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 详情页

蔡元培读后感

2022-03-13 20:12:11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蔡元培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蔡元培读后感》。

第一篇:蔡元培生平

走进名家

——蔡元培

简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中国绍兴山阴人,原籍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生平经历

少年

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十六年会试贡士,未殿试。十八年赴殿试,获二甲第三十四名,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补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

早期

二十四年九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二十八年与蒋观云等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事务长。夏,游历日本,同年秋回国,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并以《晨报》为阵地,提倡民权,宣传排满革命。三十年冬与陶成章、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被推为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三十年赴德意志帝国留学。

民国初年

民国元年(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二次革命失败后,

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五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五四”运动中支持学生

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被迫辞职后,

多次赴欧洲英、法等国考察教育和讲学。民国十六年后担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大学院

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

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曾电救杨开慧烈士,援救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营救丁玲、朱宜权等共产党员。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教育部北大在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培植家乡青年

蔡元培培植家乡青年不遗余力,先后主办过绍郡中西学堂、绍兴府学堂、越郡公学、明道女校,曾任稽山中学名誉校董。绍兴城区笔飞弄有蔡元培故居,今建为纪念馆,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新建“元培小学”“元培中学”以示纪念。遗著辑有《蔡元培全集》。

教育思想及成就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

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蔡元培也很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蔡元培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

一.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二.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三.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责任编辑:张译方

第二篇:大师——蔡元培

蔡元培

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他塑造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救人北大校长,蔡元培三顾茅庐力邀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将上海的《新青年》搬到了北大。他给大学的定位: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陈独秀到北大后,又聘请了胡适、刘半农、钱玄同等,启动了北大文科的改革。北大成为《新青年》的基地,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学术独立和学术本位的是蔡元培,他的主张概括为16个字: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北大精神。

在北大,辜鸿铭被称为怪人,他上课带着瓜皮帽,穿着长衫,留着大辫子,蔡元培要学生学习他的英语,不要学习他的复辟。

蔡元培请梁漱溟到北大讲授哲学。

他展开民主办学,展开教授评议制度,即教授办学。种种措施使北大脱胎换骨。

蔡元培曾接受了完整的旧式教育,考中进士,后考进翰林院编修,这是旧中国科举制度下的最高学历。后离开翰林,回绍兴老家,以一介布衣从事教育。几十年间,革命和教育成了蔡元培奋斗的双重轨迹。他游学欧洲,了解西方。 蔡元培在北大还有一个发明,即将学生的学年制改为选科制,即今天的学分制,让学生自己自由选择。

蔡元培和鲁迅是同城老乡,沿用至今的北大校徽即他让鲁迅设计的 。 蔡元培提倡的兼容并包,对有着长期文人相轻、党同伐异历史传统的中国的意义非凡。

1907年,41岁的蔡元培到德国留学,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学习了七门外语,37门课程,奠定了多学科的学养基础。在著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涌现了周恩来、陈毅、邓小平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人物,但很少有人知道,留法勤工俭学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就是蔡元培。他将西方先进的美学、心理学等理论介绍到中国。

《中国伦理学史》是中国伦理学的开山之作。“美育”这个词是蔡元培从德语翻译过来的,他认为,美育就是美感教育,他把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劳动并举,简称为“德智体美劳”,并在北大的教学中体现出来。他是第一个在北大开设美育课程的人,他支持参与北大的多种艺术社团。他亲手创办了国立音乐学院和国立美术学院,他们是中国美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和当今中国的教育。

王昆仑的姐姐王兰进了哲学系,北大开了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河。主张学校要覆盖更多的人,关心平民教育,使学生富有为天下的人普及教育的使命。北大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允许校外旁听生自由出入,自由选课(旁听生制度)。毛泽东、瞿秋白、矛盾、黎锦晖、沈从文、丁玲等等都得益于这个旁听生制度。他们后来都成了一代导师,一代大家。

曹靖华成为注册旁听生,在北大学习俄语,后成为一代翻译大家。 五四运动后,为了保护学生,保留北大,蔡元培辞职离开了北大。

五四运动严格地说有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北大教授所发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还有一部分是学生发动的五四爱国运动。这两个运动都统一在蔡元培的旗帜下,所以北大成为“五四”的精神圣地。

蔡元培强调学术救国。在晚年,蔡元培最钟爱的事业是为中国建立一个最高学术研究机关。这是中国几代有识之士的理想,孙中山、严复、梁启超、以及他的老师马相伯等没有完成的事业落在了他的肩上。1928年,蔡元培设想的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它按学科在上海、北京。南京规划了10个研究所,形成了中国现代科学研究组织和评议的完整体系,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长足进步,今天中国科学院就是在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蔡元培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大13年之久。

抗战期间他流亡香港。

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去世,毛泽东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科学救国、美育救国”八个字可以说是他一生的追求。

第三篇:蔡元培读后感

读后感

近日,有幸拜读了蔡元培先生的《中国人的修养》一书,读后让人反省,深思!

当下的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已经相当发达,但人们的精神道德体系却几尽崩溃。民众个人道德素养普遍缺失。面向大众的基础道德修养的有力引导,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那么,中国人需要的修养到底是什么样子?一个大大的疑问摆在眼前,是仅仅依靠修为和品德就可以了吗?从目前来看,修养中的“养”是一种品赏,如何去修,怎样去修却很少有人关注?蔡元培先生的这本《中国人的修养》,秉承中华修身传统,融汇西方的公民教育观念,是一部百年罕见的公民道德实践之书,现在看来尤其意义非凡。此书不仅对今天中国的青年从我做起,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合格的公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启迪作用,更是一本值得所有人阅读的道德指导手册。

这里我谈一下印象最深的“修己”篇,“修己”包括道德修养和保养生命:健康强健的精神,一定存在于健康强健的身体,运动是帮助身体各个部分发挥作用,是为努力学习做准备,并不是用来随便放纵的。精神是人身体的主要动力,精神不愉快,睡眠饮食就会不舒服,血气就会枯竭,容貌就会憔悴,以致于逐渐产生疾病,这是保养生命的禁忌。顺境与逆境变化不定,悲哀与快乐不断发生,这实在是人生的常事,但是我们应当开阔胸襟,使自己的精神清爽明朗,即使有不如意的事,也应当随着情况来适应它,而不让不愉快的心情停留在头脑中,这样才能涵养精神,使它不致于损害身体的健康。面对惨淡的人生,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心境:宠辱不惊,静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上云卷云舒。性格是人的第一天性,而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平时端正相貌、脸色,说话语气和顺,那么坏的念头就不会萌发,而忠信诚敬的言行,不用追求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蔡先生说:“人的一生,不外乎意志的活动,而意志是盲目的,其所恃以为较近之观照也,是知识;所以供远照、旁照之用者,是感情。”因此要想坚强自己的意志,敏锐自己的头脑,一是要获取知识,一是要控制感情。人们往往重视知识的获取,而忽视自身情感的控制,其实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由书得到启迪是应该用感情来控制感情,譬如说愤怒时,用音乐来平静;郁闷时,用游玩来开导,委屈时,用文字来抒发。 思辨而不苦楚,思考而不禁锢,开放而不保守,详读修养的故事,找到一种超越与释放,深深的感怀于大师的妙笔。

推荐专题: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大师蔡元培观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