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 详情页

湄公河行动电影观后感

2024-08-21 18:57:58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湄公河行动电影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湄公河行动电影观后感》。

第一篇:湄公河行动观后感600字

看完《湄公河行动》,给我留下最大印象的除了彭于晏之外,不是毒品的凶残,而是另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打击毒品?

天经地义?罪不容诛?正如方新武所说的那样,糯卡被抓了,以后还会有别的毒枭,打击不干净,那么,这场牺牲了很多人的打击行动,有什么意义?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糯卡给一个小孩吸毒品,小孩露出满足的表情。这是糯卡控制别人的一种方式,但于那个小孩子而言,他觉得这是快乐的、满足的。尽管在我们看来他非常可怜。

我们凭什么觉得他可怜?仅仅是不符合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他可能会被毒品侵蚀,然后难受,但我们就没有难受的时候?我们这些人在世上规规矩矩的生活,苟延残喘,见利忘义,浑浑噩噩的生活,在另外一些人眼里,我们何尝不可悲?不过我们相信我们的价值观,相信我们的正确性,所以我们还能安然的'活着,安然地可怜别人,以巩固我们的堡垒,好让自己继续浑浑噩噩的生活下去。

说白了,打击毒品可能只是为了维护一种平衡。这个世上,不能只有“好人”,也不能只有“坏人”,我们得让足够的“坏人”存在,以巩固我们坚定不移的价值观。比如善良、诚信、感情、励志等等东西。正如很多乱七八糟的电视剧电影或者小说那样,总得有点矛盾,一马平川的东西很难引起人的兴趣。

倘若毒品打击没了,肯定还会出现别的大反派,不然生活怎么过下去?所以,“正义”是什么东西?是谁规定了正义与邪恶?什么是正?什么是邪?人活着有什么意义?这个世界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你有没有想过,你现在生活的世界,可能只是一个梦境?甚至连你自己,也是梦境?好吧,这好像是庄周梦蝶的故事了,还是孔夫子说的又到了,对鬼神之事,敬而远之比较好,浑浑噩噩的活着没什么不好,即便是个梦又能怎样,探究这些毫无意义的问题,不过徒增烦恼。

第二篇:湄公河行动观后感600字

晚上,一个人跑到影院刷了《湄公河行动》,第二遍。巨幕厅,几百个座位,爆满。一直看到最后,影院的灯亮了,身边的人走了,我站在那里看着字幕上出现13位遇害同胞的名字,看着字幕旁滚动着的照片:对亲人同胞的悼念,对残忍毒贩的抓捕,对惨案凶手的审判……这些真实的画面记刻着五年以来的悲痛和力量、决心和坚持。“绝不放过你”,是国家对国土和国民安全的有力维护,“以武制武”的魄力和能力;“绝不放过你”,是警察对职责和真相的坚定信仰,不惜牺牲的追查和抓捕。从“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到“犯我国民者,虽远必诛”,感受到的是日益强大的祖国和身为国民的安全感。

电影里的警察硬汉、激烈枪战,不必说,亲临观赏最好,不会说,反正军迷都点赞,只根据两次观影体验多说一句,有巨幕就别看普通的了。作为一个事事要想孩子的母亲、一个天天和学生打交道的老师,不可避免,为电影中同龄孩子的不同生活唏嘘不已。一边是被毒枭、毒品控制的“娃娃兵”,一脸病态的可怜,对待生命的冷漠,举枪射击的淡定,充当炸弹的无畏,每一个镜头都直逼人心,除了身形,看不到半点儿“儿童”的影子,生命轻贱,摇摇欲坠;另一边是幸福、平安中生活的小女孩,时而扮成可爱猫咪讨人喜爱,时而化作复活节“小鬼”吓唬老爸,天真调皮中透露着岁月静好,虽然身为缉毒警的爸爸不在身边。是百般呵护,还是极尽摧残,是种下善的'种子,还是埋下恶的祸根,不同的选择长成了不同的“儿童”,小女孩或者“娃娃兵”,只是这选择往往身不由己。看到了毒品泛滥成灾的危害、恐怖主义的灭绝人性,也明白了所谓的茁壮成长,在于父母的守护、养育,也离不开国家的安宁、强大。

第三篇:《湄公河行动》观后感

这部电影本来我已经和闺蜜一起看过,看前我们谈笑说这部是“政府缉毒宣传片”,说要去看这部电影感觉自己似乎“太正”,于是又说要不去回忆青春看《爵迹》。所谓“太正”,说不上来是一种什么感觉,仿佛在我们这一辈,说爱党爱国就有点“太正”,何况你还要去看“宣传片”。

最后思来想去,还是看较高评分的这部电影。电影刚开始,我们都不太专注,漫不经心,随着电影深入,动作戏枪战戏增多也渐渐认真,也许红色氛围感染较少的我们,还是习惯“专业”的商业电影,所以林超贤的介入让更多年轻人在最后缉拿住糯卡下飞机的桥段,多多少少都有些感动。

带爷爷去看这部电影也纯粹是个偶然。

从小因为各种原因和爷爷奶奶不够亲密,这一次国庆节接两位老人家来家里小住,也是因为父母关系破裂,家庭需要重量级长辈的调和。就在中午吃饭的突发奇想,我先开口说,爷爷我们下午去看电影吧。(奶奶年纪大了之后眼睛不太看得清,也没随身带眼镜,身体状况不支持多走动,所以没有邀请奶奶一起去)我明显看到爷爷脸上的惊讶与兴奋,也许我从小与他不亲近,让他多少有些不适应,再者他多年未去看过电影,年近80的他,在他们那个年代,最开始也就是坝坝电影,现代电影院真是难以想象。

在家人的积极鼓励下,他终于答应去看,但他有个顾虑,“都是年轻人呀,我能去看吗?”

“怎么不能去看,你是年轻的老年人呀!”

他开心地哈哈笑,随着年纪的增长,你会发现爷爷奶奶的笑声都不如小时候洪亮了。

……

得知下午要去看电影之后,他的神经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在吃午饭时就一直在和爸爸聊天,时而教育我在社会上为人处事谨慎之道。饭后在客厅看电视,甚至引经据典,他断断续续继续教育我又是一个多小时,上到焚书坑儒、下到办公室为人处事。

去电影院的途中我扶着他走了一段,挽住他的胳膊的时候,我心里一惊,这还是我印象中高壮的爷爷吗,瘦骨嶙峋的胳膊在空荡的衬衫袖里晃荡,我舍不得去一手握住,想象着还是我小时候有血有肉的丰满臂膀的爷爷的胳膊,于是我用手腕挎住他,手掌悬空像是在握住什么似的和他并排走在路上。

看前,我先跟他预告了下剧情,他一听说是湄公河惨案,就点头说了解,之前看过新闻。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他一直看得很专注,因为看过一遍,我几乎都要睡着了,一个惊醒看他正襟危坐,水杯旋转开杯盖,手停在空中,眼镜直直盯住屏幕,迟迟没喝一口。

看完,我问他好看不,他点头说:“之前就了解过,只是电影讲得更细致了”,末了又添了句,“你买的爆米花吃得我好口渴”。(习惯性在看电影前买了盒爆米花,他试着吃了几颗,尝试了下年轻人看电影标配。)

然而,口渴的他全程在快结束时才喝了一口,作为老党员的他完全没有像我们一样认为这是“宣传片”。我们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感觉很多人都有多看我们一眼,我们跨出的每一步都好像跨越了年岁里的陌生隔阂。我仿佛更懂得了我的爷爷,也深深愧疚于这些年的陌生相对。

第四篇:湄公河行动观后感600字

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一部《湄公河行动》,唤醒了我们5年前那段惨痛的记忆。

2011年10月5日,两艘中国船只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遇袭击,13名中国船员全都被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血染黄金河道6小时。

国庆档期的`电影里,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湄公河行动》是难得的又叫好又叫座的,影片中不仅真实的展现了毒贩的阴险和残暴,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见识了中国缉毒警是冒着多大的危险,怀着怎样的决心去铲除毒品王国,为我国公民沉冤昭雪。

在冷血的毒贩对面,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有血有肉、有痛苦也有仇恨的人民警察。当伟大不再那么高远神圣,我们才敢为英雄起身鼓掌。全片泪点无数,包含着人世间最重的感情,和最大的使命。

真实的湄公河事件,远比电影残酷得多。

据统计,每年有超过200名的缉毒警在执行任务中负伤或牺牲,那些被牺牲掉的人,他们不是愿意的,也不是不愿意的,只是他们必须要去这样做,哪怕知道什么也得不到。那是一种使命,是他们会肩膀上沉甸甸的担子。

即使是和平时代,也依旧有人必须去牺牲,因为他们肩负着别人看不到的责任和高度。

盛世之下,总要有人为这万家灯火负重前行。而我们,生活在那些甘于牺牲自己的人创造的时代,难道不应该对他们的精神感到钦佩吗?

时事造英雄,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从不缺乏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经世济民,是一代代中国人的追求,现我们身处太平盛世,却也要居安思危,做好我们生活中的小英雄,可以是自己小范围的,自己满足的小英雄。

第五篇:湄公河行动观后感300字

作为一部讲述缉毒行动、弘扬主旋律的电影,《湄公河行动》一开始并不被看好,在院线的排片率也不高。下面是湄公河行动观后感300字。欢迎阅读。

湄公河行动观后感300字一

“太震撼了!”“这是国内最好的警匪片,没有之一!”近日,电影《湄公河行动》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相关话题引起网友的热烈讨论。在国庆档上映的影片中,《湄公河行动》实现票房口碑双丰收,并带动了人们关于主旋律电影和打击毒品犯罪等问题的思考,在网络舆论场成为一个现象级的热点。

网络口碑推动票房逆袭

作为一部讲述缉毒行动、弘扬主旋律的电影,《湄公河行动》一开始并不被看好,在院线的排片率也不高。国庆档第一天,其票房明显落后于《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和《爵迹》。但从第二天起,《湄公河行动》就开始发力,超越《爵迹》成为单日票房第二。到了10月4日,《湄公河行动》一跃成为当日票房冠军,此后一直稳居榜首。截至10月11日,《湄公河行动》票房已超过7亿元,创下华语警匪片最高纪录。

低开高走、异军突起,《湄公河行动》的逆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网络口碑。在豆瓣电影论坛,《湄公河行动》评分高达8.2分,堪称国产影片的佼佼者。在微博和微信上,许多人观影后主动写下“良心推荐”。知乎论坛上有多个围绕影片展开讨论的话题,其中关于影片“隐藏细节”的讨论,回答已近千条。在百度搜索排行榜,《湄公河行动》多日来一直高居电影搜索排名第一。网上的火热评价带动了线下的观影热潮,《湄公河行动》由此实现“叫好又叫座”。

针对《湄公河行动》的走红,《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在网上被广泛转载。文章称,“国庆档的其他几部热门影片,包括了热门ip、当红明星、搞笑喜剧等市场畅销元素。《湄公河行动》能最终胜出,主要与充满诚意的制作有关。”

影片根据真实的“湄公河案件”改编而成,为使电影效果能在最大程度上贴近事实,主创团队采访了当年参与案件侦破的缉毒警察,收集、整理出几十万字资料,并辗转四国涉险深入金三角地区取景拍摄。导演林超贤透露,在3年的筹备时间里,电影剧本一共写了20多稿,其中有六七稿是完全不同的版本,经过反复修改、精心打磨,才形成最终的定稿。在开拍之前,林超贤和他的团队多次实地走访,甚至潜入毒贩们生活的村庄近距离观察体验。影片的拍摄也得到公安部门的大力支持,国家禁毒委副主任、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级反恐专员刘跃进担任影片总顾问,电影开头的一段戏是在公安部副部长办公室实景拍摄的,这对于国内警匪电影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一次尝试。

有网友评论称:“从《爵迹》到《湄公河行动》,中间差了一千个《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种说法虽然夸张,却生动地体现了观众对国庆档同期几部影片的对比。“没有狗血的情节,没有矫情的对白,没有花瓶和小鲜肉面瘫式的表演,《湄公河行动》是一部真正用心打造的精品之作。”网友“黄小喵”在微信上说,“相比那些空洞的ip电影、圈钱的粉丝电影,这种制作精良、传递正能量的影片多来几部吧!”

主旋律大片备受欢迎

“好莱坞式的主旋律大片”——这是许多网友对《湄公河行动》的直观评价。影片情节紧凑流畅,充满激烈的动作戏、枪战戏、追车戏,还有丛林野战、船艇追击等极富冲击力的大场面,让观众直呼过瘾。网友评论指出,“在抓捕毒枭的特战行动小组中,有精通各国语言的翻译,有武器专家、爆破专家、无人机专家,有专业的缉毒犬,还有各种高科技侦察探测装备,特战人员各司其职、精妙配合,其精彩程度绝不亚于《碟中谍》中的团队配合作战。”

网友“冯小强”在豆瓣网发表的影评认为,《湄公河行动》从人物设定到主题表达都体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相融。在人物设定上,公安干警没有陷入脸谱化的窠臼,以往高大全的警察形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富有个性的普通人,警方在行动中也会出现失误和失败,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彭于晏饰演的卧底方新武,就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物,“既勇猛又睿智,既充满了正义感又略显‘黑化’,并且还有点呆萌”,这样的角色在以往的国产电影中比较罕见。影片的主题十分鲜明,就是要利用强大的国家实力维护公民在海外的利益,这种主题既容易赢得国人的认可,又能对外彰显巍巍大国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主旋律电影的粉丝绝大多数是年轻人。百度糯米基于大数据分析得出的“用户画像”显示,喜爱《湄公河行动》的人群中“90后”“95后”占比达到43%和20%,“80后”“85后”占比分别为10%和18%。总的来看,1980年之后出生的人占到用户总量的90%以上。这些年轻的观众见惯了欧美商业大片的成熟技巧和精良制作,并且乐于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分享观影心得,他们对《湄公河行动》的热情追捧,印证了这部电影在制作技巧和讲故事模式上取得的成功。

从《智取威虎山》到《湄公河行动》,这些叫好又叫座的影片说明,主旋律与商业化并不矛盾,主旋律电影同样可以拍得非常好看。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刘大先分析称,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主旋律影片的认识过于片面,绝大部分主旋律电影呈现出来的美学形态都滞后于大众的审美,不能实现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的效果。而《湄公河行动》很好地融合了视听奇观与阳刚气质,同时也让主流价值有机而不生硬地掺入进来。这种主旋律大片的成功,对于中国电影市场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爱国情怀激荡人心

《湄公河行动》在网络上激起的讨论,不只限于电影本身,其背后的真实故事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10月5日,微博@江宁公安在线发布长文《湄公河大案五年祭》,梳理了湄公河案5年来,公安机关为打击毒品犯罪、维护安全稳定所做出的巨大努力。2011年10月31日,中国、老挝、缅甸、泰国四国在北京签署《关于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的联合声明》,这距离中国船员在湄公河被害的10·5惨案仅仅过去26天。2011年12月10日,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执法首航仪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关累港举行,四国联合巡逻执法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四国执法部门已成功联合开展执法行动50次,保持每月至少一次的常态化。随着第50次联合执法的胜利结束,今天的湄公河和金三角流域,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令所有过往船只谈之色变的“鬼门关”。

“好感动,有这样一群伟大的人在守护着我们!”网友纷纷在微博留言,表达内心的感情:“我们安稳恬淡的生活背后是英雄们的默默付出,他们经历的是我们无法想象的险恶,祝福他们,向他们致敬!”“祖国的强大是每个人最真实的依靠!”短短几天内,这条微博下面的评论达到1万多条,并获得了7万多转发、10万多点赞。

“你之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有无数勇敢的人把黑暗挡在了你看不见的地方。”《湄公河行动》里的这句台词,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共鸣。影片之所以打动人,正是由于它反映了我们日常生活所看不到的残酷现实,反映了缉毒干警在前线拼死搏杀、保家卫国,从而在每个观影者心中激荡起爱国主义的真情实感。

影片中一些看似蹊跷的细节,在网上曾引起质疑和讨论,最终被证明恰恰是影片的闪光点。比如,在追击毒枭的途中,张涵予饰演的特战小组组长随身携带的步话机突然失去信号。“这不是神剧情,而是真实表现。”一名自称是缉毒警察的网友发帖指出,山区作战经常会遇到这种尴尬,自己有一次在山区执行任务时,就亲身经历了步话机和手机都没有信号的窘境。由于无线电没有信号无法呼叫支援,很可能导致队员在行动中牺牲。通过这一细节,电影真实地反映了缉毒行动所面临的巨大风险。

又如,影片中给牺牲的警犬立碑,却没有给牺牲的缉毒警立碑,这让许多人感到不解。对此,@中警安徽的法人微博给出了答案:因为毒贩会跟随前去祭拜的亲友进行报复,不立碑是出于安全考虑。缉毒工作的特殊性,使这些牺牲的烈士只能成为“无名英雄”。

“没有任何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一个如同钢铁洪流的集体。”在“如何评价电影《湄公河行动》”的问题下,知乎网友“头颅”写道,这就是我们“中国大片”所输出的价值观,“我们不是到国外耀武扬威。中国警察洒血异域,是为了中国13名无辜冤魂,是为了金三角的贫弱者、残疾人、儿童。竭力为冤死的弱者洗清冤屈,获取清白,击败邪恶,这才是《湄公河行动》的实质。”

湄公河行动观后感300字二

一部《湄公河行动》,点燃了“国庆档”的电影市场,赢得了观众的叫好声。这部影片的魅力之一,在于它贯穿始终的“艺术紧张感”。观影的紧张感来源复杂,既源于对未知悬念的疑惧,对紧迫情境的惊恐,也源于对无法预判和把握的事态走向的忧虑,更源于视听艺术高度浓缩后所内蕴的巨大张力。具体到此部影片而言,大体有三:

图为电影《湄公河行动》剧照。

一是剧情的扑朔迷离。《湄公河行动》是犯罪片,悬疑、推理、侦破,各种不可预测的危险与层出不穷的变化,造成了此类影片超于其他类型片的特殊紧张感。而且,此片改编自真实事件,金三角、湄公河、原始丛林、毒贩巢穴、公民境外遇害、跨国侦探和抓捕、四国联手行动……凡此种种,都极具吸引力。充满紧张感的叙事元素融合在一部影片中,内容高度浓缩,加之创作者对素材巧妙整合,使得全剧悬念迭起,间不容发,而又层层推进,一气贯通,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二是场面的险象环生。场面是最能够直观诉诸观众视觉的电影构成部分,充满悬念、危机四伏以及激烈的战争场面无疑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紧张感。《湄公河行动》中这样的场面很多:街道战、商场战、丛林战、河面战,等等。这些激战场面,连缀起了整个故事情节,惊险而富冲击力。尤其是“商场战”这场戏,在混杂的商场人群里藏有众多埋伏,各方势力彼此牵制,意外频出,险象连连。丛林激战中,原始蛮荒的生态环境为故事增添了隐秘气息,加上毒贩苦心营筑的巢穴,以及或明或暗三方力量的聚集,危险丛生,防不胜防。其中的“跳雷”一节,更是惊心动魄。而整部影片场景之间的衔接与转换、情节的推进与发展乃至人物的言语与动作都节奏急促,有瞬息万变之感,增强了观感上的冲击力。

三是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不仅要讲故事,还要塑造人物。人物内心的紧张程度,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立体化程度。《湄公河行动》中,如果说高刚作为推动全剧的“领袖式”人物,其刚毅、勇敢、智慧的硬汉形象从一亮相便已定型了,那么方新武则是更为丰富而新鲜的艺术典型,他内心的痛苦、纠结与矛盾相对更多。方新武身为缉毒警,其前女友却被毒贩占蓬用毒品控制,并因不堪忍受而自杀;作为情报员,他还不得不在国外多年与毒贩密切交往;作为身担重任的警察,他必须克制自己对仇人的愤恨;作为重情重义的普通人,他无法不对罪大恶极的毒贩痛下杀手……因而在一次次面对仇人时,他的内心充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剧烈的矛盾冲突。最后开枪击毙已经被制服的占蓬的一刹那,这种内心斗争达到了高潮:作为常人,既有痛失亲人的痛苦,又有报仇雪恨的解脱;作为警察,既有伸张正义的决绝,又有触犯底线的不安……一切浓缩在他那复杂的表情中,直刺观众紧绷着的神经,让人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巨大张力。

紧张感其实也是一种观影的快感,是一种深层而复杂的审美愉悦,因而也应视为类型电影的重要品质。以此意义观之,《湄公河行动》抓住了关键。

湄公河行动观后感300字三

这是一部主旋律的片子,毫无疑问。但是拍出了好莱坞的场面,从真实故事改编过来但是 在剧情设计上增加了相当多的电影内容,使影片相当曲折精彩扣人心弦。这里可以看出 编剧下了很大功夫。

主旋律的电影拍的很多了,但是像这样如此接地气走群众路线的确实不多。算来从《战狼》喊出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到今年的湄公河行动,说明主旋律电影也开始放下架子在满足上级宣传要求的基础上考虑观众需求了。吴京在采访时曾经说,虽然《战狼》剧本还不成熟,会有部分瑕疵,但是他确实开了一个好头,让大家知道,中国还有这样的电影,中国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这样能激起民族情感的电影不必多但是必须有,你不能等到真正需要的时候再来宣传,那时候就晚了。如果再往上追溯的话,可能就是要到陆川的《南京!南京!》了,陆川以一个日本人的视角来回顾了那段历史。算是突破当然也惹来很多争议。吴京则选择了虚构的故事和人物来传达了民族热血和爱国情怀,林导则在真是事件的基础上大刀阔斧改编整合,比《战狼》更进了一步。只能说我很欣慰,希望能看到更多的这样的电影。

故事情节不必赘述,可以去看电影。画面宏达而且有气势,在电影院看绝对值票价。扣人心弦,全程节奏很紧。但是感觉125分钟的片长,在国产电影中属于超长时间了,但是感觉电影还是有些东西并没有完全铺展开来,特别是正面人物的塑造,可能还缺一点。不过对于奇夫这个角色的设定个人认为很好,至少他不是一个为了执行命令的国家机器,而是有自己爱恨的人,亲手复仇这个桥段的安排算是擦边球或是得到了默许,证明上面也有意默许了正面人物不必要高大全的形象。另外对于童子军桥段的描述,高队拔枪击倒孩子的果断,我再想如果有一天真的面对这样的场景,我应该也会和高队一样吧。但是最后那群童子军是结果如何,影片进行了有意识的忽略,可能真的不方便谈吧。另外最后的主角光环哦不能说是主角光环,应该说正面形象护符,保证了爆头仍不死,中枪必是腿和手,或者贴皮擦伤。算是唯一的尿点吧。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是情节,当我看到手雷满地飞的时候就想到应该有一个人会去扑手雷吧,果然这种活还是交给了哪吒来完成。在《勇者行动》中也有扑手雷的桥段,那是整个影片的泪点,据说是真实故事。不过在天朝扑手雷果然就比老美灵活多了,我们为了掩护同伴也甘愿扑手雷,不过扑的时候手里拿着钢盔,用钢盔把手雷罩住,这样不就死不了了么。机智啊!!!不得不说钢盔的质量真好。

总结一下就是,这样电影很主旋律,《战狼》因为是在国内所以可以说“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但是湄公河是在国外,所以我们只能说保护每个公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是我们任重道远的使命。这部电影走的是群众路线,满足了观众们对电影的基本需求,很久以来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被仪式化程序化刻板化,而这样的电影在迎合我们需求的同时传达了他们 想要的内容,这样的事情老美已经做了很久,而我们才刚刚开始上道,所以这也是任重道远的使命。

第六篇:湄公河行动观后感600字

本次国庆和朋友观看了《湄公河行动》这部爱国影片,紧张的故事情节让注意力极容易分散的我一度陶醉在剧情中,连抓在手中的手机何时掉落在影院的地板上都不得而知。

影片根据5年前中国十多位船员在湄公河惨遭杀害的真实案件改编,讲述了我吸毒警跨境追凶,通过一系列的斗智斗勇行动,最终将罪魁祸首绳之以法,雪我同胞冤屈,震我中华国威的`故事。“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从来不是一句空话,我们现如今的和平生活、国际地位,也不是靠简单地对敌对势力致以不痛不痒的谴责就可换来的,新中国成立初,为什么毛主席要顶着重重压力参与抗美援朝战斗,就是因为他知道旧中国积弱无力的形象已在世界列强的观念里根深蒂固,要想让中国得到和平发展,那就必须用强硬的态度一战打出中国的气势,让世界列强不敢轻易越我国线。湄公河行动中的民警兄弟们,也是以如此的实际行动向所有国人宣布,祖国从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位中国公民。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缉毒警虽没有影片中的人物那样各个身怀绝技,但在与毒贩的较量中,面临的却也同样是亡命徒们疯狂的反抗,危险甚至蔓延向了民警的家属,但正是在心中怀揣着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责任感,才使得这样的奉献无怨无悔,真想为奋战在抗毒第一线的民警点赞。

推荐专题: 电影观后感600字 红海行动观后感600字 湄公河行动电影观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