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 详情页

开学第一课看完后的观后感(范文5篇)

2024-01-28 00:18:54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开学第一课看完后的观后感(范文5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开学第一课看完后的观后感(范文5篇)》。

第一篇: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九月是收获的季节,遍地都是金黄的颜色,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如约而至。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每当我读到这句铁骨铮铮的诗句,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人的形象,他就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奔走求索、艰苦奋斗的李大钊同志。他把共产主义事业作为目标,奋斗着、战斗着。有一次,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这副对联,恰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大钊生前每月收入仅有200多块大洋,但他却把其中的大部分投入到革命事业中。李大钊同志英勇牺牲后,他只给家里留下了一块大洋。他的孙子李宏塔说,他的祖父留给他们最珍贵的是精神财富。李大钊同志的英雄事迹犹如一本鲜活的教科书,为子孙后辈树立起榜样;他的清正廉洁、以身作则的优良家风正滋润着李氏家族一代又一代人,同时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通过这堂课,我更感觉到肩上的任务重大。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一定要成为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少年。我们要有李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我们要有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我们要有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相信我们最终会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一起加油吧。

第二篇:《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每年的《开学第一课》都大有不同,每年都会给芊芊学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今年的主题是创造向未来。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也是有很多人助威,节目组邀请了双商兼备的偶像王源、功夫巨星成龙、纪实摄影家解海龙

创造一词大家一定不陌生,不管什么技术都是从创造来源。没有创新,我们无法飞上天空;没有创新,我们的'飞机飞不到远的地方。如今的社会竞争激烈,所以每个青少年都应该有上进的精神。

而这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可能就是成龙大哥了吧。他今年64岁,可仍然存着那颗认真、热爱工作的心去外地拍戏,因此,无法来到现场。如今社会科技如此发达,竟然可以隔空聊天,成龙说他是跑龙套演死尸才开始发展的,后来又被观众吐槽,知道自己导演的那部戏后爆红。然而,他从头到脚没有一处没受过伤,鼻子断过3次,牙齿裂过,胸骨裂过,所以每个人的光辉成就后总有一段奋斗的经历。

国家的未来在于科技,科技的进步在于创新,创新的基础是每一个人。少年强,则国强。将来,我们要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第三篇:《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2023开学第一课》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通过文化传承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的考古新发现,带领观众回溯历史,感受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延续。这个节目选取了三个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国家版本馆、《儒藏》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以全面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生生不息的盛景。

《儒藏》工程的首席专家王博教授为我们讲述了世代流传的典籍背后的守护故事。他回顾了《儒藏》编纂人汤一介先生皓首穷经汇聚《儒藏》的`过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薪火相传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这一部分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以及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当代人的重要意义。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副主编金晓明带领我们“画中游”,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观赏历代绘画作品,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风格。这一部分让我对中国绘画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艺术的力量有了更深的感悟。

考古学家高星通过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向我们讲述了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他的讲解引导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通过这一部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整个节目让我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也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我相信,只有通过对自己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们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真正的强国实力。作为一名学生,我更加明白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我要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2023开学第一课》,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是中华文明的一份子,我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同时,我也明白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只有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文化,才能在国际交往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价值。我将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为中华文明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在看完了《开学第一课》后,心情久久难以恢复平静。

回想起的首先是第一位出场的电影大咖――成龙。成龙完全没有明星的架子,对同学们很亲切,用“同学们”来称呼大家。他说:“我小时候想长大了当英雄,可大人们对我都冷嘲热讽,认为英雄可不是一般人能当得了的。几年后父母把我送进了影剧院当演员,不管他如何出力,每次票房几乎为零。”成龙并没有放弃,经过努力,他的`《红番剧》让他一夜成名。但天公从来不作美,在拍摄几部电影时,他的头破了,他根本不在乎,打个绷带,化上妆继续表演。手折了就忍着疼痛掰掰正继续拍摄……

难以想象年轻时的成龙竟然受过这么多的苦。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遇事时要坚持。不久成龙大哥在电影届出了名成了“英雄”。

说到坚持,我又想到另一个人,他是一名摄影师。小时候参加海军,当时有个战友带回来一个照相机,他觉得稀奇,解放后当了一名摄影师抓拍每一个细节。他突然有个想法――他想帮助贫困的学校,通过自己的镜头让这些学校得到社会的关注。从此,他披襟斩棘,不顾被蚊虫叮咬,不顾一身褴褛的衣衫,不顾山路崎岖,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记录了一百多个学校。由于他的坚持,这些学校得到了社会的帮助。

有坚强的信念,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

第五篇:《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9月1日晚8点,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2023年《开学第一课》如约而至。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聚焦传统文化、文明探源、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采取多地、多主题实景课堂全新模式,带领学生走入田间地头、国家公园、文化地标。

大田是什么?无人插秧机是怎么作业的?农田里的生态循环是怎么样的?看完今年的开学第一课的实景课堂的新农人故事就知道!他们用实际行动鼓舞广大青少年博学笃行,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今年在节目中有两名江苏人熟悉的身影,他们是82岁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农技专家赵亚夫和80后返乡创业“新农人”魏巧。

魏巧是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姚桥镇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7年,身为土壤学硕士的魏巧和农学博士的丈夫,分别辞去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工作,来到家乡2万多亩的农田上,成为国内最早的一批数字化农田种植的探索者。6年过去,他们探索出一条数字化引领的现代农业管理模式。

正是受到赵亚夫的影响,在父亲的劝说下,魏巧选择回乡成为“新农人”。

赵亚夫先生64年扎根农村一线,2001年退休后,赵亚夫带领戴庄村创新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把一个贫困村建设成为殷实的全国文明村。30多年来,他带领的亚夫团队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50多万亩,帮助农民增收近300亿元。

不收一分钱,帮你富起来,这谁敢信?但是64年扎根农村一线的赵亚夫就是这么做的。农民不相信他的'话,他就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退休后,他带领戴庄村探索出生物多样性农业的发展道路,让人类和大自然因为生态农业成为生命共同体。

“魏巧是80后,我也是‘80后’,我82周岁,还有我们的小朋友。将来我们的小朋友都是冲刺实现现代化的主力军,只要我们能够肯吃苦、肯坚持,我们就一定能够把我们的农业搞好,早早地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赵亚夫说。

赵亚夫先生还介绍,现在正和农民一起探索一条新的绿色发展之路――生物多样性农业。最后,还勉励同学“只要肯吃苦、肯坚持,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农业搞好,早早地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是啊,耕读教育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观看完节目,我深切感受到了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重要使命,体会到了科技农田的力量,懂得了珍惜粮食、尊重劳动者。

推荐专题: 开学第一课看完后的观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