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东坡传 林语堂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苏东坡传 林语堂读后感》。
想到宋朝诗人,首先选现在脑海中的必然是苏轼。苏轼的诗词中无时不透露出他看淡人生,虽一生被贬,依旧乐观豁达,从而洞穿世事。佩服他历经风霜,却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受到万人敬仰的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不平,历经风雨屡遭贬低,不仅折服于他超凡脱俗的诗句,也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可看出,还有他那气度宽广,为人正直的人格。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被贬去黄州,在黄州,苏轼被叫为东坡居士,为帮助百姓解决吃肉的问题,在这里发明了一道千古流传的“东坡肉”。仔细想想,美食家与作诗一句兼备的诗人真不多,那苏轼便是居于首位的大家。苏轼的被贬之路似乎从未停止,但在被贬的日子中,苏轼,他愤骇世俗,不愿去流合污。被贬的日子,在山水美景中作诗,期间他写过“江上之清风与山中之明月,闲者得知。”
苏轼的诗词可谓惊艳世人,如果李白被称为是“天上月”,那他便是“人间仙”。可让欧阳修用喜极而泪下来形容,使宋仁宗称赞不绝。每句诗中都透露着他对生活的态度。
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苏轼,面对一切挫折,仍有着乐观向上,越挫越勇的精神。
这本书从家庭、生活、政治、书画等角度概况了苏轼一生,读完第一感受就是苏轼怎么这么好,被一贬再贬,还是很豁达地面对一切,王安石真的是令人讨厌,还邋里邋遢。
苏轼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一群追随他的粉丝,敬仰他的人品和才华,穷困潦倒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朋友愿意接济他,他倒是自得其乐,没官做就做做农民,种种地,到处游玩写写诗提提词。他是一个心中有国,却没政治的人,职位再低,都尽可能地救济百姓,他是真的想做事的人。
看他给友人的书信,幽默自嘲,他好像一个体验派,总要搞点事情,体验瑜伽,体验制酒,体验制墨。他的名气在当时没有网络的时代竟然能席卷整个大陆甚至外邦。
他在政治道路上是不幸运的,起起落落,被政敌视为眼中钉,但有很多人懂他,在他就要被害死的时候,与他政见不和的司马光替他说话,太后也替他说话,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吧。
第一次看他写的书法并不觉得好看,大大小小一点都不规整,倒是和他的脾性浑然天成,自然洒脱,字是要有灵魂才会像跳舞的精灵吧。
最近读了两本关于苏东坡的书。一本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一本是知中系列的《幸会!苏东坡》。两本书各有所长,都很精彩。《苏东坡传》是很早就读过的,还曾作为果先生的睡前讲书内容给他讲过,只是他那时年纪尚小,只对神奇道士吴复古念念不忘。知中系列也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胜在考据多而详实,博引各家之言,以及图画精美。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原文是用英文写的,旨在向西方人介绍苏东坡,内容完整详实,波澜壮阔,道尽苏东坡丰盛肆意的人生。
苏东坡的标签很多,经历也广为世人所知,诗词书画更是流传千年,影响深远。未读此书时,苏东坡在你心中是诗人,有“大江东去”、 “月出东山”,也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还有“寂寞沙洲冷”;是政治家,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岭南;是美食家,爱吃荔枝和猪肉。读完此书,苏东坡在你心中成为一个丰满而有血肉的人――年少意气风发,为官造福一方,居高位呼朋引伴书画诗酒,被贬谪盖屋种田煮食酿酒,依然呼朋引伴书画诗酒。人生的颠沛流离、凄风苦雨,不过“一蓑烟雨”,一回头竞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政治生涯大起大落,与王安石变法息息相关。书中用详尽笔墨介绍了北宋王安石变法,感觉林语堂对王安石的痛恨和厌恶堪比苏轼。王安石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对苏东坡的人生产了巨大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导致苏东坡受到政治迫害,但这决非一人之因。书中诸多细节把王安石塑造成了一个行迹卑劣之人,感觉有失偏颇。王安石变法在当时虽无合适的实施条件,但也不失为一次对政治积弊积极而务实的抗争。我猜大概是因为国家资本主义在林语堂时代的西方被广为诟病的原因所至。
安稳的生活和苏东坡没啥缘分。他的人生危机从“乌台诗案”开始,从庙堂重臣到阶下囚,最后被贬黄州,在“东坡”耕种养活家人,安贫乐道,陶然自得,期间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定风波》。当他写下“此去真为田舍翁”,准备安居之时,又被朝廷重用,扶摇直上几乎位极人臣,从而不可避免地卷入政治斗争。苏东坡因为刚直敢言,厌恶政治斗争而几度外任,过了几年比较闲适的生活。60岁时遭遇晚年流放,从此一贬再贬,到了大宋版图的最南端。
就是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却有豪迈悠然的心境,有像《浮生六记》里那样欣喜有趣的生活小故事,有对妻子、兄弟、朋友细腻而真挚的情感表达。还有瑜伽、炼丹的养生秘术,有重“意”而轻“形”的书画艺术。
夜游赤壁、夜游承天寺,烤羊蝎子,酿桂花酒,静坐闻檀香,光着脊梁在山寺午睡,席地而坐听农夫讲鬼故事,食阳光止饿,乡野采药,头顶大西瓜在田地边唱边走,为制墨差点儿把房子烧掉。与秀才和酿酒老妇比邻而居,盖屋掘井,栽花种树,不一而足。每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里,都可见诗人宁静欣悦的心境。
世人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旷世才华,因为他的豁达胸襟,因为他的浩然正气。我喜欢苏东坡,因为他有趣的灵魂。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苏东坡传》封底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现在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风华是一指流沙,苍老是一段年华。
――题记
苏东坡先生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试验者……林语堂老先生在后序中,也不断对苏东坡形象进行简单而真实的诠释,勾勒出苏东坡的面貌。
还记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虽然在看《苏东坡传》前就听过王安石变法的故事,也知道王安石努力了很多,但还是逃不过最后失败的结局。对于王安石的为人,不甚了解。但通过阅读《苏东坡传》,我算是对王安石的为人有了一定的了解。
“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这三个不足是苏东坡对王安石评价的标识;苏洵大名鼎鼎的《辨奸论》便是用来暗讽王安石的。通过这两段评价,我们可以略略得知王安石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当然,这一点评价证明不了什么,可王安石在朝廷上权倾一时的一些作为,再次加深了人们对他的印象:
他放任手下,私自将无能、阴险的下属吕惠卿,邓绾等提拔到重要的职位,利用各种借口将反对派中的中坚力量踢出权力中心,甚至反对派中还有几位曾经是他的至交好友,连他的好友都开始反对他,可见王安石在为人处事方面的行径有多么受人诟病呢。
的确,当时王安石一人权倾天下,苏轼在预料之中也就被贬出了京城。正是这机缘巧合之间,苏轼感觉无力报国,四处游山玩水,用书中的话说“这时愤怒与苛酷的火气已无,只剩下安详平和与顺时知命的心境。”
此时,他达到了个人诗道上的巅峰,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怀着对胞弟的思念,他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当年他与自然融为一体时,写出了《吏隐亭》这样的词句:
纵横忧患满人间,颇怪先生日日闲。
昨夜清风眠北牖,朝来爽气在西山。
望云亭中,他写道:
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
出本无心归一好,白云还似望云人。
这一篇篇苏轼的巅峰之作仿佛又带着我们重温着当年苏轼被贬官时的悲愤之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只有在此时的苏轼,才是真正的苏轼。
可无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而此时的苏轼,似乎早已料定生命当中会有太多的磨难,他也似乎准备好豁达地面对即将到来的任何一次政治风浪。你看,春风微冷,斜阳相迎;你听,雨住风停,是子瞻大人且行且吟啸: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推荐专题: 苏东坡传林语堂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