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苏东坡传 林语堂读后感(合集)

2022-08-06 13:55:44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东坡传 林语堂读后感(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苏东坡传 林语堂读后感(合集)》。

第一篇:苏东坡传读后感

他,富有创造力;他,守正不阿;他,放任不羁。他尝尽百味人生,他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就是苏东坡。

自从他考取功名后,他便一直贬官、贬官、再贬官……但无论到哪里,他都有自己的乐趣,他可以与百姓闲聊,可以研究美食。他的乐观使他得以笑对各种人生:道德家、作家、画家、书法家、工程师、农民、佛教徒、士大夫、法官……

他的乐观使他尝尽百味人生,成为大宋第一才子,那我该怎么做?

我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乐天派,我是学生,是儿子,是运动员,是志愿者。每一个身份,我都会以乐观的心态去细细品味。学生,有习得知识之乐;儿子,有尽孝之心;运动员,有夺冠之热血;志愿者,有助人为乐这爱。

我愿以乐观尝人生,品百般滋味!

第二篇:《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350字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大才子一个!放在现在,他何止是收获迷妹无数呀!

夏老师推荐我们阅读《苏东坡传》,让我们更加细致地了解他,我饶有兴趣地翻开书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他是工程师,是皇帝的秘书,是慈悲的法官,还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诗人。坎坷的仕途和有趣的灵魂让他的人生不惧风雨、泰然自处。

苏轼还非常的孩子气!有一次他向朋友夸赞说自己多么喜爱乡间朴素的生活,一撮盐、一碟白萝卜、一碗白米饭就很美味了。过了不久朋友给他一张请帖请他吃“~”(xiao)饭,苏轼也没有多想,就如约前往。到了之后一看,见桌上只有一撮盐、一碟白米饭、一碟白萝卜,马上明白了朋友请他吃“~”饭就是三白的意思。饭后,苏轼郑重其事地对朋友说:“明日我也要在家设宴回请您,请你吃‘毳’(cuì)饭,请按时赴约”。朋友如约而至却发现席间啥都没有,原来苏轼的毳饭就是三毛饭,毛就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两人相互捉弄像个小孩子一样开玩笑童心未泯。

苏东坡旷达乐观,他的千古佳句、正直的人格、超然洒脱的精神,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被世人铭记。

第三篇:《苏东坡传》读后感

耶稣说过,“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这句话,用来评价苏东坡,可谓再恰当不过。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这是林语堂比下的苏东坡。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正是因为这本《苏东坡传》,才能让我们深入的了解苏东坡。

当你细细的去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尤其是像苏东坡这样凤毛麟角的伟大人物,你总是会被他身上某一种性格或气质所折服,而我最欣赏苏东坡的,便是他豁达的人生观。

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他这一生,虽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就算被流放到中国域外的蛮荒琼崖海岛,他仍然以坦荡的胸怀处之。他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一生。我钦佩这样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然,他也是一个天才,是散文学家,是新派的作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诗人,是……但他没有借用他的天才大脑刻意去达到某些目的,他保持天真纯朴,终身不渝。他的诗词文章,皆自然流露,顺乎天性。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也难怪这么多诗作能流传至今,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所倾倒、所爱慕。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第四篇:林语堂作品《苏东坡传》读后感

他是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的人,他是一个虽屡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的人,他就是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下了中外闻名的《苏东坡传》。在林语堂笔下,千年前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苏东坡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一位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精彩笔触,一位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出现在我们面前!

所有的困难挫折在苏东坡眼里都是云淡风轻,一飘而过。在苏东坡晚年,他不幸被人控告,后受到牵连苦难,被贬谪不毛之地――黄州。当地气候变化无常,环境十分恶劣。但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苏东坡仍兴致极高地给老朋友章谆写了一封信,信中大致写了黄州的环境气候很差,供餐简便,衣物朴素等。而几天后,苏东坡又兴致勃勃地写信给章谆表达自己对黄州的喜爱之情以及风景之美。

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下,苏东坡仍保持着乐观的性格,这豁达乐观的天性真值得发扬光大!

当我们学习时遇到挫折;当我们生活中遇到不顺的事情时;当我们被人讥笑时,我们都要学习苏东坡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性格,不怕挫折,迎难而上,笑对人生!

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这就是苏东坡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第五篇:《苏东坡传》读后感

诚如杨绛先生读《围城》时所说,这本书我也是锱铢积累的读完,颇觉文字平实清新,而由此回忆苏东坡的一生,便觉如一卷鸿篇巨制的画作,徐徐展开,让人为之倾倒,为之敬佩,华丽而不妖娆,恢弘却也质朴。

记得在网上读到过一句话: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而后又偶然读至一句诗: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忽觉异曲同工之妙。急切的查来,会心一笑,哦!是苏轼的!似乎也只能是苏轼的。

此书由林语堂先生所著,从苏东坡的出生讲起,描绘了他的一生。他是本书的灵魂,这毫不言过,作者在书中也说到“苏东坡自有其迷人魔力。就如魔力之在女人,美丽芬芳之在花朵”而他的魔力自我看来该是时时的乐观,对真的无限追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亲射虎看孙郎的豪情壮志,但又有历尽千帆时的心静如水,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婉……他似乎是说不完的,他的丰富,他的饱满,他的复杂,他的单纯,他的学富五车,他是这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存在,他一生追求着真善美,甚至有着飞蛾扑火般惊心动魄,或许正是这样,在这个需要我们三思而后行的世界,才如此狂热的热爱他,珍视他,追逐他。

苏东坡如今的家喻户晓,大多来自于诗文,而我看来,他的文章贵在一个“恰”字。何为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不多不少,刚刚好。苏轼的文章正是如此,他从不会像而今的我们一样,伏在案头不知如何下笔,半天写不出来个题目,苦思冥想憋出几百字来交了了事。他从来都是行云流水,行至心头一亮之处,便笔走龙蛇一作,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文章练达,立意深刻,一字不多,一字不少,让人读之朗朗上口,眼前一亮,颇有胜读十年书之感,而又绝不晦涩难懂,这便是文章之恰。如《赤壁赋》中最后一句“不知东方之既白。”全然写出苏子之率真任性洒脱之天性,而“不知”二字又描绘出他物我两忘之崇高境界。文章戛然而止,又怎会不让人瞬间悟其所旨,大汗淋漓,拍手称快!

而“恰”之来源除了文章排布之巧妙与拿捏之感外,更重要的,是要与文章内容产生极其深刻之共鸣,你对它有独到的见解,有深刻的理解,甚至只是简单的喜爱,你要想写它,愿意写它,有一种极其强烈的感觉告诉你:快,快把它记下来,写出你内心的想法,快!于是,你写出一篇文章,你想你所想,记你所记,就算文字并不华丽优美,但这时你已经赢了,因为朴实无华的真情实感总比虚无空洞的修辞丽藻要好得多。有些文章使人读来美则美矣,毫无心意,便是此因罢了。

苏东坡之伟大,更在于其思想的高度与其远见卓识。同在一叶扁舟之上,共遇人生之磨难,凡人只能感其生命之渺小短暂,苏子却能跳脱孤舟,跳脱赤壁,跳脱人生,站在宇宙之外悟出:世间万物,皆为永恒。如此大家,怎能不让人佩服!而对于王安石之变,大多人认为苏轼在其中充当了所谓保守派,其实不然,正因为其思想的不保守,使得他看得更远,才促成了他行为上的保守。在王安石变法的一开始,他便看出王安石心中充斥的极权主义,他一上台,便开始清除异己,他的新法,他的初衷是好的,但似乎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从未站在国家与人民的角度去思考,苏轼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知道这样的变法不会成功,更会危及国之根本。他的赤子之心让他成为了世间万民的辩护人,于是这位百姓的辩护人便毅然站到了王安石的对立面,甚至于他赖以生存的朝廷的对立面,与世间万千芸芸众生共进退。

韶光滑过指尖,他人生最辉煌,最伟大的时刻到来了。在人生中还有比幸福和成功更重要的,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这在他经历王安石变法后被贬至黄州的岁月里充分体现了出来。他不再是苏轼,而是那个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东坡居士。他站在田间,头戴斗笠,手扶犁耙,击牛角而吟咏,他开始诵读佛经,修炼瑜伽,他不再理会世间浮躁,官场纷杂,若为官一方,便造福一方,他真正的平静下来了,那种由心灵发出的平和安宁,使他开始探寻生命的真谛,开始拥有真正广大的胸襟,开始真正的宠辱不惊,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他在贬谪惠州时写道: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如此平静豁达,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即使远贬海南,也能与美女笑谈“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这是对他人生最美好的定义,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吧。

也许我们都想做一个苏东坡那样的人,而在我们如今看来,至少在我们现存的社会体制下,又有些理想主义化。他天资聪颖,身陷红尘,却又遗世独立,他将本该官场纷杂的一生活成了一首诗,我们也许做不到,但我们可以做一个“苏东坡式”的人,我们学他的行文流水,乐观旷达,学他的赤子之心,崇尚真善,更有他的敏而好学,孜孜不倦。我相信这个过程是很美好的,是一种全身心的焚香沐浴似的虔诚与洗礼,因为这世间在没有比向着美好出发更美好的了。

第六篇:《苏东坡传》的读后感范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一首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让我认识了苏东坡,但确切的说,是在看完林语堂老师的《苏东坡传》之后,才对这位不朽的传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但连林老先生都说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用详尽的语言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苏东破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驾驭自己心灵的高士。再加上他旷古无今的文学造诣,敢做敢为的正直作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一个浩然不朽的伟大生命。

从出生到架鹤西去,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处,都会给当地人带去他所独有的深远影响。他忧天下之忧,尝黎民百姓之苦,在艰苦的环境依然生活惬意;他在官场沉浮,受尽小人排诽,依然洁漱一生;他敢于尝试,勇于实践,做工程,学瑜伽,炼仙丹。“伸手摘星,未能如愿,但它不会弄脏你的手。”同样,他嗜酒成瘾,还喜欢月下漫步。他一生都在实践他的理想,他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体。

受其乐观的性格影响,苏东破的文学作品可以在精神上取悦于人,他最在意自己文章的“自然与真醇”,他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说他最快乐就是写作之时,“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苏东破的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我们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如何,要“盖棺定论”。人生如梦,一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时才可以下断语。

苏东坡的一生充满希望和浩然之气。人的生活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像他在一处碑文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这本书,我前后共读了六个月,每每沉浸其中,好像我有一双翅膀,就飞翔在苏东坡的上空,注视着他,与他同乐同悲。但在我心中,却始终无法呈现出他清晰的容貌,只有一个高大概直的影像,在我视线的下方游走。

正如作者所言,在读《苏东破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和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推荐专题: 苏东坡传林语堂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