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戏曲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戏曲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青少年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树立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自信感,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戏曲进校园”也是对文化传承的担当。中国的传统戏曲在表演形式上是一种程式化与虚拟化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我手里的马鞭,大家看着就是一根棍,但是在舞台上它就可以代表马,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戏曲大概有360多个剧种,评剧起源于河北,有着独特的表演特点:吐字清楚,语言通俗易懂,表演朴实生活气息浓厚,所以深受广大观众喜爱。针对评剧舞台上流传较广的唱腔流派,青年评剧团的老师们也为同学们一一进行了演示,带来了评剧的经典桥段,让孩子们零距离感受戏曲魅力,一招一式令孩子们频频叫好。老师们还用生动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肢体动作,释了生、旦、净、丑等戏剧角色的特征,介绍了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四功五法基本功的要求。随后老师们还邀请了台下的学生上基本功的要求。随后老师们还邀请了台下的学生上来一起进行学习和表演,台上的同学们学得认真,台下的同学们看得也认真。
戏曲进校园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学校生活,而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戏曲传承发展。同时也让广大学生充分了解戏曲文化、感受地方戏曲魅力,认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进一步加强戏曲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
携手向花间,暂把幽怀同散。凉生亭下,风荷映水翩翻。爱桐阴静悄,碧沉沉。并绕回廊看,恋香巢,秋燕依人。睡银塘鸳鸯蘸眼。――《长生殿-小宴(泣颜回)》
初遇昆曲
有一次去乌镇,在大戏院中见到了昆曲。原来只是喜欢昆曲那精致的面容,而后却陶醉于温婉而雅的曲调中。那一甩,一抛,一转,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这一次遇见后,就爱上了昆曲。在闲暇时刻,总要听上两曲;在睡觉之前,还要哼唱一番。
开始学戏
一曲《长生殿-小宴》常常在耳边回响,一套南北合套的曲子,很难学好。我那时并不东唱曲的诀窍,只是一股脑的“咿咿呀呀”。老师就从练气息开始,一点点教我。“好的,再来一次,吐长一点。”这样的话语不知道听了多少遍,经过不断地重复练习,我终于可以唱出足足四拍了。
如果只是会唱那还远远不够,还要学曲。
其实我当时还有点后悔自己的决定,非要来学,却坚持不下来。我其实有点儿五音不全,每次唱总是会起高了调,也经常数错拍子。老师就一次次地让我唱,帮我纠音。学了一周,终于拍完了曲子。
精益求精
排身段倒还好,没什么很难的动作。每次去上课课前跑圆场可不是白练的,不过说到跑圆场,其中也有一段痛苦的回忆啊。跑圆场,顾名思义,跑的就是圆形。那小小一间教室,正五圈反五圈跑下来,还是很累的。“半个脚,别忘了勾脚面!”耳边是老师的话语,“哒哒哒”的敲击声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要加快频率。
站上舞台
上好了妆油彩干了,脸上硬梆梆的,腰间的裙子系的格外的紧,勒得我有些喘不过气来。无暇去看前面的节目,强忍着头晕,在后台又排练了几遍。当时只有初春,贴上云鬓后就感觉凉凉的。和着心中的紧张与激动,我的脑袋里一片空白。
不过我想我真的是练到家了,心中的紧张蔓延,却仍然是行云如流水一般的舞动着,十分流畅。
《水浒传》这本书是一部经典的中国名著,是我国元末明初作家施耐庵,与《水浒传》相媲美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号称“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戏曲家,是我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等一些剧本,而且还有小说的著作,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等。
《水浒传》是施耐庵的合著, 《水浒传》这本书是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写出了各路英雄好汉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在《水浒传》里是以一个“义”字写的,在《水浒传》一共有一百零八个英雄好汉为兄弟,都是为朋友赴汤蹈火,两助插刀, 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在《水浒传》里写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写了每个英雄好汉被当时的朝廷的腐败和黑暗,被逼上梁山起义反抗,这本《水浒传》里写了一百二十回,每一回都是十分地精彩,写出了每个英雄的起义的原因,其中第二十八回 武松威镇安平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和第二十九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这两回最让我深刻,而且这本《水浒传》读了之后,令我懂得了许许多多的道理与知道了在古代的英雄故事和那时的朝廷的管理十分腐败。
在那两回里是写了武松在张青的照顾下,管待了三天,最后武松再辞了要行,张青要和武松结拜为兄弟,送来十多银两,在出门前,武松只得洒泪别了,去路投孟州来。来到了城里,直至州衙,武松却被发本到处牢城,公人带武松到单房里,武松自到单身房里,早有十多个一般的囚徒对他说道:“好汉,你新到这里啊……都是对他说怎样讨好那些官兵,如果不讨好那些官兵就会有怎样惩罚。但武松在那里却被款待了三天,武松被囚犯对他说的话忍不住了,要见他们的首领,最后施恩接见了武松,对他说了对他款待的原因,是有事情要请求武松,所以十分热情地款待武松,让武松回复元气。接着武松和施恩就去天王堂,让武松证明自己的状态了,武松一个人把三五百斤石头抱了起来。接着武松就以一个”义“字去为施恩帮忙了,而且还显出打虎的威风,来打翻那厮盖世的英雄。啊!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懂得了许多的道理,知道了水浒英雄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败黑暗的一面,一个人在世上都是以
一个”义“字来为朋友帮忙,而且我们的社会很自然的少了一份关爱和一份及其重要的关怀, 也许只需要一句简单的问候,或者是一个会心的微笑,就能让人喜笑颜开, 《水浒传》里写出了一个义气和当时朝廷的腐败,在《水浒传》里的英雄都是十分地勇敢,而且十分讲义气,只要说过帮忙就会尽心尽力地帮忙,不会像当时的朝廷一样要什么奖赏,令到当时的社会腐败,在我们社会中一定要互相帮助与互相关爱,才能让社会充满爱呀!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非常有名的京剧折子戏,叫做《拾玉镯》,它是京剧《法门寺》的一折。整个内容充满动感,丰富有趣。以花旦做工为主,虽然唱词不多,但是却十分的引人入胜。演员仅仅通过眼神,肢体的配合,表现出了小姑娘孙玉娇的丰富内心情感。我十分的喜爱这出戏。
这折戏没有如《西厢记》一样轰轰烈烈的剧情,没有像《龙凤呈祥》一样极高的知名度,但是它因是京剧旬派的代表作而在戏迷票友中广为流传。剧中讲述了一个芳龄小姑娘在家里边做刺绣边在门口等山上进香还愿母亲,恰巧年轻男子付鹏打门口经过,便产生了爱慕之情。付鹏因礼数无法表达自己的心愿,只好在门口假意失落一只玉镯。小姑娘孙玉娇扭扭捏捏,三起三落才把玉镯拾起来。恰巧这些被刘媒婆看见了。刘媒婆便要去了孙玉娇的刺绣撮合成了二人的喜事。
其实,我觉得这个剧情十分的简单可爱。最引人入胜的就是三拾玉镯。孙玉娇小心翼翼的打开门,看到付鹏已经离开,然后欠身先前观望,十分欣喜的发现地上有一个漂亮的玉镯。这时候,演员走小碎步倒退并双手做成圆形,告诉大家自己发现了这只镯子。兴冲冲地向前去捡,却又觉得十分不好意思。转转眼珠想了一个计策,神不自知鬼不觉的把这只玉镯拾起。孙玉娇一会儿兴奋先前跑, 一会儿佯装淡定,手绢一甩,指着玉镯虽然心情急切但又一板一眼。最后自己羞答答的笑起来。我看到这里忍俊不禁还为那个小姑娘着急,她怎么还是不捡起来啊。演员翻起手腕,兰花指遮挡脸颊然后再一次像前欲拾玉镯,还是因为怕丢脸而向后退缩。只见她手指自己的脸颊,向我们表达她自己真是不害臊。本想关门再也不见玉镯,但是最后还是因为舍不得而回头。她两只手搓着自己的身体,着急,羞涩,好奇等等复杂的情绪,被演员极其到位的表达出来。京剧不愧是艺术的瑰宝,能够用手眼身步表达出如此丰富的情感!我被深深的吸引了。最后,小姑娘前前后后的看着,最后装作喊自己的母亲,用手绢盖住镯子。她扭捏的捂着双颊,一步一挪,合着欢快清脆的琴音,终于把玉镯拾了起来。孙玉娇三拾玉镯,月老巧引红线,成就了美满的姻缘。
拾玉镯蕴含了多种京剧的艺术表演特征。特别能够在这里体现的就是虚拟性。在剧情的开始,孙玉娇打开大门,先是推门后是用手拉门闩,最后是两只手一起开门,同时身体向后倾。脚下的圆场,花旦挑逗的眼神与形象的动作相互配合。虽然舞台上没有任何一个可以表示门的道具,但是却真的是像演员拉动了一个活生生的门。还有后面孙玉娇轰赶公鸡,发现少了一只出门捉鸡的场面,演员小心翼翼的两臂展开,简直是活灵活现。我充分感受到了京剧那一桌一椅一世界的独特魅力。
曲终幕落,观众们久久不愿意离开。为京剧演员的精彩演技而连连叫好。真的,京剧没有十分华丽的背景,没有大型交响乐的衬托,没有发达的科技支持,只有演员们在舞台上精彩绝伦的表演,跌宕起伏,美不胜收。每次看完戏,我都一种灵魂被洗刷了的感觉,没有喧闹与浮华,留下的是传统的经典,价值非常。
戏曲,中国的文化源泉,却正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戏曲,从前满大街的戏迷,现在已后继无人,从前人们耳熟能详,现在却一问三不知;从前的刀嗑话题,现在已无人问津。这一切都在诉说一个残酷的现实,戏曲,将会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戏曲这一个庞大的家族衰落不禁令我有以下的观点:戏曲的衰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时代在发展变化,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就像流行歌曲一样,过时了,不流行了,自然就会被淘汰。它虽然是中国的艺术瑰宝,但有一点不可忽略,它也是一种供人们娱乐的工具,如果有比戏曲更好的娱乐工具,人们自然会向往着好的。大自然有着一个法则――弱肉强食,也就是说如果戏曲不能超越那些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的新娱乐工具,那戏曲被淘汰将会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大自然还有一个法则――适者生存。戏曲作为古典文化,如果一直因循守旧在那个世界中,不敢走向新世界的话,迎来的是会消失。
想到这儿,我不禁多了几分担心,戏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试想,一个民族若没有了信仰,那岂不是一团乱麻。于是,我又想到了一个拯救戏曲的观点:戏曲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十分古典的,场面小,表演的方式单一,而且在人们印象中是一成不变的,似乎从未发生改变。所以,第一,在戏曲内涵不变的条件下,要添加新的元素,让戏曲是多样化的,变化的,这样会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第二,在剧情不变的条件下,场面要变,要一改以往秀气的风格,几个人当千军万马?不,至少要上百个,这样才热闹,才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有亲和感;第三,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表演的方式要变,可以将戏曲的故事起源拍成电影、电视剧、卡通片或是动画片,例如《梅兰芳》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开端;第四,政府可以请些明星来唱戏、表演,这样,我相信戏曲将不再孤单。
我想着,新的戏曲将掀起一股热捧的浪潮;也想着,梅兰芳在新戏曲前也只不过是班门弄斧;想着,外国人都会哼上几声京腔……我会一直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