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 详情页

血战湘江观后感150(范文六篇)

2022-10-12 23:04:58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血战湘江观后感150(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血战湘江观后感150(范文六篇)》。

第一篇:《血战湘江》观后感

凡是经典战争电影,必须有大场面和真实性,观众必须能够在电影中受到感官上各种冲击,那才是一个过瘾!

然而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喜欢看战争片,尤其是国产战争面,不是因为它的残酷画面,而是看起来很无聊,不真实,缺少了战场感,缺少了身临其境觉。

但是,《血战湘江》是一个例外,年轻的老干部张一山和保剑锋,终于还原了一次真实而残酷的战争。

影片的战争场面,操作的实在是太劲爆了,以顿计数的炸药,只为还原真实而残酷的战争场面。无论是张一山、保剑锋还是王大治,在后来的采访中提到拍摄现场,无不苦不堪言。

正因为有了演员在片场的卖力演出,才换来了电影院中的视觉刺激和感官肌能刺激,影片恰似一个巨大的红色惊叹号,完全刷新着他们的观影体验。

还有一点难能可贵《血战湘江》不避讳血腥,不避讳血腥场面,不避讳血腥镜头,镜头下的战场犹如血海,毫无保留地还重现长征中最悲壮一役的惨烈卓绝。

在惨烈的背后令人惊奇的是片中,既没有使用CG技术来做特效,也没有三维软件来做虚拟场景,完全用炸药、汽油轰出战争片的澎湃激情,这一点是是绝对大多数好莱坞电影做不到的!真实的.炸药轰出来的战争场面,不夸张的说,在电影院中都能嗅到硝烟的气味,直接把观众带进了战场,亲历了x年前的残酷。

《血战湘江》是一部有着血性与刚烈的硬派战争片,绝对是一部热血战争片,那年战争中的红军都还年轻,年轻观众的感觉会更深刻!

枪炮声、爆炸声、喊杀声,声声震耳不绝;阵地战、遭遇战、白刃战,战战惊心动魄。

高空航拍可见硝云弹雨的宏大场面;攻防大战通过中景展现两军集团式冲锋的排上倒海之势;短兵相接的密集对射、流矢纷飞则有近景表现出来。

人物特写细腻显露殊死血搏的。镜头语言始终在绘声绘色地呈现着战场的残酷与血腥。

燃烧的战旗、军人的呐喊,更是前辈们的热血青春。

四个战场,四次殊死阻击战,两军进行着惨绝人寰的战斗,讲真的小眼球真的受不了。习惯了和平生活的我们,被拉进近距离的战争中真的有点不适应。

密集的炸点连续引爆,制造火光四起、焦土飞溅。双方无休止的拉锯战犹如血肉磨盘,让阵地前尸横遍野、战壕里血水倒灌。硝烟炮火混合着扬起的尘土,汇成遮天蔽日的战云。渡口上空飞机肆无忌惮的俯冲投弹与射击,让江面上无数水柱冲天而起,士兵成批倒在浮桥之上,殷红的鲜血将碧绿的湘江变成了“赤水河”……

战争的惨烈实在不忍描述。

战争绝对够硬,归功于影片的精良制作、精心拍摄,还有演员们的精湛表演。

浴血觉山铺、酣战光华铺、鏖斗新圩、死守枫树脚,紧凑有序的叙事节奏之下,各个战场惨烈战斗的场景不时地穿插出现。

保剑锋、董勇、张一山、耿乐等当红明星演技在线,纷纷化身骁勇善战的铁血将领,在枪林弹雨之中、炮火连天之下,或是坚毅、或是狂野、或是刚强、或是生猛,在战斗中一个个身先士卒,显现着角色向死而生的勇而无畏,体现着英雄的字典里没有寡不敌众。

正是得益于他们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有灵魂,才给慷慨悲壮故事加重着迷人的魅力。

统而言之,《血战湘江》堪称给疲软已久的国产战争片注入久违的激情。既把女人看湿,悲壮场景引得她们泪水涟涟;更能把男人看硬,疯狂的战斗让他们感到热血感爆棚。

在国产电影过度快餐化、嬉皮化的当下;在好莱坞超英肆虐、奇幻当道之时。我们太需要这样雄浑有力的电影来提振精神了,而非绵弱无力的小确幸来麻醉身心。

第二篇:《血战湘江》观后感

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电影《血战湘江》。电影院的灯光暗了下来,随着帷幕的缓缓拉开,周围安静了下来。大家渐渐沉浸在电影中。敌军的飞机不断盘旋俯冲,机关枪对着正在过江的红军进行扫射,湘江上遍布着红军的尸体。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湘江水,染红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现场的气氛压抑,大家屏息凝神,没有一个人言语,有几个女同学已经在低声抽泣了。这场战役打的太艰难了,红军战士没有精良的武器装备,没有飞机大炮,有的只是战胜敌人、冲出重围的信念。

看到战争残酷的同时,也为革命先烈勇于牺牲的精神所感染。如果说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一大壮举,那么,红军突破湘江之战则是这一壮举中最惨烈、悲壮的一幕,让人刻骨铭心。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也正是湘江战役,让我们年轻的党认识到了毛主席的正确路线,才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从此我党才走向成熟,中国革命才逐渐做向胜利。

我们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它需要我们用实际的行动去践行。

今天,我们缅怀革命先辈的精神,就是需要我们爱党、爱国,要有坚定的信念,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练好本领,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第三篇:《血战湘江》观后感

凡是经典战争电影,必须有大场面和真实性,观众必须能够在电影中受到感官上各种冲击,那才是一个过瘾!

然而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喜欢看战争片,尤其是国产战争面,不是因为它的残酷画面,而是看起来很无聊,不真实,缺少了战场感,缺少了身临其境觉。

但是,《血战湘江》是一个例外,年轻的老干部张一山和保剑锋,终于还原了一次真实而残酷的战争。

影片的战争场面,操作的实在是太劲爆了,以顿计数的炸药,只为还原真实而残酷的战争场面。无论是张一山、保剑锋还是王大治,在后来的采访中提到拍摄现场,无不苦不堪言。

正因为有了演员在片场的卖力演出,才换来了电影院中的视觉刺激和感官肌能刺激,影片恰似一个巨大的红色惊叹号,完全刷新着他们的观影体验。

还有一点难能可贵《血战湘江》不避讳血腥,不避讳血腥场面,不避讳血腥镜头,镜头下的战场犹如血海,毫无保留地还重现长征中最悲壮一役的惨烈卓绝。

在惨烈的背后令人惊奇的是片中,既没有使用CG技术来做特效,也没有三维软件来做虚拟场景,完全用炸药、汽油轰出战争片的澎湃激情,这一点是是绝对大多数好莱坞电影做不到的!真实的炸药轰出来的战争场面,不夸张的说,在电影院中都能嗅到硝烟的气味,直接把观众带进了战场,亲历了83年前的残酷。

《血战湘江》是一部有着血性与刚烈的硬派战争片,绝对是一部热血战争片,那年战争中的红军都还年轻,年轻观众的感觉会更深刻!

枪炮声、爆炸声、喊杀声,声声震耳不绝;阵地战、遭遇战、白刃战,战战惊心动魄。

高空航拍可见硝云弹雨的宏大场面;攻防大战通过中景展现两军集团式冲锋的排上倒海之势;短兵相接的密集对射、流矢纷飞则有近景表现出来。

人物特写细腻显露殊死血搏的。镜头语言始终在绘声绘色地呈现着战场的残酷与血腥。

燃烧的战旗、军人的呐喊,更是前辈们的热血青春。

四个战场,四次殊死阻击战,两军进行着惨绝人寰的战斗,讲真的小眼球真的受不了。习惯了和平生活的我们,被拉进近距离的战争中真的有点不适应。

密集的炸点连续引爆,制造火光四起、焦土飞溅。双方无休止的拉锯战犹如血肉磨盘,让阵地前尸横遍野、战壕里血水倒灌。硝烟炮火混合着扬起的尘土,汇成遮天蔽日的战云。渡口上空飞机肆无忌惮的俯冲投弹与射击,让江面上无数水柱冲天而起,士兵成批倒在浮桥之上,殷红的鲜血将碧绿的湘江变成了“赤水河”……

战争的惨烈实在不忍描述。

战争绝对够硬,归功于影片的精良制作、精心拍摄,还有演员们的精湛表演。

浴血觉山铺、酣战光华铺、鏖斗新圩、死守枫树脚,紧凑有序的叙事节奏之下,各个战场惨烈战斗的场景不时地穿插出现。

保剑锋、董勇、张一山、耿乐等当红明星演技在线,纷纷化身骁勇善战的铁血将领,在枪林弹雨之中、炮火连天之下,或是坚毅、或是狂野、或是刚强、或是生猛,在战斗中一个个身先士卒,显现着角色向死而生的勇而无畏,体现着英雄的字典里没有寡不敌众。

正是得益于他们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有灵魂,才给慷慨悲壮故事加重着迷人的魅力。

统而言之,《血战湘江》堪称给疲软已久的国产战争片注入久违的激情。既把女人看湿,悲壮场景引得她们泪水涟涟;更能把男人看硬,疯狂的战斗让他们感到热血感爆棚。

在国产电影过度快餐化、嬉皮化的当下;在好莱坞超英肆虐、奇幻当道之时。我们太需要这样雄浑有力的电影来提振精神了,而非绵弱无力的小确幸来麻醉身心。

第四篇:《血战湘江》观后感

饱含热泪的看完《血战湘江》这部影片,我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影片中无论是故事情节、宏大的画面、演员的演技、还是一句句朴实的台词都直戳着我们每个人的泪点。没有人不为之流泪,但是哀伤之余,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更感谢那些为这份和平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们。

“哪怕经历人间炼狱,也要坚决服从命令,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渡过湘江!”这是电影中红军战士们用生命写下的誓言。该片讲述了x年前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度湘江,突破了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的悲壮故事。深刻揭露了反围剿中党内以李德、博古为代表主张的左倾错误路线使党和红军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真实再现了红军34师官兵顾全大局、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影片充分揭示了什么是大局意识、什么是核心意识、什么是牺牲精神、什么是干部的表率作用,让我们从中很受教育。

影片中,每个红军牺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营长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他给父亲整好军帽,两人为是红军一员而感到骄傲;师长陈树湘受重伤,肠子流出,竟亲手扯断、誓死不当俘虏,捍卫红军尊严……他们每个人都为伟大的长征精神增添了耀眼光芒。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艰苦卓绝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文化基因的集中体现。观看完影片大大增加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自信,增强了我们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自信。

漫漫长征路,滴滴红军血。日落寒霜起,湘江血染红。感谢《血战湘江》重新给我们这样一段记忆,让我们知道: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而是有幸生活在和平的中国!

第五篇:《血战湘江》观后感

战争是残酷的,无数人为了理想和自由在战场上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战争也是引人深思的,它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勇气和意志力。因此,不少电影都以战争作为题材,试图向我们展现恢宏的场景。

我国的战争题材电影更多的是以真实战争改编,从早期的《地道战》《地雷战》到上世纪末的《大转折》《大进军》,再到近来的《百团大战》《血战湘江》和《龙之战》。这些电影中,既不缺打斗场面,亦不缺人文精神的讨论。所不同的是,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战争场面更加恢宏壮阔,带给观众的视听震撼愈发强烈。相同的是,从这些影片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不怕苦、不怕难、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和民族大义,更传递出了人们对战争与和平的反思。

“看了《血战湘江》后,真正领会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也请组织相信,如果祖国面临危险,我将会像《血战湘江》里面红军先辈一样奋不顾身。”某训练基地的战士观影后,立下了这样的铮铮誓言。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的电影《血战湘江》6月30日在全国公映后,立即迎来了一片点赞叫好声,截至发稿前,该片在猫眼专业版观众评分为9.3分。

致敬5万英烈

以往在课本上,大家只知道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很重要的一战,是打得最惨烈的一仗。但是究竟当时场景是什么样,以往影视作品对湘江战役表现得很少,自然没有可借鉴参考的相关影视资料。

此次,《血战湘江》用电影镜头向观众讲述了__年前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正面表现了红军将士满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深刻揭示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生动表现了红军34师官兵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

这是导演陈力继成功执导《周恩来四个昼夜》和《海棠依旧》等影视剧后,再次迎难而上的力作。作为向党的十九大、纪念建军__周年献礼影片,陈力直言:“接拍这部‘命题作文’时压力很大,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

确定拍摄后,随着前期走访老区、查找资料、采访人物等,越是走近这段历史,越是感到震撼,红军战士们坚决服从、大无畏的精神令人感动,深刻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5万英烈的身影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他们太年轻了,平均年龄才20岁左右啊。”陈力说,“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有责任必须拍好这部影片,让更多观众熟知这段历史,红军在湘江血战七天七夜的历史不应被忘记,也不能被忘记。”

再现战争场景

在陈力看来,当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面临一个瓶颈:“有些创作团队把片子拍成了‘高大上’‘假大空’,让观众感觉离自己太过遥远,从而不喜欢看。”

她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举了个例子,比如说,大家常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话说出来很容易,但是如何用镜头语言展示给观众是需要下功夫的。

陈力透露,自己在拍摄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将这场战役表达得真实,同时不失艺术感。

观影过程中,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影片中,雷口关血战、新圩争夺战、枫树脚争夺战、蒋家岭突围战等,无论是阻击战还是突围战,随处可见滚滚硝烟和枪林弹雨的画面,为观众呈现出了一部让人血脉贲张、媲美好莱坞经典战争片的鸿篇巨制,让观众们身临其境,直呼“太震撼了”“红军战士们太了不起了”。

为了向观众真实展现战争的场景,陈力向记者介绍了一组数据,拍摄时间112天,成片116分钟,其中,有7600余名部队官兵、3.5万余群众演员参演,使用炸药逾2吨、油料逾80吨。“电影里的每一个镜头都是真实拍摄的,没有任何一场戏是让演员对着绿幕去空演的。”

除了给观众带来真实感受,作为一名以细腻情感描写见长的女导演,陈力在影片中加强了对小人物的塑造,在影片中,林裁缝和他的4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一路上,毛主席和林裁缝的对话,不仅把领导人对战士的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还展现出了红军战士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的精神。

“历史真实和艺术再现的融合,使影片故事节奏有张有弛,极度写实,又饱含真情。”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为每一名演员点赞

为了给观众们呈现出更逼真的战场,开拍前陈力便和每一位演员谈过话,“影片拒绝绿幕和特效,每一个场景都得上战场,真打。”为此,陈力生生开辟了一个小型战场,操练演员。

在采访过程中,陈力不止一次地说到要给所有参与的演员们点赞。在艰苦的条件下,老戏骨王霙、孙维民、刘之冰,青年演员张一山、保剑锋、耿乐等人依然敬业地完成了《血战湘江》的拍摄工作,这让陈力相当感动和感激。

值得一提的是,在行业内演员身价过高饱受争议之际,《血战湘江》整个剧组成本核算中,老戏骨演员们的片酬连全片投资的10%都达不到,_%以上的资金均用在了拍摄和制作费上。“演员片酬占比特别小,基本上就是拿些补贴,有的甚至就是零片酬。这部电影特别强调的就是演员们的奉献精神。”陈力说,影片拍摄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一次长征。

影片中扮演毛主席的演员王霙,为了拍这部电影,在20天内减肥20斤。张一山、保剑锋等在影片中的表现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这场战役已经过去了__年,但是红军将士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感染激励着一代代的有志青年,传承他们这种视死如归的革命意志。

为了把最完整的作品呈献给全国观众,影片完成后并没有直接公映,而是奔赴福建古田、湖北红安、江西瑞金、湖南韶山、三军仪仗队,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地举行献映和主创见面会活动,通过倾听观众的反馈,根据观众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最终才进行全国公映。

在陈力看来,拍电影首先要尊重观众,只有倾听观众的心声,才能让今天的年轻人和昨天的英雄们对话,才能拍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不少看完《血战湘江》的年轻观众表示,“电影中震撼的场面让我们如同置身其中,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是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取得革命的胜利,敬畏之感油然而生。”陈力说,一部好的电影比那些理论教育来得更加深入人心,感受深刻。用电影来反映这一历史事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六篇:《血战湘江》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血战湘江》这部电影,心潮像起伏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讲的是1934年红军34师官兵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奋力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成功突破封锁的悲壮故事。红军战士们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的精神是多么伟大呀,那燃烧的战旗,军人的呐喊,更是前辈们的热血青春。

电影中的一个情节令我难忘。毛主席带着战士们来到了一个小小的村庄里,乡亲们十分欢迎,还要送粮食给战士们。可是毛主席不让乡亲们送,便买下来一些,还对乡亲们说:“谢谢你们把孩子送给我们。我们一定要赢。”村民的热情和毛主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在红军长征途中,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对艰巨险恶的斗争环境,广大红军战士们充分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畏艰险,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渡金沙、四渡赤水、激战腊子口,穿越茫茫的草地,跨过皑皑的雪山,纵横大半个中国,在一次次生死存亡的考验中摆脱围追堵截、突出封锁包围、杀出一条血路,最终赢得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谱写出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壮烈的一曲英雄乐章。

由此,我想到了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他们不畏牺牲,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国家的和平,为了人们的幸福,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这与电影中的那些战士何其相似!他们都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革命先辈为了建立新中国,为了今天的和平生活,抛头颅、洒热血,他们身上的精神,永远闪着金色的光芒。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或许做不出什么伟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拥有一颗赤诚的心,好好学习,不断磨砺自己,长大后为新时代做出贡献。

推荐专题: 血战湘江观后感150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