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帝也疯狂的观后感(范文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上帝也疯狂的观后感(范文6篇)》。
前段时间看了这不朋友推荐的喜剧片,确实给我低落的心情带来些许安慰!我当时一看这片就感觉应该是80年代的片子。影片讲述了非洲卡拉哈里地区的土著人的生活,由于他们远离所谓“文明人”的生活,所以他们被看来是与世隔绝的。他们自己也以为世界就他们看到的那么大,他们都充满童真,他们的生活环境中没有欺骗,没有纷争和吵闹,他们的生活就像天堂一样。在他们心中,他们每天都在相信上帝在保佑着他们……他们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再加上几个误闯入这种生活的文明人的结合,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且有充满幽默的故事。特别是影片中那些动物的动作表演是我们捧腹不已,那只臭貂的不依不饶,那个土狼的紧追不放,那只猴子的.坏,都无不写出了这个优美自然环境中人与动物的和谐。同时片中三个土著黑人的令人发笑的表演让我们感觉既真实又纯朴。一个父亲寻找两个孩子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最单纯的父爱。
影片第二部中突然掉下的一只来自文明世界的瓶子,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自私和占有欲。这个被他们部族认为不祥之兆的上帝丢弃的瓶子带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喻世出人们有了第一不愿与人分享的念头,有了内心的嫉妒和仇恨,这就一切的不和谐,一切丑恶产生的根源。在古代就提出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经典辟论;当今社会,我们倡导合作与和谐,提倡分享。都是在思想上引导大家少私欲,多奉献,这样社会才能发展,人类才能进步。其实当凯(主人公一)在去世界的尽头丢这只瓶子的时候,丢到也是人内心的贪婪。这部经让我想起了《指环王》,也是人性的贪婪带给了人类的是伤害和毁灭。可是现今社会有多少人在去捡一只又一只瓶子,为了瓶子也越走越远……
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有此三乐,你的生活将充满快乐!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信仰,无论是我们中国的佛,还是西方的天主教或者基督教,甚至是邪教,他们信奉自己所追求的信仰,并对他们信仰当中的神特别地敬重。我们中国就为了信奉菩萨而建立了许多寺庙,每逢传统佳节,必供奉菩萨。我们是这样,野人也是这样,他们也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上帝,不过他们可没有什么信奉菩萨的礼节,他们对现代都市的一切都不懂,甚至连打雷他们都以为是上帝在打嗝。这些人很会利用大自然的环境,所有的一切都认为是上帝赋予的。他们靠打猎为生,他们没有钱,没有城市里那些复杂的法律法规,很淳朴,他们过着平静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一个可乐瓶从空中掉下,他们从未见过这东西,这东西无比坚固,但是只有一个。渐渐地,他们开始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情感,他们开始不愿与人分享,甚至因此导致有好几个族人受伤,这些野人认为这是不祥之物,于是想把这个东西丢掉。另一边,城市的人们每天为自己所建立的复杂的生活而不断奔波,有一天,有两位从城市来的小姐和先生去了野人生活的地方,一路上意外连连,惹人发笑。城市的反动派杀害了几个重要议员,并挟持了很多孩子与大人。最后,野人西里和另外两个人一起打败了反动派,并解救了被挟持的大人与小孩。
这部电影搞笑而富有哲理,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复杂城市和淳朴野人的对比,人类自己创造出一个复杂的世界,用自己创造的条条框框来约束自己,逼迫自己在自己创造出的复杂生活生存。这都是因为人类自己的约束力不够强,所以才需要各种法律和法规来约束。城市里的人总是说自己多有文化,是啊,城市里的人很有文化,但是,他们却丢失了最原始的淳朴和对对方的尊重。
上帝疯狂了,让淳朴的野人和复杂的城里人碰到一起;上帝疯狂了,让野人学会了开车;上帝疯狂了,让人类互相残杀……是的,上帝疯狂了,于是人们陪他一起疯狂。想跟着上帝一起疯狂吗?请关注电影《上帝也疯狂》!
事先声明,这篇观后感是基于“设计美学”课的一份学科作业,所以一下所有围绕这部电影的探讨将只从设计美学这个角度出发。虽然,这部给我带来的启示绝不仅仅设计美学上的。并且,造成电影中种种的笑点,绝不仅仅是设计美学一方面的“贡献”,如果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它身上,未免以偏概全了。当然,作为现代文明的一部分,设计美学绝对是脱不了干系的。
在我们说明设计美学的诞生和定位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设计美学一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你甚至可以说它是近现代的;在远古社会或是说像电影里的布希族那样的原始部落里,是绝对不会有什么设计美学的。刚才已经提到了,设计美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产品与人,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形式,客观与主关的学科。它的产生与工业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既与人的技术革新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在当时人们需要解决技术与艺术如何结合的问题。“所谓设计美学,就已蕴含在艺术介入技术的过程之中了。”随后,“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产品的极大丰富,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革命”。而“生活质量的核心可以说是审美”。所以说设计美学的诞生是人社会发展,技术革命,生活质量改善后的必然需求。
设计美学的诞生可以说是为了解决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他们既基于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又引领着人们的审美方向。但是从哲学的层面去思考,何为美,又或是说什么样的东西才算是真正美的?是让人看了之后能够产生愉悦的东西?而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对于美的认知,是更多的出于本能的感受,还是我们的思维已经被某种理论所模式化。既我们在看到某种客观事物时,产生的愉悦感是自然而然的本能,还是某种已经被训练出来的条件反射?而我们又如何确定这个模式一定是正确的。亦或是说,人类走进自己建立的迷宫,并沉浸在其中不知自己已迷失了方向,不能自拔也不想自拔?不过,如果有个神,哦不,当然也可以是人站在这个迷宫的上空往下看,那展现在他眼前一定是很可笑的景象。而在电影里这个人就是“凯”!
由于一个被“众神”丢弃的玻璃瓶突然降临在“凯”的村落里,给村子带了全所未有的“灾难”,于是“凯”踏上了“还瓶”的旅程。整部电影在两种不同的视角间切换,布希族人“凯”和“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这也是两种不同的思维的碰撞,人类最质朴的本能感受与接受过设计美学“良好熏陶”的现代人类审美观。在两方的眼中,对方都是丑陋的,不可理解且可笑的。正如电影中“凯”描述我们眼中的金发大美人是世界上最丑的“神”一样。但是双方又是有共同点的,他们都向往着美好和谐的生活。不同的是,布希族认为他们已经处在这种美好生活之中并安于这种现状;而另一边则认为他们比原始人生活的更好,当然现在还不是最好,他们还在通往未来“最好”的道路上“艰苦奋斗”着。为什么“他们”会觉得自己过得比原始人好,比原始人美?因为“他们”有“漂亮的衣服”,原始人没有;因为“他们”有“可以随身携带的水瓶”,原始人没有;“他们”有“可以代步的汽车”,原始人没有;“他们”有“可以维持秩序的法律规定”,原始人没有……但是,这些东西真的是必要的吗?它们真的是美的吗?拥有这些东西我们还在通往“美好幸福”的道路上,而“什么”都没有的布希族却(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达到“美好幸福”了。反而是我们的一个用来通往“美好幸福”的工具――玻璃品,打乱了布希族的“美好幸福”。这些东西,到底是给我们带来“美好幸福”,还是带来更多麻烦?正如,电影一开场说的那样,人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学会了不断改造身边的环境,但是有趣的是,不断被改造的环境反而越来越复杂,以致人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着的复杂环境……想想电影里那位倒霉的生物学家的破车吧。它是如此复杂与脆弱,以至于连它的主人都很难HOLD住它。这样的工业产品真的是“美好的”吗?
那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美好的”呢?也许Iphone5的广告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刚开始看这部广告的时候,我真想上去揍那帮家伙。我见过扯淡,没见过这么厚脸皮扯淡的……但是全看完后,我意识到,苹果公司是希望他们的Iphone5不仅仅是个产品,更希望它能成为一种理论和思想。一种引领世界设计的的思想。我的一位老师说过,Iphone5提出的是交互设计的极致。也许美好的产品就应该是这样,它不是突兀出现或是强加给你的,它是如此自然而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融为一体;它是如此和谐,以至于你都发现不了它。但是当你需要它的时候,它会自然而然的出现在你身边,帮你解决任何问题,不需要的时候它又会回到环境中去。正如布希族身边的那些树木,动物,水,天空……拥有和运用这些,布希族就可以一直“幸福”的生活下去。
最后让我们回味一下电影的题目《上帝也疯狂》。在布希族人眼里,我们就是神;而相对于“我们”,布希族所处的位置就是“神的视角”。再次借用一下那个经典句式,到底是布希族疯了,还是“我们”疯了;到底是“神”疯了,还是“人”疯了?恩,没错,也许现在“神”正坐在我们头顶上,吃着爆米花,看我们笑话呢。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帝也疯狂》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事先声明,这篇观后感是基于“设计美学”课的一份学科作业,所以一下所有围绕这部电影的探讨将只从设计美学这个角度出发。虽然,这部给我带来的启示绝不仅仅设计美学上的。并且,造成电影中种种的笑点,绝不仅仅是设计美学一方面的“贡献”,如果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它身上,未免以偏概全了。当然,作为现代文明的一部分,设计美学绝对是脱不了干系的。
在我们说明设计美学的诞生和定位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设计美学一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你甚至可以说它是近现代的;在远古社会或是说像电影里的布希族那样的原始部落里,是绝对不会有什么设计美学的。刚才已经提到了,设计美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产品与人,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形式,客观与主关的学科。它的产生与工业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既与人的技术革新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在当时人们需要解决技术与艺术如何结合的问题。“所谓设计美学,就已蕴含在艺术介入技术的过程之中了。”随后,“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产品的极大丰富,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革命”。而“生活质量的核心可以说是审美”。所以说设计美学的诞生是人社会发展,技术革命,生活质量改善后的必然需求。
设计美学的诞生可以说是为了解决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他们既基于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又引领着人们的审美方向。但是从哲学的层面去思考,何为美,又或是说什么样的东西才算是真正美的?是让人看了之后能够产生愉悦的东西?而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对于美的认知,是更多的出于本能的感受,还是我们的思维已经被某种理论所模式化。既我们在看到某种客观事物时,产生的愉悦感是自然而然的本能,还是某种已经被训练出来的条件反射?而我们又如何确定这个模式一定是正确的。亦或是说,人类走进自己建立的迷宫,并沉浸在其中不知自己已迷失了方向,不能自拔也不想自拔?不过,如果有个神,哦不,当然也可以是人站在这个迷宫的上空往下看,那展现在他眼前一定是很可笑的景象。而在电影里这个人就是“凯”!
由于一个被“众神”丢弃的玻璃瓶突然降临在“凯”的村落里,给村子带了全所未有的“灾难”,于是“凯”踏上了“还瓶”的旅程。整部电影在两种不同的视角间切换,布希族人“凯”和“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这也是两种不同的思维的碰撞,人类最质朴的本能感受与接受过设计美学“良好熏陶”的现代人类审美观。在两方的眼中,对方都是丑陋的,不可理解且可笑的。正如电影中“凯”描述我们眼中的金发大美人是世界上最丑的“神”一样。但是双方又是有共同点的,他们都向往着美好和谐的生活。不同的是,布希族认为他们已经处在这种美好生活之中并安于这种现状;而另一边则认为他们比原始人生活的更好,当然现在还不是最好,他们还在通往未来“最好”的`道路上“艰苦奋斗”着。为什么“他们”会觉得自己过得比原始人好,比原始人美?因为“他们”有“漂亮的衣服”,原始人没有;因为“他们”有“可以随身携带的水瓶”,原始人没有;“他们”有“可以代步的汽车”,原始人没有;“他们”有“可以维持秩序的法律规定”,原始人没有……但是,这些东西真的是必要的吗?!它们真的是美的吗?!拥有这些东西我们还在通往“美好幸福”的道路上,而“什么”都没有的布希族却(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达到“美好幸福”了。反而是我们的一个用来通往“美好幸福”的工具――玻璃品,打乱了布希族的“美好幸福”。这些东西,到底是给我们带来“美好幸福”,还是带来更多麻烦?正如,电影一开场说的那样,人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学会了不断改造身边的环境,但是有趣的是,不断被改造的环境反而越来越复杂,以致人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着的复杂环境……想想电影里那位倒霉的生物学家的破车吧。它是如此复杂与脆弱,以至于连它的主人都很难HOLD住它。这样的工业产品真的是“美好的”吗?
那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美好的”呢?也许Iphone5的广告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刚开始看这部广告的时候,我真想上去揍那帮家伙。我见过扯淡,没见过这么厚脸皮扯淡的……但是全看完后,我意识到,苹果公司是希望他们的Iphone5不仅仅是个产品,更希望它能成为一种理论和思想。一种引领世界设计的的思想。我的一位老师说过,Iphone5提出的是交互设计的极致。也许美好的产品就应该是这样,它不是突兀出现或是强加给你的,它是如此自然而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融为一体;它是如此和谐,以至于你都发现不了它。但是当你需要它的时候,它会自然而然的出现在你身边,帮你解决任何问题,不需要的时候它又会回到环境中去。正如布希族身边的那些树木,动物,水,天空……拥有和运用这些,布希族就可以一直“幸福”的生活下去。
最后让我们回味一下电影的题目《上帝也疯狂》。在布希族人眼里,我们就是神;而相对于“我们”,布希族所处的位置就是“神的视角”。再次借用一下那个经典句式,到底是布希族疯了,还是“我们”疯了;到底是“神”疯了,还是“人”疯了?恩,没错,也许现在“神”正坐在我们头顶上,吃着爆米花,看我们笑话呢。
看完《上帝也疯狂》这部电影,我在大笑之余也感触颇深,我想影片通过布希族人的生活方式与城市文明人的生活方式的对比,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状况的深思。我认为影片传达了多个意蕴,城市现代文明带来了我们所认为的高质量的生活方式,然而我们每天都在为了生存与生活奔波,可能在社会繁芜丛杂的丛林中适应了社会上的种。种人情世故,不得不卷入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正如近日大火的《甄缳传》,以及《杜拉拉升职记》,无不反映了现代人生活的艰难,现代人之间缺乏的安全感。可能我们都没有生活在原始丛林中布希族人那么的快乐与幸福,他们虽然似乎没有什么工业文明,他们有自己的文化与语言,有自己的家园,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而他们没有私欲,也就没有忧愁。与此相比,我们自以为聪明的人类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文明,也许我们也是不断地制造规则,而又不得不不断去适应我们自己创造的规则。拥有无数现代工具的同时,我们也多了生活的压力与人际交往的负担,现代人的生活未必就有那些原始文明的人类幸福,两百年来的近代化造成的不可挽救的环境污染,人们不断地犯错,又不断地试图用科技,用移民火星来补救自己的过错,用把高污染型企业移到更不发达的地区去的方式减轻环境污染对自身的危害。这些无不是根源于财产的私有,人类的自私性。而片中由瓶子引发的一系列不安定事故也是这点的体现。
影片用了对比的方式,南非地区的叛乱与战争和布希族人以及土著人的祥和安宁做对比,表现了对现代文明的反思。战争破坏人民的生活。而片中也表现了宗教与信仰力量的强大,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安详。
片中的两个人物,男的生物学家和女的职业记者兼小学教师,都是人性淳朴的代表,生物学家虽不善言辞,却聪明勇敢,是美好的人的代表,女教师美丽勇敢善良,保护学生,这些都表现了现代社会中美的人性与社会道德。而主角凯则是原始淳朴人性的代表,他对人类现代社会不解,他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解方式。影片用一个原始人的视角表现出了现代社会的种。种荒谬与混乱。虽搞笑却能发人深思,这也是这部美国电影值得欣赏与学习的地方。
在我们说明设计美学的诞生和定位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设计美学一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你甚至可以说它是近现代的;在远古社会或是说像电影里的布希族那样的原始部落里,是绝对不会有什么设计美学的。刚才已经提到了,设计美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产品与人,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形式,客观与主关的学科。它的产生与工业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既与人的技术革新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在当时人们需要解决技术与艺术如何结合的问题。“所谓设计美学,就已蕴含在艺术介入技术的过程之中了。”随后,“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产品的极大丰富,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革命”。而“生活质量的核心可以说是审美”。所以说设计美学的诞生是人社会发展,技术革命,生活质量改善后的必然需求。
设计美学的诞生可以说是为了解决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他们既基于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又引领着人们的审美方向。但是从哲学的层面去思考,何为美,又或是说什么样的东西才算是真正美的?是让人看了之后能够产生愉悦的东西?而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对于美的认知,是更多的出于本能的感受,还是我们的思维已经被某种理论所模式化。既我们在看到某种客观事物时,产生的愉悦感是自然而然的本能,还是某种已经被训练出来的条件反射?而我们又如何确定这个模式一定是正确的。亦或是说,人类走进自己建立的迷宫,并沉浸在其中不知自己已迷失了方向,不能自拔也不想自拔?不过,如果有个神,哦不,当然也可以是人站在这个迷宫的上空往下看,那展现在他眼前一定是很可笑的景象。而在电影里这个人就是“凯”!
由于一个被“众神”丢弃的玻璃瓶突然降临在“凯”的村落里,给村子带了全所未有的“灾难”,于是“凯”踏上了“还瓶”的旅程。整部电影在两种不同的视角间切换,布希族人“凯”和“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这也是两种不同的思维的碰撞,人类最质朴的本能感受与接受过设计美学“良好熏陶”的现代人类审美观。在两方的眼中,对方都是丑陋的,不可理解且可笑的。正如电影中“凯”描述我们眼中的金发大美人是世界上最丑的“神”一样。但是双方又是有共同点的,他们都向往着美好和谐的生活。不同的是,布希族认为他们已经处在这种美好生活之中并安于这种现状;而另一边则认为他们比原始人生活的更好,当然现在还不是最好,他们还在通往未来“最好”的道路上“艰苦奋斗”着。为什么“他们”会觉得自己过得比原始人好,比原始人美?因为“他们”有“漂亮的衣服”,原始人没有;因为“他们”有“可以随身携带的水瓶”,原始人没有;“他们”有“可以代步的汽车”,原始人没有;“他们”有“可以维持秩序的法律规定”,原始人没有……但是,这些东西真的是必要的吗?!它们真的是美的吗?!拥有这些东西我们还在通往“美好幸福”的道路上,而“什么”都没有的布希族却(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达到“美好幸福”了。反而是我们的一个用来通往“美好幸福”的工具——玻璃品,打乱了布希族的“美好幸福”。这些东西,到底是给我们带来“美好幸福”,还是带来更多麻烦?正如,电影一开场说的那样,人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学会了不断改造身边的环境,但是有趣的是,不断被改造的环境反而越来越复杂,以致人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着的复杂环境……想想电影里那位倒霉的生物学家的破车吧。它是如此复杂与脆弱,以至于连它的主人都很难HOLD住它。这样的工业产品真的是“美好的”吗?
那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美好的”呢?也许Iphone5的广告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刚开始看这部广告的时候,我真想上去揍那帮家伙。我见过扯淡,没见过这么厚脸皮扯淡的……但是全看完后,我意识到,苹果公司是希望他们的Iphone5不仅仅是个产品,更希望它能成为一种理论和思想。一种引领世界设计的的思想。我的一位老师说过,Iphone5提出的是交互设计的极致。也许美好的产品就应该是这样,它不是突兀出现或是强加给你的,它是如此自然而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融为一体;它是如此和谐,以至于你都发现不了它。但是当你需要它的时候,它会自然而然的出现在你身边,帮你解决任何问题,不需要的时候它又会回到环境中去。正如布希族身边的那些树木,动物,水,天空……拥有和运用这些,布希族就可以一直“幸福”的生活下去。
最后让我们回味一下电影的题目《上帝也疯狂》。在布希族人眼里,我们就是神;而相对于“我们”,布希族所处的位置就是“神的视角”。再次借用一下那个经典句式,到底是布希族疯了,还是“我们”疯了;到底是“神”疯了,还是“人”疯了?恩,没错,也许现在“神”正坐在我们头顶上,吃着爆米花,看我们笑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