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1997观后感(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1997观后感(大全)》。
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同学去看一部电影,名叫《高考1977》。
这部电影主演有:潘志友、陈琼、张国强、老迟、陈甫德。影片描述了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足足等了十一年,当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虽然,在矛盾中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小根宝因为意外事故不幸死亡。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的毅力深深地感动了。1977年12月10日,孤独地坐在考场外的老迟等来了拿着填满考卷却没有上交的潘志友……想留下的终究会留下,而想离开的,无数像老迟这样的“主任”再也不会动用他们的公章设置障碍了。最后,老迟看到了这么多人考上了大学,欣慰的笑了。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现在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然而,现在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再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为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为了自己,为了这个社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自己的人生尽量没有遗憾,少留遗憾,不是吗?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所以,我们要像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看完高考1977之后,感触颇多,可以说这部电影拍的很好。原以为这是一部很刻板的电影,原以为这样题材的电影总是会从学生,家长,老师三维一体的来描写,看后才明白不是这样的。本片从细微入手,围绕黑龙江农场三分厂的插队知青展开。以时代的变迁为大背景,以潘志友和陈琼的爱情为主线,穿插陈甫德对陈琼深沉的父爱,强子、阿三等人之间的友情,还有老迟这一级组织在时代变迁下,对于渴望知识青年从顽固到帮助的过程,语言诙谐幽默,没有脱离生活,真实感人,从一个特别的视角,诠释出爱情、亲情、友情、和那个时代知青们对知识的渴求和时代的变迁。
一个时代的变迁,总是会深远的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总是会给后人留下点什么。1977年12月被诸多评论家称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它所恢复的不仅是参加了那场考试的考生的信心,更是历史的转折,民族的觉醒。正如影片中陈琼的父亲陈甫德所说,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
影片中其实描述了两个感人的爱情故事。一个很明显,就是潘志友和陈琼之间的爱情。在那样的年代,许多的爱情都是一种渴望最终很难实现。当时的成分观念和组织省察太严苛和偏激。正如在影片中,老迟对潘志友说,你的成分好,又是干部,她也长得不咋地啊,为什么喜欢上她,你小心以后,交结婚申请,不给盖戳等等话。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陈琼以莫大的勇气为潘志友留下,而潘志友用莫大的勇气将陈琼送进了新的时代。在影片中,陈琼对潘志友说,“我答应老迟给我寻个婆家,就是想留下来,在远远的守着你,兴许,哪天你累了,想要找个人说说话,说说以前的事,我还在,还能陪陪你。”潘志友拿着草稿纸走出考场,对老迟说,“我考,是为她,我要把她送进考场,然后和你一起在这扎下根。”还有一个爱情故事就是陈琼的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故事。陈琼父亲由于被判为历史,被迫断掉六亲。在影片中陈琼曾哭着在门外对父亲说,“妈妈在去世前让我一定要转告你,如果有来世,她还愿意和你做夫妻。”
“历史”陈甫德对陈琼深沉的父爱,留在未寄出的信纸上,那些无奈的呼唤,“琼儿”,跨过白山黑水,只化作一封陌路的书信,和一摞帮助女儿参加高考的复习材料,以及假公章的证明材料。在那样的非常年代,不仅爱情无望,连亲情也是奢望……也难怪陈琼后来只能对着远去的火车大叫“爸爸”。
强子,阿三等等人之间的友情也是很让人感动的。过去知青的出路就是推荐读大学和招工,否则就只有永远在这里。例如,阿三做为已经招工的知青,为了一个不知道是否可能的消息就跑十几里地,给其他知青们带去。后来,为知青们带去最新的报考信息,虽然那是一个很破旧的收音机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但是在当年来说也是很难的了。
知青们对知识的渴求也是很感人的。在那里的8年里,他们看不到任何未来的`方向,突然宣布恢复高考的消息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大家开始自发复习应考,为了寻找复习资料,强子黑夜去偷书,却不幸被巡查人员抓住,送进派出所。临走前,警察把他的书包还给了他,整整一包书都被没收了,却留下一套高考复习资料。历尽磨难的他们犹如盲人重见了光明,每天发疯似的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为了争取报名的权利,强子不惜绝食抗议。
印象最深的是这群知青们拼尽全力地追火车去高考的 镜头。他们中一直有人摔倒,并互相搀扶,但还是不断地有人掉队。我在想,他们拼命追的不仅是火车,他们追的是希望,他们想要追回那被浪费在深山雪岭中的11年的青春。
影片结尾,一直老顽固一样,企图用公章阻止知青们参加高考的老迟,驾驶农场的拖拉机把他们送进考场,送进新的时代。老迟腰上挂着的那枚如金牌令箭一样的公章,为陈琼担下了私自递交假证明的罪名,“要是为了女儿,你敢私刻公章么?”……“我也敢”。他乐着说,“这些都是我的孩子!”
最后的镜头是老迟在农场的广播,“陈琼,北京大学数学系录取。好啊,去北京上大学!张国强,西南政法 学院法律系录取……”,老迟的声音依然通过大喇叭响彻农场的各个角落――空旷的田地,寂静的草场,从前知青们常常嬉闹的院落。
“今天,1977年12月10日,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他说,孩子们走,去读书去!”这是里面的台词,话里讲的这位老人就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32年前正是在他的指引下,无数上山下乡的知青走进高考考场,也伸延出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个沉重的话题。到这里影片就是完结,但是我觉得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还有很多,对于我们这些80后的人来说也很有教育意义。
今天,我们去学校体育馆观看了《高考1977》这部电影。它是一部反映70年代知青考大学的真实故事。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由于“”的发生,高考被终止了。而在1977年“”结束后又被回复了,等了11年的学子们从黑龙江赶往上海参加高考。可在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就一路上摔摔跌跌为的只是要及时赶回去参加考试,看到这一幕时我的眼泪悄然而落。
比起我们现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不好好学习,而他们却在吃不饱穿不暖还买不起书的情况下还能通过自己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看到这儿我的惭愧和敬佩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
如今,高考已经恢复30多年了,大家对于过去的经历好像有所淡忘了,但是我想通过观看这部电影一定会重新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高考1977》这部电影拍的很出色,在此影片中前部分笑点很多,后部分十分感人。
此片中每个人性格鲜明,知青形象很吻合当时情形。老迟作为场长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一枚官印整日别在身上。先开始大家都认为他不近人情、霸道,但后来事实证明他是十分仁慈的。老迟年纪大了,又无儿无女,无其他亲人,只有这帮孩子,他害怕孤独,所以把这群孩子留在身边。但是后来在紧要时刻,老迟发掘了他“父亲”的角色。
在高考恢复的第一年,这群年亲知青渴望回到校园,回到家乡,为了获得报名表,他们开始了与老迟的“斗争”。通过绝食,还将陈琼的父亲牵扯进来,老迟在这里又一次体现了他的柔情,他让陈琼的父亲回去了。强子回去报名,才得知要考当地工作地报名,且要介绍信,在他万念俱灰时,老迟发了电报让他速回,已给他报了名。老迟又一次体现了他“父亲”的形象。
这部电影中,唯一的爱情便是陈琼和潘志友。两个人的爱情是单纯的,令人感动的。因为没有掺杂了现今的金钱利益权势,他俩的爱情是纯粹的,因为当是的特殊,陈琼与潘志友被老迟阻止在一起,陈琼竟愿意远远地看着潘志友,陪衬他,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幼稚的行为,但反而体现了爱情的伟大!他俩彼此深爱,彼此都为对方牺牲。潘志友为了让陈琼安心回到考场,不惜与老迟闹翻,获得高考申请表。而在将陈琼送至考场后自己又出来了。他是一个讲信用的.男人,他答应了陪伴老迟,他并没有食言。虽然他曾经是个高材生。
陈琼高考结果非常好,但由于她父亲的原因,差点与北大无缘。这时老迟撒了谎,为了他其中的一个孩子。
在结尾中,大家为了高考奔跑追赶火车的场景好感人。这是他们改变命运的重要机会,他们在为了命运奔跑,很可惜,并没有赶上。在他们痛苦至极时,老迟―他们的“父亲”出现了!
老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父母形象,不善言辞,表面严肃不近人情,实际上却是铁汉柔情,体贴关怀。
这部影片中感人的地方太多太多,扣人心弦。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参加高考似乎是顺理成章;而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却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电影《高考1977》,正反映了这段历史,叙述了特殊岁月里的激情。
《高考1977》以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主要讲述一群在东北农场下乡的各地知识青年,在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后,冲破重重阻力参加考试最终改变命运的故事,生动地演绎了一段知青生活的苦乐悲歌。“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伟大得多!”影片中的这句话,是对这场变革最好的注解,也是影片的意义所在。
影片一开始,小根宝的扛包争取回家名额的戏,就已经把观众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中,而为争取报名的权利,知青不惜绝食抗议;为了按时赶到考场,男女知青们在雪地里拼命追赶火车……这些令观众慨叹不已,并潸然泪下的感人场面,不仅触到了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的深处神经,就是现在的年轻观众,也能从影片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得到触动和启示。
影片的细节部分处理得十分精细。去考试的路上,知青们乘坐的拖拉机抛锚了,男男女女只能在障碍重重的山林里飞奔着赶火车,有人摔倒了,很快被拉起来;有人摔伤了,就一把推开赶来帮忙的人,哭喊着为前行者送上祝福……长达几分钟的奔跑镜头,看得观众眼中都闪着泪花。
影片中更多积极阳光的力量,作为观众也一直被感动着。因为有组织“老迟”,他思想正、党性强、组织性和纪律性高,但更重感情,被年轻人的那种执著的热情所感染;因为有北大荒知青们的热情,他们友好、团结,纯洁的友谊也许是支撑下去的理由;因为还有父女情,为了给女儿送高考的复习资料,父亲从上海赶到黑龙江;因为还有爱情,在那么荒凉的土地上,还看到了不可多得的爱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且那种爱是那么真挚奔放。
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是权威的化身,在北大荒经历了大半辈子艰辛生活的他,其严肃、保守的言行作风已深入骨髓。他随时随地将公章揣在身上,因为“一个章子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他是对农场怀有深情的退伍老兵,他爱脚下这片土地,因此千方百计阻止知青回城;同时,他又具有父亲的情怀,最终为知青们打开方便之门。
《高考1977》完成了导演30年来的一个心愿,除了跟共同经历过的人寻找那时的回忆之外,影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一部说教的电影,也不是一部沉重的电影,告诉观众铭记过去的艰辛;其实这是一部积极的电影,让观众在面对压力时,一定不要绝望,要用信心和勇气战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