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遇见朗读者观后感(范文5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遇见朗读者观后感(范文5篇)》。
5月6日晚,《朗读者》即将迎来本季的最后一期节目。在这场以“青春”为主题的朗读中,翻译家屠岸、歌手老狼、导演冯小刚、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青春偶像王源等嘉宾将共同现身与大家一起致敬青春。
王源:把成名曲当儿歌唱
《朗读者》这一季的最后一个主题词是--青春。节目中,17岁的“最青春”朗读者、tfboys成员王源将亮相,讲述自己青春进行时的尴尬。节目中,王源坦言自己的成名作《青春修炼手册》原名其实叫《正太修炼手册》,而且唱的时候他完全不懂歌词的意思,他说,“因为当时还是小孩,就当作儿歌来唱。”如今,17岁的王源已经学会处理学习与工作、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等很多问题,但在刚刚出道时还是孩子的他,在网络上被不少人攻击,为了发泄他只能关起门来对着空气“回骂”。他将朗诵什么来回望这些过去的烦恼呢?
冯小刚:《红楼梦》曾是童年阴影
作为中国内地最具代表性的导演,冯小刚在中国的群众基础可谓深厚。关于电影,冯小刚也有着自己的青春故事。出生在北京大院里的冯小刚来说,大院礼堂,是承载了无数青春记忆的地方。冯小刚至今还记得自己看过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戏曲版《红楼梦》,年幼的他还不理解电影中穿着古装的人在干什么说什么,只觉得十分害怕,甚至看到一半就落荒而逃,于是《红楼梦》也在他童年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郎平:奥运会靠流泪释放压力
里约奥运会后,不少媒体报道了郎平为新一代女排主攻手朱婷缓解压力的细节,而在32年前,同样是主攻得分手的郎平,承受的压力丝毫不弱于朱婷。节目中,谈起这段经历,郎平坦言:“当年的比赛规则还不同,如果主攻一旦发挥不好就失误率很高,所以压力很大,也不敢找队友说,一说大家压力都挺大,所以我那时候去找袁导聊,聊得流眼泪,我是一个特别爱哭的人。
冬日小雪,闲暇时刻到书店转了转,偶然的看到了《朗读者》这本书。听的最多的是节目,却未曾好好地看过一次。翻看了几页,决定将这本书带回家。“你有多久没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不,朗读属于每一个人。”这段作为朗读者的开场白,记在了每一位人的心里,包括我自己。这本书在众多书中也仅是普通的一本书,也许正是它的普通,才使我心绪万千。
平凡,一个似乎从来不被我们提起的字眼,从小到大,听到过各种各样的伟人、知名人以及明星,似乎在聚光灯下的生活,才是评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似乎只有梦想着成为这样那样的名人,才是一个人有理想的表现。即使《平凡的世界》像我们展现了几个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生活,但是”伟大”、”成功”等等才是我们现代人的字眼。什么才是成功?那些被人熟悉的名字的人就是成功么?他们就不是普通人么?似乎已经形成了共识。
读完《朗读者》我最大的感触是什么,也就是平凡才是生活的常态。能站在朗读者这个讲台上的人,不是我们听了不知道多少遍的名字就是做了普通人都不敢做出的事情,也许这些人的生活总有那么一两个被我们所憧憬;也许朗读者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揭露了隐藏在这些人光鲜亮丽背后的事情。
生活是平凡的,每个人都是如此,无论是富是贫,是人前还是人后,当我们用崇拜的眼光看着那些聚光灯下的人时,自动的划清了界限,他们不是平凡的人,是一些离我们很遥远的人。当董卿和朗读者们一问一答讲述着各种生活中的事情时,原来他们的生活离我们如此之近,原来他们的生活也是平凡的……
其实是在喜马拉雅上听的节目,所以不能说看过,只能说听过吧(笑)。不过这档节目既然名叫朗读者,自然是以声音为准,在寂静的夜晚里静静地听,反而更有感觉。
先说对于节目的定位吧,我向来是很欣赏央视做的正统综艺(姑且这么称呼吧)的,譬如诗词大会成语大会听写大会,不过这类大会多以文学为主,而朗读者呢,朗读是修饰语,者是中心语,更关注嘉宾本身的故事,听来也是别有感触。
第一个听到的是无国界医生蒋励的朗读,她在战火纷飞的阿富汗做志愿服务了三个月,接生了上千多个孩子,平均每天要接生四十多个,这实在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让我想起了央视那位在伊拉克在巴西做采访的那位年轻又勇敢的记者。又听到她说,阿富汗的孕产妇死亡率是中国的20多倍,作为一个医生,她的内心不允许她视而不见;这当然是一种大爱情怀,当然是一种医者父母心,但又总觉得,在那样的战乱中,即使顺利生产,又有多少能平安长大呢?如今窗外大雪纷飞,室内暖意融融,看着这万家灯火,有一种小小的幸福。
听到的第二位朗读者是濮存昕,读的是老舍的《宗月大师》,这个人改变了老舍的一生。濮存昕一上台的时候,董卿问他,你生命中有没有这样的一个人呢?濮存昕说,他小时候被人叫做“濮瘸子”,是一位叫荣国威的大夫治好了他,也许只他是那位大夫众多病人中的一个,但却完全改变了他的一生;他的人生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由此他也投身公益事业,也帮助了许多人。然后听到董卿说:记住那些帮助你的人,不要以为那是理所应当;关注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不要觉得那是莫不关己。非常棒的回应啊!
然后,就听到了濮存昕朗读的《宗月大师》的片段。不愧是实力派的话剧演员,音色醇厚吐字清楚,配上老舍的文字,真是一种享受。说起老舍,从前不觉得他怎么样,感觉文字也只是普普通通,不够华丽优美,而今才知道,能用简单朴实的文字,传神的刻画人物表达情感,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情。忽然就想去找找他的文章来读一读了,仔细算起来,除了那些快阅读的网络小说,正正经经地看一本书,看一本好书,也不知道是多久以前的事了。不是没有书,纸质的买了不少KINDLE上也存了不少,不是没有时间,每天晚上都有大把的闲暇时间,但就是不想看,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不想,提不起兴趣来。有句话说,三日不读书,便得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想想如今与人聊天,除了枯燥的工作交流肤浅的娱乐新闻,竟找不到丝毫别的话题,也是一种悲哀!
好在如今也为时不晚,而在久不读书的今天,听到这样一档与阅读的节目,忽然就增添了几分动力,想去看看老舍,看看林语堂,看看鲁迅,给心灵除除草,播下一颗知识的种子~
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品,都是从当下社会现状以及情绪的投射。这是个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会,精神绷得够紧,压力总是很大,时间过得太快。文化类节目的悄然回暖,呼应着国民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级,满足了大众对于知识、审美、情感的多重高阶需求,缓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文化焦虑”。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作为一档用文字承载情感的节目,《朗读者》的氛围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和追求刺激、热闹的“快消内容”截然不同,恰恰会满足受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宁静的欲望,感受朗读传达的力量。
《朗读者》不是一档读书节目,而是用文字抵达情感,从每个人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分享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世间共通的情感,会帮助观众去了解和理解朗诵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遍尝人生百味。
节目每期以一个充满寓意的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有关“遇见”,有关“选择”,有关“陪伴”,有关“眼泪”……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别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聆听一段安静的诉说,就仿佛路过一段人生。这些故事看似关于别人,其实映照着最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联起不同的人生关键词。《朗读者》还原着电视人的初心,希望节目带来的触动能溪流汩汩地从观众心灵流淌开来,在沉淀的甜美和安宁中,找寻自我。
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推荐专题: 遇见朗读者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