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 详情页

参观南京博物院观后感(范文6篇)

2023-01-22 10:03:19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参观南京博物院观后感(范文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参观南京博物院观后感(范文6篇)》。

第一篇:参观博物馆的观后感

柳州,山清水秀,是一座和祖国历史血脉相连的历史文化名城,工业名城和旅游名城,他是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缩影。百年沧桑,铸就了柳州优秀的工业文化。2014年11月19日上午,我校六年级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乘着公交车来到柳州工业博物馆参观学习。

一路上,我们班的同学们嬉笑着,不知不觉中,车来到了一片开阔的平地,我透过车窗向远处望去,看到了那边的一栋楼,一堵围墙上有七个醒目立体的黑色大字“柳州工业博物馆”。

下了车,吴老师领着大家走进了大门,又看到了七个黑字“柳州工业博物馆”,字下摆着几盆花草。整座场馆,十分安静,我在这厚重的历史面前显得是那么渺小。一位年轻帅气的讲解员走过来,带着大家走进展厅。首先,第一部分:欣欣向荣的工业城市。映入眼帘了一个蓝色的庞然大物,讲解员说道:“这是20世纪80年代柳州微型汽车厂从法国引进,用于汽车大型冲压件生产,高10米,宽5米,厚3米。”我感叹人类中的天才,能造出这样的机器来造福人类。接着纵深行进,左右两侧的雕像仿佛诉说着柳州工业发展的传奇故事。在史前社会,生活在柳州地区的古人类,已会制造陶器等物品。下面我来介绍介绍:传统榨油业。相信大家都看过《爸爸2》吧!里面的第三期就出现了这个传统榨油的工具。下面是木器制作业。俗话说“食在广州,穿在苏州,死在柳州。”这正是因为柳州的棺材木打得好。下一个皮革制作业,有名的“李荣昌”皮枕。冶铁业,柳州的“铸铁工匠”正在奋力地工作着。土法制糖业。就是用柳州盛产的甘蔗制作。接下来的种种,就不一一细说了。总之,这些明朗的简介和栩栩如生的雕像都让我对于柳州的过去有了一个了解。

第二部分:近代工业的兴起。我看到了一些近代设施:各样的冲剪机,剪床,车床等,还有传说中的木炭汽车和“朱荣章”号飞机。柳州工业从衰落后有崛起的过程一步步展现在我眼前,以前的故事都历历在目。

第三部分:现代工业。红合牌37拖拉机,机械磨木机,JX型车床,“老八铡背荡玻裼突傲迸破担碇莞搜顾趸雀魇礁餮南执ぶ破贰N业男睦锊唤刑荆涸戳莸幕髡饷炊唷

我和几个好友嬉笑着来到了第二层楼。

第四部分:日用工业品。我发现了柳州牙膏厂的名牌“两面针”和柳州人自己的品牌“五菱”,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突然,一辆小汽车吸引了我,我快步上前看到上面写满了签名,所以在博物馆的小汽车中,这辆算是比较突出了。

柳州的工业文化,赋予了柳州阳刚豪迈的气质和开朗开放,敢为人先的精神,凝聚着柳州人民的汗水,艰辛。工业是柳州的基石,力量和自豪!

第二篇:参观南京博物院个人感想

今天我参观了南京博物院,在这个古色古香的地方我感受到了文化艺术与大自然的魅力。

穿过一片绿荫向前,来到了艺术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傅抱石先生的画作,它们是那么栩栩如生,让我忍不住驻足观赏,再往里走是文渊广场,那清澈的流水似流逝的时光,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那过去的事。

随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辽代风格的建筑,这便是历史馆。初入历史馆内,远古印象,史前神韵,新时期时代的文化遗存,琳琅满目的展品,出现在我的眼前,距今8000-4000年的陶器,玉器,数量令人震撼,目不暇接,这里陈列着新石器苏州草鞋山,南京北阴阳营,常州圩墩,琢玉通灵,古文化的魅力尽在眼前。

来到博物馆深处,这里陈列着广为国内外游客所称赞文物:盱眙出土的战国金兽,它就像一块磁铁,让我的目光无法从它的身上转移。它曲腰团身,伏在地上,张牙露齿,神态警觉,眼睛炯炯有神。我闭上眼睛,在想象中见她两眼射出寒光,吼声震天,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不仅仅刻画出了它的模样,而且还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它的灵魂;徐州和扬州东汉诸侯王墓出土的银缕玉衣;“广陵王玺”金印;“竹林七贤及荣启期”砖刻壁画;南京祖堂山南唐二陵的陶舞俑等。其中最令我们难忘的是出土于扬州市邗江区甘泉山的“广陵王玺”金印,它别具一格、造型独特,金印方形,印钮为龟形,印文为阴刻“广陵王玺”四字,布局疏密有致,行笔直中有曲,

使全印非常饱满,流畅和谐。龟钮铸造比一般龟钮精工完美,背部雕以蜂窝状回字形图案,边缘及四足饰以圆珠纹,龟四足撑地,龟颈半伸半缩,形象可爱,实为汉印中的精品。

博物馆的地下一楼是非遗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传承人和相关资料都在那里呈现,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看着看着,我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在不知不觉中放慢了脚步,用心去细细地观赏每一件工艺品。时光在飞快地流逝,但我却浑然不觉,当我参观过所有的古物后深吸一口气,不由自主地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在那一刻我的身心远离了城市的喧噪,感受了古文化的宁静和深邃,用一颗平静的心来享受那一切,真的很美好。

第三篇:历史论文参观博物院有感

河南博物院观后感

上周六,我和班级里边的同学一块参观了河南博物院,里面陈列着出土的古代的历史文物,上至秦汉,下至民国的东西,都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看过之后,我对我们的中华历史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也感受到了河南文化的厚重和灿烂!

河南地处华夏腹地,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几千年来丰厚的文化积淀,不仅确立了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地位,同时也造就了河南博物院这一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馆。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玉器、骨器、金银器、石刻造像、钱币、书画等,均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下迄明清,其中不泛精美绝伦、玲珑剔透之作。尤其是永城僖山汉墓出土的金镂玉衣,是目前时代最早的一件。馆藏的古代雕刻艺术品,诸如汉画、佛教造像、砖雕和其他浮雕、圆雕作品等,是古代工匠艺人智慧的结晶。其中著名的戏车画像砖、田延和造像碑、刘根造像碑、鲁道明造像碑、十一面六臂观音像、盘龙石砚等等,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精典之作。骨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骨笛,有“中华第一笛”之美誉,是中国最早的乐器。与之同出的刻符龟甲、龟腹石子,与我国文字的起源、八卦的起源有着密切的联系。金银器中,河南登封出土的武则天除罪金简、邓州福圣寺塔地宫中出土的金棺银椁,堪称稀世珍宝,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它的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更重要的是它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高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教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华文化、文明都有重大影响!

玉柄铁剑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虢季墓),身长20厘米,茎长13厘米,西周晚期器物。剑身为铁质,铁质剑身与铜芯相接,铜芯部嵌入玉茎内。剑首及茎身接合部均镶以绿松石片。出土时已折为两段,剑身外包一层丝织品,并被装在用皮革精心制作的剑鞘内。考古学将漫长的人类社会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三个时代,分别对应于历史学上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三种社会形态。玉柄铁剑玉柄、铜芯、铁身,它的发现,把中国冶铁史向前推进了200年,标志着作为社会生产力新代表的铁器已经萌芽,宣告封建社会即将来临。称的上是“中华第一剑”!

中原大地,群雄逐鹿,演绎了多少风云变化,河南这片土地上,承载着无数的英雄史诗!

河南博物院还收藏有二千多枚恐龙蛋化石,在世界各博物馆中首屈一指。另有部分珍贵的近现代文献、文物,其中如太平天国的布告、义和团的旗帜、吉鸿昌烈士就义时的血衣、彭雪枫烈士的遗物、《响导》周报、《红旗报》、《中州评论》《拂晓报》等,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与古代历史文物一样,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观光过河南博物院之后,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灿烂和厚重,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时下,我们正在进行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动,此时,我们可以很骄傲的说我是一名中国人,我们可以很自豪的说我是已经中国人!

河南博物院主馆简介

馆区中心部位为主展馆,高45.5米,以元代登封的观星台为外观雏形,建筑平面以正方形为母体,主体建筑便自然演绎而形成了“金字塔”造型。冠部呈方斗状,恰似扬斗以承“甘露”,下接覆地斗以纳“地气”,其中心位置精细设计了一个透明的圆洞。主体建筑蕴含了中国古文化中地处“天中地心”和“天圆地方”的感念,也有“会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的内涵。冠部四周分别镶嵌四神图案,表示古天文学中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天象星座;大斜面从建筑构造的需要加上白色乳钉图案,形似青铜器上的乳钉纹样和传统建筑板门的门钉形状,又是茫茫宇宙满天星的反照,代表了宇宙中数以万计的星座;主体斜面的四周顶部浅蓝色的透明窗及顶部垂直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主体建筑造型奇特,其实宏伟,独具现代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特征。

整个河南博物馆建筑群采用了传统建筑中轴对称、主从有序的布局手法,从总平面上看,四隅分布附属建筑,聚散有致,和谐统一,寓意“九鼎定中原”。建筑群呈四面辐射状,寓意中原文明向四周传播。假如我们从上鸟瞰整个建筑群,则宛若“大鹏展翅”向天飞,主体建筑如大鹏身躯,展馆大门就像大鹏的头部,两侧配楼恰似大鹏的翅膀,后边与文物库房相连的过廊,更是大鹏之尾。整个造型象征着古老中原再现历史的辉煌,经济文化的全面振兴和腾飞。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立体画面:两只大象的中间有一个人,它的寓意是河南的简称(豫)。然后我们进入了第一个展厅,里主要是旧石器面时期与新石器时期的东西。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他们都别具特色,仰韶文化的特点是,红陶上面有白底黑花的图案,仰韶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器物是彩陶双连壶。龙山文化的特点是,一般是石或灰陶的用具,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第二个展厅,里面是商代的青铜器,它的花纹刻得比较粗糙。第三个展厅是西周时候的青铜器,比商代的精美一些。到了第四个展厅,也就是春秋时期,这时候的青铜器已经制

作的相当精美了,尤其是“莲鹤方壶”壶口呈莲花形,周围有几个花瓣,每个花瓣都是双层的并且都有镂空的花纹,中间的盖儿上还有一个展翅欲飞的小仙鹤,壶身似葫芦形,周围还有四条龙,壶底有两个带鳞猛兽做支撑。这件青铜器本是用来成酒的,但是它更重要的功能是作为陈设器物来显示拥有者的地位。我们又参观了二楼的展览,二楼主要是唐代、宋代、元代的一些器物,最后我们看了看明清珍宝馆,里面有漆器、珐琅器、象牙制品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件用象牙雕刻的白菜,那白菜帮白白的,白菜叶微微发黄,叶面上的纹路都能看得很清楚,叶子上有一只蝈蝈,就连它肚子上的条文都清晰可见,蝈蝈的旁边还有一枝粉红色的小花,这颗白菜雕刻的真是栩栩如生

文明曙光—原始社会时期(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

[2009-12-08]

天地玄黄,鸿蒙顿开 ——我从哪里来?

在布满鸟踪兽迹的中原大地上。骨笛唤醒的文明晨曦,沐浴着裴李岗最初的农庄。仰韶的彩陶描绘着,心中的日月星辰、花开蛙唱。蚌塑的龙虎之间,是延续了五千年宇宙和生命的思量。三皇五帝,从穴居走向城邦 中华民族从此崛起在东方

定鼎中原——夏商时期(公元前2070年~前1046年)

[2009-12-08]

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论语·为政》

禹迹茫茫,九州之中,二里头深埋着第一王朝的宫城 铸鼎象物,九牧贡金,夏王朝启开了青铜时代的大门 商都翼翼,中原定鼎。人牲之祭,神鬼知否苍生情。安阳殷墟,考古人手下蓦然现身。宫殿陵墓,三千年不泯历史烟尘。甲骨惊世,维系中华文化的生命刻符,妇好青铜,巾帼王者的创造颠峰。文明洞达四域,邦畿千里同风。

制礼作乐——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2009-12-08]

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论语·八佾》

周代商立,宅中土以封邦建国 天命唯新,建洛邑而制礼作乐 长子居河淮,古器存殷风。康叔封卫淇,历世传尊彝,申吕屏南国,身籍宝簋铭

虢公钟鸣鼎食,只留“唇亡齿寒”的遗训

应侯金瓯玉佩,仅存湮灭千年的尊荣 王臣济济,人文郁郁 礼乐之邦,薪火永续。

逐鹿与争鸣——东周时期(前770年~前221年)

[2009-12-08]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王纲解纽,天下群雄并起 元典创制,诸子百家齐鸣

鹤鸣在野 鼎列于堂 郑卫占时代先机 盘匜交叠 俎豆馨香 群英拥南北要津 问鼎中原 绝彩惊艳 荆楚抚夷夏之融 刻镂华章 青铜绝唱 韩魏主三河之盟 老庄哲思如荒原清泉 孔孟文章似暗夜明烛 列国气象,异彩纷呈,八方共逐鹿,风雨聚天中 吾中华,文明斯兴!

有容乃大——两汉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06年~公元589年)

[2009-12-08]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

铜驼荆棘,兴衰只叹汉魏故城

膏腴蓬蒿,沉浮还现梁苑遗冢 楼头明月,欲揽广宇连栋,墟间炊烟,遥唤阡陌桑农。瓷里青白,俑之千态,不废陶土情,胡汉交错.佛陀西来,千秋砖石证。铁具耧耕,文典石经,人物殷阜,礼仪繁盛,以天下一家,大哉中华汉风。

盛世荣华——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2009-12-08]

隋唐东都,盛世洛阳 运河帆楫充流,丝路驼队络绎,万国衣冠、八方咸集。将军洞府,走来如云侍女,则天金简,深藏武皇心迹。

当惊神工开物、火土历炼、三彩绚丽,自有文人矜持、武士威猛、女性丰腴。千岁之莲绽香,诸佛凝睇

先贤古圣、熠熠群星,光耀中原大地。

东京梦华——宋金元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

[2009-12-08]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经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东京梦华,一段清明上河的熙攘世景 北宋皇陵,一个中原王朝的寂寥背影,石雕泥塑,凝结平民世情人生 文房清供,汇聚文人哲思雅意 瓦舍勾栏,杂剧百戏的成熟之地 官瓷民窑,再现中原制瓷的胜境风采,惠泽世界的科技发明 野牧与农耕的文化汇融

东方帝国、仪态万方,集古代文化之大成。

中原楚系青铜艺术馆

以河南淅川县楚国贵族墓地出土的青铜器精品为展示主体。按照青铜器用途分类,集中表现中原楚系青铜艺术的精美绝伦。

王子午鼎的华美装饰和85字铭文,是研究楚国公卿的重要实物;云纹铜禁,作为我国迄今发现的用失蜡法铸造的年代最早的铸器,五层镂空透雕,二十四只龙形怪兽的攀缘伏撑,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另有“王孙诰编钟”博大雄浑,青铜神兽诡丽奇巧,以及云纹方壶、克黄升鼎、卷云纹填漆鼎等一大批沉寂二千五百年的惊世之作,钟鸣鼎食,煌煌穆穆,都聚于这一方天地。

河南古代玉器

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抟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许慎《说文解字·释玉》

中华民族有着浓厚的爱玉、尚玉的文化传统,中国的琢玉艺术历经八千年的发展,绵延持续,日久而弥新。在中国古代,玉是通天地、祀鬼神的社稷重器;权势与地位物质表徵;追求不朽、保尸防腐的殓葬工具;洁身明志,标榜美好情操的人格象征。中原地区所出玉器,多属上古三代良工精琢之品,这种自然精华与人文之美的结合,构筑了我们先民人生的理想境界。

明清珍宝馆

巧工千代集粹 人间万象博览 锦心奇思珍宝间 阅尽沧桑无限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源远流长,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明清时期的工艺美术进入了辉煌的发展阶段,制瓷、织绣、象牙雕刻、漆器、珐琅器和金银制作等工艺,门类齐全,制作精工,创意新奇,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美学鉴赏价值,显示了古代匠师非凡的智慧和惊世的技艺

汉代张衡地动仪

中原人类生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至少已有100多万年的历史,日升月落,星汉灿烂,一直伴随着人们。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先民们为了生存的需要,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开始对神秘的太空进行观察与探索。“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经过了叩问、求知、研究、发明的漫长历程,观象授时、观星纪事、天人合一,形成了中国古代天地观念独特的知识体系。灵台仪象,人才辈出,谱写了中国天文学的辉煌篇章。河南处“天心地胆”之地,中国古代天文学最早在这里发祥,许多震烁今古的奇迹都发生在这片文明厚土上。汉张衡地动仪和元登封郭守敬观星台,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验震器——地动仪,它的原形虽早已无存,但二千年的历史并未湮灭人们对它的记忆,凭着史书仅195字的记载,后代学者为复原它的真实面目而汲汲以求,这不仅是一个验测地震仪器的复原,而是追寻我们先民“求实疾虚”伟大科学精神的历程。

千古之谜——史书记载的地动仪

地动仪 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张衡发明,是世界上第一个验震器。张衡制成地动仪后,将其放置在洛阳城南的灵台上,进行观测。地动仪未能流传下来,可能是在永嘉之乱(公元307——312年)之后失落的,现在只能从《后汉记》、《后汉书》等文献中推测它的原貌。

简帛文字 《后汉书·张衡列传》《后汉纪、卷十九》

“(顺帝)阳嘉元年(即公元132年),复造侯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乌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震,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甩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当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译文:《后汉书·张衡列传》

说明:这一百九十六个字的大概意思是: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张衡又造候风地动仪。地动仪用铜铸成,外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盖。内部有都柱,都柱傍有八道,并有精巧的传动机构。地动仪外部有八条口内含铜丸的龙,下有八个张嘴的蟾蜍,遇有地震,内部的机关会被触动,使龙口之丸吐出,掉入下面的蟾蜍口中,发出激扬的振声。由于只有一个龙吐丸,而其它的龙头不动,观测者根据龙珠掉落的方向,可知地震的方位。有一次,一个龙吐丸但是人们没有感觉地动,洛阳的学者都认为候风地动仪不能验震,但是过几天,报来陇西地震的消息,于是人们都叹服地动仪的精妙。从此以后史官开始依此记录地震的方位。

地动仪复原研究过程

张衡地动仪制成后,沦落乱世而不知所终,逐成千古之谜。北齐时的《器准》和隋代初年《地动铜仪经》中还有地动仪的图式和制法,而这两本书都已亡佚。自宋代开始,中外学人凭借不足二百字的记载,苦苦寻觅地动仪的原貌,留下了不可泯灭的足迹。

登封观星台

登封乃至河洛地区是中国古人所认为的天中地心,中国古代的许多帝王在此建都立国。相传周公姬旦营都洛阳时,曾在此用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这里迄今还留有唐代立的周公测景台。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为改定历法观测星象,选择此处修建了观星台。这一古天文台集圭表测影、观象授时于一体,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的不朽丰碑。

中国古代为观测天象建造了许多天文台,元代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由郭守敬为修改历法观测天象、测量日影在登封督工建造的观星台,打破了以往天文台建筑的模式,将台体建成圭表式,使观测的精度大为提高。这座宏伟的建筑也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天文台建

筑。

天心卓绝——郭守敬的贡献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中国元代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生前创制了多种天文仪器,编制了《授时历》颁行天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大地与天体测量,推算出精确的一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天,与当今世界的公历分秒不差。

郭守敬的主要贡献

书影:“唐开元年间,令南宫说天下测影,书中见者有十三处,今疆域比唐代大,若不远方测验,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即日测验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测影”。——《元史·郭守敬传》

公元1279年郭守敬在给元世祖忽必烈的上书中提到“实际观测是制定历法的根本,唐代编制《大衍历》尚在全国设十三个观测点,今天的疆域要比唐代大很多,只有到更远处观测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制定出通行全国的历法。”元世祖同意了郭守敬的建议在全国设二十七个观测点。其范围包括现在的西伯利亚、朝鲜、河西走廊、南海。这就是天文史上的“四海测验”壮举。郭守敬曾涉千山过万水,来往于不同的观测点实施观测。

登封观星台

位于登封市城东南15公里的告成镇。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天文台,具有测影、观星和记时等功能,是一座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古代科学遗产。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台为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郭守敬、王恂等人奉敕所建,是当时全国建的27个天文观测站之一。台为砖石混合结构,由台身和石圭(俗称量天尺)两部分组成。台的平面呈方形,上小下大,通高12、62米。台北设有两个对称的踏道口可以登台眺望。北壁中间砌成一个上下直通的凹形直槽,凹槽直壁之上的高表与台下石圭形成一组测量日影长度的圭表装置。槽底石圭自南向北由36方青石连接而成,长31 2米,宽0 53米,上刻两条平行双股水道,水道南端有注水池,北端有泄水池,池中有刻度,用以测量水准。

今告成(古阳城),纬度在北纬元代属河南府(即洛阳)管辖,观星台的兴建和观测日影就在这里。当时,这里观测的结果是:河南府——阳城(即今告成)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元史·天文志》)。距现在测定的纬度仅差0.23度。

第四篇:参观南京博物院个人感想

暑假的一天,我和爸爸一起参观了南京博物院。博物院上午9点开门,所以我早早的起床,8点半就和爸爸出发了。

早晨的博物院宁静而美丽,宏伟又壮观。我们定好了参观路线:历史馆――――民国馆―――――艺术馆。

在历史馆里,我们首先参观了“远古印象”室,里面有巨大的恐龙化石,猛犸象化石,当我看到它们时,心想:好神奇呀!这么大的恐龙,一定特别凶猛吧啊?那时候的猛犸象会不会和现在的大象一样可爱呢?我忍不住和它们合了影。接着,我欣赏了古代玉器,被一个满身金光闪闪、栩栩如生的人物卧像吸引了,爸爸说他身上穿的是东汉时的金缕玉衣,是以玉片为布,金丝为线编织而成的,真是太漂亮了,要是我也有一件,该有多好啊!随后,我还听了古钟声,那是春秋晚期的青铜钮钟哦,声音厚重淳朴。

民国馆可美了!馆里有老式电车,黄包车,好多民国的商店、客栈,电影院,还有一列韵味十足的旧火车。我还在一家民国服装店里买了一件旗袍,穿着旗袍在民国街上拍了许多美美的照片。艺术馆里的展览品,虽然有的看不懂,但它们各有特色,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古代陶艺了。这些陶器精致而美丽,我还在一个文物仿制电子触摸屏上亲手绘制了一个陶器,并留下了我的亲笔签名呢!

精彩的南京博物院,让我感受到了它的美丽奇幻,不由地感叹道:历史真伟大!

第五篇:南京博物院观后感600字大全

啊!放寒假了,爸爸妈妈带我一起去参观南京博物院。有着八十年历史的南京博物院门口人山人海,但却挡不住我对历史的好奇和向往。

走进大门,美丽而雄伟的博物院就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不禁为它的壮丽而叹为观止。随着涌动的人群,我们来到了艺术馆。艺术馆里有八个展厅,按照艺术分类设有古代绘画、书法、雕塑等专题陈列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中华五千年的结晶,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内涵。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现代杰出工笔花鸟画家——陈之佛的作品《春江水暖》。那是陈爷爷在一九六一年的作品。画中的野鸭子栩栩如生,仿佛像真的一样,岸上的桃花一朵朵绽放,给春天带来了无限生机。这真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跟随着人们的脚步,我们又来到了历史馆。了解了江苏古代文明,江苏傍江临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所在的长江流域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瞧!那把经历了历史洗礼的战国宝剑,却依然银光闪闪,锋芒毕露,十分锋利。一刹那,出国留学网仿佛回到了那金戈铁马的古代疆场。忽然我又看到了那袅袅炊烟,原来看到了那一排排摆放整齐的陶罐和器皿。这些陶罐有的保存的很完好,有的残破不全,可是仍然可以看到那精美的图案。一件件都是艺术品。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心灵手巧和充满智慧。

最后,我们来到了特展馆。看到了镇院之宝——乾隆转旋瓶。它是乾隆官窑的新品佳作,是一件与乾隆皇帝东巡行围有关,并充满怀旧之情的纪念性作品。在转旋瓶上有着近处匍匐的臣下,乾隆帝策马而来,仪仗、侍卫相拥,远处山峦隐约。它是一个蓝釉金彩外观的瓶子,外表金碧辉煌。转旋瓶结构奇巧,造型端庄,外装饰华美,内装饰精妙。它的制作借鉴了珐琅、绘画、青铜、玉石、园林、牙雕、小木作、机械技巧等工艺手法,使转旋瓶富有时空变幻的艺术观赏效果。转旋瓶美丽、高雅,简直就是无价之宝。

第六篇:南京博物院观后感600字大全

进入古色古香的南京博物馆,我仿佛置身于几百年前,好奇心使我迫不及待的想一探究竟。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玉堂佳器馆。

玉堂佳器馆里典藏着许多砚台。小小一方砚,集文人雅趣,聚工匠巧思。质夺天地精华,艺夺造化神功。有虎纹箕形的盖砚,有魔蝎翘尾的形砚,还有莲花半绽的风字砚。有一台盖砚图案精妙,形象逼真,十二生肖跃然于砚身,它们张牙舞爪,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看着这一台台鬼斧神工的砚,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玉堂佳器馆里不仅有巧夺天工的砚台,还有精妙绝伦的书画瓷玉器。其内容丰富多彩,有书绘自然风光的,有记录历史故事的,有呈现神话浪漫主义色彩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绘神佛形象的。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那玲珑精巧的印章。橱柜里的玉章晶莹凝润,有的雕刻神佛,方方正正;有的上雕蟠龙,张牙舞爪;有的全身通透,玉色光辉;有的身刻经文,精雕细琢;有的麒麟偃卧,凶神恶煞……看着这些精美的展品,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馆里的青花瓷碗也令我记忆深刻,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青花瓷纹饰题材多样,有清秀山水,灵动人物,有龙凤瑞兽,花鸟鱼虫,有江上扁舟,翩翩秋草,有腾云仙鹤,漫步走兽……淡雅脱俗,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比过精美的容妆。

晶莹剔透的玉石;栩栩如生的木雕;以及巧夺天工的民间艺品……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让我们看到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推荐专题: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南京南京观后感 参观南京博物院观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