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 详情页

铁路安全事故案例观后感

2022-03-13 20:12:58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铁路安全事故案例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铁路安全事故案例观后感》。

2011年7月23日20时30分,北京西开往福州的D301列车运行至甬温线上海局管内永嘉―温州南间瓯江大桥处,与前行的杭州开往福州南D3115次动车组列车发生追尾事故。事故造成36人死亡、192人受伤。此事故发生在京沪高铁开通不久,又是暑期运输期间,令全国上下非常震惊,在社会上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铁路安全形势严峻。作为一名铁路客运管理干部,我充分认识到安全责任大于天,安全工作压倒一切工作,我们必须集中精力,迅速行动起来,狠抓安全,落实管理,切实采取措施,理清安全管理思路,迅速扭转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

首先,反思自己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我认为自己还存在着以下差距:

一、安全认识上有差距。安全始终是我们工作的永恒主题和责任,安全生产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与我们千家万户的家庭幸福,与我们铁路企业改革发展,紧紧相连,息息相关。在安全生产中,每一次触目惊心的事故教训,安全教育中的事故案例对我们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可以说,安全人人都需要,人人都惧怕失去安全。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自开行直达列车以来,安全问题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直达列车从设备上是全新的,从人员素质上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在安全管理上,我们有时却会因为这些优越的条件而疏于管理,对安全的隐患没有最大限度地去预想、卡控和防范,如:对列车三品的查堵,我们平时总要求乘务员在车门口要加强宣传、查堵,但思想上有时也认为直达列车全列卧铺,旅客素质高了,车站也会严格查堵,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思想上抱有侥幸心理,久而久之,安全意识就会放松,在认识上存在着差距。想想一些发生的事故教训,每一件事故的发生,虽然都有一系列的原因和教训,但深挖根源,都是由于某个细节的失控造成的,因此,端正态度,正确认识,深刻吸取事故教训,才能切实增强搞好安全生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安全管理上有疏漏。在安全教育上有时流于形式,我们对落实安全工作部署和要求存在着“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现象,结合实际少,可操作性不强,走形式主义。对有些安全上的隐患缺乏了解,凭经验主观判断,对职工的安全业务培训,对业务知识的熟悉程度要求高,对职工实际安全应急处理缺乏演练,导致职工应急处理问题能力差。在安全基础管理上有薄弱的地方,比如列车的“三乘联检”的工作,有时未严格按照要求乘警长、列车长、检车长一同下车厢检查列车设备设施。安全台帐是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的记载,是列车做好安全工作的问题库,因此,规范台帐管理才能使安全管理做到有序可控,有据可查。通过检查,在我们的安全台帐管理中就存在不规范现象,如:安全生产分析会有时没有深入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去解决问题,有时只是纸上谈兵,泛泛而谈。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力,存在着职工“两纪”未严格按规定执行。如:直达列车全程夜间运行,要求列车员夜间的巡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有时也会出现列车员当班打瞌睡现象。

在安全大检查的活动期间,我作为管理干部,更要以身作则,身先表率,认真搞好“五查、一整、五确保。”要立足当前,紧盯关键,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变压力为动力,打好安全攻坚战。

一是迅速到岗到位,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照段制定的量化标准(每周对管辖范围列车添乘不少于3趟)添乘各次列车,深入现场,检查指导列车作业。重点查现场作业中有无简化作业、违章蛮干等现象,乘务“两纪”是否松弛,帮助督导职工,端正安全态度,保证安全作业有序可控。

二是对职工进行宣传教育,端正安全思想。利用学习会,添乘,接送车机会,面对面的对职工讲清“7.23”事故原因和教训,讲清全路、全局、全段面临的严峻安全形势和开展安全大检查活动意义,迅速统一思想,行动起来,增强职工确保运输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以身作则,深入现场。对包保的车次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认真执行值班各项管理制度。深入车厢,把好列车始发关、出库关、库内停留看车关、列车终到关;要身体力行,带头执行规章制度,与职工做到“五同”(同学习、同出乘、同参加“三乘联检”、同列车长一道巡视检查作业、同车班一道进出公寓),与职工一起剖析问题,制定和落实整措施。同时,加大重点区间、重点时间检查,对职工违章违纪问题硬起手腕,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在这次安全大检查活动中,一定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安全责任意识贯穿和体现于工作生活中,一定尽职尽责抓安全管理,彻实发挥好干部的作用,为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推荐专题: 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铁路安全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