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朗读者痛的观后感350字(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朗读者痛的观后感350字(范文五篇)》。
这次品综课,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节目《朗读者》。这是董卿阿姨自己花多年时间制作的节目。
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这次我遇见了朗读的魅力。
不管是创业人、无国界医生、世界小姐还是话剧演员、相恋二十多年的夫妻,他们都爱朗读,都是朗读者。他们从不同角度,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濮存昕朗读是因为他心怀感恩,感恩改变他命运的荣大夫。他读文章的时候,双手捧着书,来回有韵律地走着。当读到高潮部分时,他一只手挥起来,好像表达自己对荣大夫说不尽地感恩。《宗月大师》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感恩宗月大师给他学费,而我感恩的人是小婵老师,是她教会我朗读,并与我一起坚持已有30多天。
柳传志朗读是因为他庆幸自己儿子终于成家,四十多岁终于找到配偶。
蒋励朗读是因为她很同情刚出生的婴儿,希望阿富汗不再被攻击,希望孩子都好好地活着。
周小林朗读是因为他深爱他的妻子,希望给妻子最好的一切,种出最美丽的花。
这几周我也坚持朗读课文,不知不觉也渐渐成为了朗读者。我会沉浸在朗读的喜怒哀乐中,享受朗读带给我的体验。看了《朗读者》后,我才明白这就是朗读的魅力,遇见朗读,遇见魅力。
《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节目中第一个“人”是可见的朗读嘉宾,针对不同的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董卿说:“《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从见面会现场播放的节目片段看,《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了统一。
《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翻译家许渊冲的徒弟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传志写给儿子婚礼讲话的个人感受。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朗读者》在CCTV-1黄金档首播,一档纯文化节目,受到意料之外的全民关注。节目首播后,各方好评不断,豆瓣评分高达9.5,微博榜单持续上榜三小时,张梓琳、许渊冲等嘉宾纷纷登上微博热搜,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书也上了当当的热搜,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朗读者》是董卿作为制作人的首秀。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仿佛是董卿走下春晚舞台的一个转身,让观众领受到了她规矩之外的别样风采,温婉庄重包裹的是一股强烈的个性,一瞬间鲜活起来。这也同样是《朗读者》带给观众的感受,无论是企业家、世界小姐、大明星、大学者、医生和普通人,他们虽各有身份之别、建树之差,但都有着同样浓度的性情之真。 一对平凡的夫妇上台念情诗,丈夫为妻子的愿望种下满谷鲜花,更让人击节赞叹的是丈夫遇到妻子后的所有荒唐举动。
妻子说,如果当年我有一万个结婚对象可以选择,他也只排在一万名之外,却被丈夫先通知了所有亲朋好友结婚的'消息,收了礼金后再求婚的破釜沉舟之势反攻,妻子说更打动人的是那一往无前的勇气。从此一生,丈夫偕着妻子,以开阔的胸襟践行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古谚。
7月21日晚,我又一次观看了董卿主持的《朗读者》第二季节目,这一期主题词是“痛”,请来的嘉宾有“鬼才导演”宁浩,有新东方集团创始人俞敏洪,有芭蕾舞蹈演员谭元元,有女童保护组织的发起人孙雪梅,更有九十岁高龄的翻译家王智量老人。他们丰富的阅历、感人的人生故事深深感染着我,他们对事业艺术的执著、强大的耐挫力、崇高的人格魅力更折服了我。
1、扛过了,痛便是痛快
宁浩,是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第四位迈入亿元俱乐部的内地导演,也因此被誉为新生代的“鬼才导演”。
宁浩酷爱画画,报考大学时才发现自己色弱,不得不放弃当画家的梦想。他曾一度陷入迷茫,不过后来阴差阳错地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成人学院研读影视制作专业,开启了他的导演之路。前期的拍摄困难重重,拍摄《青草地》的时候,面对投资方突然撤资、拍摄的环境太过恶劣、部分剧组成员退却等挫折,宁浩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坚持下来。据他回忆,在拍摄中还经历了蒙古包因烧牛粪着火、演员在赶往拍摄地时接连几天都翻车等状况,这些“痛苦”的拍摄经历,让他悟出了作为导演该具备的素质,也对他今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就是宁导,扛过了,痛便是痛快!这次节目,他朗读的是诗人奥雷阿的《生命的邀请函》选段,这一小段的朗读,真正诠释了他对“痛”的理解,同时也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直面生活各种苦痛,让它成为一种习惯,让它使你更强大!
2、摆脱恐惧,由自卑到自信
俞敏洪老师成功企业家,他创造了中国教育培训机构的一个奇迹,改变了很多孩子的命运。如今自信、从容的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却饱受着“恐惧”之痛。为了摆脱贫穷,为了感恩大雷雨夜“浑身泥人”的母亲,在高考复习班,他每天总是早上6点起床学习,晚上12点也拿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直到考上北大。进入北大校园,他有一段时间非常地自卑,拿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农村小土鳖进了龙宫的感觉”,他在意游泳课上老师说他的“狗刨式”姿势,在意舍友的“一个白眼”,所以他拼命让自己优秀,由于过于拼命,大三的时候就住进医院。这场大病让他悟出了生活的意义:跟别人比没有意义,进步是自己的事。也是自那时起,他逐渐建立了信心,摆脱了落后的恐惧,从成长到成熟成名。
聆听着俞老师坎坷而又催人奋进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俞老师一生不平凡,面对挫折,他始终能勇敢地面对,坦然地接受。他的故事深深感动着我,也深深激励着我:勇敢生活,自信永远。
3、做苦行僧,用美丽舞出生命之美
谭元元是旧金山芭蕾舞团最年轻的主要演员,也是唯一的华人以及参加捷克布拉格世界明星汇演的第一位亚洲人。2004年,她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被称为“亚洲英雄”,并荣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8年4月9日,她荣获旧金山市长艺术奖,而这一天也被命名为旧金山市的“谭元元日”。
谭元元的童年,都是在练功房里度过,她说她的童年满是汗水,泪水,还有血水。节目中,她还坦言,当年刚入团不到三个月的她,因为首席演员受伤而获得了一个宝贵的演出机会,但前提是她必须用一个晚上学会一段长达30分钟的高难度舞蹈。那是一段她从未接触过的舞,看完舞蹈录像带后她甚至怀疑自己,“我整个人是懵的,节奏那么难,一个晚上学得下来吗?”最终一夜无眠的练习没有白费,第二天她成功救场。其实临上台前,谭元元还看到同团的另一位演员穿着另外一部剧的演出服等在一边――一旦她压力过大不能完成这次挑战,立刻换成备选舞剧,她就将与此次机会擦肩而过。而在此后23年的首席生涯中,这种压力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她。
谭元元称自己如同一个苦行僧,在美丽和痛苦之间艰难前行,将自己奉献给了“芭蕾”这个唯一的信仰。她用对芭蕾舞的热爱,战胜了所有必须面对的“痛”,她以最美的姿态笑对生活,以最优雅的姿态舞出生命之美,我们应为她点赞!
这期《朗读者》邀请的嘉宾还有著名翻译家王智量老人和女童保护公益组织的发起人孙雪梅以及它的志愿者。王智量是一位年过90的耋耄老人,他不仅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脸上更是洋溢着孩子般纯真的笑容。即便谈起以往的苦难生活,也满是幸福的语调。我们不得不感叹:“从来没见过文艺工作者,能在回忆那个时代那段凄苦时光时那么开心,能将苦难转化成快乐,老先生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再说孙雪梅一行人,他们为保护女童公益事业,做出了很多努力,他们有着天使般的爱心――纯洁、美好、正直、真诚,我们也应在别人危难之秋,伸出了援助之手。
《朗读者》节目给世人传递着无尽的正能量,回头想想我们自己:我们都做过什么?天上不会掉馅饼,人生每一步都得靠自己一步步踏实地走出来。想想名人,看看自己,不要为自己寻找任何做不好的理由,不要给自己太多退路。多一些感激,少一些抱怨。用真诚和善良尽可能地帮助别人,用坚持和奋进尽可能开辟一条成功之路!
《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节目中第一个“人”是可见的朗读嘉宾,针对不同的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董卿说:“《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从见面会现场播放的节目片段看,《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了统一。
《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翻译家许渊冲的徒弟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传志写给儿子婚礼讲话的个人感受。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推荐专题: 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1500字 朗读者痛的观后感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