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 详情页

《感动中国》观后感(优秀范文六篇)

2022-04-05 18:49:59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感动中国》观后感(优秀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感动中国》观后感(优秀范文六篇)》。

第一篇:《感动中国》观后感

今天下午唐老师给我们看了《感动中国》,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你有没有被感动呢?听了我讲之后,我想你一定也会被感动的。

我被孟佩杰所深深地感动了。孟佩杰在八岁的时候,她的养母就瘫在床上了,孟佩杰就担当起养家的重任,她烧饭时,因为不够高,要站在小椅子上烧,她不知摔倒了几次,不知有多少伤痕,她的养母看了非常心疼。孟佩杰说:“人要向前看,只有向前看才永远不会跌倒。”这名话让我铭记在心,在她每次出去时,她都会帮她养母把裤子换好,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在她被大学录取时,她背着她的养母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在贫困面前,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是个孝女当家,听了孟佩杰的故事,你是不是被感动了呢?

吴菊萍,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很熟吧,她为了接住从十楼掉下来的孩子,手骨折了,但她说:“那个孩子也是她生命中的一部份”。她挺身而出,不怕危险,接住生命,她就是最美妈妈------吴菊萍。

听了这些故事,我深深地被感动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我一定会铭记在心,向她们学习的。

第二篇:感动中国观后感

《掬水月在手》是叶嘉莹先生唯一授权的一部传记电影,导演陈传兴此前曾策划拍摄了在两岸颇具影响力的文学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记录台湾最重要的文学家、作家的一生,随着《掬水月在手——叶嘉莹传》的成功上映,标志着陈传兴“诗歌三部曲”创作终章。导演陈传兴介绍,为拍摄全景式反映叶嘉莹先生“历经磨难又活得光亮的一生”,电影拍摄团队用时3年,分别在两岸、香港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叶嘉莹先生出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地方取景,采访了叶嘉莹先生的亲友、学生40余位,力图还原叶嘉莹先生以弘扬中华诗词为己任,历经烽火硝烟、家道变迁,活出如诗一般铿锵人生的精神世界。

“她内心中因为有古典诗词作为支撑,所以历经磨难依然能够活得足够光亮,到了晚年,她还能够想到用曾经支撑自己走过苦难的古典诗词反哺我们的民族和文化,成为整个华人世界的一道光彩。”陈传兴说,这是叶嘉莹先生最让他感动的人生力量和去拍摄这部传记电影的驱动力。他希望透过《掬水月在手——叶嘉莹传》传递一个核心的观念:中国需要有诗。在任何时代,不管是和平、战争、苦难的时代,诗人的存在为什么都是不可或缺?

“叶老师一直在我的拍摄名单里”2009年,陈传兴成立行人文化实验室,策划一部在两岸、香港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文学主题系列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记录在台湾、香港生活的最重要的几位文学家、作家的一生,他本人还参与了诗人郑愁予和周梦蝶两集的拍摄。

“叶老师作为‘诗词的女儿’,她的生命光辉和精神世界一直感召和引领我。”虽然不是学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出身,但是陈传兴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一种天然的心灵亲近。上世纪80年代初,陈传兴在台湾一家书店偶然看到叶嘉莹先生早期诗词研究的一部代表作——《迦陵谈词》,从此就书不离身,爱不释手。“到法国留学时,我把这本书带在身边,这次为《掬水月在手》的电影宣发来到大陆,14天隔离期中,我还不时翻看这本书。我觉得每每翻看中国古典诗词,都会带给我一种美感,给予我滋养。”尽管此前为拍片,陈传兴多次往来大陆,但此次大陆之行,让他对大陆、对古都北京收获别样的感受。

“我原来不知道北京的钟楼和鼓楼离得这么近,这次和朋友一起坐在什刹海一个茶馆的露天平台上,秋色浓郁的芦苇在眼前飘荡开,好似时光穿梭,我跟着当年的叶先生,穿过什刹海的胡同,到她的老师顾随先生家里吃饭。冥冥中好似天公的安排,让我跨越两岸的时光机,来讲述两岸的一段过往,叶老师就是联结两岸的一座桥。”

第三篇:感动中国观后感

为研究青藏高原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适应生理特征”这一主攻课题,精通英语、俄语、塔吉克语、汉语的吴天一,还学会了藏语。20多年的科研工作,吴天一走遍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4省区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诊治过上万名牧民群众,整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藏族牧民亲切地称他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好医生)”。

1991年,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高低压氧舱。吴天一成为第一个模拟试验者。气压从海拔5000米的高度开始下降,由于降速太快,瞬间,吴天一头疼欲裂,鼓膜被打穿……但他摸清了舱体运转的安全系数。

2001年,吴天一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青藏铁路开建,高寒缺氧对铁路建设者的身体健康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是建设高原铁路的一大世界性难题,对高原医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吴天一多年的研究成果被立即运用于拯治青藏铁路建设者中的高原疾病上,他和同事们共同研制的抗缺氧药物、保健品发挥了作用,他主导开设的高原病科也为西进的建设者们提供了完善的抢救治疗环境,他撰写的《高原保健手册》和《高原疾病预防常识》被送到最前沿的施工者手中。他参与指导下,青藏铁路建设工程沿线建立了三级医疗机构,五年建设期间未发生一例因高原病死亡,创造了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第四篇:感动中国观后感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并不富裕,但他们的精神是任何人都不可替代和衡量的。

医者他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只有一位医者做到了,那就是胡佩兰老奶奶,她是一位妇科医生,虽然已经退休了,但她仍然去医治那些妇女,却不在意自己也是腰间盘突出的病人。曾经有多少婴儿在她的手上出生。她是医生中一块不倒的铭碑,给所有人都竖起了榜样。

有这样的一位老爷爷,他已经快90岁了,他的每次汇款虽然都是用几十来计数的,但这些钱是他从自己的生活中,饭菜中节省下来的。他的一日三餐只是靠自己在垃圾桶里捡来一些别人不要的菜叶为持生活,他的钱来之不易,是自己捡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塑料瓶,去卖掉后换取来的辛苦钱,他自己不用这些钱,却用这些钱去汇款给那些捡来报纸中那些有困难的学生。政府给他的补贴费也存着不用,等到足够了,再去汇款。他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他就是饱经风霜的刘盛兰老爷爷。他的汇款是给所有中国人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他们虽然只是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但他们的贡献是谁都可以替代的,他们永远是中国人的骄傲。

第五篇:《感动中国》观后感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人,通过电视,我知道了一个叫刘伟的哥哥,他用他那残缺的身体,创造出了一个个奇迹。

  刘伟小时侯,一次事故无情地夺去了他的双臂,使他悲痛万分,每次都是哭着睡着的,醒了后继续哭。但在医院的那段时间,刘伟看了太多病友的生生死死,仿佛一下了领悟到了什么,他说;“能活着,就是一种庆幸。”

  刘伟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他先学会了用脚去做一些我们正常人能做的事,基本能够自理,比如吃饭、穿衣,还写会了用脚写字。但他对人生的追求远不止这些。他参加了一个残疾人游泳队,奋力地学游泳。游泳是靠四肢的,而刘伟哥哥只有两条腿,难以保持平衡,所以要付出别人双倍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

  刘伟终于掌握了游泳技能,在一次次的比赛中获得了奖牌。正当他准备朝着奥运会冠军进军的时候,残忍的命运再一次降临到刘伟的身上。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使刘伟哥哥不能再做剧烈运动。记者采访了刘伟的妈妈,刘伟的妈妈哭着说:“我们做错了什么,老天怎么这样对待我们!”而刘伟哥哥毫不放弃,他又开始学习钢琴,别人用手弹,他用脚弹,有一位音乐制作人说,这是不可能的!但刘伟哥哥固执地练习着,练习得脚也抬不起来,直到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

  一年后,刘伟达到了用手弹钢琴的七级水平,还在金色维也纳大厅里演出,观众都被他这种身残志坚的精神所感动。

  刘伟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不幸,关键是看你怎样去看它。勇敢地去面对一切,生命的勇气会让我们的人生充满着光彩!

第六篇:《感动中国》观后感

她,被上帝的双手蒙住了双眼,但她的内心都是光明的;她,帮别人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窗,却没有人打开她的那扇窗。她,叫朱丽华……

43年前,双目失明的她,在未来的日子里,并没有自暴自弃。她自学成为了一名盲人中医师。30年后,她不仅开创了自己的诊所,还为贫困学生资助了373万元。

在黑暗中,她仅靠自己的双手,却做出了许多连我们正常人都做不到的事情。相反那些整日游手好闲,混混度日的人,或者是身强体壮却整日贪图享受,蹉跎岁月的人应该感到羞愧。我的内心深深感到了惭愧,光明就是我们身边,但我们却不如一个盲人那样好好珍惜它。也许人就是这样,拥有时不珍惜,失去才会感到后悔吧!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一群集体:她们是90后、00后点燃青春的力量;她们是70后、80后前进的动力;他们又是50后、60后的偶像。他们,是中国女排,他们点燃了几代人的火把。

30多年来,女排精神一直存在中国人的心中,我认为她们身上的信念感和拼搏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去赞扬。生活中在难题面前迎接挑战不也是女排精神的内化吗?

在这令人心情跌宕起伏的30年里,中国女排从低谷中奋起,如此难得可贵的精神是许多人一辈子也坚持不了的。我们应该向她们深深致敬!

推荐专题: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感动中国观后感 《感动中国》观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