七、书写敏感期(3.5-4.5岁)

八、阅读敏感期(4.5-5.5岁)孩子的书写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等动作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使孩子养成爱书写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九、文化敏感期(6-9岁)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但是到了六至九岁则出现探索事物的强烈要求,因此,这时?quot;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伸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敏感期的教育重点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在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时,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期,日后若想再学习此项事物,尽管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也不显著。而如何运用这股动力,帮助孩子更完美的成长,正是成人的职责。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父母及时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1、尊重孩子为有能力的个体 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学习者,他们会寻着自然的成长法则,不断地使自己成长为"更有能力"的个体,这是父母首要改变的观念。

2、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 每个孩子敏感期的出现并不同,因此,成人必须以客观的态度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别特征。

3、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 当成人观察的孩子某项敏感期出现时,应尽力为孩子准备一个满足他成长需求的环境。

4、鼓励孩子自由探索 当孩子获得了尊重与信赖后,就会在环境中自由探索、尝试。

5、适时协助而不干预 当孩子热衷于有兴趣的事物时,大人"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做"避免干预,但并非要丢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适时予以协助指导。心灵的火焰 蒙台梭利形容"经历敏感期的孩子,其无助身体正受到一种神圣命令的指挥。其小小心灵也受到鼓舞。"敏感期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关键期同时也影响其心灵、人格的发展,因此,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协助,以避免错失一生仅有的一次特别生命力

第二篇: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心得

07年4月,通过观察和了解,我将满3岁的儿子送到了机关幼儿园蒙特梭利班,两年来在蒙氏班在3位老师细心教育和呵护下,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不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孩子的视野。

蒙特梭利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智力的开发,从游戏中学习,获得乐趣学到东西。而且有些东西在实践上也得到了运用,使我内心感触很大。我觉得蒙特梭利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教会我们怎样能更快的进入到孩子的世界里,了解孩子的想法。蒙氏教育的灵活性、多样性、科学性、独特性使我的孩子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受到了更加广泛的教育。他以引导求知的方式为主,尊重孩子的好奇性、创造性,老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孩子探索并校正其认识的方向。老师根据孩子的爱好、兴趣、性格制定了相应的教育计划,把 孩子分成几个层次来使用教具,在参加几次班里的亲子活动中看到在老师展示完工作后,孩子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独立完成,老师扮演协作者的角色。当孩子把工作完成后,老师会做出相应的评价,孩子们也为自己能独立完成工作而感到自豪。

蒙氏教育还注重孩子品德、礼仪教育,使孩子懂礼貌、有

爱心。一次在吃饭的时候,儿子对我说:妈妈,我看见一个(只)可怜的小狗,妈妈它够可怜的了,(我很吃惊,儿子会用可怜来形容它)。我看了一眼儿子,见他眼中饱含泪水。就说:你想养它吗?他说嗯。我说不行啊,你现在太小了,不能养它,等你10岁了妈妈就让你养。你可以去送点吃的给小狗好吗?儿子很不情愿的点点头。我感到很是欣慰,虽然他很不情愿,但我也很高兴,这在以前他定要大哭大闹的。这说明儿子理解了我,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爱心,作为妈妈我很感动。

在这两年的幼儿园生活中,我们全家都感谢蒙五班的老师对孩子的关心与教育,同时也为他今天的成长感到欣慰,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他成长为一位独立自主、懂礼貌、有爱心的好孩子,在他的幼儿园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值得留恋的金色的童年。

2009-10-13

隋耀漾家长

第三篇: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心得

07年4月,通过观察和了解,我将满3岁的儿子送到了机关幼儿园蒙特梭利班,两年来在蒙氏班在3位老师细心教育和呵护下,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不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孩子的视野。

蒙特梭利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智力的开发,从游戏中学习,获得乐趣学到东西。而且有些东西在实践上也得到了运用,使我内心感触很大。我觉得蒙特梭利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教会我们怎样能更快的进入到孩子的世界里,了解孩子的想法。蒙氏教育的灵活性、多样性、科学性、独特性使我的孩子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受到了更加广泛的教育。他以引导求知的方式为主,尊重孩子的好奇性、创造性,老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孩子探索并校正其认识的方向。老师根据孩子的爱好、兴趣、性格制定了相应的教育计划,把 孩子分成几个层次来使用教具,在参加几次班里的亲子活动中看到在老师展示完工作后,孩子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独立完成,老师扮演协作者的角色。当孩子把工作完成后,老师会做出相应的评价,孩子们也为自己能独立完成工作而感到自豪。

蒙氏教育还注重孩子品德、礼仪教育,使孩子懂礼貌、有

爱心。一次在吃饭的时候,儿子对我说:妈妈,我看见一个(只)可怜的小狗,妈妈它够可怜的了,(我很吃惊,儿子会用可怜来形容它)。我看了一眼儿子,见他眼中饱含泪水。就说:你想养它吗?他说嗯。我说不行啊,你现在太小了,不能养它,等你10岁了妈妈就让你养。你可以去送点吃的给小狗好吗?儿子很不情愿的点点头。我感到很是欣慰,虽然他很不情愿,但我也很高兴,这在以前他定要大哭大闹的。这说明儿子理解了我,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爱心,作为妈妈我很感动。

在这两年的幼儿园生活中,我们全家都感谢蒙五班的老师对孩子的关心与教育,同时也为他今天的成长感到欣慰,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他成长为一位独立自主、懂礼貌、有爱心的好孩子,在他的幼儿园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值得留恋的金色的童年。

2009-10-13

隋耀漾家长

蒙特梭利幼儿园园长岗位职责

学习蒙特梭利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老师蒙特梭利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

幼儿园蒙特梭利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共5篇)

蒙特梭利特色教学工作总结(共3篇)

第四篇:幼儿园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20xx年x月xx日至xx月xx日,我参加了在幼儿师范学院培训中心举办的xx省幼儿园园长省级培训班学习。在此期间,我们聆听了由贵阳幼师培训中心给我们安排的关于幼教事业的各类讲座。参观了贵阳市第五幼儿园,中天幼儿园一幼等各知名幼儿园,第一时间听取了各幼儿园园长的管理经验介绍,参加了集体研讨《本土文化和管理特色》,听取了各县市幼儿园园长的经验介绍,课余时间我与来自全省各地的部分园长同行就办园经验、管理方略、幼儿园特色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这次培训活动不仅使我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让我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洗礼,给我注入了新的动力。

首先,在培训学习和参观过程中,使我真正了解了什么是教师专业,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我们的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几个问题,以及如何去进行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我们以后开展教师培养和自身培养方面指明了方向。

其次,作为一名年轻的园长,对于当什么样的园长,办什么样的幼儿园正是我所面临的问题,讲座中很明确的给我们提出了现代园长应具备的观点和要求以及现代化的幼儿园应该达到的要求,明确了我们园长的角色和幼儿园的发展方向,在此次学习中,让我们明确幼儿园的管理不容忽视,从师资、设备、环境、孩子、家长等各个方面做了全方位的分析,幼儿园必须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

再次,陈畅老师的讲座,改变了我们的育儿观念,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科学的育儿方法,学会从幼儿的心理去分析幼儿的行为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引导,以更科学的开展幼儿园的相关教育,他的这一讲座激起了在场园长们的共鸣和强烈的兴趣,使我们收益匪浅。使我们意识到幼儿园的发展与幼儿、教师的密切关系,就如何提高幼儿园的发展效率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明确的方法。

我参加了为期2天的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培训,听取了各位知名园长和教授的报告,受益匪浅,现将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一、转变思想,加强服务,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师业务学习,做素质优良的教师是保证幼儿园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关键。

二、搞好家园共育。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家长走到幼儿园里来,让家长真正读懂孩子,读懂孩子的学习与活动,引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这样做:做听话的家长,做慢半拍的家长,做笨一点的家长,做一只手的家长,做走在孩子后面的家长。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能力。

三、董旭花教授详细分析了如何让教师的教学活动做到有意义与有意思,通过对一些精典案例和精彩活动的实例分析,告诉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将教学活动变得有意义又有意思。

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聆听园长专家的讲座,感受颇深,也让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了前进的目标和动力,很希望领导多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让我们进一步丰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第五篇:蒙特梭利认为

蒙特梭利认为:“教师和儿童之间的积极的关系是教育成功的惟一基础。”师幼互动就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过程。它既影响着幼儿的行为与幼儿的发展,又标示着外显的教育手段、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内隐的教师的儿童观和儿童的教师观。新《纲要》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教师的体态、动作、表情、语言等等都对幼儿有巨大的影响,反过来幼儿对教师的反映和情绪也对教师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转变教育观念

新时期要求幼儿教师自觉地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念,并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变为具体的教育行为。教师首先要端正教育思想,形成适合现代社会所需的新观念,成为幼儿的引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建立互相学习、互相启迪的朋友关系。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由传统的教育思想带来的教育观念必须要转变。传统教育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进行游戏活动时,个别幼儿不遵守规则,教师便大声训斥,幼儿不服气,和老师对抗,老师又觉得自己没有面子,既影响了幼儿活动的情绪又中断了活动进程。那么怎样体现以幼儿为中心呢?教师应该明确一切教育活动,无论室内、户外、上课还是游戏,都应该是师幼互动的双边活动,教师对幼儿采取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情绪,上面所说的情况如果用正确的理念指导将会有以下的做法,如:再出现不守规则的幼儿,教师可走到幼儿面前或用手摸一下头,或一个暗示的眼神,这样既不影响活动的正常进行,又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使幼儿心悦诚服地接受暗示,遵守规则。幼儿从教师的眼神看到的不再是厌烦,而是一种期望,这种期望使幼儿变成一种支配自己的动力,他会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而期待着老师下一次的表扬,而孩子们的努力会激励教师去做得更好。

(二)转变教育行为

1.活动的组织

传统活动的组织,往往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停留在完成任务上,教师从不考虑幼儿的需要,至于幼儿理解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她们一概不知,所有活动流于形式。现在教师明确了教师与幼儿互动的作用,应该认识到只有教师恰当的指导,幼儿积极的参与,活动才会有效果。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幼儿则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种双边的活动才能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比如,进行远足活动前,教师将所要去的地方、简要的目的、所需要做的准备,在远足的同时还可以观察什么都说给幼儿听,还可以让幼儿提建议,教师合理地听取、采纳,这样进行的远足活动才会有意义。2.更新教育内容

改革陈旧的课程内容是教育观念转变后所产生的一种教育行为,以往的课程内容都是根据课程目标及上级的要求不断调整,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相比,已显得过于缓慢了。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已经到了我们的想象力跟不上的程度,单纯的把课程内容定位在向幼儿提供固定的知识储备,既不符合终身教育的要求,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对幼儿来说,重要的不是在幼儿园里获得了多少知识,而是是否具备在新的环境下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是否形成了对获得知识的积极态度。

传统的学习只是教师教,幼儿被动地学习。比如:教师教幼儿认识“水”的内容,只是把水的特点和作用介绍给幼儿,告诉幼儿,水是无色无味的、流动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整个活动如同一杯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那么如何把单方面的教师的活动,变为教师和幼儿共同的活动呢? 同样的内容变换一种方式效果就大不一样,教师围绕“水”的内容,以一种平等的、协商的、求得帮助的口吻,先给幼儿布置任务:“小朋友,明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学习关于„水‟的知识,学习之前老师要查找一些资料,也请小朋友帮个忙回去扣你的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关于„水‟的资料和图片,比如水是从哪里来的?水有哪些用途?你们和老师做一样的工作,明天我们共同来认识„水‟,好吗?”老师的语气有商量、有要求、有希望,幼儿感到容易接受,愿意去做。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带来多种图片和资料。活动中,教师再提问水是从哪里来的?水有哪些用途?幼儿就会说出多种答案,如水是从岩缝中流出来的,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是天上下的雨,是渗到地下挖井才出的水……洗澡离不开水,做饭离不开水,洗衣服离不开水,花和树都离不开水……大家都要保护水资源,没有水我们就无法生活了……整次活动,幼儿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可针幼儿的回答,切实合理地引导,再领着幼儿玩水,在玩水中观察“水”的渗透,在装水倒水中观察“水”的各种变化,从而更深切的理解知识,幼儿真正参与了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了满足。这种满足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因为有了幼儿的主动,教师才感到与幼儿的配合效果是如此之好,同时也更加认可了师幼互动的作用。

改革课程内容的范围还要扩大,不但要增加生态教育、合作教育的内容,而且要把认知、身体、社会、创造等方面的内容规范有序地交织在一起,以保证提供给幼儿的各方面的经验的平衡,使幼儿在幼儿园不但学到知识,还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从而为幼儿适应未来社会做好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3.改变教学方法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包括教师引发的活动、幼儿引发的活动以及师幼共同引发的活动3种形式,传统教育多是采用教师引发的活动。例如:认识春天,教师在教室里布置了春天的环境,在课程内容上设计了春天JL歌,春天的图画等,幼儿在教室里看到春天的环境有新鲜感,等听完教师朗诵春天的儿歌后,再仿照教师的范例画一幅春天的画,新鲜感就没有了。教师辛苦布置的环境在没有新鲜感的幼儿面前已不再被珍惜,而留给幼JLf~9只不过是学了几句“春天来,春天来,花儿朵朵开”的儿歌,幼儿对春天到底了解多少,教师心里没有数。实际上这种由教师引发的活动和简单的环境刺激不足以引发幼儿学习和发展。只有配合有意义的师幼互动,采用师生共同引发的活动形式,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在互动中学习,由幼儿引发生成新的活动内容。教师把独自布置环境变成由教师引导下师幼共同的环境布置。活动前组织幼儿到户外观察,教师把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设定组长,组长负责分派任务,有布置树杆的、有布置草地的、有布置天空的;有粘贴的、有画的、有剪的。个别、小组、全班的活动之间保持平衡,引发幼儿与老师互动,幼儿与幼儿互动。同时发挥幼儿感官多通道的联合作用,把看到、听到的春天内容说出来、画出来,这样班级的环境中都有幼儿的杰作,幼儿就会格外珍惜作品。教师也可让幼儿自己评价作品。因为评价是基于对外界环境的欣赏、观察、认识,幼儿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成功感、愉悦感,教师也用不着大声喊“不要把墙饰撕坏了”等告诫的话了。寓教于动、寓教于乐,师幼之间的活动交流也充分体现出来了。

4.教学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传递知识为目的的课堂组织形式,很难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师教起来没精打采幼儿学起来枯燥无味。只有改变单一的课程组织模式,建立起多元化的综合课程体系,也就是说让幼儿在幼儿园各种教育因素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实行一种扩展性教学,才会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幼儿认识“青蛙”,教师先布置任务,让幼儿同教师一起收集有关青蛙的资料。教师把幼儿收集的内容归纳整理,把知识扩展开,以青蛙的演变、青蛙的习性、青蛙的朋友、青蛙的敌人几方面为主线,再把每一方面细分,每一方面都让幼儿用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讲解,让幼儿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对青蛙进行整体地了解。为使幼儿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还可在班级自然角中养殖蝌蚪,教师和幼儿每天观察并画下蝌蚪的生长变化。教师与幼儿共同地学习,获取经验,感受成功,幼儿自主的选择所需的内容,这种形式灵活、新颖,幼儿易接受,教师在参与幼儿的自主性活动中,使师幼互动,平等、和谐地发展。(三)转变情感交流的方式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问事务性的关系,而是带有明显的情感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幼儿对教师的依恋与他们对父母的依恋一样,也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情感维系着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教师的情绪又直接影响着师幼互动的效果。幼儿园常常要求教师“微笑”服务于家长及幼儿。接待家长时,教师对家长微笑,家长走了以后,微笑也往往随之退去,教师认为只有板着脸才能管住幼儿。实际上一张生硬的脸和不良的情绪带给幼儿的是紧张、害怕,在这种情绪下无法产生情感交流。板着脸不是管住幼儿的办法,对幼儿微笑,幼儿才会亲近你,会更好的配合你,从而建立起牢固的感情基础,促进师幼交流。

(四)转变言语、非言语交流的方式

每一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这是幼儿社会性情感的表现。对于幼儿的进步,哪怕是点滴进步,教师都要及时地做出反馈,如点头、微笑、亲切地抚摸、拥抱、语言肯定和表扬等,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尊、自信。有这样一个例子:文文是班里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小朋友,教师试着让她接受锻炼,摸着她的头说:“文文,今天老师请你给小朋友分球,老师相信你能分好。”文文分完后对老师说:“老师,小朋友多,球少,不够分了,我又拿些毽子分给没有球的小朋友啦。”老师吃惊地看着这个曾被自己忽略,叉不被重视的孩子,一时语塞。事后在笔记中写道:不是这些孩子没有能力,只要老师给予他们机会,肯定、支持他们,哪怕是一个亲近的眼神,一个手势,都会使这些孩子增强自信、发挥潜能。之后这位教师开始试着去亲近每一个幼儿,效果非常好,她发现了班里那么多的“好孩子”。言语、非言语交流的方式很适合性格内向的幼儿,因为他们平时在班级里不太爱讲话,活动中不爱回答问题,教师如果不去叫他(她),这些幼儿就始终和教师保持一定的距离,无法进行师幼互动。教师应主动接近这些幼儿,多向他们提出问题,并在幼儿回答之后给予肯定、赞扬,这样才会拉近教师和幼儿之问的距离,从而加强了师幼互动关系。教师现在已学会用身体动作向幼儿表示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经常走进那些预期采取否定态度的幼儿,拍拍他们的肩,摸摸他们的头,向他们表示无声的支持和赞扬并能用视线与他们交流,让幼儿明白老师正在关注他们。

教师与幼儿之问的互动关系是一个需要教师不断反思、不断领悟的过程,而且这样的过程具有反复性。教师要时时提醒自己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任何活动都需要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师幼之间的交流。

幼儿园蒙特梭利教学心得体会

学习蒙特梭利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蒙特梭利特色教学工作总结(共3篇)

蒙特梭利幼儿园园长岗位职责

蒙特梭利活动方案(共8篇)

推荐专题: 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培训心得体会 蒙特梭利培训后心得体会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