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 详情页

游西柏坡纪念馆观后感

2023-06-19 20:09:32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游西柏坡纪念馆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游西柏坡纪念馆观后感》。

第一篇:西柏坡观后感

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县西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50多年前,一代伟人他和他的战友们在那里纵横捭阖,运筹帷幄,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她是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这是一片红色的秀丽的让人深深眷恋的热士,是和井冈山、遵义、瑞金延安齐名的五大革命历史纪念地之一,它的名字是早己连同一个伟大的政党,一个强盛不衰的共和国,震彻寰宇。

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是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西柏坡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正是西柏坡见证了中国革命最重要的一个转折时期,也正是在西柏坡产生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他和中共中央曾在那里领导了席卷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好处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精髓的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博大精神,内涵丰富。西柏坡精神体现的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历史必然;包涵着的是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与勇于创新的精神;展现着是实事求是和努力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西柏坡精神产生在一个特殊的革命时期,是被实践证明过的真理,因此她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在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宣传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将永葆青春的西柏坡精神的宝贵结晶付诸于现实工作中去,有助于我党在新形势下更好的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完成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经受作为执政党所面临的各种考验和挑战,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尽管党中央驻守于西柏坡的时间不长,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落户在那里前后不到两年,他转战于此也只有短暂的10个月。我们在那里看到的,也只是一些泥砖垒砌的平房,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什,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人在这个偏僻的农村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迹。更可贵的,是人们在那里还能够从留存的文字和资料中听到一些巨人以前发出过的声音,就像先辈们谆谆的历史叮咛,始终萦绕于耳,久久难以磨灭。

今日西柏坡,己经变得相当秀丽,那么在今后将会如何呢我想,不容置疑,这颗全国人民的掌上明珠,必须会更加璀琛绚艳,更加光华四射,而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必将以更加昂扬的步伐飞跃前进,以更加光辉的成就,瞩目于世界,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我们离开了西柏坡,坐在飞驰于现代化高速公路的大客车上,民建的朋友们陷入了沉思。西柏坡的叮咛,哺育了千千万万具有钢筋铁骨的战士,至今还昂首挺胸地在神州大地战斗着;历史和现实也无情地告诉我们,那些视西柏坡的嘱托为“耳旁风”而背叛事业的匆?夜客们,已经或将被永久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5蔽颐谴┰嚼史的时空,回顾共和?走过的不平坦道路时,深深地感到,无论是过去、此刻还是未来,“两个务必”,永久是中国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的保证。

第二篇:西柏坡观后感

我不止一次去过西柏坡,因为我就居住在石家庄。近日又到西柏坡参观学习,我对西柏坡的印象太深了。致所以人们仰慕西柏坡,是因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西柏坡这个平山县百十来户的普通小山村,是中国革命史上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这一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关键时期,其中心任务是夺取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和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的伟大战略转移。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在这种情况下,敢不敢于斗争,敢不敢于胜利,成为党面临的生死考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西柏坡运筹帷幄,决战千里,果断地把我军发动的大规模秋季攻势发展为就地歼灭重兵团的战略决战,连续并交错导演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四个月零十九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成为新中国诞生的“奠基礼”。我怀着对“老革命家”的好奇与崇敬,坐着会议提供的大巴车,约一个半小时的行程就到了向往已久的西柏坡。

如今的西柏坡不仅仅是“新中国”的里程碑,更是我们共产党人(两个务必)的旗帜。这里也是新中国颁布土地大法的所在地。

进入西柏坡纪念馆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等五位伟人庄严的雕塑铜像。再眺望柏坡岭的青松翠柏,环视四周,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水库,往水库西面仰望过去,是云霄连绵的太行山脉。实际上西柏坡是在群山怀抱之中,易守难攻,进可直插华北平原,退可坚守太行群山,其山地的险要令人会想到从井岗山、遵义、延安到西柏坡这一黎明的曙光——新中国的诞生来之不易。

推荐专题: 结婚纪念日祝福语 西柏坡观后感 游西柏坡纪念馆观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