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 详情页

美育教育观后感

2022-04-05 19:05:38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育教育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美育教育观后感》。

第一篇:美育教育观后感

5月23日,“美育云端课堂”暨第二届中央音乐学院·延安5.23艺术节在网上开幕。在当晚的开幕式中,由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担任指挥,全国百余所院校近万名师生共同合唱、合奏抗“疫”音乐作品《我们》,国际钢琴大师郎朗、著名音乐家吕思清等和国内各大乐团首席等近百人参与演奏。

本届艺术节举办日期为5月23-28日,为期6天,共40余场艺术活动,将经过网上艺术展演、名家讲堂、音乐党课等形式,面向全国学生开展一次别开生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教育。

本届艺术节是我国重点艺术院校、国家级艺术院团的一次集结展演,艺术节吸引了上海音乐学院等10所音乐学院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等280余所艺术院校的参与,同时邀请到中国交响乐团等10家著名艺术院团,共同带来“云”展演和美育大讲堂等活动。

在活动中,包括诗人贺敬之,老一辈歌唱家郭淑珍、郭兰英,演播家瞿弦和,作曲家叶小钢、关峡,画家范迪安,舞蹈家冯英等在内的我国几代著名艺术家将团体亮相。活动将集中展示近现代和当代的中外音乐精品力作,用艺术致敬延安精神,用美育传承红色文化。

第二篇:白毛女

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白毛女》

摘 要

中国歌剧在经历了萌芽期和探索期之后,进入了蓬勃的发展期。其中1945年歌剧《白毛女》首次在延安的公开演出,标志着中华民族歌剧形式的成熟。它为中华民族歌剧怎样适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做了很好尝试,对借鉴西方歌剧形式、反映中国人民现实生活内容方面为其他歌剧做出了成功的范例,为中华民族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的创作手法、艺术形式和艺术特点对中国歌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歌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中国歌剧的第一个里程碑。本文分别对《白毛女》的诞生、历史意义、它对当代中国歌剧的影响以及中国歌剧现存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

关键字

中国歌剧;白毛女;里程碑;发展

前 言

上世纪20年代,中国歌剧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出了第一片嫩芽,经过30年代的探寻与摸索之后,终于在40年代,一部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歌剧——《白毛女》诞生了,它使中国歌剧走上了新的发展期。

中国歌剧艺术经历了萌芽期和探索期之后,孕育出了《白毛女》这样里程碑式的作品。中国歌剧的萌芽期由20年代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音乐作为启蒙性开端。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作曲家对西方歌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始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洋歌剧相结合,创作出一大批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体裁形式。包括:山东省立剧院的历史题材歌剧《岳飞》、《荆轲》;以抗日根据地为原型的第一部歌剧《农村曲》;40年代的以《秋子》最为著名,它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借鉴西洋歌剧创作手法的佳作。在延安秧歌运动的基础上创作出的《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这种形式的歌舞剧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的诞生。

一、《白毛女》的产生

歌剧《白毛女》是根据1940年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白毛仙姑”的故事改编的,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师生集体创作。一九四五年,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晋察冀前方回到延安,带回了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记录本。这个故事在四十年代初开始流行于河北省的阜平一带。主要内容是一个被地主迫害的农村少女只身逃入深山,在山洞中坚持生活多年,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又因偷取庙中供果,被附

1

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后来在八路军的搭救下,她得到了解放。这些生动的情节立刻吸引了鲁艺的师生们。为了向即将召开的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鲁艺师生决定以它为题材,创作一部大型的、在现有故事情节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新型歌剧。它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王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 一九四五年五月,《白毛女》在延安开始公演。第一场的观众是党的“七大”的全体代表。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出席观看。第二天,中央办公厅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的三点意见:第

一、这个戏是非常适合时宜的;第

二、黄世仁应该枪毙;第

三、艺术上是成功的。中央领导同志的意见,在革命面临新转折的关头,有预见地肯定了《白毛女》的创作鼓舞了全体创作和演出人员。该剧在延安演出三十多场,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一九四六年,他们来到张家口继续演出,并根据广大群众的意见,对剧本作了重要的修改。在此后的演出过程中,又不断修改,使《白毛女》日臻完美。《白毛女》的剧本很快传到国统区,受到进步文艺界的高度赞扬。

二、《白毛女》的历史意义

歌剧《白毛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仅征服了当时延安的观众,引起轰动,而且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歌剧创作指明了方向,成为我国新歌剧发展历程中一座令人瞩目的里程碑,其艺术性和重要性具体体现在:

第一、在民间音乐的吸收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该歌剧不仅吸收民间音调作为主要人物主导主题的音调基础,还广泛运用戏曲、说唱等音调,并进行了创造性的选择与利用来刻画各种人物性格。

整个歌剧的音调都是以民间音乐并在其基础上加以创造的。例如喜儿的主题主要是在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阳传》以及河北梆子、秦腔等戏曲音调基础上而加以发展的。杨白劳的主题则是以山西民歌《拣麦根》为基础的;而农民赵老汉和王大春的主题是以山西民歌《胡桃树开花》为基础加以发展的。地主黄世仁以及狗腿子穆仁智的音乐虽然看不出具体引用的是哪一首民歌,但从他们音调和音乐形象的特点来看,则更多的是吸取了民间戏曲和说唱的因素。黄世仁母亲的主题则大多引用了民间佛曲的音调(剧中黄母是一个表面信佛实际内心狠毒的老婆子)。这样的创作手法使整个歌剧的音乐听起来很富有中国的民族韵味,很容易为群众所理解、所喜爱并在群众中得到流传。

第二、在音乐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上,创造性地借鉴了近代外国歌剧的某些传统形式和经验。如主导主题的运用以及和声、复调、合唱、伴唱、重唱和管

2

弦乐队的运用等,极大的丰富了歌剧音乐的表现力,为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行了大胆的、卓有成效的尝试。

如,《扎红头绳》片段,描写喜儿与爹爹短暂的欢聚之时采用明朗欢快的对唱,既反映了喜儿天真活泼,也表达了杨白劳对女儿深沉的父爱,这段音乐同以后两位主人公命运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人民群众的形象和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曲家主要是运用重唱与合唱来刻画的。尤其是在第五幕最后群众大会一场,作曲家紧密地根据剧情的发展,有机地将独唱、重唱和合唱相互结合成一个大的整体。其中合唱《太阳出来了》,是剧中所有合唱中最有特色,流传最广。这首合唱是当躲在山洞里生活了三年的喜儿被八路军和人民群众从山洞中解救出来时大家所唱的,当时舞台上升起了火红的太阳,象征着黑暗统治被打垮,几千年来受苦的人民得到了解放。合唱一开始就很豪迈的以太阳的形象来刻画人民翻身的欢腾感情。为了刻画这种形象,作曲家不仅在旋律上强调了上行的跳进,而且在调性的处理上也运用了四度上行的移调,使主题再现时得到更高昂、更有力的发展,合唱曲的后面两部分主要是以齐唱的方式来表达的,从曲调的发展来看,主题形象的发展是很丰富的。它表达了人民对喜儿失踪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人民对能把喜儿救出来的内心欢喜;最后又唱出人民通过喜儿这件事对新旧社会的认识。因此可以说这首合唱是全面地刻画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精神面貌。

第三、歌剧《白毛女》还有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它充分的运用了生活题材,把发生在老百姓身边,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事物作为创作的素材。

在水深火热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国上下都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热潮中,人们普遍期盼救世主的到来,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武装为人们带了福音。文艺创作需要老百姓的支持,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的越老,就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帐。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歌剧的创作者也就是遵从毛泽东延安《讲话》的指示精神,深入老百姓的生活,体验他们的疾苦,感受他们的辛酸。《白毛女》的歌剧素材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发现的。特定的历史时代造就了伟大的《白毛女》。

3

三、《白毛女》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影响

大型歌剧《白毛女》的诞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的美学品格。《白毛女》的创作,激发了延安等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对新歌剧创作的热情。解放战争时期,各个解放区的许多文艺工作者都尝试着用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短短几年内,先后有数十部新歌剧问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歌剧高潮”。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刘胡兰》、《赤叶河》、《王秀鸾》等。这些作品在创作方式和艺术特点上与《白毛女》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艺术成就上他们都没有超出《白毛女》的水平。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方 式,但仍有一种是参照《白毛女》创作经验,在观念和手法上坚持以内容的需 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板腔或话剧加唱等手法,这种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和《江姐》。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沿着正统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拓展,将歌剧的综合美感在更高层次上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剧目较多,但就其思想性、艺术性来说,《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正统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另一种则是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考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我们现代的年轻人》、《风流年华》、《友谊与爱情》,但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很少。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歌剧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党的儿女》,它依旧沿袭了《白毛女》的创作路子,将歌剧这一形式与中国戏曲艺术有机地融合起来,创作出了思想性、艺术性较为统一,也有一定影响的新时期的新歌剧,在公演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好评。

结 语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华民族歌剧随着历史的发展似乎迷失了方向,中国歌剧的创作与发展停滞不前。我认为,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歌剧的创作与歌

4

剧演员的缺乏。当今现状是:对于作曲家来说,创作歌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小于写流行歌曲的经济效益;而且歌剧创作的难度要求创作者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使歌剧的创作队伍萎缩,所以加强歌剧音乐创作队伍的培养刻不容缓。一部好的歌剧要深入人心,就必须体现当代意识和时代精神。要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相结合,与广大人民达成共识,这样的作品才能受欢迎。中国歌剧自诞生以来也有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但是与西方歌剧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相比着实短暂。所以,“有些人士指出‘因为中国歌剧艺术起步比较晚,从整体上包括创作、演唱等都很难与国际上的一流歌剧院接轨,所以目前歌剧艺术的市场萧条。低谷徘徊实属正常’。”歌剧《白毛女》的成功经验表明,中国优秀歌剧的创作与中国歌剧的历史长短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中国歌剧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紧密结合人们的生活与实际,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抛弃时代和群众,必将被历史所抛弃。

参考文献

⑴田可文.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 ⑵汪毓和.我国歌剧艺术的第一个里程碑[J].音乐研究,1959(03) ⑶贺敬之.《白毛女》五十年[J].新文化史料,1995(02)

⑷王 畅.论歌剧《白毛女》的历史价值[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05) ⑸瞿维 张鲁.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创作[J].新文化史料,1995(02) ⑹王 芳.试论《白毛女》对中国歌剧发展的重要作用[J].学报,2005(04) ⑺周 静.论中国新歌剧艺术的发展轨迹[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04) ⑻万和荣.重新审视歌剧《白毛女》的优秀“品质”[J].文艺争鸣,2010(14) ⑼胡士平.歌剧《白毛女》的魅力[J].人民音乐,2005(07)

5

6

第三篇:经典歌剧白毛女观后感

第一次看这种黑白电影看的这么入神,情节跌宕起伏,看完之后心中有对当时社会的感慨,有对喜儿的同情,也有对黄世仁的愤慨!

我很庆幸我没有生活在哪个地主和雇农矛盾尖锐的时代,我也无法对喜儿这样的命运感同身受,我也无法理解他们对地主的愤恨和无奈,但当我看到杨白劳被生生的按上了卖女儿的手印,当我看到杨白劳因无奈而服毒自杀,当我看到红军来时,群众们手拿棍棒向着黄世仁的时候,我可以想象他们对地主已经恨之入骨。

喜儿,这样一个单纯,漂亮,勤劳,善良的好姑娘,命运却如此曲折。在家时,苦命干活儿,没有好日子,还好父亲很疼爱她,记得杨白劳在掏出送给喜儿的红头绳时的唱词:“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扯下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起来!”;()被黄世仁糟蹋后,怀孕了却被赶了出去,还差点被卖了,经历丧父之痛之后又经历了丧子之痛,在山里一夜青丝变白发,过上了野人的生活,我真的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柔弱的姑娘,是如何承受的这么多苦难!还好,八路军来了,打到了地主,报了仇,和大春哥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还让人有点欣慰。

庆幸如今世界太平!深感我很幸福!

第四篇:白毛女读后感

《白毛女》读后感

歌剧《白毛女》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半个多世纪中,《白毛女》一直活跃在舞台和荧幕上。我很好奇,为什么这样一部歌剧竟走向了世界,在中国历史上走过了70年的征程之久。一部作品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并不容易,可以说,《白毛女》已成为一个典范。因此,我特地阅览了这一份剧本。

喜儿,这部歌剧的女主人公,是那时人民的典型代表,也是当代抗争人物的典范。她过着及其贫穷的生活,但她并不羡慕有钱人家的生活,她爱他的父亲杨白劳,她乐观开朗,她是善良的。可是,地主黄世仁残忍无耻的压迫杨白劳,霸占喜儿,置他们二人于死地,在大年三十,本应是团圆的日子,他们逼死了杨白劳!撇开这不说,正月初一,杨白劳死的第二天,一大早,穆仁智就上她家来,要带她去给黄世仁抵债。这孝还没戴呢!

来到了黄家,喜儿一言不发,心中愤愤不平,自己的爹是被黄家逼死的,他们害了这么多人,怎么就没有人来管管他们呢?而黄母才不管这么多,一切以他们家为主。给喜儿改名,打她,骂她,用烟签子刺喜儿口......这还有人道吗!

万幸,喜儿在张二婶的帮助下逃出了黄家。但黄世仁和穆仁智却追了上来,而喜儿逃跑方向有一条河拦住了去路,喜儿不慎掉了一只鞋,恰恰因为这个,使黄世仁认为喜儿跳河死了。但事实上,喜儿只是逃到了一个山洞中‘‘避难’’。

喜儿不敢下山,生怕黄世仁再霸占她,欺负她,她在黄家根本就没有尊严,她想爹,想大锁,想大春,想赵老汉,想王大婶。

就是这样,喜儿住在了山洞中三四年之久,只靠吃奶奶庙的供品生存下去。而村里的人听说喜儿跳河死了,讽刺这个世道不为好人伸冤。喜儿缺盐少吃,全身发白,因常到奶奶庙去偷吃供品,被村人看见,因此被称为‘‘白毛仙姑’’。直到后来,八路军打日本鬼子,世道变了,‘‘白毛仙姑’’才被认出是喜儿,八路军才将她从山洞中解救了出来。

整部歌剧到这儿算是告一段落了,但它带给我们的却是深深的思考。

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还不是旧社会的腐败!整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思想。真实的反映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贫苦人民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说明只有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胜利,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相同命运的中国千千万万农民得以解放。该剧触动了穷苦中国人最深层次的情感结构,让他们从千百年精神奴役的创伤中觉醒,从而迸发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一部将艺术的影响力直接转化为精神力量乃至战斗力的作品。 新社会崛起了,像黄世仁这样的地主阶级的气数也该尽了。我们要翻身!新社会是属于我们老百姓的。‘‘我-们-要-翻-身!’’随着这句话的不断重复,此部歌剧也就到此结束了。

华芃 2015年7月5日

第五篇:《白毛女》观后感

第一次看这种黑白电影看的这么入神,情节跌宕起伏,看完之后心中有对当时社会的感慨,有对喜儿的同情,也有对黄世仁的愤慨!

我很庆幸我没有生活在哪个地主和雇农矛盾尖锐的时代,我也无法对喜儿这样的命运感同身受,我也无法理解他们对地主的愤恨和无奈,但当我看到杨白劳被生生的按上了卖女儿的手印,当我看到杨白劳因无奈而服毒自杀,当我看到红军来时,群众们手拿棍棒向着黄世仁的时候,我可以想象他们对地主已经恨之入骨。

喜儿,这样一个单纯,漂亮,勤劳,善良的好姑娘,命运却如此曲折。在家时,苦命干活儿,没有好日子,还好父亲很疼爱她,记得杨白劳在掏出送给喜儿的红头绳时的唱词:“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扯下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起来!”;()被黄世仁糟蹋后,怀孕了却被赶了出去,还差点被卖了,经历丧父之痛之后又经历了丧子之痛,在山里一夜青丝变白发,过上了野人的生活,我真的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柔弱的姑娘,是如何承受的这么多苦难!还好,八路军来了,打到了地主,报了仇,和大春哥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还让人有点欣慰。

庆幸如今世界太平!深感我很幸福!

第六篇:白毛女观后感范文

昨天晚上,生平头一次去人民大会堂看了歌剧《白毛女》。是纪念延安老毛讲话70周年的汇报演出。

碰巧,我中学的一个女同学是中央歌剧舞剧院的女中音歌唱家,给了我两张票。我小时候是看芭蕾舞剧白毛女长大的。所有的音乐部分的片段倒背如流,一点不吹牛。老实说,江青到底是大上海的演员,艺术功底还是有的。舞剧改编的不错,音乐部分也很好。歌剧版本要长的多,我从小就没完整听完过,所以这次想补个缺。

90后的小演员嗓子真好,声音也亮,但是第一幕就唱串了词了。中间,背景板也安错了,场子里哄哄直笑个不停。

半场休息的时候,演出进行了快两个小时。我是实在听不下去了。歌剧原版的唱腔难听不说,台词的内容让你觉得你居住的这个国家,怎么富人都那么坏,穷人呢,也好不到哪儿去,不守信用,其实也很坏。到最后其实就是比谁的胳膊粗。黄世仁粗的时候,就能糟蹋喜儿、逼杨白劳按手印;等到王大春牛逼的时候,RR两枪把老黄干脆给毙了。

一部艺术剧的`价值连70年的岁月都坚持不下来,让我很难受。老黄祝寿片段的台词总是不自觉地让人想起当代爆发的山西煤老板,想起强拆强迁的各种传言。

真不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东西能有70年以上的生命力。按说我对音乐是有过份好感的,总能听得下去。西洋的歌剧,过了两三百年,越听越过瘾。白毛女这一版本的排演其实严格遵循了原来的集体创作原貌,还是很用了点心思的,只是压缩了表演时间,以适应当代人的快节奏生活习惯。曾经若干年前,改过一版,增加了王大春和喜儿暧昧的戏份,以迎合观众市场的口味,据说把还活着的90多岁的贺敬之老先生气的够呛,他是原集体创作团队的核心人物。

想起了某人曾说的话,大意是:革命的结果不可预测,革命不会摧毁旧制度的枷锁,只会强化这种枷锁,革命不是一项成就,也不是新时代的黎明,它源于年迈腐败,源于思想和制度的枯竭,以及自我更新的失败。经常发生革命的民族其实缺乏持续创新、改良、变革的勇气、耐心和智慧。这是我一直反对任何形式暴力革命的根本原因。

歌剧白毛女给我的印象是:时代似乎毫无改变,手拿IPAD的现代富人和拿着拐杖的黄世仁就像是孪生的兄弟,亲如一家;市面上,网络上,王大春们似乎也很活跃,人数也在增加,70年的光阴仿佛被穿越了。这是白毛女歌剧仅存的价值和意义,当然仅仅对我个人而言是如此的。

推荐专题: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感动中国观后感 歌剧《白毛女》观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