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 详情页

董卿朗读者遇见观后感(合集)

2023-02-27 22:57:47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董卿朗读者遇见观后感(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董卿朗读者遇见观后感(合集)》。

第一篇:董卿朗读者观后感

“当时的我是何等温柔,我把花瓣撒在你的发间,当你离开,我的心不会变凉,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期节目中,一位孩童清脆地唱着《春夜喜雨》,父亲轻轻地和着,主持人董卿被这一幕感动,眼里闪着泪花,随口念出了叶赛宁的《我记得》。这样的董卿让人动容,也难怪选手王若西夸赞董卿道:“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更重要的是以诗词为心。”

犹记春晚时,董卿莫名的因为口红颜色上了热搜,都赞她说被这唇色映衬的肤白貌美。紧接着到了《中国诗词大会》,众人方知原来唇色所衬不过是外表,真正吸引大家目光的是董卿慧心如兰,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

董卿出生在上海,父母都是从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爸爸董善祥是报社的总编辑,妈妈金路德是大学物理系教授。

董卿的爸爸出生农村,家境穷困,父亲英年早逝,和母亲相依为命。为了读书,董爸爸每天上学之前,都要先到池塘里抓鱼、抓虾,再跟着母亲到集市上把鱼虾卖掉,挣些生活费。董爸爸很喜欢文学,高中时老师建议他考复旦大学新闻系。农村少年凭着满心喜爱和不屈的韧劲,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坚持,考上了这座名牌大学的名牌专业。

董爸爸对董卿心爱至深,却也严厉至极,董卿稍能识字,爸爸就让她每天抄成语、古诗,大声朗读并且背诵。稍大一点,又让她抄古文。7岁的时候,董爸爸要求董卿必须分担家务劳动,还不允许她花时间在穿衣打扮上。

正因父亲的“魔鬼”教育,董卿自小熟读诗词歌赋,浸润她的精神世界,从小培养的良好品格铸就她的德性骨骼,岁月的积淀历久弥香,董卿一步步走来,越发透着知性魅力。曾经读过一次又一次的文字和真实的生活相交融,成为精神的引导力,也成为挥之不去的情结。

20xx年3月,董卿开始酝酿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DD《朗读者》。如果说《朗读者》和其他文化垂直类,或者读书类节目有什么不同,大抵在于这档节目所饱含着的情感和熨帖人心的温度。

“朗读”、“者”、“情感纽带”是这档节目三个关键内核。节目每期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节目紧抓文字和人的故事之间的情感纽带,既每期节目中的主题词。再有主题词扩展开来,形成情绪的磁场,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目前节目已经邀请到了不少嘉宾,有濮存昕、柳传志、许渊冲、斯琴高娃、王学圻等。

在这样的设定下,文字不在只是别人笔下的世界,而是融入朗读者精神世界的具有生命力的符号,印刻着它的情感、经历,再度蓬勃而出,引起共鸣。就仿若诗词之心赋予人们的隽永之美,也仿若董卿脱口而出的“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

“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董卿希望节目“展现着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

《朗读者》蕴含着董卿对文学的敬仰,也蕴含着她对爸爸的爱,还蕴含着前来节目的朗读嘉宾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情感体验。

有时候爱得如此深沉让我不知怎样表达,不如读一段你我都喜爱的文字,让我们静静聆听它。《朗读者》让你站在当下的时光中,回眸来时的路,朗朗读书声,读的是文字的美,传达的是生命的力量,守望着的是精神家园。

第二篇:董卿朗读者观后感

人们总是这样,无论生活多么富足,也愿精神上有所追求,让自己的灵魂有所寄托,给它栖息的一隅,让其有搏击的羽翼。想博览、多观,却不知读什么、看什么,言情、穿越、武侠、恶搞的文字难以入目,娱乐、搞笑、游戏、秀快餐不绝于耳;想仰望一片蓝天,俯视一片绿色,实在是有点难。忽如一夜春风来,一杯甘醇沁心扉,春风唤雨,终于遇见了你《朗读者》,我心醉。

董卿的《朗读者》(第一期)自2月18日开播以来,持续发酵,口碑爆棚!《朗读者》实力圈粉,豆瓣评分高达9.4!何以有如此效果?初心使然,实力使然,节目使然。我想主要谈谈后者,谈谈我的观后感。

这是一场可人的文化盛宴。这里没有炫目的七彩灯光,没有喧嚣鼎沸的音响,没有美女如云的舞蹈,没有众星欢聚的高潮;有的是主持人董卿与朗读者的亲切交谈,有的是朗读者声情并茂的倾诉,有的是视听者与朗读者的深情共鸣,有的是李云迪钢琴伴奏的和谐悦耳与美不胜收,有的是胡德夫《匆匆》弹唱的警醒后人与余音绕梁。

这里是倾诉者的舞台,无论是爱心使者还是成功人士都有着自己刻骨铭心的故事,想将自己的深情寄予文字中,要读给最给力或自己最想给力的人听,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或自己的深爱与祝愿。

爱心大使濮存昕朗读了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送给治好了他的瘸腿病使他走上人生坦途的恩人荣国威大夫,来表达自己对荣大夫的感恩之情。

无国界医生蒋励朗读了鲍勃迪伦的歌词《答案在风中飘荡》,送给那些在战争中出生、备受炮火摧残的孩子们,表达对他们命运的同情及对世界和平的希冀。

联想老总柳传志朗读了自己《写给儿子的信》,我荣幸地有机会给柳林当爹有四十几年的历史了的开场白,表达了一位成功男人荣升为普通父亲的骄傲与自豪,想看到创业帝国那一天的到来的结尾,表达了企业大咖对自己儿子子承父业、创造辉煌的期盼。

第三篇:董卿朗读者观后感心得体会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从文字中获得过快乐。与其说朗读者在传播文字,不如说也在传递文字背后的人生”。董卿的话道出了本次寻找的意义,声音传播情感,情感滋养人生,“我就是想好好读书”,董卿寻找的是朗读者,更是关于文字、关于阅读最原始的热爱,最原始的快乐。

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对于创新节目的要求,首先是从社会价值出发。曾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电视市场中沉得下心的文化节目却是稀缺资源。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出现,正是在喧闹娱乐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

央视资产管理中心主任任学安说:“《朗读者》的出现绝对不是孤立的,中国的电视节目太需要一档有文化价值的节目来滋润我们的心田。《朗读者》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来朗诵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朗读者》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她坦言这档节目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标准更不是一般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的要求,“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诚的情绪感染力。

在已经结束的前几期《朗读者》录制中,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第四篇:朗读者遇见观后感精选

本次主题词是”青春“,邀请参与者讲述关于青春的故事。

青春期里,你可能遇见了改变一生的那个人。今年76岁的科大教授张瑜,是钱学森近代力学系的第一届学生。他的青春故事里是对知识的渴望,是科研人对于祖国的热爱。这么多年过去,青春记忆里,恩师的话他仍记忆深刻。朗读亭来到合肥之后,他在朗读亭里分享了恩师钱学森的三句话:”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讲述了自己的青春记忆。

你的青春是什么颜色?有没有遇见重要的人或者读到影响深刻的书?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你又会对当初的自己说些什么?经历的人生低潮是如何走出来的?有没有做过令自己一辈子都兴奋或者都后悔的选择?

即日起到5月10日,本报与@CCTV朗读者 共同征集你的”青春“故事,任何你想说的故事、所有你所铭记的回忆,或喜或忧或近或远,都可以整理成完整的一段故事,与我们分享。

有人说青春是那么美好,唯一的缺点就是消逝得太快,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拼尽全力,好好生活。感谢《朗读者》,让我们遇见这么多美好的人和事,期待明年再相逢。

第五篇:董卿朗读者观后感

柯洁献给未来的对手的朗诵,让我印象深刻。他所读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惊心动魄的角逐,我觉得象征了未来他与阿尔法围棋的对战,不是你赢即是我胜,正如他之前所放出的那句豪言“就算阿尔法战胜了李世石,但它赢不了我”,自负傲气。不得不说,他的自信与不畏嘲笑值得欣赏。棋艺精湛是他对梦的追求,这很好,为了喜欢的东西,勇往直前,即使是付出努力的艰辛过程,也充满了品味的余地,正应了那句话不害怕不后悔。按照自己喜欢的路活下去才不愧对人生。

程何表达的对自己热爱事物的坚持,不惜以生命为价,让我想起了姚贝娜,也是选择燃烧生命最后一刻来完成价值,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来这茫茫人世一趟不虚此行,不管他人为我们叹息了多少次,我们不后悔不放弃,纵然我们终将疲倦无力,仍要用伤痕累累的双手去摘遥不可及的星。我们会害怕自己选择了错误的路,忐忑着恐惧着,又跌跌撞撞的走着,相信总有一天会在这条路上遇到些什么,走着走着,就走出来了自己的路。希望世界上的人们都能敢于追求,不拘于世俗,悟得生命不在于荒废成一片寸草不生之地或空虚成一片摸不着的飘渺,活在他人的眼光里,死时只会带着无限的遗憾撒手世间,却没人会一直敬重着你,你会成为这个世界里一抹可有可无的烟云,眨眼间悄然而逝,万千炮灰中不起眼的一个。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放弃了生活在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里富华繁荣的生活,独自到僻远的地区,默默的为世界文化作出了贡献,甘于奉献的勇气让我十分敬佩,我做不到,我放弃不了,更不能接受自己去那么一个荒凉的地方付出青春年华。

她热爱敦煌莫高窟丰厚悠久如醇酒的历史文化,震撼于古代浩瀚瑰丽的工程,一个在土里的文化,跨越了浩浩荡荡的时空,连接了两个时代相似的灵魂,是灵魂沟通的一座桥梁。

坚持与坚韧的品质是勇气带来的风骨,吃苦耐劳的精神我认为很难得,就像舞蹈训练一样,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压腿,训练柔韧度,把筋给拉开,所以我一直觉得柔韧度特好的人应该都是心性坚忍不拔的人,同理,能在一个如此不堪的地方甘于付出青春时光与毕生精力,也很值得钦佩。

相比起来,当代社会缺少的的确是这种勇气。21世纪的人吃不了苦,成不了大事,太过享受依赖现成的物质生活,就像已经羽翼饱满却还等着疲惫的父母来喂食的成年鸟儿,迟早饿死在自己的窝里。

看了这次《朗读者》之后,觉得不谈余秀华都是一种罪过。她奇异的声音和头部与她奋力想要表达的样子恰好映衬成情,她说起话来很累,我们听起来也累,然而她内心的声音却在延绵不停的说着,以一种清晰坚定的声音一直源源不断的诉说着。先天给她的好东西很少,让她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在一个容易自卑的低谷,需要付出很多也许才只能达到普通人的水准。在这种近乎绝望的生命状态中,没有走向那条轻易又危险的道路,而是走向了隐藏在灌木丛中那条通向光亮的路。

其实,世界不是好的也不是坏的,它是一个很客观的东西,就像付出等价努力的两个人不一定都成功,它决定于太多因素,像家世、运气、情绪、社会环境,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所以,不能说它不公平,它尽可能的调节平衡,让苦难与幸福、恶念与善心、绝望与希望并存,没准就随机发生在谁身上。

第六篇:董卿朗读者观后感

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节目中第一个“人”是可见的朗读嘉宾,针对不同的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之前在采访中,董卿曾回答过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做《朗读者》的问题。她说,在文艺综艺领域里几乎所有的节目形态都已经做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央视一系列的动作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对此,主持人白岩松表示:“今天站在这里,仿佛看到邻家的妹妹突然之间就弄成这么大一件事情。《朗读者》不仅对董卿有意义,《朗读者》也将对中国电视的观众和文化的传承有意义,它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也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的读、说形式。”

推荐专题: 董卿朗读者遇见观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