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 详情页

博物馆观后感(范文五篇)

2022-03-05 14:44:13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博物馆观后感(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博物馆观后感(范文五篇)》。

第一篇:博物馆观后感

埃及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古埃及更是神秘的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对埃及谜团的求知就三毛对撒哈拉的渴望一样,我想了解金字塔的秘密法的传说木乃伊的神秘……

我虽不能走到那里一探究竟,却可以隔着屏幕观看它的雄伟,感受它的魅力。走进埃及博物馆的大门,穿过长廊,我能看到那些3000年前的生命和那3000年前的辉煌。看到那些刻在石头上歌功颂德的文字,我就能感受到埃及国王征战时的威风凛凛,看到他大兴土木时的骄傲,我透过它干枯的脸,竟然能感受到那份尊严,黄金散布在他身边,他在等待醒来重拾曾经的辉煌。

不过在这所有的法老木乃伊中有一位“普通”的法老,却吸引了我,他的棺材,不是金的不是银的,而是木制而成的,他的身边没有黄金也没有过多证明它曾经的辉煌的文物,他就是拉美西斯二世。历史记载他曾是一位勇猛的勇士、一位伟大的建筑师、一位拥有上百个子女的父亲,他是安吉历史上最有名的法老之一。可是现在他却如此落魄,究竟是经历了什么才会成为今天这样?

我随着镜头去探索究竟,我们穿过茫茫沙漠来到了埋藏它的地方――帝王谷。这里埋藏着许多有名的法老,但是经过探寻我们发现,拉美西斯的墓并不在这里,而是转移到了其他地方,于是我们继续探寻,终于在一个偏僻之地发现了拉美西斯的踪迹,据考古证明,3000年前,帝王谷,经历了盗墓贼的洗劫,所以,守墓的人为了保护拉美西斯的墓,才将他从黄金里抬出来放进木棺,以便转移。

还有一件令我感到惊奇的事,就是关于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一开始我以为只有法老才会被做成木乃伊埋藏在金字塔以求永生,但是当我真正了解时才现木乃伊在当时是多么盛行。古埃及人不只是把人做成木乃伊,还有动物甚至是食物都会做成木乃伊。在当时有上百万的动物被做成木乃伊。有的用来供奉神像以求通通往永生,有的与人一起埋藏,希望来世再做伴侣,动物还有一个巨大的陵墓――塞拉加山谷。那里有鸟、狒狒、狗等各种动物。动物进口和制成木乃伊在当时是非常大的生意,会有丰富的利润。

人们在当时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呢?这源于一个神话传说。传说在天昏地暗时,在努海上出现了一座金字塔模样的小山丘,而有一束光就照在山丘顶上,所以人们就认为金字塔代表了永生,只有建造金字塔才是升天通神的捷径。在埃及流传着一句话“人类害怕时间,时间害怕金字塔”当时人们相信金字塔是永存不灭的。

透过《埃及博物馆》,我们可以感受到埃及古老文明的灿烂,感受那些雄伟建筑的辉煌以及人们对永生,财富和权利的渴望,这些也让我们受到震,撼不禁赞叹于古人的力量和古老文明的辉煌。

第二篇:辽宁省博物馆观后感

我们小组在7月18日去参观了辽宁省博物馆,在那里我们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使我们当代大学生对待生活与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

辽宁省博物馆观后感。

我们早上穿好雷锋班的班服,前往辽宁省博物馆,那天正赶上是国家宝藏展览,我们几人在博物馆里听着解说员的奖讲解,不禁对我国的悠久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一种荣誉感油然而生。看了这个展览以后,感觉非常的震撼,而震撼的背后是振奋,我觉得整个展览好像是一首交响曲,一首“悲壮”的交响曲,整个展览演绎了战争,屠杀,我们的抗争,最后我们走向的和平。从战国时期到民国解放时期,但是看到这些图片引起了我们的愤恨,但是引起的这种感受并不是要求我们去报仇,而是对过去的历史抱着一种宽容宽恕的目的,记忆历史是为了未来的和平。

博物馆一共三层,我们逐一参观了每一层的展览,我们对历史还是听感兴趣的,古瓷的精品都在这里一览无遗了,彩瓷,青花等种类繁多,我对这种古董没有什么研究,只能停留在表面,看哪个好看,一进入展厅,民俗文化展览,还是民俗嘴贴近百姓了,这一点无论如何都是让人怀念的,这也是中国文化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这是西方国家所没有的,看到这些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还有陈列在橱窗的货币撰文玉器碑文都展现在观众的心里中,皇帝世家戴的装饰品,都是那么的奢侈,笔筒等都是那么的精致,上面的雕刻都是凝聚了制作者的智慧与才能。这些都是当时百姓望尘莫及的啊!

我觉得这些文物都是那些收藏家收藏起来的,展览给我们的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这次参观使我懂得了许多知识,我们当代大学生也要用这些美好的知识创造未来。历史那是属于过去的东西,当然我们不能忘记,要以此来激励我们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但未来与现在相比之下却更加重要,未来的乐章要我们去书写,那就是我们现在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增强素质,适应社会要求,做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去报效祖国,投身社会。

我们雷锋班的每一名成员,这种深刻的爱国主义给予我们太多的感悟,大家都要努力起来做得更优秀,未来是美好的,是更加辉煌灿烂的,为了自己祖国的明天,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此时把握机遇,创造辉煌,未来一定属于我们的!

第三篇:博物馆观后感

周二,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首都博物馆,作为一次实践活动。在去博物馆之前,我们先去听了一位教授的讲座。他给我们讲了大英博物馆250年的收藏文物,讲得有声有色,用多媒体打出了很多精美的图片,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大英博物馆的珍藏,也对我们之后去参观博物馆奠定了基础。

我们先去参观了瓷器,放眼一看各种各样的瓷器展现在我的眼前,仔细欣赏,上面各具特色的图案,完美的布局,吸引人的颜色,无不说明当时制作时的用心,有的瓷器上面刻有人物,不光是人物的神态,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就连人物穿的衣服的褶皱都那么生动,体现着自然美。

在看那陶瓷的色彩,纹路。都清晰有条理。整体看,色彩,光泽都很到位吸引人。

接着,我们还参观了老北京的文化,让我知道了以前老北京人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多彩,那么的充实!他们在大街上遛鸟的,卖东西的,品茶的,聊天的,舞狮的等等。看着他们自己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是那样的开心,笑得那样甜,自己心里也不禁美起来。

休息一会儿后,我们又怀着好奇的心里去参观了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里最让我感到神奇的就是埃及的木乃伊。每个木乃伊都用布裹着,而且他们的心脏都要单独保存,不像其他的器官都放在一个容器里。我很不解,为什么心脏要那样慎重地保存呢?经过观察了解,才明白原来埃及人认为心脏是人类思考所在,是灵魂的寄居之处,所以他们对心脏格外地重视,不仅这样他们还为缺少心脏,死去的人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心性护身符”,代替心脏的作用,让他们仍然可以重生。况且,制作木乃伊只要是有钱的人都可以将自己的尸体做成木乃伊。

参观了一系列的文物,我觉得古代的文化就像是神话。

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同的地区人们的生产了水平,哲学以及审美观念的差异,这些因素使得艺术呈现多元的面貌。欣赏文明遗珍,感受艺术魅力,无论何时何地的艺术,都凝聚着人类的精神与智慧,表现着人类对生活和生命意义的思考,这是人类永恒的主体!

第四篇:博物馆观后感

粉墙黛瓦,清新雅洁;古色古香,江南情怀。在9月上午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来到了我仰慕已久的苏州博物馆。到苏州去看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建筑,今天终于得以实现。

这时我的眼中:苏州博物馆苑如一个楚楚动人的江南女子,端庄而秀丽的欢迎我的到来。我再次想起了“大艺术书房”系列图书之《贝聿铭谈贝聿铭》主编肖关鸿先生所说,希腊缪斯之神走向我们:“走向社会,走向公共空间,走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艺术不再是祭品,不再是象牙塔,也不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缪斯也由女神变成了平民。”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之初,就如同装满传统文化经典的艳丽绣线,在承载现代科学文化信息的绣布里织出出了一幅“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相融合的“双面绣”。在这个有着众多著名古典建筑的“文化圣地”中,建一座21世纪的新馆建筑,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贝聿铭先生用“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当代建筑设计领域中,贝聿铭先生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公众熟知的建筑大师,是跻身于世界建筑师行列的唯一华人,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之一。

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广州,祖辈是苏州望族,童年时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渡过。20世纪30年代中期,贝聿铭先生远赴美国学习建筑。在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贝聿铭先生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达70余项,获各类奖项50余次,1983年,他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茨克奖”。他在美国设计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楼等,在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伊朗、中国北京、香港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公共建筑。贝聿铭先生多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使世界各地众多贝式建筑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由时年己85岁高龄的贝聿铭先生与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投资3亿元人民币,于二00三年十一月奠基开工,2006年10月6日中秋佳节正式对外开放。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新华社等众多媒体评述为:“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这座建筑的最大特点,它既在苏州古城以独特性、唯一性深深打上贝氏的烙印,又与周边传统民居浑然一体,成为中国建筑发展创新的一个里程碑。当我步入博物馆韧ピ翰柙白咸僭笆保姨乇鹆粢饬嗽袄镂髂戏接攵狈礁髦种惨豢米咸佟1错裁壬韧ピ航韧饪占浯魍ピ汉腿舾尚韧ピ夯ハ嗔佣植季志桑ピ韧獾脑耙眨ハ嘁劳校匀蝗谟诮ㄖL忌徒樯埽鹤咸僭袄锏牧娇米咸伲辜藿幼糯游尼缑鞯蹦晔种驳淖咸偕闲藜粝吕吹闹β允狙有罩菸幕难觥P鹿菰傲衷炀吧杓剖窃诖撤缇霸傲值木柚刑崃抖龅模晌淮白菊霸诘苯竦拇丛煨匝有

我们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博的屋顶的造型。光影趣味是物境与心境的交融。“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阳光透过金属百叶照射入室内,在墙面上形成了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光影图案。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可以这么说,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外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

在建筑的中庭,阳光让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可能是借鉴了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阳光肆无忌惮地透过玻璃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的时刻,参差错落的墙面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有趣且丰富。同样,贝先生在处理小空间时,也一点不吝啬使用光影这一元素。三角形的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的,为了体现传统园林的特色,所有的金属百叶都被木质的贴面材料所包裹。阳光透过这些条状结构在墙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案,让原本单调的走廊顿时生机勃勃,饶有趣味。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点,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粉墙下设置了颇具创意的假山,一反传统的叠石假山,采用些较有纹理的石片和石块,其中也有剖劈的棱角毕露的“险峰”,与传统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点迥然不同,却也“清、丑、顽、拙”,各显奇趣,与水中倒影难分轩轾,构成一幅新颖的山水图景。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加以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将传统艺术升华,使我们更充分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时间总是短暂的,我还没有满足,我是多么的希望故地重游,再好好的品味一番啊!

第五篇:辽宁省博物馆优秀观后感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在沈阳师范大学校校园内,离我家和学校都很近,是我非常喜欢去的地方,爸爸说随着我的年龄增长,看古生物博物馆的感受是会不一样的。所以利用这个假期,我又重新体验了一遍 “地球的历史” ,果然体验大不同。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博物馆,在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里,主要设有8个展厅16个展区,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早期生命、30亿年来的辽宁古生物、热河生物群、国际古生物化石、珍品化石、辽宁大型恐龙等主题。

根据爸爸的推荐,这回我重点参观研究了,地球历史时间表和162,什么是162呢,等我慢慢给你说。

在地球历史时间表中,我发现如果把现在地球的历史比做24个小时,一切都太神奇了,我们人类是在23:58:43才出现,就是仅仅才出现17秒,22:56出现了恐龙,23:39灭亡,它们统治地球“长达43分钟呢”。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石油和煤炭,就是因为22:30后10分钟左右的地球全绿色植物覆盖。神奇吧。

什么是162呢,162就是第162个100万年前,也叫中侏罗纪。那时的地球,是我最喜欢的迷惑龙作为统治者的年代,对于一个从小就喜欢恐龙的我,置身在中侏罗纪展区中,就好像置身在恐龙的世界中,对于它们的科学介绍,我真想都一一背下来。

在地球历史时间表中,我头一回真切的感受到,人类的渺小,生命的短暂,我

要如何面对我的人生呢?看来是一个大问题,我要好好的思考。

离开博物馆,我迫不及待的要回家,要早早睡觉,早早的进入梦乡。为什么呢?

我要在睡梦中穿越,穿越到162,穿越到那个恐龙的时代,我要做恐龙时代的主宰者。哈哈。

推荐专题: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辽宁省博物馆观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