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 详情页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初中

2024-03-09 22:00:13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初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初中》。

第一篇:《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300字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很长,需要有很大的耐心细细观赏。影片给人的震慑力很大。我为纳粹的种种毁灭人性的行为而感到发指,那些堆积如山的尸体,那些奔涌而出的血液,即使是黑白的,也叫人感到战栗。

是的,恐怖像黑夜一样布满整个世界,人们仿佛失去了所有希望,纷纷陷入绝境。而正是辛德勒的一份名单,解救了1000多苦难的灵魂,在我看来,1000多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无数累加的希望,传递到每一个后代。

我们,也曾看到影片中的富有深意的彩色。首先是希望的泯灭,在以个普通犹太家庭对经典的吟诵,蜡烛燃烧殆尽,只剩最后一丝青烟,接踵而至的是他们的末日。再有,是微弱的`希望存在,表现在一个传红色衣服的小女孩,她是如此天真烂漫,却正经受着无以复加的痛苦折磨和恐慌,最终被无情的杀死,红色随之褪去。最后是希望的重生,依然是荧荧的烛光,1000多人获救了,解放了,获得了新生。

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一起纪念辛德勒这一代表了,最黑暗之中的光明之神,心怀着最大的虔诚。

真心的希望,世界没有纷争,没有谩骂,没有仇视,没有杀戮。我们拥有的都是爱与和平。让希望铺满大地。

第二篇:《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300字

今日晚饭后看了一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这其实不是第一次看了,之前看的经常被打断,没能完整看下来,今晚一向持续看到了十点多。这部电影的确是经典之作,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

在纳粹残暴环境中犹太人仍坚持对生活的热情,“最糟的'已经过去了”给予他们期望,使其拥有活下去的勇气,在犹太街区,人们聚在一起说着话――“此刻我不用担心谁来抢我的生意了”、“我好一阵子没能好好想想了,此刻总算能够想点事情”、“从来没有比此刻更自由的了”,这些话看似平常,却是充满能量的,他们在影响周围,让环境变好,就是这些能量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苦难面前坚强地活了下来。

当看到辛德勒的犹太幸存者在辛德勒墓前放置石头表达感激与敬意时,我在想:“我过世后,我所期望的他人的评价又是如何的呢”

每当看到犹太人遭受苦难,却仍坚持对生活的乐观,我的内心对我说“你此刻的日子是多么的幸福呀,生命短暂、脆弱,请像影片中的犹太人一样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不要被无谓的事情困扰,你能够活得更欢乐的!”

脑子一片浆糊,我感到还有很多想表达,却又无从说起,我想这是否就是一部好电影的动人之处。

第三篇: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这部电影,以前从初中开始,不止一次地想去看过,又不止一次地在电影的中途戛然而止。不是正因感觉的无聊,不是正因时刻的冗长,而是电影中又一次揭露起的纳粹种族灭绝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伤疤,对于每一个甚至和犹太种族没有任何瓜葛的我们来说,无疑也会在几十年后的这天隐隐作痛,让人不忍。黑白的色调,频繁的枪声,孩子,老人和妇女们的哭叫,还有德国司令官眼中深邃的不能再深的冷漠和残酷。二战,纳粹,集中营,犹太种族大屠杀,这些发生在另一个大陆的事情,留下的后遗症却漫步了整个星球,漫布了半个世纪。

一个晚上,最后把这部奥斯卡也能只为他作注脚的经典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音乐消失,居然不知道说什么为好。电影中的暴戾太多,苦难太重,救赎太过困苦,以至于他所承载的伤痛和所要表达的理念,让任何一位观众都感觉太厚重了,太沉重了,太多太多让人一幕便再也不能忘记的镜头,在鞭笞着控诉着那段历史,在涤荡着每一个观者的灵魂。

斯皮尔伯格终究是个伟大的导演和制片人——拥有犹太血统的他,十年磨一剑,最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作为一个被辛德勒救出的犹太人的后裔,他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向那个恐怖而黑暗年代里的博爱,表达了最崇高的敬意。

那是一段多么凄惨多么悲伤多么疯狂多么让人难以置信的历史啊。奥斯维辛的名字,注定成为整个人类的痛,当辛德勒走出工厂的大门,看到轿车的前盖上布满了集中营大烟囱纷飞的白灰时,他不能想象也不敢想象,又有多少无辜的犹太人,在毒气室中化为了灰烬。在那个悲伤的年代里,在所有纳粹党卫军的大脑中,犹太,简直就是“老鼠”和“低贱”的代名词,他们甚至制造了可笑的法律——任何把犹太人当人看的人,都违反了所谓的“种族歧视法”。然而,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人类能够残暴到那种地步?为什么一个人的仇恨能够轻而易举地被放大到一个世界的仇恨?为什么那些道貌岸然的纳粹党衣冠禽兽们竟然能够不眨眼地杀死成千上万人,甚至没有一点的恐惧,和负罪感?

影片中充斥着太多的特写,让人不想去想起,但又不得不想起。那个长着俊美面孔的纳粹司令官阿曼歌特,作为影片中最大的纳粹头目,他能够在清晨醒来穿着睡衣的时候,从别墅的天台上,开枪打向任何一个他觉得不顺眼的犹太人,然后继续和情人谈笑风生,似乎一切都没发生过;他能够头都不会地叫副官枪毙了给他提出中肯改造推荐的年轻女工程师,然后再叫手下按她的推荐执行;他能够正因一个逃跑的犹太人亲手杀死几十个无辜的人,能够正因一只到处乱跑的鸡轻而易举地结束一个人的生命……阿曼哥特,无疑是所有纳粹党人最阴暗狠毒一面的代表。在他那双漂亮的眼睛中,我们看不到任何的怜悯,任何的宽恕,任何的人性之光,唯有的,只有拒绝,只有杀戮,只有高人一等的傲慢和无法言说的暴戾。

第四篇:《辛德勒名单》感后感精选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对这样一部无论主题或艺术性都登峰造极的影片妄加评述,实在是很需要一点勇气的。关于《辛德勒的名单》的大小闪光点被提及的最多的就是那个红衣女孩,无奈色盲色弱如我者茫然而淡定地飘过,还回头再调出视频仔细端详,仍一无所获…然后就是那个被枪毙的女大学生… 我看完电影后立马回想出的画面的有:地下室“爱情”,“烟灰”和割喉礼那一段,墓碑前那个露出安然笑容的女人——辛德勒夫人。丹卡和亚当手牵手。钢琴和枪声,黑夜中闪光的窗户。“淋浴”时的肆意大笑。Good bye Jews.God bless you.。辛德勒的“浇水”,“You are so cruel.”.各种行李——德国式的严谨。开头的寂静和擦火柴的声音。烛光与牧歌,象征着希望和信仰。医院里的安乐死。…… ……

接下来,咱们说说本片的叙述策略。

首先,电影的主要叙述形式是“展现”和非“讲述”。摄影机相当于文本中的“叙述者”(除了人物以画外音的方式),“聚焦者”与“行为者”常常相重叠或对立,不断变换。

辛德勒对待犹太人态度转变的成功展示,很大程度上源于“不同的看,以及看的不同使素材转向另一面,是人物变得不一样”。在影片前半段,从之前挑选秘书、为斯特恩留下独臂老人而生气、对来访朴素的女子视而不见等细节中,我们看到辛德勒浪子和奸商的嘴脸。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惨绝人寰的场景,如独臂老人被枪决。然而此时的辛德勒只是在高高在上的办公室里听到枪响,冷静而略带愤恨地说:“I lost a worker.I expect to be compensated.”影片避免了他对这一事件更丰富的感知,这时的辛德勒仍然是唯利是图的商人形象。在转折性的“山顶俯视”画面中,辛德勒才第一次(之前他要么沉溺于歌舞升平,要么在家尽享床第之欢)目睹犹太人被大肆屠杀的惨状。我们都通过他的目光“俯瞰”,并觉察了镜头特写下辛德勒神情的凝然骤变,并随着他的眼睛捕捉到逃窜的人群中一抹亮丽的“红色”。等到这抹红色再次出现,我们又一次跟着辛德勒注视她的目光,随着污秽不堪的推尸车远去……这时的辛德勒和我们一样,被这唯一的彩色的消逝震撼了,他不仅怀着良不安、愤怒和无奈的情绪,而是确定下了拯救受害者的决心。在这两个关键场景及之间的多数场景,导演都是尽可能多地以辛德勒为“聚焦者”,使得他的心理转变清晰而悄然地在我们面前,态度的转变才得以顺理成章。这一转变在以显示辛德勒作为“不完美的英雄”的可能性。

其次,影片的最明显的叙述策略即是“对偶诗学”的使用:如真实历史与《圣经》(影片中辛德勒就曾被士兵谑为“摩西”)中暗指的东西的交织发展。这里的“对偶诗学”有几分巴赫金“复调理论”和西方文论中“镜像说”的意味。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葛斯向海伦表白一段。面对心爱的姑娘,他竟大改往日的暴戾猖狂,他冷漠深邃的眼神掺杂着难得的温柔,又显得很是窘迫……镜头不停地将镜头切换到辛德勒在宴会上的场面:他以高贵而绅士的姿态注视着妖娆多姿的歌女——阴暗的地下室里回响着优雅的歌声,葛斯深情地注视着颤抖的女仆,伸出无所适从的手,撩动她潮湿的头发……歌女妩媚地将手伸向(同一个角度)辛德勒,捧起他的头献上甜蜜的吻——葛斯猛然间醒悟,轻声咒骂一句“ bitch”,瞬间变回恐怖的面貌,残暴地将海伦掷倒在地……犹太区的小伙子和姑娘按传统的礼俗举行婚礼,军官舞会上的男女开始亲吻……在阴暗的地下室里,美好的爱情却演变成丧心病狂的残暴与触目惊心的鲜血。这些场景的精妙设计与穿插堪称完美。在叙述策略上,导演有意安排了很多辛德勒与葛斯的相似与对立。如辛德勒与葛斯都有“主人式”、“殖民者式”意味的俯视,导演正是用对偶的策略展示出好的与邪恶的在邪恶一面的范围内作为两种可能性的平行发展。尤为出彩的还有关于power的定义纠正:趁着酒醉,辛德勒隐射地指出葛斯拥有的只是justice(制裁——他用了个相对有“正义感”的词),而“Power is when we have every justification to kill and we don’t.Pardon is power.”酒醒后的葛斯似乎真的受到影响,一连饶恕了几个犹太人,他指着镜子说I pardon you.的刹那,我们仿佛觉得镜子中的人才是他本身,镜子前的是辛德勒的化身。

最后,关于大屠杀的电影大都运用普遍的悲剧作为背景,或通过个人证实的方式以一种柔弱的感情来表现人为灾难的恐怖。影片最感人处是片尾,当德国宣布投降,辛德勒在自己工厂里向工人们告别时的情景。"It says 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此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一句:"它说,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了整个世界。"这一句话是那些为辛德勒所庇护的所有犹太人的一句肺腑之言。他们以自己最神圣的经文中的一句来赞颂他,一个德国人,一个纳粹人。他们对他只有无尽的感激,没有丝毫的民族仇恨。他们知道他与别的纳粹党徒不一样。他有着仁慈的心,他有怜悯,有同情。在他散尽家财援救了1100多犹太人后,还在为自己未能再多救几个人而感到痛心。当他在大雪中远去时,他已被所有犹太人铭记于心。

这部成功的电影所带来的荣誉,不仅属于斯皮尔伯格一个人。也属于托马斯·肯尼利,是他写出如此优秀的小说;属于连恩·尼森、本·金斯利(饰犹太人会计伊扎克)、拉尔夫·费内斯(饰德国军官歌德)等等这些称职的演员们。尤其是尼森对辛德勒这个人物的塑造,虽然他没能夺得当年的奥斯卡奖,因为被“阿甘”夺走,但是他在这部电影里的精彩演出绝对有影帝的风范。

时至今日,依然历历在目的是那个身穿红衣的犹太小女孩,她是影片最鲜亮处,也成为观众心中的最灰暗处。

第五篇: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今日晚饭后看了一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这其实不是第一次看了,之前看的经常被打断,没能完整看下来,今晚一向持续看到了十点多。这部电影的确是经典之作,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

在纳粹残暴环境中犹太人仍坚持对生活的热情,“最糟的已经过去了”给予他们期望,使其拥有活下去的勇气,在犹太街区,人们聚在一齐说着话――“此刻我不用担心谁来抢我的生意了”、“我好一阵子没能好好想想了,此刻总算能够想点事情”、“从来没有比此刻更自由的了”,这些话看似平常,却是充满能量的,他们在影响周围,让环境变好,就是这些能量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苦难面前坚强地活了下来。

当看到辛德勒的犹太幸存者在辛德勒墓前放置石头表达感激与敬意时,我在想:“我过世后,我所期望的他人的评价又是如何的`呢”

每当看到犹太人遭受苦难,却仍坚持对生活的乐观,我的内心对我说“你此刻的日子是多么的幸福呀,生命短暂、脆弱,请像影片中的犹太人一样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不要被无谓的事情困扰,你能够活得更欢乐的!”

脑子一片浆糊,我感到还有很多想表达,却又无从说起,我想这是否就是一部好电影的动人之处。

第六篇: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这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具有巨大震撼力、深沉而令人痛苦的电影。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烛光。一根火柴点亮了蜡烛,犹太人在祷告,赞美诗结束后烛光慢慢熄灭,变成一缕青烟,然后四周变得黑暗。

特有的黑白色画面增加了影片的厚重感,也象征着犹太人的黑暗时代。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只有一个小女孩用红色,这个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之后女孩子又一次出现——她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我想正是这个小女孩触动了辛德勒,使他从最开始的一个趁机想发大财的商人,转变成一个有良知有人性的人。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强与弱、野蛮与良心的之间的冲击。

那些名单上的犹太人是幸运的,就像斯坦恩说的:“这份名单是生命,名单之外就是深渊。”。但,有更多的犹太人惨遭屠杀,这是那个时代的杯具。历史是苍白的,没有人能够篡改它黑色基调——沉重而哀伤。但是,此刻却仍然有很多人生活在炮火之下。

在中东的土地上,孩子们十几岁便放下课本,拿起路边的石块练习着打倒敌人。很难想象在贫民区的矮墙、砖块中他们的童年是多么的悲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欧洲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中东地区的人口图却是个标准的正三角形——青年人口比例大大高于老年人口比例。他们的平均年龄甚至不到30岁!

这正是连年不断的战争造成的!新闻里常听到:“以色列对加沙实施新一轮空袭,造成巴勒斯坦6人死亡12人受伤”等等的战报,我们都早已习以为常。当这些人的生命化为一个个数字的时候,没有人哀伤。他们是战争的牺牲品,是战争的受害者。但是然后呢?没有然后了!有的只是报复,又是死伤!

记得政治书里有句话:当今世界的局势是大多数地区和平,少数地区战争。

这是一句令人可悲的话语,透露着整个世界的无奈。人性在那里早已被泯灭,拥有的只是对生命的渴望。

推荐专题: 看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初中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