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工作心得体会 > 详情页

公司两会心得体会2022范文(范文6篇)

2022-03-08 00:02:45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司两会心得体会2022范文(范文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司两会心得体会2022范文(范文6篇)》。

第一篇:公司两会心得体会2022范文

  集团公司“两会”上主要领导的讲话和报告总结工作客观实在,分析形势深入透彻,谋划未来与时俱进,是今后我们工作的指南针和风向标。受建筑市场环境政策变化和疫情影响,集团公司当前面临着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我们要立足实际,认清形势,把握方向,转变观念,牢牢把握“两会”确定的企业发展方向,坚定信心,理清思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执行力,坚决贯彻“两会”精神,谱写集团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篇章。我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用辛勤与激情,为推动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努力奋斗。

第二篇:州党委书在党委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总结2010年和“十一五”工作,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全面部署2011年的各项任务,动员全州各级党组织和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变革、奋勇争先,以坚定的信念、创

新的举措、扎实的工作,全力推进伊犁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一、2010年和“十一五”工作回顾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我们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和稳定两大主题,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奋力拼搏,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全面超额完成“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预计州直实现生产总值410.43亿元,同比增长16%,比翻一番,年均增长14%;人均生产总值15931元,同比增长14%,比增长76.5%,年均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6.8∶31.3∶41.9调整到23.7∶36.6∶3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8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地方固定资产投资233.6亿元,增长59.3%,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8.2亿元,是“十五”的3.2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30%,比增长2.3倍,年均增长2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8亿元,同比增长17.6%,比增长1.2倍,年均增长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50元,同比增加2047元,比增加6394元,年均增长14.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592元,同比增加1251元,比增长1.1倍。

——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全年支农资金达到16.5亿元,五年累计投入60亿元。加快发展高效种植业,今年完成农作物总播面积715万亩,粮食总产244万吨。新建温室大棚1万座、拱棚1.59万座,分别达到7.06万座、9.7万座,设施农业总面积20.4万亩,比增长2.5倍;千元田、万元田总面积160.5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4%,高效种植业在农牧民人均增收中的比重达31.7%。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今年完成牧民定居3738户,五年累计完成1.26万户;新建高标准养殖小区68个、新增优质奶牛4.98万头;新增千头优质奶牛乡25个、百头优质奶牛村70个、十头优质奶牛户1280个,分别达到77个、305个和5693个;新增万头育肥乡13个、千头育肥村33个,分别达到31个和89个,畜牧业在农牧民人均增收中的比重达34.6%。强势发展特色林果业,今年新增特色林果67.9万亩,总面积突破160万亩,比增长2.6倍,林果业占农牧民人均增收的比重达7.1%。积极发展劳务经济,今年转移富余劳动力53.6万人次、创收18.45亿元,分别比增长3.2倍、4.8倍,劳务经济占农牧民人均增收的比重达21.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农龙头企业达到61个,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857个,分别比增加41个、839个,带动25万余户农牧民从中受益。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今年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84.7亿元,同比增长25%,是的2.8倍;落实招商引资项目217个,到位资金173.6亿元,其中新引进项目144个,到位资金69亿元;开工和在建的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87个,投资总额达2761亿元,完成投资188.8亿元,其中今年新开工项目43个,完成投资57.3亿元。已入驻知名企业150余家,其中全国500强33家。现代煤化工产业取得实质性进展,庆华集团年产55亿立方米煤制气一期项目明年10月建成投产,中电投公司察布查尔年产60亿立方米煤制气一期、新汶集团年产100亿立方米煤制气一期项目开工建设,中电投公司霍城年产6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已奠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伊泰集团年产540万吨煤制油、中煤集团年产180万吨甲醇转制60万吨烯烃和40亿立方米煤制气、国电平煤集团年产60万吨煤制烯烃和40亿立方米煤制气、国投公司年产60万吨煤制烯烃和40亿立方米煤制气、新汶集团年产180万吨甲醇转制60万吨烯烃、庆华集团年产600万吨甲醇转制200万吨烯烃、河南煤化年产100万吨煤制乙二醇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锦疆“4070”、潞安“3052”煤制化肥项目积极推进;瑞祥年产90万吨煤焦化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二期工程基本完工,伊力特年产95万吨煤焦化一期工程具备点火条件,国投宝地年产90万吨煤焦化项目开工建设,伊泰年产98万吨煤焦化项目完成可研;永宁南岗年产12万吨pvc项目明年建成投产,新汶、庆华、国投、潞安、开滦等煤矿项目加快建设。

第三篇:非公企业党建工作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

加强领导 完善机制合力开创抓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新格局。改革开发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也得到不断加强,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有了很大推进。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仍然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一些基层党委和政府部门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一些企业党组织不能切实履行职责、发挥作用;一些企业主对党建工作不支持,怕影响生产,怕受监督制约。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促进非公企业的健康发展。从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来看,抓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一靠企业主的“开明程度”;二靠企业党组织自身工作的探索力度;三靠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而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程度是最为关键。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其他部门的作用,形成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合力,是当前我们急需研究探索的一个课题。

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对非公党建工作的领导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对非公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到位。虽然许多地方都成立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专门抓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但是一些基层党委和政府领导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单位,存在“轻视”的心理,在人力、财力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与其他中心工作相比较处于附属的地位,忙起来就先放在一边。二是各有关部门单位之间分工不明确。虽然工商、经贸、财政等有关单位是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委员会的成员单位,但是在工作中这些部门单位的具体职责还不明确,缺乏工作的主动性,主要是组织部门在抓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出现了“孤军作战”的现象。三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在具体工作中,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致使许多涉及多个部门单位的具体政策措施也无法执行到位。出现以上问题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领导对非公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精力投入少、工作布置少,情况了解不全面。二是工作力量薄弱。许多地方都是实行非公办与党建办合署办公,工作人员多是兼职的,人手十分紧缺,同时由于农村基层党建日常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直接影响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考核机制还不健全。由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造成在具体工作中有关部门单位责任不明确,影响了工作措施的落实。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

1、建立和完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机构。要进一步健全工作网络,建立三个层面的机构,把县委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委员会作为一个单列的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真正做到有人抓、有人管;在非公企业较为集中的中心镇建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委员会,落实专人负责;建立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工商联党委,在较大的工业园区也要建立党总支,具体协调抓好企业党建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抓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要建立各级领导抓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逐级签定责任书,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是加强对各级领导的教育。要定期组织各级领导学习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有关文件和会议建设,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对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四是建立健全领导联系点制度。引导各级领导主动参与、指导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帮助企业解决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力争把领导联系点建设成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示范点,带动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要实行领导联系点轮换制度,做到成熟一个更换一个,进一步巩固扩大成果。五是建立健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选好配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加强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和帮助,特别要选派工商、规划、经贸等与企业生产管理紧密相关的部门单位的干部到非公企业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做到既指导党建工作,又帮助企业抓好发展。

2、建立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一是进一步明确分工。要制定出台相关的制度,落实乡镇和有关部门的职责,明确工作分工。科学制定年度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实施意见,将有关工作进行细化量化,落实到单位、到具体的责任人。二是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人大、政协要把企业主是否积极主动支持在企业建立党组织、是否支持企业党建工作作为推荐代表、委员人选的主要标准,以此教育、团结和影响企业主提高政治觉悟,重视、支持党建工作;经贸、工商等部门要把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评选先进挂、政策扶持挂钩;财政部门要加大对企业抓党建工作的支持力度,对部分重点示范点的党组织书记每年给予一定的补助,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工商联、个协等群众团体要发挥组织优势,加强对企业主思想的教育,引导其提高对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计划发展部门要在企业项目立项时实行提前教育指导,要求一同考虑筹划企业党组织建设,组织部门要提前帮助物色党组织书记。三是建立党建与工建、团建整体推进的机制。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与工会、共青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制订目标、部署工作、检查考核时同步进行。对已经建立党组织的,提倡党组织书记兼任企业工会主席,鼓励符合条件的团组织书记进入党组织领导班子;对暂时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先把工会、共青团组织建立起来,通过工会、共青团组织的工作,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四是建立部门单位与非公企业党组织共建制度。通过部门单位党组织与企业党组织结对,整合党建资源,实行组织共建、活动共搞、发展共谋,创新工作机制,引导部门单位参与、指导企业党建工作,帮助实际问题,实现机关党建与企业党建互动。

3、建立关系顺畅的管理机制。一是切实理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管理体制。为使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真正有人管、管得实、管得好,就必须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确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得责任主体。要建立以属地管理为主、行业管理为辅的分级管理体系,大型和重点企业党组织由县委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委员会管理,个私企业由个私企业党委管理,非公企业实行属地管理。建立双重管理制度,对党员业主实行以企业党组织为主,上级党组织和工商联、行业协会为辅的双重管理办法。二是建立非公企业情况数据库。整合有关部门的资源,把非公企业的组建、职工构成、生产经营、党组织建设等情况统一纳入数据库,实行信息共享,为部署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三是落实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经费。要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不断工作经费的投入,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4、建立运行有效的督查考核机制。一是加强督查。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加强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检查指导,定期分析并通报情况,对于工作不力的,要及时督促整改。可发挥离退休老干部的作用,成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巡视组,强化工作的督查。要坚持季报告、季安排、季检查制度,把非公党建工作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二是完善考核制度。要把非公党建工作列入各乡镇和有关职能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与业务工作同步部署,同步检查落实。建立领导联系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工作情况考核制度,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和指导员抓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识。三是建立激励机制。要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列为考核地方党委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作为选拔任用干部、评比表彰先进的一个重要条件。把选派机关干部到非公企业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作为干部到基层锻炼的一项措施,作为考察培养干部的一项手段。定期开展“十佳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十佳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先进工作者”和 “十佳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等评选活动。四是建立健全例会制度。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分工落实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共同分析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定期交流制度,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共同探讨问题,实现相互促进。

非公党建培训心得体会

做好非公党建心得体会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培训心得体会

赴学习非公党建培训心得体会

荷叶圆圆教学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第四篇:工作心得体会新工作岗位心得体会

新工作岗位心得体会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来公司快一年了。我也从机修车间被调到了销售部管件制作技术员岗位。在新的工作环境下每天都有新东西在涌入大脑,工作总是不停的忙碌,稍有停顿便踏不上步子。虽然如此,但感觉过的很充实。人生就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用知识不断充实自我,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在销售部的这段时间,我深深感受到公司企业文化纲领中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销售为龙头,创新机制,创造活力,创建优势”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以及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看一个公司业绩,看什么?当然是看销售业绩。再好的产品卖不出去,还是没用。在以销售为龙头的引领下,灵活组合“三创”想必公司业绩会更上一层楼。企业文化是企业将从来没有过的人文理念以人性的方式融入经营体系,从而快速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并且增强了经营体系不断创新的能力。而创新又不仅是企业家或员工个人价值的体现,也是企业的一种超越传统的经济行为更是是一种生命力更强的,创造价值更高的经营要素。以下是我在新岗位期间对工作的总结以及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一,自主学习:工作后不再象在学校里学习那样,有老师,有作业,有考试,而是一切要自己主动去学去做。只要你想学习,学习的机会还是很多的,老员工们从不吝惜自己的经验来指导你工作,让你少走弯路;公司内部也有各种各样的培训来提高自己,你所要作的只是甄别哪些是你需要了解的,哪些是你感兴趣的。这点我们应当向董事长学习,多看书,多学习,尽量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随学随用,注重消化吸收。

第二,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你不只为公司创造了效益,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像我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新人,更需要通过多做事情来积累经验。特别是现在公司业务繁忙的时候,要积极乐观的去做一些事情,这样才能多积累多提高。

第三,团队精神: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个项目,在工作的过程中如何去保持和团队中其他同事的交流和沟通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位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曾对团队精神的能力要求有这样的观点:要有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合理的分工可以使大家在工作中各尽所长,团结合作,配合默契,共赴成功。个人要想成功及获得好的业绩,必须牢记一个规则:我们永远不能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团队利益之上,在团队工作中,会出现在自己的协助下同时也从中受益的情况,反过来看,自己本身受益其中,这是保证自己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现在几乎大家都在讲团队,可如何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团队精神?这才是重中之重。公司有各个部门,各有其责,但当遇到棘手问题时各推其责,达不成共识,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团队”二字应当时刻印在员工脑海中,且付诸于实际行动中。

第四,为人处事:之前作为学生面对的无非是同学,老师,家长,而工作后就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关系。无论是和领导,同事还是客户接触,都要做到妥善处理,要多沟通,并要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换位思考,而不是只是考虑自己的事。

以上是我对自己工作的一些总结和体会,总结是为了寻找差距,修订目标,是为了今后更好的提高。通过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高,我有信心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的完成任务。

第五篇:学校党支部年度工作总结

一、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师生思想道德建设。

1、学习十八大精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组织广大党员、教师尤其是学校班子成员学习十八大精神,利用报刊、广播、网络、墙报、宣传橱窗等各种载体学习宣传十八大精神,营造浓厚的学习宣传氛围。根据县教工委要求,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七个一”活动,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同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做好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

2、学习《新党章》,贯彻《新党章》。通过向每一位党员发放新党章、印制学习资料,同时开设宣传栏等渠道,广泛宣传《新党章》基本知识,让党员教师掌握《新党章》内容,自觉遵守党章,切实贯彻党章。

3、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即组织党员、教师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和《决定》,党支部书记在党员、教师大会上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了解读。

4、开展“我的中国梦”系列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开展“我的中国梦”宣传活动,举行了“我的中国梦”朗诵比赛、征文比赛,“‘情系祖国,我的中国梦’班班有歌声”比赛,“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主题队日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师生们进一步认识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本质含义。

5、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在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召开期间,校党支部组织行政干部、教师观看、学习“两会”专题报道。为了加深对“两会”精神的理解,举行了学习“两会”精神辅导报告会。

6、加强法律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实施“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学习《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邀请县检察官为师生作法制教育报告,组织教师参加福建省教育厅部署的教育法律考试。通过法制教育增强了师生的法制观念,在执教中做到依法管理与人文关怀并重,切实做到依法治校,确保广大教职工和学生遵纪守法。

7、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加强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开展“满意在教育”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中小学教师违反11种职业道德行为将被处罚》等,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严格要求教师认真履行职责,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坚决治理教师队伍中违反师德的行为,杜绝有偿家教,净化教书育人环境。要求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8、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充分利用开学典礼、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校领导国旗下讲话、重大节日、重大事件纪念日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情感。以主题月教育活动为抓手,结合本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组织开展学雷锋月、道德宣传月、法制安全教育月、理想教育月、爱国主义教育月、廉洁教育月、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形势教育、国防教育、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寒暑假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打造“三型”支部,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建设。

1、努力打造“三型”支部。围绕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的思路,制定并落实好本支部的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党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共产党员先锋岗”、“三亮”、“三诺”“四抓四比”等活动;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2、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党员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不断进取,扎实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先锋作用。全体党员教师党员争做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积极承担高质量的公开课(示范课),并成为学习组、教研组交流发言的带头人,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七一”期间评选表彰了五名xx年度优秀党员。

3、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引导优秀教师靠拢党组织,以在教学第一线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发展党员的重点,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经常性教育,进一步做好培养教育考察工作。本年度发展预备党员3名,确定入党积极分子2名。

4、做好换届选举工作.今年第三届支部委员会已届满,经上级党委批准,12月3日举行了换届选举,产生了第四届支部委员会。

5、认真做好党费的收缴和管理工作,及时向上级报送有关报表和党建信息。

三、加强廉政教育,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1、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进一步落实校级干部联系年段、处室、教研组制度,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为教师脱颖而出搭设平台。进一步关心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切实解决教师的生活工作困难,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2、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了“承诺践诺评诺活动”,增强了党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意识。继续坚持和完善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处室各负其责、依靠群众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反腐倡廉的强大合力,使领导干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增强自觉遵守纪律的观念,规范行政行为,确保教育工作风正源清。

3、做好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完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选聘民评代表,公开评议的对象、内容、方法和监督方式等,制订《连江启明中学纠风目标责任书》、《连江启明中学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公开承诺书》,动员师生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使民评工作顺利进行。

4、进一步深化“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组织学生举行观看廉政图片展等形式,加强廉政教育,从小培养青少年廉洁自律的良好品质,从而奠定终身廉洁做人的品格。

5、进一步规范党务、校务公开工作。坚持“公开、公平、民主”的原则,继续做好党务、校务公开、重大决策咨询工作,使党务、校务公开工作更加规范,更加透明,提高了党务、校务公开工作实效。

6、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通过校长接待日、家长会等多种渠道做好社情民意的沟通工作,引导社会群众关心、理解、支持学校工作。着力规范学校招生行为,切实保证公平公正地做好招生等密切关系到社会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四、落实党内生活准则,加强党内制度建设。

1、认真落实党组织议事规则。凡属重大问题都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支部委员集体讨论,做出决定;党支部委员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进一步完善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校长全面负责、教代会民主管理三位一体的学校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

2、认真落实民主(组织)生活会制度。组织召开好党小组的组织生活会。党支部委员既参加班子的民主生活会又按时参加支部的学习活动和组织生活会。

3、切实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内生活制度。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党内生活制度。按规定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议,小组党员会议,上好党课,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

4、完善档案管理。加强对各种“簿册”、党务、人事等档案的规范管理,充分发挥档案资料作用。

第六篇:两会生态环境建设类关键词及心得体会

2019年两会生态环境建设类关键词及心得体会1

试点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考核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核心理论,它深刻阐明了生态系统不仅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还能带来经济效益,造福人民。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不仅可以核算优良生态环境的实物量,而且可以核算其价值量。所核算出的生态环境价值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可以用来评价各地区各部门开展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生态建设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生态效果和绩效,也可以成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价值——生态产品——生态商品——生态品牌这一生态价值实现业务链条的基础环节。

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牵头研究和试点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办法已较为完善,因此,笔者建议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开展GEP考核试点,为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重要的生态保障。

1.GEP是生态产品价值的总和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英文为GroEcosystemProducts,简称GEP,也被通俗地称为生态GDP,指具体行政区域内森林、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最终生态产品价值的总和。GEP核算的对象主要包括三类要素:一是中草药、食材、水产品、原材料等生态物质产品;二是净化空气、净化污水、调节气温、固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护海岸等环境调节服务产品;三是休闲娱乐、景观价值、科普宣教、音乐、美术、文学、知识发现、技术发明等生态文化服务产品。

GEP与GDP、绿色GDP在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别。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指标。GDP主要来自生产空间,主要体现经济生产的价值。绿色GDP是扣除生态环境损害代价后的GDP,虽然价值“含金量”有所提高,但仍属于GDP范畴,主要衡量生产空间的经济产出。而GEP则主要来自自然生态空间,核算的是各地区每年从陆地、海洋直接和间接利用的自然生态产品,衡量的是各地区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给社会的生态福利。当前,GEP核算的要素绝大部分尚未纳入我国政府规

定的统计范围,因此,若开展GEP核算,应主要核算当前统计部门未核算的要素,以避免重复工作。

2.开展GEP考核有基础,必要性强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了《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提出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明确在浙江、江西、贵州、青海等省组织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其中包括GEP的核算工作。同时,2017年起,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开始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在长江经济带地区等区域开展了GEP核算试点工作,委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编制了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技术规程,在我国选择了多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开展系列应用和验证。以浙江内陆城市丽水为例,试点评价表明,2017年丽水GEP为4672.89亿元,其中生态物质产品价值为160.29亿元,仅占总值的3.43%,但环境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占总值的55.20%,表现突出。同时,在贵州、青海、云南、内蒙古等地也开展了GEP核算试点。经过多个地区试用和多个单位的验证,GEP核算方法已经比较完善。

当前,我国已经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原则上按照县级行政区把全国陆地和海域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综合权衡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实施差别化的建设、开发、保护等管控政策。然而,由于我国人口总量较大,全国国土普遍开发,绝大多数县级行政区和主体功能区内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生态产品虽然主要来自自然生态空间,但也来自生产和生活空间,而且生活和生产空间提供的生态产品对于生活其中的居民比较稀缺,效用更大。因此,有必要在县级行政区的所有主体功能区都开展GEP核算,以掌握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良生态产品的需要打下基础。此外,全国和各省的生态保护红线正在选划,需要核算自然生态空间生态产品的产出和人均需要,科学确定生态保护红线选划总面积数据,为全国和地方的国土空间规划和优化布局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3.全国GEP考核试点将为制度创新打下基础

笔者认为,当前选择我国行政区主体功能区开展地方党政领导GEP考核,不仅能为生态保护补偿制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国家公园体制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绿色发展评价、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创新制度打下基础,更是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具体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成立由多部门组成的全国GEP考核试点工作机构,负责试点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核算报告等重大事项。可选择东部、中部、西部等部分省区市开展考核试点,成立对应的省级和市县级试点工作机构;也可以利用现有的生态文明考核、地方政府综合考核等机制,开展GEP考核试点工作。

二是编制全国GEP考核试点工作方案。包括试点工作的考核目的原则、试点地区、考核方法、核算要素、技术方案审查程序、结果应用等内容,并在国家发改委主导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国家统计局牵头的绿色发展评价、省级党委牵头开展的地方综合考核中增加GEP指标。

三是编制并实施全国GEP核算技术方案。考核试点可分三步走。第一步,组织国内科技机构制定全国陆地和海洋GEP核算技术规程,针对包含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禁止开发区县域或市域,开展GEP核算和考核试点。结合日常资源环境监测业务开展GEP调查,开发全国GEP评估查询管理系统,绘制生态空间生态价值分布图。第二步,针对试点地区的优化、重点和限制开发区县域或市域,开展GEP核算。第三步,针对试点地区的全部主体功能区开展GEP核算,并与GDP进行比较分析。

四是开展GEP核算结果的考核应用。根据每年GEP的增减量和环境保护投入成本,评估生态保护、环境修复和污染治理的成效,纳入上级对市县党政领导的综合考核、绿色发展评价等考核,纳入对责任部门及其领导的考核。

五是开展试点工作评估。在考核试点期末制定试点评估方案并实施,聘请第三方技术机构统一对试点地区的GEP核算和考核等工作开展评估,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核算技术规程和核算工作要求,提出试点工作下一步的意见方案。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旨归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反映,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基本方略,标志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境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变革,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在新文明观指导下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的系统性革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

人类社会发展,需要从自然界摄取物质、能量和信息,这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前提。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环境不仅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且也是重要的精神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体力智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然而工业文明往往会过分突出人的主体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渐渐走向疏离。在实用主义的指导下,人把自然作为索取对象和工具手段,不断地对自然提出各种要求,逐渐发生了人与自然的分化,以至于发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错误地认为人可以主宰自然。然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却一次次地教育了人,人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不能站在自然界之外去支配自然界,人的血肉之躯来源于自然界并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奴役自然本身是不明智、不现实的,切近的、眼前的利益在短时间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事与愿违,“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自然灾害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强,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为破坏了的自然会造成人类发展的困境。据联合国环境署报告,2016年,冲突、暴力和自然灾害造成约3110万人在自己的国家流离失所,其中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人数达2420万人。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还体现在自然物种的加速灭绝,自然资源的大量流失,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等,全球生态危机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实质上,自然灾害是以“天灾”为表象的“人祸”,是人类过度地干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这就警示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既要利用好自然,又要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惜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一方面,人要依赖于自然生存和发展,需要自然提供直接的生活资料和生命的活动资料;另一方面,自然对社会也有依赖,依赖人对它的认识和开发,依赖人对它的尊重,从而发挥其存在价值。人应该顺应自然,在人与自然“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建设美丽世界。当前我国处

在多重挑战的关键期、满足人民多样化需要的攻坚期和解决生态问题的窗口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社会利益主体和需求表达呈现多元化、复杂化态势,特别是人们的生态文化理念远远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培育敬畏自然的生态价值理念迫在眉睫。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培育良好生态文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出,“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人的理念决定人对自然改造的方向,人的实践活动不是任意妄为的,需要正确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化解生态危机,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自然生态更优美,人民生活更美好。

树立“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思维。中华文明从肇始之初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化思维方式,从“人—自然—社会”整体意义上认知和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天人合一”认为人类和自然万物是一种整体性的大生命观,是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满合一的自然状态,人以其文化创造成为协和万物的德性主体,能“为天地立心”,把生养万物作为自己的职责,用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万物,行自然界的“生生之道”。“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思维是对工业文明的整体性超越。工业文明的理论前提是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可以依凭科技和工具的进步无限制地开发利用;其价值目标是为了实现资本利润最大化,对工人和自然进行双重盘剥;其实践指向是奉行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以无限追求物质财富的方式实现人生价值,忽视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片面追求个人权利,忽视个人应当承担的责任,为社会与自然危机埋下了隐患。新时代,生态文化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超越和扬弃,从而走向“天地人”整体观的视域。“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是系统化的整体性思维,用协调发展的方式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要使人能够享有自然界的生态资源,并实现永续发展。

培育道德共同体的伦理价值理念。生态整体主义要求把“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以此作为评判人类生产生活、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准。罗马俱乐部在《人类处在转折点》中提出全球伦理学,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促动了人类对生态伦理的普遍关注,奥尔多·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提出大地伦理,要求人对构成生态的无生命物也负有道德责任,建立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和谐的价值观,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动态

平衡。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要义是树立道德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责任意识、公正意识和价值意识三个方面。在责任意识上,强调既要对人和社会负责,也要对大自然负责,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像对待兄妹那样对待他人,视万物(动物和植物)为自己同胞的时候,这个人才是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在公正意识上,强调既要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公正,还要体现种际、代际和环境公正,如以均衡的条件、平等的机会实现代际之间的有效整合,发达国家作为生态污染的主要破坏者和全球能源资源的最大消耗者,有义务和责任为全球环境的平衡和恢复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价值意识上,强调既要树立工具价值理念,也要树立人的内在价值理念,即实现求真和向善的统一。在地球环境遭受大量生产、大量浪费的今天,只有将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人类一切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基础标准,才能以“仁爱”之心面对自然万物,实现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共存。

塑造丰富完美的生态人格。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生态人格的塑造。生态人格是指具有生态文明观念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人所具有的品质,是尊严、责任和价值的集合体,集求真、趋善、臻美于一体,是在生态化思维方式指导下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知性的人,“求真”是生态人格塑造的第一个基本要求,即首先需要对自然、社会与人自身及其关系有科学的认知,掌握其客观规律,从而适应强大的自然,进而运用自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其次,生态化的人需要超越工具理性,达到“趋善”的价值理性,具有“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主义生态思维,在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认识自然的内在价值,实现“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其三,生态人应具有“臻美”的品格,具有生态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生态人格,心存敬畏之心,与大自然互融共鸣,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达到人与自然融通之境。面对当前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从生态文化培育的视角去反思人的思维方式、伦理价值和人格塑造,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路径。

执法力量下沉是关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改革的总体方案,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这样一个方针,着力解决好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从我国农村生态环保现状来看,环境形势主要表现为:生活污染、水源污染、工矿污染不断凸显,生态环境的不

断退化等,种种现象突显了加强农村环保监管的迫切性。虽然乡镇环保是农村生态环保的重要基石,但我国农村环保监管却一直是我国环保工作的薄弱环节。由于国家政策层面对乡镇环保职责一直没有硬约束指标,这导致目前的乡镇环保在法定职责、工作机制、环保投入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为了建立有利于基层环保力量和乡镇的生态环境监管能力,促进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发展,未来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推进。

执法力量下沉乡镇需要赋予其相应的执法能力。《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才是环保现场检查的主体。根据上述法条界定乡镇环保所的人员是没有环境执法权的,因此乡镇环保所的职能定位就只能是配合上级环保部门做好环境执法工作,通过巡查发现问题之后上报上级管理部门并配合其处理,在这样的工作流程中就容易出现如下的问题:当乡镇环保所发现违法排污问题上报上级环保部门后,由于县一级环保执法人员也常常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这样在发现问题与作出执法行为之间就产生了一个时间差,这就容易延误时机从而导致关键证据灭失。因此,如何在设立乡镇环保所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适当下放环保执法权,直接关系着农村环保监管的效果。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市与镇签订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委托书的方式将执法权下放并直接委托镇人民政府行使,也可以通过在乡镇环保机构配备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的方式来解决,这样就可以在发现环境违法行为的第一时间介入执法调查,有效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执法力量下沉乡镇需要加强乡镇环保所的队伍建设。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基层环保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涉及面广,据统计目前有90%以上的环保违法企业都位处乡镇,而在新环保法和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基层环保机构的工作任务在不断加重。但从乡镇环保监管人员来看,却普遍存在着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专业技术力量弱等诸多问题,因此加快乡镇环保所的队伍建设、能力建设是当务之急。在编制上应该在不突破各地编制总量的情况下适度向环保部门倾斜,从而建设一支数量与任务匹配的乡镇环保人员队伍,同时加大乡镇环保所事业编制人员岗位聘用、职级晋升和职称评定方面的倾斜政策;从激励机制上要推

进乡镇之间、乡镇与县级之间环保干部的交流;从能力建设来看,要通过完善环保人员培训机制,提高基层环保人员的综合素质。

执法力量下沉乡镇需要给予稳定的资金保障。环保投入是乡镇环保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未开征环保税之前,排污费是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而按照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税税法规定,税收收入要纳入一般公共预算,一旦环境税收入的资金用途没有指定将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地方环保投入将大幅度减少,二是环保投入渠道将无法稳定、持续。从我国来看,未来地方政府在预算管理中要充分考虑环保税的来源特点,在制定预算中要加大乡镇对于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同时预算管理中要列为专项支出,从而为乡镇环保监管提供稳定的资金投入。

综上,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执法力量下沉乡镇是对加强农村生态环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伴随着环保力量下沉乡镇的逐步扎实有效推进,必将惠及更多的农村人群。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法治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生态文明的重视,既表明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也抓住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面对生态问题的“牛鼻子”。对此,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落实。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是为了解决中国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并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十九大报告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两者只有达到协调与平衡,国家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繁荣和强大。法治作为国家的上层建筑,就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政治。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有合理法律制度的安

排,也更需要有良好法律机制的保障。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最严密的制度体系,需要推进重大的体制机制改革。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改革,涉及对新变革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重新认识,也涉及对符合生态文明内涵的社会秩序、经济秩序、生态环境保护秩序的建立维护。只有坚持法治,才能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具体而言,法治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能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立法,对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措施加以引领和固化,保证能够给自然生态以必要的人文关怀,使自然生产力逐步得以恢复;二是通过执法和司法,将体制改革的措施加以落实和纠偏,真正做到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和资源环境需求,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态措施,促进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三是通过法律的遵守,强化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逐步恢复我国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江河安澜的自然风貌。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应有之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法治思维是指在法治理念的引领下,综合利用法律规范、原则、逻辑等分析改革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最后系统分析解决、得出结论的思想活动过程。它形成于依法治国与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实践,并在改革中将法治理念贯穿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法治方式是指在改革中运用法律、法规和规章等处理解决社会矛盾、争议的措施、方法。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与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中,法治的思维和方式都必不可少。在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中,如果改革方案缺乏法治思维、改革推进缺少法治方式,改革就会因为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而陷入困境。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态文明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就像制作一个法律与科技融合、汇聚不同性质法律规范的“夹心蛋糕”,这需要我们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法律与传统法律在主体、价值目标、时空关系以及影响因素等诸方面的差异性,也对法律工作者和改革实践者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法律工作者,要从法理上说清楚为什么要对现行法律制

度进行变革,并把抽象的法理变成具体可操作的法律制度;而作为改革实践者,则更要运用法治思维制定改革方案,运用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实践。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迫切需要解决如下问题:一是从单向推动转向整体推进,突破部门利益藩篱;二是从强调部门分工转向部门协同,建立权力协调、协同的监管体制;三是实现从对抗式执法转向多元主体参与,完善社会动员机制以及公众参与机制。只有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真正体现法治理性,才能推动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建立多元共治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实现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关键在于落实心得体会

思政课教学心得体会关键词(共3篇)

在教学关键问题心得体会

工作计划关键词

工作报告关键词

推荐专题: 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 工作作风心得体会 群团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