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克功案件 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黄克功案件 观后感》。
历史是今天的镜子
《黄克功案件》是一部大型前史体裁的影片,以77年前陕甘宁边区的一桩审判为主线,讲述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因逼婚未成而枪杀16岁女青年刘茜,陕甘宁边区审判长雷经天顶住压力,按照民主判决的方法审判了这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树立了党的法纪与威信。
案件发生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亲自过问案件,保卫部门缜密细致勘察,边区最高法院最后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判处黄克功死刑并立即执行。
胡耀邦说的,法律面前只讲事实。我们要做的,就是人人平等,我们要做的就是给所有人一个公道。都说以史为鉴,这大概也是影片想要传达出来的,想要让我们深思的地方。或许每个人都会对结局有着不同的看法,就像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互相探讨各抒己见。
当前,对依法治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影片要传达的正能量真正让人深思。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强力反腐、通过整顿官场转变作风等,更重要的是通过两次全会相继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支持重塑形象。
第一,重塑执政形象。重塑形象最核心的莫过于要提升老百姓对领导地位的认知度,提升公众对执政地位合法性的心里支持度。而这两者,并不等于有了领导权、有了程序上的合法就能自然而然得到来的。大家重要使命,就是要大大提高执政和领导的社会认同度和心理上的支持度,让民众心悦诚服,进一步改善执政党与民众的关系。
第二,重建官场。无须讳言,近年来我们的官场确实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如买官卖官、权线交易等,对社会风气起到了非常坏的破坏影响。中国社会风气败坏,首先是因为中国官场风气败坏以后带坏的,要改变中国社会风气,首先必须矫正中国的官场风气。而十八大提出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也许是最好的重塑官场的“猛药”。换句话说,只有我们的710多万党政公务人员每个人能够清正,才可能有政府清廉;而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无疑又是政治清明的前提和条件。
第三,重构秩序。应该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为重构中国秩序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路线图。通过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构建中国的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在重构秩序中把维护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权威放在了首位,对宪法敬畏和尊重。其核心是,制定宪发和法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要得到追究。
第四,重构价值。构建中国的价值体系,不是说对过去的都要推翻重来,而是要解决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价值荒漠化以及价值紊乱的问题。这也许是中国真正的风险和危机,即信仰危机。党的第一个大判断是“腐败亡党亡国”,所以他强力反腐,既打老虎又打苍蝇。第二个大判断,即“人心向背,决定执政党的生死存亡”,这也许更加接近问题的本质。而十八大后提出是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图想以此为引领,重构中国的价值。
第五,重构发展方式。中国的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中国传统的发展方式走到尽头大家也心知肚明。新一届政府不断完善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使其尽快取得成效。其中最令人鼓舞的,就是提出“市场决定论”,并按照这一思路重构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这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精选1000字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1000字
电影开篇就抛出一个问句:月黑风高夜,一个人抱着一具女尸,悄然走进浑浊的河水中,他到底是谁?女尸被发现后,真相逐渐大白,有人开始质疑:一个多次立功的人,可能是杀人凶手吗?这句话再普通不过了,可里面包含着大量的信息:要知道,“黄克功案件”发生在国共合作抗日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我党局部执政的特殊形势下,当时处置黄克功也是各界所关注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曾经的功臣,究竟让他以命抵命,就地正法?还是让其戴罪立功,战死杀场?这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该案发生前不久,国民党内部也刚刚发生一起震惊中外的“桃色事件”: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蒋介石的黄浦爱将张钟麟因为情感纠葛枪杀妻子,步行到南京受审,蒋介石以“爱才”之名,特赦张钟麟。而后,张钟麟改名张灵甫之后再度奔赴前线。在此种情况下,发生“黄克功案件”后,请求毛泽东特赦黄克功的呼声自然不小。因此,在刚刚建立起边区政府法律条文尚不完备的情况下,能否正确处理好此案,直接关系着人民对共产党的信赖。换言之,特赦能换来士气,但会丧失民心。
最终,审判的重担落在了边区法院审判长雷经天身上。但富有巧合的是,雷经天和黄克功在长征路上是生死之交,当年,正因为一块干姜,黄克功救了雷经天的命。而当时的情况也分为“杀”和“留”两大阵营:其中公诉方、陕北公学学员及部分群众代表是坚决要求判处黄克功极刑的一方;黄克功的战友江西老表集体声援,而抗大同仁亦是想尽办法保全他的生命;作为审判长的雷经天,又时常纠结于法律与人性之间;而中央高层则将此案完全交给边区高等法院自主审理,态度似乎不甚明朗。
在合议庭争论中,身为审判长的雷经天含泪与力保黄克功者李兴国辩论说:“共产党姓共,就是与劳动人民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待遇;姓共,就是与各民主党派,同舟共济,共同抗日;姓共,就是与民众权利共享,不以特权优待自己。如果我们宽容了黄克功,官贵民贱,共产党不姓共了,人民就会与我们不共戴天……”随后,他更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后的抉择:“如果我们今天不判处黄克功死刑,以后老百姓就会判我们的死刑!”、“如果我们今天赦免了黄克功,就等于判处了我们未来的死刑!”
在影片结尾时,雷经天当庭宣读“判决死刑,立即执行”后,黄克功即将押上刑场,警卫员快马飞奔而来,毛泽东写来了亲笔信,信中写道:“中央与军委不得不根据他的罪恶行为,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影片尾声,黄克功被执行枪决,雷经天百感交集地敲响了陕北公学的那口古钟,钟声“铛!铛!”响起,警钟长呜,空越时空,警醒世人。
影片结束,我更深层次的理解了《这才是共产党打败国民党的真正原因》这篇文章的意义,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遵从的党纪和国法,从来都是完整的,是不可分割的。党纪严于国法,但党纪并不等于国法,并不能代替国法,从这个角度讲,国法高于党纪,党纪严于国法。这就是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两者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也是衡量一个执政党是否具有成熟的治国理念和执政基础的决定其生死存亡的大是大非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之所以能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正是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早就指出的,红军不是流寇,不是只会打仗,只会招兵买马,只会招降纳叛,而是要建立人民的政权。黄克功就是当时这种流寇主义的典型代表,在他眼里军功可以代替一切,有功就有了践踏党纪国法的资本。这也是当时红军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思想,这些人把军事和政治完全对立起来,甚至认为军事大于政治。这种观念再加上当时的极端民主化思潮,势必会将红军变成短命的军阀或占山为王的草寇。
《徐懋庸回忆录》中这样记述毛泽东后来对这一案件的评判:这叫做否定之否定。黄克功一粒子弹,否定了刘茜,违反了政策,破坏了群众影响;我们的一粒子弹,又否定了黄克功,坚持了政策,挽回了群众影响。党纪严于国法,共产党人决不能超越国法,践踏国法。毛主席的回答声震长空,掷地有声,既是对全党的警示,更是对人民的承诺!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既没有特殊的公民,更没有特殊的人物!一个无视党纪,无法无天的军功持有者,再勇猛无敌,也只能是国家和人民的败类!
时下,总书记关于执政党建设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他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这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阐述和自觉运用,是建立在党的建设科学化基础上的,含义是,围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总目标,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纯洁性建设这一主线,在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上都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发挥党的自我提高、自我净化能力,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只有从严管党治党,才能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八千五百多万党员、在十三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总书记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经验。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把党的建设作为三大法宝之一提了出来。九十五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就在于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事业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相比,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都还有不小差距。一些干部得过且过,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不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一些党员干部作风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严重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漠然置之,甚至欺压群众、侵害群众利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较为普遍地存在,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不仅大案要案时有发生、令人触目惊心,而且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现象较多存在。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觉。
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们自豪而不能自满,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才能更好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好战胜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总书记在革命圣地西柏坡,谆谆告诫全党,“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这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了把党建设好,确保党永远不变质、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的坚定决心。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华号”巨轮乘风破浪、顺利前行,关键靠党来掌舵,靠党来掌握方向。要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提高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靠“自身硬”凝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创造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1000字
《黄克功案件》是一部去说教化的非典型主旋律片,堪称今年中国大陆罕见的上乘之作。说它上乘,一是因为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黄克功案件,绝不是一个容易拿捏的题材,从“揭伤疤”到“打老虎”,其极为严肃的自省语境,难免会触到某些人的痛点;二是整部电影的完成度颇高,从案件掀动的道德风暴,到关乎生命价值的激烈诡辩,每一环都将法理与人情的关系剥肤及髓,“两碗水都端平”的法律立场,几乎搅乱了我们的内心。
与传统的主旋律电影不同,《黄克功事件》虽然有着巨细糜遗的史实摆在那里,但电影却没有以最偷懒的线性叙事来铺陈,使得这桩众人皆知的著名案件,充满了悬疑色彩。而这种悬疑的轴心,在文本上的表现又并非“凶手是谁?”,而是“他如何杀了她?”。
一个看上去并不复杂的案件,被黄克功的“两次开枪”搅动起了戏剧波澜。黄克功对贺子珍、雷经天等人的不同供词,既让“罪案+法庭”的类型元素得以强调,且为最后的“公审”蕴蓄了充足的情绪推力。当然,《黄克功案件》最不同寻常的地方在于,它在努力设计叙事结构的同时,也让每个与黄克功有交集的人物都突显了矛盾性。这种矛盾,有的缘于难以割舍的恩情审判长雷经天当年因一条姜片而被黄克功救活;有的缘于“功与过”的纠结,他的战友用“红军的法律”,试图为黄克功说情;还有的,则直接缘自民间对生命价值的拷问学生说,刘茜投身革命,死在情场实为冤屈;76岁的爷爷却说,日本人杀了他全家,按照一命抵一命的古训,只有让黄克功多杀几个日本鬼子,才是正道。
这场辩论,不是围绕案件的讨论,而是一场道德和人性的抗衡,这在以往的法庭片中并不多见。《黄克功案件》中,你似乎不会有跟着故事一起解谜的快感,却有着此起彼伏的情绪波动除了主流价值的输送之外,你可以隐约感受到其借史议今的用心。这就像我们看韩国的《辩护人》、《举报者》一样,意义远不在案件本身,而在于它的逻辑指向。对于多数人来说,把一碗水端平已是难上加难,更何况把两碗水都端平。77年前的雷经天,用送给自己的三个“死刑”把两碗水端平,这种在法治轨道上走到底的勇气,振聋发聩。
《黄克功案件》没有明星撑场,但两位男主角对人物的把控却异常精道。扮演雷经天的成泰,表现一如既往的沉稳,大量的特写镜头配以海量台词,都牢牢锁住观众的视线,一个脱离了高大全的说教型人物,让人对其内心挣扎感同身受。颜值爆表的王凯,扮演了处于风暴中心的黄克功。这其实是个难度系数极高的角色。在历史资料中,他既遭遇过压倒性的指责,也曾被老红军战友卖力“翻案”,这个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悲剧矛盾体,在电影中的表现恰到好处自负与卑劣、骁勇与怯懦,都让人唏嘘感慨。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1000字
为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重大历史题材电影《黄克功案件》于XX年11月20日晚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全国首播,尽管该电影已于去年宪法日首映,但影片的现实价值及教育意义仍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体会。
该片真实再现了1937年10月,在全面抗战之际,延安发生了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因逼婚而枪杀女青年案件。凶手黄克功是红军团长战斗功臣,被害者是由太原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16岁女青年刘茜。如何审判黄克功?成立才两个月的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不在,重任落到审判长雷经天身上。雷经天曾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百色起义,与黄克功一同走过长征路。红军法官要审判红军将领,简陋的边区法院从未经历如此大案。毛泽东、贺子珍、张闻天、胡耀邦都不可回避地参与此案。面对国内外的舆论,面对愤怒的学生百姓,面对老红军的请求,雷经天承受各方压力,采用公开审理,民主判决的方法审判此案。在陕北公学的操场上,二千多人参加,胡耀邦作为代表公诉人发言,有12位群众代表发言,黄克功当庭辩论,最后审判庭五人展开了法制、人情、价值以及法律适用等问题的激烈争辩。在党的法治思想指导下,最终合议庭决定判处黄克功死刑,并立即执行。
1937正值抗战爆发之初,中国共产党也正处在局部执政的特殊背景下,在面临国民党大肆歪曲报道及国际舆论的压力下,党的领导人毫不含糊的选择了尊重法制,尊重民主,破除特权思想、倡导平等观念,执法如山、取信于民。尽管刚刚成立不久的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还没有可充分适用的法律,还没有基本的人员配置,但在该案的审理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法制的权威,感受到民主与公平,这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这也对当今我党正在大力推进的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方略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论资历,黄克功征战无数,履立战功,可谓将才;论人情黄克功与毛泽东、贺子珍、雷经天一起出生入死过。但毛泽东在给雷经天的信中写道:黄克功过去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
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的人......这足以给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一个警示:党员干部无论对党作出了多大贡献,无论个人历史如何光荣,无论权有多大,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在法律面前没有功劳和人情,只有对与错。只要做了危害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的事情,就必须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黄克功案件》的教育警示价值与时下的“打虎拍苍蝇”不谋而合,党员干部应当引以为戒,牢固树立法制意识,坚定思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
《黄克功案件》向我们传递的不仅仅是对党员干部的警示价值,该影片也向观众展示了民主、公开审判的一个历史样本。影片把法院立案、挑选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调取证据、公开审理、合议案件、判决、执行各个环节都完整无缺的表现了出来。看似是故事的发展过程再现,实则是在向我们展现出案件审理的程序合法性,尤其是对旁听人员、陪审人员的选择及合议庭合议案件环节描写的尤为仔细,旁听人员和陪审员的选择既考虑到专业性又注重不同阶层民众的参与同时还兼顾当事人权益的保障,合议庭合议案件充分保证审判人员的发言权。这实际是从侧面反应出程序的合法才是权利保障的根基,更进一步的深化了民主法治意识,这也充分展示了党在延安时期就确定的司法理念,这也正是当下司法体制改革的应有之意。
影片中雷经天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他无疑是一位合格的审判员,忠于党、忠于法律、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实为楷模。作为一个从事法律行业的人都应该以他为榜样,牢固树立司法为民、公平公正的司法理念,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伸张正义,这也是每一个从事法律行业的人应当坚守的灵魂。
电影《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黄克功案件》是去年12月首届丝绸之路电影节首映的,昨晚在央视6首播,我和爸爸看了这部电影的大部分,开头部分没看到。因为成泰鲅莨陨兄荆业挠∠蠛苌睿钥吹剿堇拙欤乙幌戮屠戳诵巳ぃ踩肥凳钦獠肯费莸米詈玫模焕⑹怯暗郏“职炙蹬难影补适碌牡缬暗缡硬簧伲詈玫囊阏獠俊痘瓶斯Π讣泛汀墩潘嫉隆贰J昵暗摹墩潘嫉隆废砹嘶斫薄⒔鸺焙桶倩蔽奘毕睿沙品缤芳淝烤徽獠俊痘瓶斯Π讣菲涫捣至恳坏愣疾坏陀凇墩潘嫉隆罚蘼垡帐跣浴⑺枷胄远际且涣髯髌贰>」芙谖颐强戳撕芏嘌胧8 的电视剧,例如《破阵》、《决杀》,这些电视剧虽然拍的花里胡哨、风风火火,但都是比较表面化的作品,真正有深度的是《黄克功案件》这样的电影。
单纯从今天的价值观来说,这部电影要宣扬的是法治,纪律,反特权,反腐败,但这部电影不仅仅讲了这些,它远比这些辞藻深刻得多,它要表达的其实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只是刘茜和黄克功的婚恋关系,还有雷经天、李兴国与黄克功的战友关系,甚至背后还有高层的政治关系。从编剧到导演到演员,这部电影都是很棒的,它清晰流畅地讲了一个好故事,是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它不是《张思德》那种传记片,也不是散文电影,它就是一部简单的故事片,但是很多细节很讲究,只有深入钻研了当年的原始档案,才能拍好这部电影,编剧做到了这一点。这部电影还原了大部分历史,当然也有编剧导演自己的取舍。于是拍出了编剧王兴东,导演王放放自己理解的黄克功案件,而不是百度百科的黄克功案件,也不是政府网站讲述的黄克功案件。
看完电影,我和爸爸讨论的焦点就是公开、公正、公平,这是阅读这部电影最容易抓住的表面问题。雷经天和陪审团做到了这三公吗?公开审判,允许群众发表意见,有人民陪审员,每个陪审员都有否决权,必须陪审团全票通过才能判决,似乎很公开公正,但要做到公平就是不可能的事!
杀了黄克功,平息了民愤,主要是平息了来延安的外地学生的民愤――他们说“我们是来革命的,不是来送命的”,有道理!但能平息红军战士的怨气吗?黄克功临死前在公判现场说了一句“她破坏婚约是侮辱革命军人”,这句话同样有杀伤力!更要命的是,李兴国这个红军陪审员的质疑,根据苏维埃政府惩治xx条例,红军战士享有高于地主阶级的特权,有罪罪减一等!这个规定正是那些外来学生不服气的,他们很多就来自地主阶级!而当时的中共中央并没有明确废除这个法律,也没有承认民国法律在陕甘宁边区适用,李兴国质问你们依据的是什么法,这才问到了其他四个法官的要害!当时根本就没有法律可以在边区执行,真正能判黄克功死罪的只有党中央,是党纪制裁,审判只是个走过场!
这是当时对立冲突很严重的两个群体,因为学生和外来青年是党中央眼里的革命后来人,是新生力量,是必须保护的,所以老红军这个群体是要做出牺牲的,从雷经天的内心戏,到陪审员李兴国的外在戏,甚至到贺子珍和毛泽东的暗战,毛泽东和张闻天的暗战,都说明这个判决是非常困难的,甚至贺子珍本人就和外来的美女翻译吴莉莉在激战!延河并不是一条安静的河流,河流下面有汹涌的漩涡!黄克功杀刘茜是迟早要暴露的矛盾!是的,杀了黄克功,对刘茜来说,公平了,但对黄克功来说,公平吗?张钟麟杀了老婆,改个名字叫张灵甫,复出了,去抗战了,黄克功为什么没有他的命好?谁能说黄克功就不会成长为抗战名将?对于民族抗战大业来说,一百个刘茜抵得上一个黄克功吗?雷经天在法庭内部辩论也承认,在抗战价值上比,一百个刘茜的命也比不上一个黄克功的命,没有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命必须平等!他说服了坚持拯救黄克功的李兴国,或者说,其他三个陪审员和主审法官一起摁下手印,以联合施压的方式迫使李兴国放弃了营救黄克功的立场!结果就出现了五个鲜红的判决手印!这就是电影深刻的地方,人际压力才是左右判决的因素,而人际压力的背后,是党纪,是党的意志,再往深处看,是张闻天的意志!是张闻天要黄克功死,这样才能壮大党的力量!即使是贺子珍和毛泽东也救不了黄克功,因为1937年10月枪毙黄克功的时候,毛泽东还不是真正的当家人,他没有蒋介石那种特赦的绝对权力!
最后毛泽东写的那封信,雷经天当场宣读,黄克功也听到了,据说黄克功听完这封毛泽东大骂自己卑鄙无耻不配做人的信,还继续高呼毛主席万岁!我也是醉了!当然电影没有拍黄克功呼口号的画面。毛泽东的文字,有嬉笑怒骂的风格,但一般都是针对蒋介石的,很少针对自己的同志和战友。尤其是他也清楚黄克功是贺子珍带上井冈山的亲信嫡系,在长征路上给贺子珍抬担架的嫡系!他怎么会在黄克功临死前骂他一遍,自己却不敢去会场露脸?做人有必要做的这么绝吗?
不久,贺子珍离开了毛泽东,去了苏联,不久两人就离婚了。贺子珍的一个弟弟贺敏仁,因为在长征路上拿了藏族喇嘛庙的糌粑,被上级枪毙了,毛泽东没有营救;这次她的亲信黄克功又被枪毙了,毛泽东也没有营救,于是贺子珍绝望了,出走了!
毛泽东那封骂黄克功的信,与其说是骂一个小人物,不如说是指桑骂槐,骂张闻天,于是后面的延安整风当然不会放过张闻天,也不会放过那些浑身长满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外来青年学生!这才是真正的延安故事。毛泽东当年在井冈山掌权的时候,遇到陈伯钧手枪走火误杀吕赤的事情,也是群情汹涌,要求枪毙陈伯钧,以命抵命,但他一言九鼎,说用人之际,放了陈伯钧吧,从此陈伯钧就成了 毛泽东的心腹。对于黄克功,不是可以再来一次吗?不是不想啊,是臣妾做不到啊,因为上头有个张闻天啊!这才是这部电影深刻的地方!所以,这部电影几次努力展示张闻天和胡耀邦如何积极展示铁腕如何彰显惩治黄克功的决心,胡耀邦像警犬一样搜查第二颗弹头,这颗弹头堵住了黄克功走火误杀的狡辩,变成了蓄意谋杀!张闻天则亲自到公审大会现场旁听,给法官雷经天施加了天大的压力!而贺子珍不得不从现场撤退!毛泽东甚至不敢去现场,最后面对死刑立即执行的现实,毛泽东没办法施展刀下留人的好戏,只好写了一封信,骂临死的黄克攻不是人,卑鄙无耻!这是一个对一个抗大教官的态度吗?蒋校长也不会这样辱骂自己的黄埔教官吧?显然他是发泄怒气,真正骂的人绝对不是黄克功!所以黄克功才会高呼毛主席万岁!
雷经天同志:
你及黄克功的信均收阅。
黄克功过去的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赦免他,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样办。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当此国家危急革命紧张之时,黄克功卑鄙无耻残忍自私至如此程度,他之处死,是他自己的行为决定的。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鉴。请你在公审会上,当着黄克功及到会群众,除宣布法庭判决外,并宣布我这封信。对刘茜同志之家属,应给以安慰与体恤。
毛泽东
1937年10月10日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黄克功案件骇人听闻,在当时的延安是绝无仅有的。案发后,身处延安的各界人士同样也是议论纷纷,探询事件细节,揣测如何处理。愤怒者认为黄克功无视法纪,应予偿命;同情者认为黄克功屡建战功、身居高位,应“因功减罪”;也有人认为黄克功打仗经验丰富,国难时期,应珍惜人才,让其戴罪立功。黄克功本人也深知罪重,上书边区高等法院和毛泽东,请求上抗日战场,将功赎罪。党中央对此案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就决定严肃法纪,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将其交付法院依法审判。这从三个方面给我们以借鉴。
(一)治党要从严。我们现在常常把西柏坡作为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出发点,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延安应该是“赶考”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在郭沫若发表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和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之前发生的黄克功案件,处理是否公正得当,是否顺民意、得民心,对于倡导全民共同抗日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对于刚刚建立的边区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据说,当时还有一个外国记者代表团正在延安访问。抗日战争的初始阶段,形势严峻,国家危难、民族危亡都处在关键时刻,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抗日决心,才获取了全国人民的信赖,获得了各种民主力量的信任,以至于当时的延安成为拯救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希望。黄克功案件能否得以正确处理,直接关系着共产党人能否取信于民,能否公平正义,能否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中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尊重,能否获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要说“赶考”,应当说从那时就开始了。回顾黄克功案件的处理,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坚定不移地贯彻好这个方针,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二)特权要破除。电影《黄克功案件》对党员干部特权思想来源做了一些实事求是的探究和揭示。在我们党局部执政早期,各根据地出于激烈的斗争环境和惩治反革命活动的需要,出现了以阶级路线确定法律原则的现象。1934年4月8日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就规定:“工农分子犯罪而不是领导的或重要的犯罪行为者,得依照本条例各该条文的规定,比较地主资产阶级分子有同等犯罪行为者,酌情减轻其刑罚”。“凡对苏维埃有功绩的人,其犯罪行为得按照本条例各该条文的规定减轻处罚。”这种以出身论罪减免刑罚的规定,显示革命政权创立初期法制的不成熟。有人对黄克功处置提出以功抵罪的想法也根源于此。但是,随着革命经验的积累,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重要理念之一。1942年的 《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中即明确规定:“边区一切抗日人民,不分民族、阶级、性别、职业与宗教„„享有平等之民主权利。”对有革命功绩的黄克功判处极刑,意味着法律主体权利平等观念得到落实,这与我们现在坚持“苍蝇”和“老虎”一起打的观念是一致的。凡“老虎”者,一定是位高权重者。正因为位高权重,如果自身腐败、侵害人民利益、践踏法律,危害和后果必然十分严重,就成了要“吃人”的“老虎”,就必须敢打、痛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没有因为身份和地位特殊而存在的特殊公民。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有多高,贡献有多大,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
(三)理政要依法。尽管现在有不少人对黄克功被处以死刑到底是由谁决定的提出种种不同看法,认为黄克功处以极刑的决定是“中央与军委”作出的,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仅仅是一个执行机构而已。情况或许如此,但这绝不影响“黄克功案件的处理是中央通过将其交付法院依法审判的方式完成的”这一基本事实。在那样一个战争年代,这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了。我们既不能以和平年代的要求来看待那段历史,也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苛求我们的前辈,那恰恰体现了我们党在边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倡导和实现司法公正的独特方式。不仅如
此,我们还应该注意到,陕甘宁边区虽然是共产党临时执政的边区政府,但边区参议院、政府和高等法院,起草、拟定和颁布了数量达千件以上的法律、法规以及命令和指令,其民主法制意识之强,是非常令人敬佩的。环顾现实,我们能从那段艰苦岁月的治党理政的实践中引发思考的,恰恰是必须把从严治党与依法治国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判断,这就是从严治党是依法治国的内在需求。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实际上要求党组织首先遵守宪法和法律,所有执政行为不能脱离宪法,不能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过去我们党就已经这么做了,把一个红军高级干部的刑事案件交付法院按司法程序处理,这是我们党依法理政的具体体现。现在,我们党重申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总书记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时代命题,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并将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做出专题部署。这充分表明,我们党正在大力推进的伟大事业,是一项信仰法律、崇尚公正的事业。我们坚信,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黄克功案件》观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眼下全国各地最紧迫的任务莫过于反腐败“打老虎”,一系列高官的相继落马一方面说明政府职能部门内部的确存有些许贪污腐败分子,同时也显示了国家政府打击腐败肃清贪奢的勇气与决心。或许是为了与这种大环境相适应,影视工作者也与时俱进非常应景的推出了相关大戏。电视剧方面如零负面高收视的《北平无战事》,电影则有近期即将公映的《黄克功案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就立志要建立廉洁自律彻彻底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清廉政府。新中国成立早起,对张子善、刘青山等贪腐官员的从严执法就凸显了我党从严治党从严治官的决心,而一直以来,张子善刘青山也常常为成为反面教材出现在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的相关材料中。相比之下,“黄克功案件”却鲜为人知,其实,这也是一件当量足以比肩张子善刘青山的廉洁自律大案重案。与之不同的只是,这是一起“桃色事件”,并惊动了毛主席。而且,它事发于解放前的关键时期,极刑的处理还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赞许力挺,而非赦免。这也从一个方面表明,我党从成立之初就始终如一地要将反腐反贪反堕落进行到底。
电影《黄克功案件》就全景式真实再现了这一“家丑不可外扬”的反腐肃贪案件。影片一改之前同类型电影大走纪实风格的路线,利用全新的手法架构、组织剧情,使影片在不失教育性、宣传性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娱乐化,从而最大程度的让更多观众走进影院接受这么一次寓教于乐的反腐教育。
黄克功系当时的战区红人,对其的处理的一丝一毫都会引发巨大影响。案件关键之处则在于庭审的激辩,黄克功期待着能侥幸得到毛泽东的宽恕与大赦,公诉人却坚持从严处理,为此双方进行了一场惊天泣鬼的激情豪辩。作为影片的重头戏,庭审双方的互辩在气氛上就被营造的颇具可视性。举证、驳证,自辩、反辩,唇枪舌战,你来我往,让人看得直呼过瘾。边上的小伙伴甚至说庭审戏份颇有好莱坞大片的味道。不见硝烟,却时时处处弥漫着硝烟的味道。正义与邪恶的旷世鏊斗,都证明反复肃贪之路并非一路平坦,注定曲曲折折。但尽管这样,由于上封的大力支持,在“打大老虎”的过程中,依法办事、程序公开透明的司法工作者才能抛开一切私心杂念甚至是恐惧情绪,勇敢、坚定地走下去。这也恰恰体现了我党从严治党从严治国从严治官的勇气与决心。无论你是谁,即使你“功高盖主”,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黄克功案件》表面看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还原,其实更是对现实社会的警示与警省,因此,其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黄克功案件》的精彩纷呈不仅源于其剧情的特殊性,意义的现实性,也取决于演技实力派明星的演技大释放。尤其是饰演审判长雷经天的成泰,其义正言辞的公正主持铿锵有力响彻云霄,其炯炯双目闪烁出的神光犹若一把把足以斩断杀伐贪婪腐败堕落邪恶势力的正义利剑,精准烘托出了审判长的公平正义光明磊落。其实,这个角色被设置的非常复杂。因为他与黄克功有着特殊的关系,两人不仅是战友,黄克功更是他的救命恩人。于是,影片中也不乏体现出了他的纠结、两难,而成泰则以神一般的演技将其传递的淋漓尽致。大是大非面前,当遭遇情与法的两难抉择时,雷经天虽有片刻犹豫,但最终还是举起了正义的悬顶之剑。成泰则将雷经天这种片刻斗争后的果敢决绝拿捏得张弛有度,力道十足,成为影片一大亮点和看点。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电影《黄克功案件》讲述的是1937年在延安发生的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因逼婚而枪杀女青年刘茜的案件。黄克功是红军师团级干部、战斗功臣,1927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入党。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在二渡赤水的娄山关战役中立大功。他“自恃年轻有为,立过战功,比较骄横”。
刘茜则是由太原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16岁女青年,在友仁中学读书时,思想进步,是民族解放先锋队负责人。卢沟桥事变后,她响应党的抗日号召,在党组织的护送下,冒险通过敌人的一道道封锁线到达延安。到延安后,在抗日军政大学第15队学习,是“年龄最小,表现最好”的学员。
两人在抗日军政大学经过接触,渐渐恋爱。之后,陕北公学成立,刘茜所在的第15队拨归陕北公学,刘茜也转入陕北公学,两人接触少了,关系渐渐疏远。后来,黄克功见刘茜与其他男同学来往,心怀嫉妒,去信责备并要求立即结婚。刘茜渐生反感,之后表示拒绝结婚。黄克功则认为“失恋是人生莫大的耻辱”,由此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案件。
这起案件对司法工作者有四个启示。
1、第一个启示:司法总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
黄克功案件发生时,陕甘宁边区刚成立,还没有相应的法律。在法律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公开公平审判,确实是一个难题。
面对这样的难题,该案的审判长雷经天采用公开审理、民主判决的方法审判此案。评议时,黄克功的战友提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凡对苏维埃有功绩的人,其犯罪行为得按照本条例各条文的规定减轻处罚。”因此,他反对判处黄克功极刑。
面对这样的意见,雷经天高瞻远瞩地看到了苏维埃时期与边区时期的不同。案发时,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正在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未来的革命能否继续成功,正需要这些青年。如何做到“两碗水端平”,如何保障人人平等,使党的事业有源源不断的接班人,是当时最大的政治。正是如此,雷经天才会说,如果不判处黄克功死刑,就是判了我们未来的死刑。而对今天的司法工作来说,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就是最大的政治,体现在司法工作中,就是不折不扣全面依法公正审判。
2、第二个启示:审判工作始终要以事实为依据
这体现在工作中就是要一丝不苟地把案件事实查清楚。案件发生后,黄克功开始一言不发,之后向贺子珍说是枪走火了。这时陕北公学的学生在游行,国民党的报纸借机诋毁边区政府,边区高等法院面临极大的压力。面对这样的压力,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并没有匆忙审理。公诉人通过对案发地仔仔细细地搜查,找到了两个弹壳。检验人员再次检查,在尸体上也发现了两个弹孔,从而以翔实的证据推翻了黄克功所谓的枪走火的狡辩。正是有这样扎实的事实,最后的判决结果才能说服人。
3、第三个启示:司法公开是公信力的来源
所谓审判不仅要公正,而且要以人民群众能够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个案件中,公开是多方面的。一是审判在党校的操场上,所有群众都可以到场看到听到。二是组成的合议庭,除了审判长,还有黄克功的战友、陕北公学的学生代表、边区的群众代表。三是审判中除了公诉人发表公诉意见,还有不同群体的代表进行发言。合议庭评议时,也不是审判长一个人说了算,每个人都平等发表意见。对于黄克功战友不同意判处死刑的意见,审判长也没有独断专行,而是以“判了自己三个死刑”、“不判黄克功死刑就是判了我们未来的死刑”等道理服人,这也是审判理由的一种公开。
4、第四个启示:始终要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利
得知国民党曾对杀妻的张灵甫进行赦免后,黄克功写了信要求审判长交给毛泽东。审判长接到这样的要求,感到非常为难。
在影片中,黄克功曾是审判长的救命恩人,他当然愿意把信交给毛泽东争取特赦。但审判长也知道,黄克功的案件显然是难有挽回的余地,中央要求边区高等法院独立审判,就是不愿意发表意见影响审判,而把信交给毛泽东无疑是将难题交给了他。尽管两难,但审判长最终还是把信交给了毛泽东。这样做的唯一原因是,虽然审判是由边区高等法院进行的,但黄克功是军人。作为一名战时的军人,虽然他是一名被告人,但他向毛泽东申请特赦也是其权利,因此,审判长必须转交信件。这充分说明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在司法工作中的重要性。
电影还有许多其他启示,但该案最重要的一个启示,就是不论功劳有多大,职位有多高,只要触犯法律,都将受到法律严惩。所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看完《黄克功案件》这部影片,我的心如同惊涛骇浪般难以平静。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相当成功的反主旋律的法庭电影。本部电影别出心裁地策划了一场陕甘宁边区的战争时期的法庭场景,真正映射了当下“打虎大行动”的大快人心。同时也让那些背地里还在贪赃枉法、试图利用法律漏洞为己谋利,热衷车震、不思为民谋利的官员在本部影片面前真个无地自容。影片无论是从内容上情与法的交融,还是从戏剧元素的设置上都恰到好处,让人不由得叹为观止。
《黄克功案件》这部电影主要写了发生在1937年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一件惊人命案。当时时任中央红军抗日军政大学队长的黄克功,因为求爱被拒而残忍枪杀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引发了中外桃色新闻的轩然大波。时值国共合作抗日时期,在那一将难求的战争年代,一个是卓有战功战场急需的革命老将,一个是陕北公学一个慕名而来的普通女学生,中国共产党会如何解决这样的棘手案件?
从当时情况分析,毛主席拥有特赦黄克功并让他戴罪立功的权利,此举对于鼓舞士气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着好棋。一个更加特殊的背景是,在当时蒋介石正好特赦了故意杀害了妻子的张钟麟,让他改名叫张灵甫后就放他到战场上“戴罪立功,将功赎罪”。中国共产党有足够的理由,以“战场需要”为由特赦黄克功这位经历五次围剿曾一度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老党员。可是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没有出此下策,而是将这件事当做军政大事放在中央会议的议程中。最后党中央经过考虑,在当时边区人民法庭刚建立法律条文还未规范的情况下,放手将自己的犯了错的党员完全地交给了边区人民法庭依法审理。于是真正的主角由成泰燊饰演的法官雷经天闪亮登场了。
本部影片中巧妙地借助于主角雷经天低调审理一个民间离婚案件,从侧面突出了雷经天在法律面前铁面无私的态度,也让成泰燊的高超艺术表演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那句“不是一碗水端平,是两碗水都要端平”也成了影片中最经典的台词之一。这一句话既突出雷经天作为人民法官的坚定不移的公平公正的法治理念,也让当代的法官们找到了一句新的极有参考价值的座右铭。影片中插入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细节,那就是在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被告黄克功对法官雷经天曾经有过救命之恩。在面对曾对自己有过救命之恩的战友面前,一边是如山一般坚毅的法律理念,一边是如海一般深的救命恩情,他会作何抉择?正是在主人公内心矛盾着的过程中,本部影片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当第一次“意外杀人”的借口因查到死者刘茵身上有第二个子弹口而成为空话时,如何审判黄克功终于真正摆在了法官雷经天面前。
在影片中,当黄克功承认犯罪事实试图以党员身份请求减刑的时候,雷经天愤怒地对他说道“在你对刘茵开第二次抢时,你的心中就已经没有了党,没有了红军,你的心里就只装着你自己”时候,我更是惊呆了!这分明就是党对雷经天的失望的和愤怒,也是人民群众对于一个犯了错的党员的失望和愤怒地指责。是啊!一个心里真正有党有红军的人,怎么可能会极度残忍自私地去杀害一个如花般美丽、单纯、无辜的女学生呢?这也启发了我的思考,那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是为了让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人民包括自己的成员生活更加美好而诞生的,这是党的根本。在黄克功残忍地因为一己之私而枪杀女学生刘茵地时候,党就已经就地将他判处了死刑。不仅仅是黄克功是这样,在共产党中由上而下任何成员都是如此。党员身份非但不是犯罪时候的挡箭牌,反而可以看做是党员用来严于律己的一道紧箍咒。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内部无数的党员长期的严于律己、身先士卒、为人表率,才会有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才会有新中国的诞生,才会有改革开放和当代中国与世界共比高的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试想假如中国共产党在那关键时刻特赦了黄克功,结局即便可以让士气昂扬一时,却会因此而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不得不说,这是党的一着高瞻远瞩的好棋。但是这样一着好棋,为什么是由中国共产党下而不是当时的国民党?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是由当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的政党,是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组成的政党。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的本质是一切从人民群众出发,一切依赖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正是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内部是不存在特权主义等级、阶层主义的。与之相反,当时的中国国民党代表的是中国当时大资本大地主阶级的利益,是由以大资本大地主阶级为主体组成的政党。当时中国国民党出发点只是为了维护大资本大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罢了,是不可能让人民群众享有平等自由的生存权利的。中国共产党公事公办地交由边区人民法庭公开判决黄克功死刑这一事件,终于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同时这一事件和蒋介石领导下的“特赦政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这鲜明的对比,让广大的人民终于真正地深入地认识并开始由衷地支持中国共产党。从一定程度上说,在这么一刻就已经为中国共产党的未来的与国民党的大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本部影片接近片尾时,毛主席的一封书信再次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原以为毛主义要“刀下留人”的吃瓜群众,因为被突然告知毛主席也支持法庭的审理而吃惊不小。同时这也真正让犯罪分子黄克功终于走向了绝望,以此终于解开了影片最后一道最重要的悬念。
本部影片打破了人们心目中无数已经被定型的的剧场常景,“刀下留人”这一剧情就是影片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影片敢于突破常规去大胆创新,用主旋律的背景来演绎一场非主旋律的法庭电影本身就已经足够让人折服。在本部影片的背后,其实真正要展现可不仅仅只是电影本身的非凡而已。在影片的背后其实展现了当代新生代群体对红色经典的深度解读,和对祖国文化的强大的推陈出新的艺术创造能力。
推荐专题: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