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范文六篇)》。
何谓《千年一叹》?
这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世界文化(文明)考察日记。正像余先生所言:我只相信实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现场,只相信废墟遗址,只相信亲自到达。
《千年一叹》记录了在千年之交的时候,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考察伊斯兰文明遗迹的经历。当年的行迹遍布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尔等。
书中,作者以厚重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等地文明的衰落,探讨了造成这些文化衰落的根本原因,并且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纵观先生一路走过的国家(地区),应该说“景象万千”――崇拜、震撼、忧伤、悔恨、珍惜,错综复杂的心里感受,化作深湛的思考、化作大声的疾呼:到底看到了(经历)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首先是希腊。文章开篇第一个题目便是――哀希腊。似乎很沉重。殊不知,希腊也曾有过伟大的辉煌。因常年的战争,拖垮了整个希腊的经济,再加上在自然暴力面前,不堪一击。最终,难逃没落的命运。然后,是埃及。金字塔已经在这片蓝天下屹立了几千年,和远在墨西哥的玛雅文明一样,都是人类的未解之谜。可是,按照余先生的思考:就是一个人过度劳累会损耗元气,一种文明也是。埃及就是这样,经过了长时间的修建金字塔和战争,它确实已经体力不济,至今还没找到文化复兴的基点。今天的法老的后代子孙们,早已忘记了过去,他们终日闲散无事,只会“滔滔不绝地讲话”。难怪埃及被贴上落后的标签。别忘记,曾经的文明古国啊!接下来在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作者参观了一座大屠杀纪念馆,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纳粹屠杀的六百万犹太人。这是一部文明可以成为一种点缀,但文明有最终的指向,正是一部屠杀与反抗的历史。战争摧毁了家园,摧毁了文化。文化(文明)也走向了凋零,只留下一段深深的血印。不可思议的是在约旦的大山里居然还有缺少文字的文明存在。可见,人类的历史比有记载(记录))的更长,他们一定有更多的经历,更险的遭遇、更寂寞的辉煌。某种意义上说,这更是一种难得的文化形态。
探寻文明,离不开两伊。他们曾是何等辉煌,可如今呢?贫穷、战争、宗教(教派冲突)等正在无情地摧毁这片土地,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痛不欲生!最终,正是文化的彻底覆灭!他们无能保护他们先人留下来的辉煌,即使面对他们的未来(孩子)),他们似乎都无能为力。确实正像书中写到道:一切善良都好像是传说,一切美丽都面临着杀戮。间离了看,他们毫无力量,但在白天和黑夜的交接处它们却能造成期待,正是期待,成了善良和美丽的生命线。
走过了巴基斯坦就到了印度――我拒绝说它美丽。本应该很美丽的国度,但,其实并不如此。作者来到了新德里,考察了红堡(一座用红砂石砌成的皇宫),接受了加藤先生的采访,拜谒圣雄甘地墓,看泰姬陵,置身于伟大的恒河畔,观看菩提树和洞窟等等,最后,告别阿育王。作为文明古国的印度,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问题:人口暴增,宗教歧途,治安堪忧。他们已经淹没了很多精致的文明。每一处废墟,便是一处毁灭,然而在这毁灭之前呢?恐怕没有一丝思考,更没有一声疾呼。因怕玷污对神圣之地的印象,余先生没有进一步参观考察阿育王的首府更多的文化遗址。伟大的阿育王,别了!别了!
尼泊尔,是文明之旅的最后一站。小小的尼泊尔虽没有伟大的古文明,却有勤劳友善的劳动人民。这里远离愚昧,远离血腥。这里简单自然。在喜马拉雅山下,在幽静的山林中,作者整理了这一路上的感触。
千年文明,千年追寻,千年思考,千年叹息。曾经的这些文明古国,这些伟大的文明去了哪里?同一命运即:衰败、没落甚至完全消失!是什么原因呢?余秋雨说了这样的一些话:人类不可以对同类太嚣张,更不可对自然太嚣张。这种嚣张也包括文明的创造在内,如果这种创造没有与自然保持和谐。
除此之外,当繁衍过度、消费过渡、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心理曲折过度、口舌是非过度、文字垃圾过度、无效构建过度显而易见,这已经构成了灾难。
周游“列国”之后,该回家了。离别之后,才懂得珍惜,才能真正读懂它。大中华,大中国,是我们祖祖辈辈的依靠,我们该为之无限自豪!可,我们有时候埋怨它、轻视它、斥责它、嘲笑它。嫌它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这次惭愧至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屹立于世界而不倒。我们正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我们提出并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以人民为本,我们崇尚人与自然和谐。
何为《千年一叹》?跟余先生一起,用脚丈量土地,跨越千年,横纵对比。庆幸我们还存在,但,我们该有基本的思考和警觉!
大的有三座,小的若干座,还有那尊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雕像。所有这一切全都是纯净的褐黄色,只有日光云影勾画出一层层明暗韵律……
埃及,心中觉得最神秘的地方,有着神秘的金字塔,有着神秘的木乃伊,有着神秘的文字……林清玄先生向往的神秘国度,曾经的我认为神秘而不可触碰的地方。
然而,当我随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字走进那神秘的国度,我看到的却是眼前的荒凉,没有新鲜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代文明。
埃及,曾经繁华文明因过度奢靡,现在已体力不支而荡然无存。
当作者及其工作人员来到所谓的四星级旅馆,房间竟没地写作,卫生间也不能洗澡,最后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也难怪余秋雨在文章中写到:“雅典已经够让人失望的了,但到了开罗,雅典就成了一个让人怀念的文明世界!”
金字塔,这个一来就写成熟,临走还是他的古文明,肩负了太多的历史包袱,存在了太多的历史疑难,而又终无解读,也无法追根溯源,只能根据古学家在废墟间爬剃的冰山一角去讲述,只能去等待更遥远的后人去解读。
如同余秋雨所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金字塔,这个神奇又神秘的塔,古人是怎样的聪慧才能建造出来的,连我们现代化的设备都不能把它建造出来,但几千年前的古人他们做到了,真令人叹为观止!
“无法解读是埃及文明的悲剧,而最大的不幸是失去对其文字的理解的能力。”
象形文字、金字塔、木乃伊等,在一次次文化浩劫之后,埃及文明中断了,而中华民族却统一了文字,建立了一种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使中国古代任何区域的历史不会因文字的无人解读而泯灭,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延续。
而埃及的文字呢,现在已无人通晓,面对着那些奇怪而神秘的符号,没人懂得它在传递给我们什么样的讯息。我们只得远远的观望着这些属于古代埃及人的文明而无法欣赏。
心随着书中文明的兴衰而涌起,让我真切的感受到我们在万物之中是多么渺小的。
他们来到阿拉伯沙漠时,一切都停止了,没有古代和现代,没有文明和野蛮,只剩下一种惊讶。原来人类只活动在那么狭小的空间,原来我们的历史只是游丝一缕,在赤地荒日的夹缝中飘荡着。
偶尔会出现一个奇迹;在寸草不生的沙粒中突然出现一棵树,亭亭如盖,碧绿无暇,连一片叶子也没有枯黄。
文明已经衰弱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
或许千年以后,后人也会对我们的历史千年一叹。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题记
久久尘封的记忆像碎裂的冰河,蓦然回首的灯火阑珊,是虞姬那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美妙的身形,是虞姬依偎在项羽怀中那凝重孤高的神韵,也是虞姬高举长剑豪迈自刎的,骇人心魄的场景。那段历史,没有无人问津的孤寂冷清,也没有万人追溯的堂皇富丽,唯有醉者自醉,醒者自醒的从容和淡定。像一卷卷满布灰尘的竹简,静默在时光的玉案上,等着你慢慢翻阅。
听过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虞姬,一个千古流芳、倾国倾城、外柔内刚的女子,生时常伴于君王左右,死时亦追求矢志不渝的爱情。项羽,一个英姿勃发、策马奔腾、至死都不肯踏过江东的男子,既有君王威武的气魄,又有男儿的血性与柔情。他们共同演绎了《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这是一个男人走到生命尽头时,为自己深爱的女人倾情所唱的一曲悲歌。“虞姬虞姬奈若何…”每当我听到这一句,就好像听到项羽那沧桑的心声,带着深情款款的怜爱,穿越了千年,来寻他心心念念的美人。
透过冰冷的时光机,执着的去看一眼那倾倒红尘的英雄与美人的相遇。美人抱着琵琶,在一群铮铮铁骨的男儿之中,柔柔地唱着《楚歌》,一位秦国大将故意刁难,欲杀之。就在此时,项羽也唱着《楚歌》,缓缓向她走来,道一句,姑娘此曲只应天上有,我心仪之。他伸出手,问道,我带你走,你可愿意?美人稍有迟疑,但还是牵住了他的手,决心从此要和他天涯海角,不离不弃。
放眼天下,英雄逐鹿,虞美人在浩浩狼烟之中幸运地找到了终身的依靠。其实在她眼里,项羽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给她乱世中的安宁。她随着项羽征战,但她并不是只会躲在雄鹰羽翼下的弱女子,她是能够掌控住自己的命运的,从不被所谓的宿命所禁锢。
秦三世子婴在位时日不长,项羽率军攻破咸阳。此时的虞姬,置身彭城,但她思君心切,决定独自到咸阳去,深入敌军的腹地。明知这是刘邦设下的陷阱,但为了心爱之人,她可以无所顾虑,可以如此勇敢,还是奋不顾身地向前。正是在咸阳,虞姬第一次遇见刘邦,刘邦气宇轩昂的王者风范,竟然和项羽有几分相似,但她很清楚,刘邦是名副其实的权谋家,将她安置于此处,必定另有所谋。攻城之战拉开帷幕,刘邦若坚守咸阳,虞姬无疑就成了刘邦和项羽谈判的筹码。若刘邦真用虞姬来威胁项羽,那虞姬就在项王攻城之前自尽,她决不能让项羽心软。
项羽邀刘邦赶赴鸿门宴,虞姬有胆有谋,刘邦不得不在赴宴之前将她归还于项王。英雄与美人分离数日,终于团聚,那不是他们最长的一次分离,也不是最惊心动魄的一次,但相聚时的四目相对,很快地消弭了相思之苦,长天大地,牵手的一瞬间在他们的眼中亦可以是一辈子。因为有爱,就会让孤独之人找到最温暖的慰藉,有爱,也会使坚硬的心变得柔情似水。
喜欢听虞姬唱的那首《楚歌》:
烟雨蒙兮花又开,
春风吹上小楼台。
我的家,如世外,
总有雨伞等着你回来。
烟雨蒙兮花又开,
梦回走上小楼台。
我的心,在云外,
每当明月爬上来,
尽是故乡风采。
项羽四处征战,总会把虞姬带在身边。当他为战事烦忧,或是春风得意,举杯畅饮之时,虞姬都会奏《楚歌》给他听。情到浓时,项羽则拔剑起舞,与虞姬深情和歌,一人一句,营帐中充满了甜蜜与温馨。天上有群星闪烁,地上有树影婆娑。女子对情爱如弱水三千,独取一瓢;英雄则醒握江山,醉拥美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用生命上演了“一生一世一双人”的不朽的传奇……
男儿志在天下没有错,心系佳人也没有错,但是当男人对权力的欲望如大海般深沉,浩大,连自己都无法驾驭时,就会被自身的戾气所伤。
公元205年,项羽将义帝斩杀,刘邦趁机率军攻打彭城,明为替国君报仇,实则是为了实现他一统天下的野心。待刘邦大军压境,虞姬与项伯等人誓死护城,绝不降刘。她的项王正在为她搏击一个天下,而作为王的女人,又怎能辱没王的名!虞姬接过项伯手中的剑,毫不犹豫地抵在自己洁白如雪的颈上,纵然是死,也不会死在敌军之手。任何人都不能决定她的生死,唯有项羽一人,能让她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惜,心无悔意。剑划破了她的咽喉,她从高耸的楼台上摇摇欲坠,仿佛一只孤雁,不知何去何从。虞姬的刚烈骇然了刘邦大军,在此时,项羽快马飞奔到心爱之人的身旁,他惊慌失措地抱起满脸是血的美人,失声叫道,虞姬!!
虞姬不惜生命,守住了彭城,所幸剑伤不深,并没有伤及性命。做王的女人,就好像一朵娇柔的花从盛放走向了凋零。虞姬告别了女性的软弱,从一个无人爱怜的乐妓走到了今日受人尊敬的姬妾,为了追求一份真挚而长久的爱情,心中无悔,亦无惧。
英雄生在乱世,是天下之幸,却也是美人的不幸。男人为了天下而战,美人只为男人而活,就像每一只飞翔的蝴蝶,都是花的灵魂,当蝴蝶不再在花海中展翅,花朵也就不复存在。
项羽刚愎自用,鸿门宴上让刘邦全身而退,猛虎回归山林后,养精蓄锐,终于要卷土重来。刘邦集齐王韩信、魏相彭越之兵力,南下围攻楚军,彭城沦陷,楚军被逼至垓下,十面埋伏,形如天罗地网。垓下之战,楚军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项羽大惊,夜起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歌数阕,虞姬和之,项王泪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歌声不绝于耳。虞姬在此时从项羽的腰际将剑拔出,豪迈自刎,血洒营帐。她身穿鲜红罗衣,宛若一次最美的绽放,又似旭日东流,欲在毁灭之中得到重生。
死亡带走了项羽最爱的人,却带不走坚定不移的爱情。次日,项羽骑乌骓行至乌江,刘邦穷追不舍。耳旁好似响起了虞姬美妙的歌声,听着虞姬的歌声战死,也未尝不是一件人生快事。一具具身躯向他冲来,他的血越涌越多,化为沐血归来的阿修罗。项羽为战场而生,终要回归到战场上去。倒下的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虞姬与他过往的种种,温柔尚在,缓缓从天上的北辰落下,点缀了项羽眼角的泪。
对于英雄而言,失败并不意味着失去,而是意味着放下、懂得。不论成败,他依然是所向披靡的王者。
我想,世上的每一个女子,都渴望做一回虞姬,都梦想有“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惊天动地的誓言,期盼着唯美的爱情,在一霎之间轰烈绽放……
历史转眼成了传说,须臾间,沧海也是桑田。项羽眼里的虞姬是红尘万丈,虞姬眼里的项羽是化外一方,醉笑陪君三万场,莫诉离殇。团聚时刻尽情享受相爱的温存和快乐,与爱人执手,共看苍凉大地,不去想离别时的伤感。这样,万里江山也是美人的笑窝,不必空叹英雄的岁月,有多寂寞。
千古的缠绵从史前就已开始,下一世,虞姬会是一朵常开不败的玫瑰,于冰天雪地中散放着魅惑众生的香,没有多情的眼波,只有痴情的守候,因为,她的王正在跨越着千山暮雪,跨越着重峦叠嶂,跨过时光的坎坷,骑着马儿踏梦而归。只待他牵起她纤细的素手,共同去赶赴一场前世拟下的约……
很抱歉现在才写这本书的读后感。
看过《文化苦旅》之后,就对余秋雨的文字念念不忘。《千年一叹》从希腊,到埃及、以色列、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最后从喜马拉雅国门回家。一路经过约旦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在大河文明中流淌过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
我对于中东的文化不甚了解,所以跟随着余先生的步伐,在一次次入关和出关中,在每一个古迹跟前仰望、思索的过程中,更多是茫然。于是去找了凤凰卫视在此次旅行中所拍摄的纪录片《千禧之旅》,二十一年前的纪录片,分辨率只就几百,但是就在这时代的画质中瞥见离我甚为遥远的远方,古老的文明留下的叹息,在风沙和阳光中徐徐具像为石柱、宫殿、墓碑和沥青路。
余先生的文字便也跳动起来,每一声赞叹都自成画面,每一句遗憾都留有影像。
文人的笔触总是和我们这些习惯了粗糙的言语的人不同,每一个遣词造句都别具韵律,所以摘记本上满满五页的摘录,每一句都恰如其分得在原文里,又颇为可爱得在摘记中。
最为感动的,是一路走下来,来到喜马拉雅山下,在万仞银亮之下,在这最为气派的国门之下,回到祖国。“我在离别之后才读懂了它。”走过那么多文明,看过许多可能与中华文明同一时期出生的古文明,如今却慢慢被掩埋和遗忘,才回过头来意识到我们的文明是经过了多少坎坷,才跌跌撞撞闯入新世纪的大门,拍干净身上的尘土,慢慢地又挺直了腰杆。
我至今没有离开过国门,但是感谢互联网让我看到许多外面的事情。从国家新闻看大的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战争,又在不同国家留学生的频道有幸领略不同地方的生活和风景。
所以虽然我没有去过印度,但是我知道那里可怕的交通、糟糕的治安和或许值得一去的宗教圣地。所以虽然我没有去过伦敦,但是我知道泰晤士河的风景,知道哪个区的治安较好而哪个区十分混乱。所以虽然我没有去过美国,但是我知道美国的个人医疗多么昂贵,知道留学生在那儿会遇到的种种不幸。
所以我称自己为“幸运儿”,我生在这个挺起了腰杆的国度,她有着最源远流长的文明,和最欣欣向荣的未来。
每次在小破站上刷到国家相关的视频,常会看到满屏的“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在种花家”,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中国的文字总是足够浪漫,让我们得以将满腔的赤诚告诉这片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
如果可以的话,谁不想用双脚丈量这片土地呢,它拥有着最绚烂的颜色,它的每一次呼吸,都跳动着属于我们的故事。
今天一读余秋雨的《千年一叹》,顿时感慨万千。余秋雨随凤凰卫视走过亚洲,满怀着希望和热情,但当他一路走来,当他荡漾于文明古国,却见千年的辉煌已泯灭。留下的只有无休止的战争和望不尽的贫穷。余秋雨在作品中说着自己内心的焦虑与恐惧。
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是碗》一文故事讲的是大家在车上因为饥饿而惊醒,陈鲁豫小姐只好拿出袋装的方便面泡着吃,在旅馆里询问有没有碗时,服务员竟摸不着头脑,几经描述,服务员才明白,但当服务员推门进来,手中拿的却是一个塑料花盆,顿时,全场惊愕。
在这个故事中,没有故事的趣味,却透出重重的哀伤和悲怆,以及千年辉煌坠落的寂寥和空虚。
作者余秋雨惊悚于古文名遗言,反思与尼泊尔山麓,闻道于数万里荒原,执笔于最恐怖地区。看着民不撩生,水生火热的情景,我和作者一起心酸掉泪。
当看到最后几页的图片,我体味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幸福,我们不需要被枪林弹雨击毙,不需要匍匐在战场,不需要日夜面对着断垣残墙,不需要惊悚于古文明已冰冷的遗体。
作品中那无数问号,无数叹息,多少血泪,意味这什么?意味着太多太多的辛酸。因为,因为――人的生活本不该如此绝望!
余先生是一个历史的探索者和考察者,他审视、考察中华文明,追索着文化生成的奥秘,感受着由历史带来的文化的兴衰。他在文章中表达对文化的由衷的敬佩,对文化缔造者的礼赞,他还时刻保持着对文化人、对传承人的关注。因为,他也是一位文化的守护者。
余先生的书多少都伴有一些沧桑感,在《千年一叹》中更是挥散不去。不管是中华文明,还是到中东和欧洲去了解 爱琴海文明的繁荣、泰姬陵的圣洁、法老金字塔的辉煌、耶路撒冷的宗教冲突、汉谟拉比法典的价值,在经过那千年风雨的洗礼之后,一切皆变成了荒凉,只有那已被风化的建筑似还在发出阵阵的叹息,轻诉着西亚古文化所经历的伤痛。可人们却在逐渐地遗忘,那轻诉似也变成了无奈,辉煌不再,历史褪色,就连文化也早已奄奄一息。
尽管我已做好了准备,可当我再读一遍余先生的《千年一叹》之时,我仍被眼前落寞的苍凉的景象所打动,沉浸在其中无法自拔。在那里没有色彩的冲撞,没有历史的辉煌景象,有的只是我们历史课本中,作为标题的、一个个大的文明的彻彻底底地、没有丝毫生气地衰落。不禁让人们感叹这文明就如那地面的尘沙,被风一吹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余先生作为一个历史的探索者和考察者,他的冒险便从最古老的希腊开始,这个承载古代文明的早期摇篮,也承载着更多的伤痛。
初入这里,小、破旧、悠然便成为了我的第一印象。这里早已没有了文明大国的气势,人们只是在懒散地度日,整个国度变得十分的悠闲,虽也更加地破败,但是我想这大概就是他们经历了痛苦之后所换来的迫切已久的安宁吧。
希腊的悠然既让我心痛又愤慨,更让我无法不同情。可是当我看到埃及时,我竟然无语凝噎,埃及文明的程度让现在科技发达的我们都佩服,更厉害的是,埃及的预言让我们痴迷,创建数个专家小组,可至今仍无人能够解说。可是如今呢?埃及的文化已经断结,埃及的古文字竟无人能传承,这让我们如守着一个巨大的宝箱却无法开锁一样,埃及的文献也由此无法发出原有的光彩。埃及也就只有那被风化的金字塔能证明文明的存在。
最让我心痛的是古巴比伦文化,它消失得就如涅风一般干干净净,就连那承载着历史沧桑感的古城遗址也被铲除得彻彻底底。似是文明的脚印从未踩过那一片土地。
这三大文明古国游访记录,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历史的探索者和考察者以及守护者的余先生内心的苍凉感。历史就如轮回,千年的一声轻叹,是谁?是文明的灵魂,还是古迹上的风过声?
历史的成败影响着文明的兴衰,二者又都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从余先生的描写中我看到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尤其是失学儿童。
他们因为贫穷让孩子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也失去了认字的机会。
多可笑啊,一个几乎最早发明文字的国家,几千年后,他的子孙竟然连字也不认识。
伊拉克――曾经的文明圣地,结果整日却被枪声包围,成年的男人们上了战场,让一个个小小的孩子承担起了生活的重任,让他们丧失了童年,丧失了学习识字的权利,甚至连基本的医疗保障也享受不到。战争是毁掉一个国家的最好的方法,一代接着一代衰落,我不禁怀疑这古老的文明血脉是否会延续下来?
余先生的《千年一叹》让我随着他了解了亚欧大陆的文明,以及现在的衰落,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当残破已成现状,寂寞已成心态,人类存在境况相关的意蕴也在这其中自然而然地体现。
战争越来越让我感到害怕。它是一个怎样的恶魔?怎能让曾经的如此辉煌的三大文明化为齑粉。
作为同样拥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几千年来,朝代不断地更迭,不断地斗争,可后来当面对外族的侵略时,大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一致对外。希望中东地区的人们也早一日化干戈为玉帛,共享和平。
这悠久的历史,偌大的文明,却像是一缕轻烟从历史的上空飘过。谁能给出答案?是那恒立的金字塔,还是那永流的恒河......
推荐专题: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