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东坡传 林语堂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苏东坡传 林语堂读后感》。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只需静静地摩挲一下中国文化,眼前就会出现一个理想文人的形象。他左手诗词、右手书画,潇洒从容地漫步在文化长廊里,信手拈来,都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谈资,他就是苏东坡。
潇洒,这是我拜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之后最强烈的感受,苏东坡的一生将这两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
苏东坡的潇洒首先表现在思想的率性上。无疑他是一位巨儒,又时常与和尚们谈经论佛,也曾潜心于瑜伽与炼丹。可以说从没有哪一种思想派别在他身上达到统治地位,他用儒家的生活哲学处世,又从佛学中体会到生命只是一种表相,进而追求灵魂的永恒,同时还用道家的信念将生命简化。苏东坡游刃有余于各家学派,是一种思想上的“逍遥游”,令人歆慕。这种心态使他可以随时达到“忘我”的境界:在猎场上他“左牵黄,右擎苍”而望“千骑卷平冈”,在赤壁他凭吊千年前周郎的“雄姿英发”;他一方面与歌妓共览夕阳“斜照江天一抹红”,另一方面又痴情地怀念亡妻而“唯有泪千行”;他不似那一班搔首弄姿的小文人,花开花谢也总能惹得他们潸然泪下,但他又确实怀着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兴修水利、赈济灾民,造福一方。这些例子不胜枚举,而它们只不过是苏东坡的躯壳,那行云流水、天马行空的自由思想,才是苏东坡倾注其中的情感与灵魂,才是千百年来将人们深深感动、被人们真心崇拜的精神内核。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我想,这也正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苏东坡遭遇了失意文人无一幸免的贬谪,他在被贬之初就告诫自己:人要“一蓑烟雨任平生”,小人的诬陷、皇帝的误解,在他眼里都“也无风雨也无晴”,可以说是有“慷慨”而无“悲歌”,越是逆境反而越显豁达。相比之下,李白太狂妄,杜甫太沉郁,温庭筠太轻佻,李后主太凄洌,而苏轼的乐观与忧郁却相得益彰,表现出一种历尽悲欢、洗尽铅华后的从容。体验了人生大起大落之后的苏轼,迎来了凤凰涅盘般的脱胎换骨。我相信,他也经历过精神上痛苦的挣扎,但是,作为一位融儒道佛于一身的思想家,苏东坡经过深刻的自省,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浴火重生带来的是人生道路上更加洒脱自信的步伐。
一个可以着意挥洒真我性情的人,一个可以在世人面前谈笑风生的人,在他身上一定可以找到这样两种素质:天真与单纯。从苏东坡先后与王安石及司马光集团反目来看,他竟然简单地把政治 斗争套用到“有是非之辩,无名利之争”的理想境界中去,可见其天真到了何种地步。他就像在进行一场一个人的战争,为了理想、为了清新的空气、为了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中保留些许单纯而战!同荆轲一样挥舞着单刀,刺向整个王朝!
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在苏东坡的身上,潇洒被诠释成一种释然的心态,一种趋近完美的生活方式,一种没有圆滑的成熟,一种充满智慧的率性,一种与自然缔结的盟约,一种用天性写就的浪漫。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豪情万里;“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之闲情逸致;“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壮士暮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之深情思念……可即便是众多精妙的诗词,也仅仅是苏东坡精彩一生的冰山一角。暑假里,带着对大文豪的景仰,我潜心阅读了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饱受磨难。仁宗景v三年的一天,四川眉山的一间房中,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他便是出生于书香世家的苏轼。他成长于宋仁宗当政时期,其时四海升平,人民安居乐业,因此他生活无忧无虑。从小苏轼在诗词方面就表现出一定的天赋,后来进京应试,成绩斐然,名动京城。青年时期的苏轼正遇上王安石变法,政见上的不同使他遭到贬谪。特别是在一向维护他的皇太后离世后,他遇到政敌的打击报复,被一贬再贬,直至流放到偏远地方,终了余生,享年六十三岁。
曾有人形容苏东坡为“乐天派”,对此我非常赞同。他喜欢开玩笑,开玩笑的对象不分敌友。在遭遇贬谪时,他对沿途乡野、高山、峡谷等美景醉心游赏。在岭南的时候,他过得非常快乐,给朋友写信说:“来此半年,已服水土,一心无挂虑,因为已经乐天知命。”他发现甜美的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还写信给儿子说,别让陷害他的人知道这里有好吃的荔枝。流放到海南,在古代无疑等同于死刑。海南气候炎热,土地荒蛮,易生疾病。但苏东坡仍然笑对逆境,在那里了解民风,学习方言,兴办学校,称赞那里没有岭南的瘴气,还培养出海南第一位进士。
纵观中国古代,没有一位伟大的人物不是经历过挫折与苦难的,苏东坡也不例外。但他不同于陆游的忧国忧民之苦;不同于杜甫的颠沛流离之苦;不同于李清照的寂寞冷清之苦。苏东坡纵使历尽沧桑,依然苦中作乐。奸臣迫害,大可一笑而过;贬谪流放,仍可心如止水,乐天知命。在他的诗词中,我们未曾读出对世道、对他人的抱怨和指责,反而更多的是对当下生活的品鉴,对世事人情的豁达。
苏轼的一生中,诗、词、书、画无一不精通,道家、佛家与儒家之精华,已在他心中沉淀。他亲民和善的处世之道,乐观积极的生活之道,都将在中华历史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即使再多的不公与艰辛,依旧能在苦难之中,盛开一笑翩翩。
世间的一切,都不过是一场相遇。冷遇见了暖,就形成了雨;春遇见了秋,便有了岁月;太阳遇见月亮,变生成了星辰;天空遇见大地,就有了永恒。世上的每一场相知,都从相遇开始。世上的每一段倾心,都因相遇而沉醉。
然而大千世界,何其纷繁复杂。在追逐名利之中,人们的心与心逐渐远离,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背影。你想去触及,却只是一片虚无。人情世故之中,所有的相遇都变得平淡。你想追寻的人与事,却只能含着泪擦肩而过。即使身处热闹的街市,面对这车水马龙的人群,一次不经意的回眸,也得不到一刻眼神的交接。孤独,是一个人的,也是一群人的,就这样无声地进行一个人的战争。想要去挣脱,却只能茫然对视。
茫茫人海中,我只想去遇人生中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于是,我决定携着背包,带着几分期许,去寻一场倾心的相遇。
以文字为房,以标点为窗,我找到了一片心灵的栖息地。打开时空的按钮,开启一段时空之旅。偶遇一位沉睡的灵魂,听他诉说千年的情思,听他吟唱千年的词调。这里是诗情的天地,记录着辉煌的历史传奇,谱写了璀璨的光的篇章。殊不知,这段文字的背后,有这一段不为人知的深情。我遇见了他们的故事,从此,点亮了我的人生。
以岁月为笔,以相思为墨。字字皆情,句句皆心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字一句的斟酌,让这片文字的世界充满着深情,春风卷来大地的芳香,打开心灵尘封已久的窗户。流水冲刷岁月的痕,洗涤人们心中的孤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切都是那么宁静温和,一切都被赋予新的生命。这里的灵魂因千年的沉淀而变得清纯,或深邃,或豪迈,或深情,承载在属于他们的故事中。原一个人独自走到流水的尽头,只静静地坐着,看天边的云彩冉冉升起。
还记得千年前的浔阳江畔?那一夜,只留下动听的琵琶声和泪水沉入水底,重温那段故事,我仿佛遇见了当年泪湿青衫的江州司马。那双深邃的眼睛就好像能洞察周围的一切,看破了岁月的流离,一头飘逸的秀发交织着修长的衣袂在风中凌乱。他在侧身倾听,让灵魂行走在琵琶拨动着的琴弦上手指和着音律轻轻拍动。他听得入神,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殊不知,泪水早已湿透青衫。我多想扯破千年便是时光的束缚。为他拭去眼角的荧光。可是我不能,只静静地看着彷徨的白司马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他想借酒醉去逃避,却不料醉不成欢惨将别。心灵上的创伤太重,烈酒也无法朦胧。悦耳的琵琶声在诗人的心头响起,在诗中隐没,牵动着司马难酬的壮志。看着诗人高举着酒杯,却始终放不下。何不一饮而尽?任尔东西南北风。乐声渐去,只留下诗人独自一人的感伤。那一夜,一花,一酒,一诗,陪着醉倒在江边的白司马,足以。酒不醉人人自醉,醉来的第二天,他会选择去忘记一切,只记得别离时的茫茫江浸月。
从浔阳岸边走过,邂逅诗人沉睡千年的灵魂。我是多么幸运,能遇见一段倾心的美好。只想轻轻的哼唱着《霓裳羽衣曲》,骑着白马,滴哒滴哒的走过盛唐的别样繁华,或许下一秒,又能遇见一段。
偶遇一段美好,胜过一场虚伪的追逐。只愿沉醉在诗情的天地,站在词语的留白中,与文字谋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慢慢地跟着诗人的脚步,徜徉在这片文字的海洋,有诗路过的地方,满山的清流便开始吟咏唱和,轻轻地挥一挥手,便是诗人繁杂交织在一起的情思,那些永远无法解开的秘密。诗人一伸手,便是满把新诗,诗太多了,诗人开始随手抛撒,我跟在后面,一俯身,便是千古的经典。
累了,便独自坐在草堂前,守候一段迟到的故事。静静地在风中寻章摘句,在雨中倾听你我,在夕阳下邂逅一位美丽的灵魂,那该是一场多么倾心的相遇啊!就想诗人在雨巷中遇见那位丁香般的姑娘……
我躺在云端,遇见一首诗,遇见诗中的人与事,遇见一位横卧在岁月的灵魂……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盏。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东坡的一生,浮浮沉沉,生如浮萍,只能随风不定,可是他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达观心态依旧把每一天都当作是命运的福祚,不辜负任何一次的朝晖。如他所言,“人生有味是清欢“,清者自清,哪怕举世皆浊,他依旧自在如风,因为风清月朗,他已然了解生命真谛;欢愉可享,不畏世道艰险,他仍旧能够恣意欢歌,因为历尽千帆,他早就明白及时行乐的道理。
苏轼作为天生奇才,感受细腻,思想盈透,诗文俱佳,赤子秉性,绝不为自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不精于自谋,却愿意为百姓分忧解乏;他虽不存一文,但却觉得自己富比王侯;他性格倔强却富有捷才,多才多艺、好奇深思。他处世接物不落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
论文采学识,东坡远超同道,因此他反而比某些沽名钓誉之辈更温和友善。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者。
然而,或许是才学过富,苏轼有时未免太心直口快,这也许就已经为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埋下了伏笔。时人都称苏学士满腹学识,唯有其侍妾朝云一语道破,“学士满肚子的不合时宜“。这话听来即是好笑可爱却又让人心酸感伤。性格耿直如他,自然不屑表里不一,可是在言论远不算自由的北宋,祸从口出实在平常。更何况他一直站在世人关注的顶峰之上,高处不胜寒,暗地里不知有多少双嫉妒的阴爪只等着他一个不防备,便要将他拽入万劫不复之境。
“成也其诗,败也其诗”,说的便是东坡了。
“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向来易被妒,锋芒毕露泄天机。曾经同道狼子心,子瞻祸从口中出。但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也像是被瓢泼春雨侵袭之下的嫩笋,反而疯狂滋长。在那远离京都的密州,他只是抬头遐思,而后沉吟之间,便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即使千年之后,我们不见斯人,却仍然可以在这皎皎月光下想见其时其景。后来晚年的他身处岭南蛮荒之地,却依旧可以写诗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其人之大观让现时多少妄自菲薄之人自愧不如。
虽然饱经忧患拂逆,却让他的人性更趋温和敦厚,而非尖酸刻薄。今天的我们之所以喜欢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人生之苦而不尖刻的缘故。
起起伏伏的人生也造就了东坡身份的多元性,难怪林语堂先生说:“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友人,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实践的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他还是诗人,是生性诙谐却又会在月下漫步遐思万千的性情中人。
然而才学也好,乐观也罢,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的淳朴自然。他人生的第一次失意来自于王安石,结果人人皆知,这位旷世奇才要从光辉万丈的神坛上被驱至偏远乡壤,他被流放道了惠州。东坡完全可以从朝廷大员变为普通农夫,说一点不在意是不可能的。可他又是那样地泰然自若,“他脱去衣袍、帽子、靴子,头发用最廉价的发带束起,躺在草地上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泽。”子瞻当真赤子也。
“他为了和朋友在船上相聚畅聊,竟回家央求妻子给他些酒”。读到这一段我几乎可以想象出苏夫人摇着头微微发笑的模样,她那才冠古今的丈夫现在就像是个小丈夫在向她撒娇。“他会努力地学习种粮食、向有经验的农民讨教,认真地种地。”他就是以为名副其实的农夫。东坡更爱研究东西,他研制过墨,后来听大儿子迈说,他差点把房子点着了。最让苏东坡着迷的还是炼丹术。在流放的闲云野鹤的生活中,苏东坡还结识了很多道士和尚,这让他产生了归隐之思。但一切在皇帝驾崩,小皇帝即位,太后掌权后又有了变化。他脱去农夫的外衣,继续他的使命。
他就这样一直在路上,归京又被贬,大起再大落,其中坎坷,不由分说。颠沛流离,亲友渐散,可东坡还是东坡,依旧是那个从四川眉山走出来丰神俊逸的少年,永远年轻,永远热情澎湃。在临死之前,他自题画像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把他的苦难作为一种历练,他永远是笑着的苏子瞻。
林语堂先生做结时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于是千秋万代,苏东坡这个名字,注定要被永远铭记了。
上学期随老师和同学一起参观了黄州的东坡赤壁,园林不大,主要是欣赏苏东坡的一些字画,如果是像平常一样自己做一个游客,进去参观一遍恐怕不会有任何收获,对苏东坡这个人以及他的传世作品也不会有任何感受,说不定还会觉得无趣,这都不过是因为自己太过缺乏对历史、文化、对伟人的感知力罢了。
这一次黄州东坡赤壁行,不是自己走马观花地瞧,而是有专业的讲解员介绍,有苏东坡迷的带领,自己才头一次体会到,原来这小小的园林里面,珍藏着如此丰厚经典的史料。
回来之后开始打开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看得草草,由于对苏东坡及其著作还所读甚少,我算不上是苏东坡迷,但这偶然的时机,读到他的传记、去到他的纪念馆处,还是庆幸于能对苏东坡的人生际遇和人物特征多了几分了解。
林语堂写到,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所有这些品质荟萃于一身,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没有明显的缺点,只有溢出的可贵品德和才气,好像这世界上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理由不爱戴他,不敬仰他,不喜欢他。
如果让我说看过《苏东坡传》之后的印象,首先还是逃不离上述林语堂对他的高度概括:才高气清。
他本有政治上的高瞻远瞩,但是不屑于浪费时间在朝廷上明争暗斗,他一生中多次被重用,可次次都被政敌拖下马,不是使他蒙冤入狱、惨遭贬谪,就是逼他自动请辞、归隐他乡,可苏东坡也算是在仕途上行事比较稳妥的人,尽管他自始至终反对王安石新政,却也在传记中看不出他为反对推行新政作出强硬行为,只不过是奏章作诗以表政见,以至于他的政敌几次逼他出宫,所用的手段无一不是从他的诗词书信中百般挑错,说他挑战圣上权威等等。
他心系黎明百姓、在地方政绩突出,这些都有目共睹,除了在言语文字中或有不羁的表达,他的敌人只怕是再也找不出其他纰漏可以利用,他一生宦海浮沉,不过是因为他才高惹人妒、而他本身气清不好斗罢了。因此或许可以说,苏东坡自始至终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好官,只是生不逢时,但从政治角度来说,在乱世之下,在朋党之争之中,他是否有过不遗余力地抗争呢?
毕竟一种声音的轻易退让就会使另一种声音恶意生长,王安石变法期间的民间乱象久久不能被发现,就是因为朝廷中的声音被垄断。
除了仕途不顺,一生多颠簸以外,苏东坡的生活方面、情感方面似乎一片和顺,苦中也能作乐。
他有有才气有抱负的父亲,有明理温柔的母亲,有一生不离不弃感情至深的弟弟,有贤淑通达的妻子和小妾,有孝顺的儿子,还有各方才子为好友。无论是在京都生活富裕的时候,还是在被贬期间贫苦之际,其家人未曾因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而改了脾性,而是始终和和气气、相互扶持,其友人也总是能不计受牵连之前嫌而与之共同做乐,饮酒、绘画、作诗、打坐、酣睡……
官场之外苏东坡的生活可谓和和美美、多姿多彩。他的性情不曾改变,从来是云淡风轻、天真烂漫。
传记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他被贬在外时已经非常贫困,来到常州打算买一栋房子以后在此常驻,他用身上仅剩下的五百缗钱果然买到一栋心仪的住处,可是一天在路上他发现有一个老妇人哭诉,说自己家里住了一百多年的房子被儿子卖去了还赌债,而老妇人说的房子恰好就是他所买的房子,他当即把契约掏出来烧掉,也没讨回付的房钱,而苏东坡当时只是被真情所感,无法抑制,连自己家里的温饱都不管不顾了,林语堂对此事的评价是:事情做得美则美矣――还有什么别的好说?
由此可以看出苏东坡真是十足的性情中人,只不过这种不争不抢不管不顾在官场上是被人利用,在家人友人间则是被包容。
人无完人,世人敬仰的苏东坡也是。仕途上的起起伏伏和生活情感间的和和美美,在苏东坡身上也有了个能够令人接受的平衡。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现在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推荐专题: 苏东坡传林语堂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