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 详情页

看完家长第一课的观后感(推荐3篇)

2024-08-12 12:21:07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看完家长第一课的观后感(推荐3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看完家长第一课的观后感(推荐3篇)》。

第一篇: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今天是开学的一天,我们的语文班主任组织了全体同学观看了中央电视台主办的节目――《开学第一课》。

这可是我心心想念的开学第一课,节目在八点就准时开播了,一首动听的歌曲将如我们引入了开场,接下来便是主持人向全国的同学们问好,随着节目的深入和主持人的讲解,我们全班同学都看得津津有味。

然而时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中这次的.开学第一课接近尾声了,但我们还沉浸在其中,这次的开学一课给我们所有同学带来了很深刻的印象。无论是主持人的致辞还是节目中给我们呈现的画面,都让人震撼不已。

同时看着祖国日渐强大,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这是先辈们的功劳,而我们更要好好珍惜,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努力学习,增强自身的知识,随之好好的报答祖国的栽培,我为中国感到骄傲,祝愿中国越来盛世。

第二篇:家庭教育第一课观后感

近期,国家颁布家庭教育促进法。此消息一经颁布,大家更重视家庭教育的问题以促进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更重视教育问题,学校建设日新月异,硬件设施迅速改善,实现花园式校园。师资力量雄厚,智慧课堂、远程教育都已经实现。但是,教育质量却差强人意,很多孩子反而更加不愿意主动学习,丧失好奇心、沉迷电子游戏,和孩子的沟通成了最大的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足,已经成为孩子教育成长的短板。很多父母并没有做好要做父母的准备,孩子就来到身边,没有做父母的经验,打着爱的旗号,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而忽视孩子心灵成长的.需要,又或者说过度保护孩子,让孩子丧失了自我认识、自我探索的权利和机会。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实现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希望全民重视家庭教育。千人千面,找对教育孩子的方法;

其次,参加家庭教育智慧父母知识学习。家长让孩子们参加补习班,又有多少人愿意参加家长补习班?最好的进步,是家长和孩子共同进步;

第三,懂得和孩子一起成长。做父母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考验。大家每天面临的问题也是新的,新的问题就需要新思维去解决;

第四,社会做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宣传推广工作,让更多人学法懂法用法。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孩子成长的合法利益和诉求。

第五,杜绝家暴违法行为,别再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全社会行动起来,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就是孩子教育兴起的时代,我们时逢盛世,赶上一个好时代,只要全民努力,教育发展指日可待。教育兴,民族兴,国家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到来。

家庭教育本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以上为一点浅见,与大家共勉。

第三篇: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清晨,当第一缕晨曦洒向大地的时候,当明亮的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鲜艳的五星红旗也在朝霞的映衬下冉冉升起。

耳畔回响着气壮山河的国歌,眼睛凝视着迎风飘荡的国旗,心中不免产生无限感慨……五星红旗为什么这样红?那是革命者的`鲜血染成!五星红旗为什么这样艳?那是中国日渐昌盛的象征!看那五颗璀璨的五角星,就像是中国人民守卫着祖国母亲!展望未来,未来充满希望;注视现在,现在国泰民安;回顾过去,过去令人难忘。是谁,铸造了如今多姿多彩的中国?是谁,编织了这样艳丽醒目的国旗?是壮士!是英雄!是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历史的帷幕缓缓拉开……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就走进了战火连绵的岁月,过起了硝烟滚滚的日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马关条约》的建立,促使人们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忠心爱国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多次上书_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却都遭到拒绝,最后还丧失性命。这感人肺腑的史实,令人荡气回肠,又垂恨连连。1900年,八国联军野蛮地侵占了北京,夺去了祖国母亲的心脏!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竟然又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祖国雪上加霜!不平等条约的相继建立,使我们的国家损失惨重,可又无能为力,清政府的懦弱,加剧了这一惨剧的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好不容易结束了,而国内的危机却进一步加深。这时就爆发了汹涌澎湃的五?四运动,紧接着中国_人召开了两次全国代表大会,北伐战争鸣响了封建主义的警钟。八?一南昌起义胜利后,人人皆知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了。期间,红军战士吃草皮,啃树根,

爬雪山,过草地……尝受了凡人所不能尝受之苦,经历了凡人所不能经历之难,饱经沧桑,历尽千难万苦,于1935年胜利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推荐专题: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600字 看完家长第一课的观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