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 详情页

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推荐8篇)

2022-03-13 20:05:51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推荐8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推荐8篇)》。

第一篇: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

近来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去网上搜索了一些民国时期的大师们的纪录片看了数集。看过之后,进一步认识了民国时期近现代中国科学家。教育家和艺术家的成长和成就历程。例如华罗庚,蔡元培,丰子恺,刘雪庵,常书鸿等等,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科学和艺术事业而奉献终生。

生活在民国时期他们,是历史给予他们天然的苦难环境。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深受外国列强的欺辱与压迫,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批批的爱国者努力学习,想通过科技和教育来发展自己的祖国。所以他们紧紧的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他们通过忘我的学习,成为科学领域,教育领域,艺术领域的大师。当祖国有难时,他们毅然的放弃外国的优厚条件,回到祖国,与自己的国家共存亡,为祖国各领域的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认为如果不是有爱国的精神在支撑着,大师们是很难面对当时的各种及其困难的条件的。如果没有艰苦的时代环境,很可能他们就不会有今天人们看到的成就了。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华罗庚,蔡元培,和常书鸿这么几位大师。

首先让我们说说华罗庚的人生经历: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一九二四年他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离开了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经熊教授推荐,他一九三一年到清华大学工作。他只用了八年的时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

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名著《堆垒素论》。当时这一名著无法在国内出版,只好送到国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后才以中文版在我国正式发行。一九四六年秋,迫于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195O年,华罗庚同志响应祖国召唤,毅然从美国回到北京,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数学方面是极具有天赋的,再加上他的勤奋好学和爱国的热忱使得他拥有了挑战并战胜任何困难的基础、动力和信心。从而成为数学领域里的一颗奇葩,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

再讲讲蔡元培的人生经历和贡献:

片中这样描述蔡元培:他来自封建王朝,却成为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他出身科举制度,却成为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他独特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继承他理想的追随者为新中国走向现代书写了开篇。

大学教育是蔡元培教育理念中重要的一部分。蔡元培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他还提出,大学不能只是从事教学,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蔡元培从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他认为大学应该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容纳不派,他还在北大招收女学生。正是他的这种开容并包的理念使得民国时期的学术研究气象更新,生机勃勃,呈现出万马奔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景。他的重要思想如选科制,教授治学等等亦都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开创了先河。这些理念对于现代仍然很有意义。

从他的经历和贡献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在经受旧制度洗礼的人要挣脱就思想的'束缚而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多么的不易。如果没有当时的时代赋予他人生这样一个畸形的社会环境,他的人生中能够创造出这么美丽的思想之花吗?如果没有蔡元培的爱国之情,他能够克服各种旧势力的阻挠吗?

同样是爱国之情支撑着他编制着自己独特的人生!

最后我很想说说常书鸿这位伟大的画家。原本他可以在巴黎过着舒适的海外生活。但是他却为了保留祖国的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而毅然回到祖国。为了建立敦煌莫高窟研究所,他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妻子的离去,忍受着沙漠的艰苦环境等等,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和信念。我想如果没有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执着,是不可能坚持到最后的。片子的结尾还说了常书鸿被葬在敦煌大漠中,默默的陪伴着他的热爱的事业。

总之,从这些大师身上我们看到了执着,坚毅,勤奋等等高尚的品质,这些都是他们成功的基础,我认为更让人敬佩的是他们把爱国之情融入了自己的一生之中,让自己的事业成果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

做为今天我们,也要继承老一辈大师们的精神―认真刻苦,严谨,勇于挑战,敢于创新更重要的是要以为祖国做贡献的爱国之情指导自己的人生。那样的成功的意义才更加深远。

第二篇:世上已无蔡元培读后感

一篇题为《世上已无蔡元培》的教育随笔读后,感到一种前所未有振奋!

虽然这算得上是一篇不折不扣殇文!

但,我读出了痛快,读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痛快!

这篇文章,如一把手术尖刀,直击脓疮,落刀之处,脓血与腐肉尽现,,,看着解恨!

文人就应当这样,笔触大胆、不兜圈子,世上已无蔡元培读后感,读后感《世上已无蔡元培读后感》。

《人民教育》的编辑余慧娟在一篇文章中兜了半天的圈子,最后弱弱地说:“教育改革已经走到了临界,再改,就不再是教育上的问题。

当大家都不再刻意回避问题的时候,问题的解决也就指日可待了!

蔡元培名言 精选100句

皮囊蔡崇达读后感(共3篇)

元曲读后感

《元宵灯》读后感

朱元璋读后感

第三篇:蔡元培名言

蔡元培名言

1、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使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

2、对于学生的希望:

一、自己尊重自己。

二、化孤独为共同。

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

四、有计划的运动。

3、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4、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

5、“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6、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遵义相助,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现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7、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8、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9、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10、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11、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

12、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

(一)体育,

(二)智育,

(三)德育,

(四)美育。…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

13、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14、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蔡元培

15、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16、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7、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

18、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19、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损,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美以普通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

20、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第四篇:蔡元培观后感

《蔡元培》ppt观后感

有这样一个人,毛泽东主席曾经赞誉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总理曾赞誉他为——“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北京大学因为有了他而荡漾出暖暖的春意。他就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 上周三的近代史课上,我们班的王柯远同学为同学们介绍了这位伟人,听完了他对于蔡元培的介绍,我对蔡先生其人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课后我去网上查找了有关蔡先生的资料。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认为应当清党但反对杀人。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ppt从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展开,风云变幻,巍峨的城楼,波浪翻滚的江面,突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蔡元培迎难而上的精神。整个ppt的叙述是着重于蔡元培塑造现代意义上的北京大学以及他的教育理念,从一个时代的兴亡引出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最后又回到蔡先生在北大发展他的教育理念。整个结构符合内容重点的需要。在蔡先生任北大校长之前,ppt介绍了北京大学的历史以及当时的背景,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几个枝蔓交错,枯枝带着新叶的镜头转接,隐喻了当时北京大学的官僚气息,以及这种腐朽正在等待着蔡元培来改变。

蔡元培任校长后的第一件事是去拜访陈独秀,希望他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并且三顾茅庐。蔡元培提出了对大学的定位:为学问而求学问。蔡元培聘请了各种学科人才,有众多各有所长的大师任教北大,如胡适,刘半农,钱玄同,鲁迅等。甚至是只有中学学历的梁漱溟。在其任职期间,展现了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

蔡元培为人宽厚、恻隐为怀,对中国社会及陋俗有透彻观察;两度游学欧洲、亲炙文艺复兴后的科学精神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思潮。他提倡民权与女权,倡导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读书为官”的旧俗,开科学研究风气,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带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梁漱溟曾说,蔡元培从思想学术上为国人开导出一股新潮流,冲破了旧有习俗,推动了大局政治,这是十分正确的。正是因为蔡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使得新文化有了立脚之地,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堡垒,科学民主的思想得以传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蔡元培不仅是现代北大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

蔡元培作为近代中国文化界的卓越先驱者,其著名的文化思想和学术观点,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过重要的影响。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不仅成为他主持北大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他所坚持的办学原则。此思想提出后,一批具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人物进入北大,北大因此而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因此,“兼容并包”思想在接纳新文化、反对封建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ppt中还插入了各大高校教授对蔡元培的认识,以及蔡先生的女儿,学生的回忆。使得蔡元培本人的形象丰满起来。使我了解到了蔡元培其人的教育救国的思想,了解了他的的道德境界,人格魅力和心中博大的理想。蔡先生为我们竖起了榜样,其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理念引人深思,在当今仍然有借鉴作用。

通信三班 高睿 201614610331

第五篇:蔡元培读后感

读后感

近日,有幸拜读了蔡元培先生的一书,读后让人反省,深思!

当下的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已经相当发达,但人们的精神道德体系却几尽崩溃。民众个人道德素养普遍缺失。面向大众的基础道德修养的有力引导,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那么,*人需要的修养到底是什么样子?一个大大的疑问摆在眼前,是仅仅依靠修为和品德就可以了吗?从目前来看,修养中的[养"是一种品赏,如何去修,怎样去修却很少有人关注?蔡元培先生的这本,秉承中华修身传统,融汇西方的公民教育观念,是一部百年罕见的公民道德实践之书,现在看来尤其意义非凡。此书不仅对今天*的青年从我做起,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合格的公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启迪作用,更是一本值得所有人阅读的道德指导手册。

这里我谈一下印象最深的[修己"篇,[修己"包括道德修养和保养生命:健康强健的精神,一定存在于健康强健的身体,运动是帮助身体各个部分发挥作用,是为努力学习做准备,并不是用来随便放纵的。精神是人身体的主要动力,精神不愉快,睡眠饮食就会不舒服,血气就会枯竭,容貌就会憔悴,以致于逐渐产生疾病,这是保养生命的禁忌。顺境与逆境变化不定,悲哀与快乐不断发生,这实在是人生的常事,但是我们应当开阔胸襟,使自己的精神清爽明朗,即使有不如意的事,也应当随着情况来适应它,而不让不愉快的心情停留在头脑中,这样才能涵养精神,使它不致于损害身体的健康。面对惨淡的人生,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心境:宠辱不惊,静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上云卷云舒。*格是人的第一天*,而习惯是人的第二天*。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平时端正相貌、脸*,说话语气和顺,那么坏的念头就不会萌发,而忠信诚敬的言行,不用追求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蔡先生说:[人的一生,不外乎意志的活动,而意志是盲目的,其所恃以为较近之观照也,是知识;所以供远照、旁照之用者,是感情。"因此要想坚强自己的意志,敏锐自己的头脑,一是要获取知识,一是要控制感情。人们往往重视知识的获取,而忽视自身情感的控制,其实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由书得到启迪是应该用感情来控制感情,譬如说愤怒时,用音乐来平静;郁闷时,用游玩来开导,委屈时,用文字来抒发。 思辨而不苦楚,思考而不禁锢,开放而不保守,详读修养的故事,找到一种超越与释放,深深的感怀于大师的妙笔。

第六篇:蔡元培名句

1、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2、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体育可以帮助人们经受对体力和脑的锻炼。

3、同情心就是看到别人感受的事情,和自己的一样,彼此休戚相关、互相谅解。所以现行考试制度,最与此点背驰。为争名次之高下、分数之多寡,使同情心日减,嫉妒心大增。

4、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

5、教育者,养*格之事业也。使仅仅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6、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

7、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8、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

9、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10、所谓习惯者,非必写字、读书,然后谓之教育也。扫地亦有教育,揩台亦有教育,入厨下烧饭亦有教育。总之,一举一动,一哭一笑,无不有教育。

11、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12、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

13、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14、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15、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6、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17、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与群*平均发达的。

第七篇: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

看来艺术大师林风眠这一集,其中有几个人让我感触很深:

一是国民革命成功后林画了一系列的反映当局的黑暗统治,蒋介石在看了之后只是反问了一句“青天白日下真的有这么多悲剧吗?”,并没有采取过激的行为。

张学良在听说要对林采取动作的时候说“林风眠就是一个搞艺术的画家,不至于大动干戈”。

1928杭州国立艺专成立,花甲之年的蔡元培先生坚持为不满28岁的林风眠主持开学典礼并题写了校名,蔡先生主张美的教育会改变中国;

在杭州艺专从重庆搬回杭州的时候,当时的潘天寿和他被不同派别的学生支持,为了教育,最后两人一起辞职;

这些人就是民国时代的人。

解说词中有一句“时代走的比他慢”解释了先生遭受太多苦难的原因,林先生的一生让我想起了《一代宗师》中说到的我四十岁以前没见过高山,四十岁以后才知道最难的高山是生活,他虽然没有叶问那么好的家庭,但是少年成才,有伯乐蔡元培的一路提携,让他不满三十岁就成为当时艺术的领头人,让“中国画只有经验而无方法,如果断了经验,后人只能在博物馆里欣赏前人的作品”成为了一种论调,身体力行引领者艺术的创新,时代的潮流,为杭州艺专打下自由的烙印,这也就是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他的学生有李可染、艾青、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

不知为什么,林先生的经历让我有点想起《活着》富贵的经历,一生凄惨,最后一个人生活于人世,可是这世界这么红火,谁又舍得离去呢,又或者说人来到世上就是来经历磨难吧

第八篇:蔡元培名言

蔡元培名言

1、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使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

2、对于学生的希望:

一、自己尊重自己。

二、化孤独为共同。

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

四、有计划的运动。

3、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4、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

5、“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6、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遵义相助,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现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7、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8、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9、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10、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11、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

12、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

(一)体育,

(二)智育,

(三)德育,

(四)美育。…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

13、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14、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蔡元培

15、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16、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7、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

18、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19、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损,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美以普通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

20、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推荐专题: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大师蔡元培观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