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 详情页

看完天宫第一课的观后感

2024-08-12 12:20:46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看完天宫第一课的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看完天宫第一课的观后感》。

第一篇:央视《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400字

今天,我们在教室参与了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首次太空授课,“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物理课。

首先,王亚平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天和核心舱的主要结构,先后带我们参观了居住区、卫生区和太空厨房。随后,老师还介绍了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企鹅服”等运动装置的用法,并解释了太空中锻炼的重要性:空间站几乎没有重力,微重力的环境会使人血液上涌、骨骼疏松、肌肉萎缩,需要坚持锻炼以保持身体健康。叶光富老师还为我们演示了在太空中如何行走、转身,从而让我们对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接着,就是最激动人心的太空实验环节了。三位老师演示了太空细胞学实验、浮力实验、泡腾片实验等,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水球成像实验。王亚平老师先制成一个水膜,再向水膜中缓缓注水。由于微重力环境下表面张力较强,水膜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老师又向水中注入一个气泡,将脸靠近水球时,水球里竟然呈现了一正一反两个像。老师解释道,这是由于气泡将水球分割成两部分,使其分别成像。这样一节别开生面的“天宫课堂”结束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太空授课是物理课堂上最生动的实践案例”这一说法。

正如王亚平老师在课程最后给我们青少年的寄语,“我们是祖国含苞待放的花朵,希望我们的梦想在广阔无垠的太空中绽放”,我们当今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二篇:小学生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

20__年寒假是一个不同以往的寒假。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神州大地爆发――新型冠状病毒在全国范围内肆虐蔓延。病毒如同怪兽一般,迅速地攻击了全国各地,一时间人人自危。工人延长假期、学生在家上课、商场关闭、公交减少班次,全国人民没人不受影响。更严重的是这次疫情竟然席卷了全球。

而我作为一名初三学生,渐渐地我意识到情况的严重,家属院不准出门,爷爷奶奶禁止我下楼的活动,父母的关心、老师们的叮嘱、让我明白了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疫情。新闻上每天的报道也让我不禁心情沉重。又恰逢我处于初三中考这一人生的关键阶段,我的心里不禁焦虑起来,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安心学习、会不会生病、能不能返回心爱的学校,见到可爱的同学、尊敬的老师。

好在有爸爸妈妈的及时陪伴。爸爸玩笑说:我打破了休寒假的最长记录。老师们在网课中不断鼓励我认真学习,困难是存在的,但机遇同样并存。如果能够珍惜这在家休息的时光,努力学习、未尝不是弯道超车的机会。慢慢地我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笑容与自信又重新回到了脸上。

看到新闻上国家政府的强力措施。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医护工作者的勇敢牺牲。我不禁热泪盈眶,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战斗的防疫第一线的人,是最美的逆行者,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是我们最最应该崇敬的明星。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国家与民族才会有光明的未来。对于国外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民众,中国人民是幸福的,是平安,黑夜即将过去,白昼就要来临。中华民族一会渡过这次难关。我们会变得更友爱、更团结、更勤劳更勇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奋斗!

终于开学了。我特别想老师、特别想同学、特别想学习。我一定会珍惜这次意义非凡的开学时光。努力学习知识、努力锻炼身体、听从学校指导,在学校安全、高效的学习。打胜新冠战役,再攻克中招难关。让自己的人生过得精彩,有价值,能回报国家社会。

同学们一起努力吧!加油!!奥利给!!!

第三篇:最新《天宫第一课》观后感

此次太空授课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难见到的物理现象,当这些奇妙而精彩的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我在地面课堂的现场多次听到了学生们的惊呼和掌声。离大屏幕很近的我也深受这些美妙现象的震撼。当王亚平老师进行高难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贴中国结时,我感觉到现场所有的听众都摒住了呼吸,那个小小的图标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当它被稳稳的贴在水膜上时,那种欣喜和感动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这种通过凸显天地差异来进行教学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太空、对航天乃至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这次授课活动在青少年头脑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定会伴随学生们一生的求索过程。

航天员作为科普教师亲切地与学生进行对话,拉近了代表我国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与公众的距离,增进了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了解与关注,对青少年来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中国情怀的传递。航天员们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和精准的实验演示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不得不叹服他们过人的智慧,出众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体素质,当然从中也能反映出他们勤奋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们的表现为我们教师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们学习。

这次太空授课实现了航天工程领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养青少年方面的无间协作,这对物理教师的鼓励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艺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团结的温暖。这也激励着我们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与其他社会教育力量的联系与合作,从其他领域听取教学意见,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的领悟,从而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第四篇:小学生《天宫课堂》观后感

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 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分设4个地面分课堂,共约1420名中小学生代表参加现场活动。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中国科技馆及载人航天工程相关参研参试单位提供支持。“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

三位航天员首先为大家展示了在太空中转身的神奇现象。这个原本在地面上难度系数为零的普通动作,在太空中却隐藏着很高深的物理知识。太空转身实验的核心关键词叫做角动量。角动量是描述物体转动的物理量。这个试验所展现的是在微重力的环境中,航天员在不接触空间站的情况下,类似于理想状态下验证“没有外力矩,物体会处于角动量守恒”。航天员上半身向左转动时,按照角动量守衡的原则,下半身就会向右转。另一个动作是航天员伸展身体的时候,因为质量分布得离旋转轴比较远,转动惯性比较大,所以角速度就减慢,通俗地说就是转得慢了。而当把四肢收回时,转动惯性小,角速度就会增加,直观感受就是转动速度变快了。

浮力与重力是伴生的,在很多科幻电影中都曾出现过这样的镜头:一旦重力消失,浮力也就没了,人们在游泳的时候都会变得更艰难。太空老师王亚平所开展的.浮力消失实验,展现的就是这一现象。浮力来源于重力引起的液体在不同深度的压强差。当重力消失时,液体内部压强相同,浮力也就消失了。不过地球表面难以让浮力消失,这个试验很难直观地展示出来。在空间站的微重力条件下,浮力和重力之间的伴生关系可以非常清楚地显现。

当航天员往水球中打入一个气泡,因为在太空中浮力已经消失了,所以气泡不会向上飘,而是老老实实待在水球中,水球因此被气泡变为了两部分,中间是空气,气泡周围是水。这个时候整个水球就变成了两个透镜,外圈成为了一个凸透镜,所以呈现出一个倒立的像,内圈相当于变成了两个凹透镜的组合,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正立的像。因此可以在水球中同时看到一正一倒的两个像。首先就是在失重环境下,水滴会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收缩成一个接近完美球体的水球,而在地面上,因为受重力影响,水滴呈现为水滴形,几乎不可能获得一个完美的水球。其次,就是这个水球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凸透镜,如果你站在这个凸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就看到的就是一个倒立的实像。最后,就是在水球中打入一个气泡,因为太空中浮力消失,这个气泡不会飘出来,它就老老实实的待在里边。

在地面环境中,将泡腾片扔进水球里,就能看到气泡上浮,可在中国空间站的失重环境中,因为浮力的消失,泡腾片扔进水中的产生的气泡不再上浮,而是相互挤压,最后就会形成一个很有意思的样子,这个水球也会被气泡撑得更大,就能看到水球一点点膨胀的效果。

这一次太空授课,让大家直观能够感受到空间站太空环境和地面环境的不同。航天员的太空授课内容,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启发,用实验的方式,用天地互动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这也是这次太空授课很重要的作用。它并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在看完这些实验的内容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再去探索还会发生什么,让学生在地面上去尝试更多可能的方案。让学生去了解这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

第五篇:关于天宫课堂的观后感

10月12日下午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神舟十四号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为广大中国青少年展示了一个与地球重力世界不同的太空世界。

这是世界上最大、讲台最高的课堂。距离地球300多千米的太空,中国航天员们展示自己工作生活的场景,进行太空实验,6000多万学生和围观直播的亿万观众仿佛置身宇宙时空。“天宫课堂”让国人亲眼见证中国航天发展的成就、科技自立自强的成果,也将点燃无数中国青少年的科学梦想。

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

“天宫课堂”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激发了空前的爱国热情。这次太空授课活动,所传递出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科普意义,让人从中感悟到祖国的强大。旧中国积贫积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翻身做主人,中国有了自己的空间站,从太空空间站中人们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广大青少年要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把爱国情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追逐梦想,立志成才。

“天宫课堂”蕴含着科技自信的“中国密码”。国家强则科技强。科学技术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建有空间站的国家之一。几十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科技攻关,勇于创新,致力于走中国自主研发科技道路,打破了技术封锁和垄断,展现了中国科技自信的一面,令世界侧目。使命在肩,光荣而又神圣,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牢记嘱托,不辱使命,让科技继续领跑世界,造福人类。

“天宫课堂”是一次生动的科普实践,蕴含着科学无止境的“中国密码”。遥望天空,追逐梦想。如今我们不仅实现了“嫦娥奔月”,还实现了火星探测。三位航天员在太空空间站与地面进行互动,普及科学知识,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让青少年从中学到了很多科普知识,看到了科学技术的无穷魅力,受到振奋与鼓舞,令人难忘。人们有理由相信,今后这样的科普知识会越来越多,中国对宇宙的探索永远无止境。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成为科技强国与重视科普密不可分,中国的科技在飞速发展,中国的科普也应跟上步伐。如果日常科普能够像“太空课堂”一样新颖、有趣,更好地走近公众、引导公众,我们将培养出更多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追梦人。

第六篇: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

看完了太空授课,心中却是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授课,更是一种点燃人们对太空探索激情的火种。“天有多高啊,天的外面是什么啊……”这些问题,通过这次天宫课堂我知道了答案,明白了还有太空的`存在。不由得对太空充满了好奇,想以热情来探索太空,探索那么未知的领域,我想说,我愿意在星空中漂浮、探索,来满足自己的好奇、愿景!

推荐专题: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600字 看完天宫第一课的观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