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50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500》。
考试指南报——课堂网(www.dawendou.com)
莎士比亚戏剧 教案
莎士比亚,这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为世人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仲夏夜之梦》《奥赛罗》等经典剧作被世界各国一次次地搬上了银幕和舞台。
学习《莎士比亚戏剧选读》的文化意义。
学习《莎士比亚戏剧选读》的现实意义。
一、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4.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
6.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剧本,相互交流。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
二、教学要求:本系列课程的一些基本教学要求,与“诗歌和散文”大致相同,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或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丰富对作品的理解;组织小说、剧本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此外,可结合观摩根据小说改编的戏剧影视作品,帮助对小说的感悟和理解;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通过观摩戏剧演出,尝试戏剧表演,加深对戏剧作品的体验。
三、教学方法
1.做好读的文章——多读(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讲过他学习时的趣事:20世纪20年代在北大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戏剧的以为外国教授,一上课就让他们读,如果不懂,还要读。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却把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剧本尤其如此。
①融入角色,读出感情。
让学生融入角色朗读,是学生走进角色的最佳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是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漠、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只有融入角色中学生才会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例如:《威尼斯商人》中“法庭辩论”一节,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符合每个人的身份和性格。
夏洛克的贪婪、吝啬、残忍、固执、冷酷无情;
鲍西娅的沉稳、细心、胸有成竹、落落大方;公爵的委婉耐心;
(430000)武汉市前三眼桥85号
电话:027-85787779 027-85788887 027-85789992
考试指南报——课堂网(www.dawendou.com)
葛莱安诺的暴躁易怒;
巴萨尼奥的的见义勇为、重情重义,缺乏斗争策略和软弱;
安东尼敖的不会斗争,软弱妥协,听天由命的消极态度。
再如:《仲夏夜之梦》中第三幕第二场,精灵迫克将草汁滴错引发一场混乱的爱情表白。
狄米特律斯 恋赫米娅的雅典人
海丽娜 恋狄米特律斯的姑娘
赫米娅 恋拉山德的姑娘
拉山德 恋赫米娅的雅典人
奥布朗 雅典郊外森林中的仙王
提泰妮娅 雅典郊外森林中的仙后
迫克 又名好人儿罗宾,一个淘气的精灵
波顿 织工,为了庆贺忒修斯的婚礼和其他工匠在森林中排戏
剧中主要人物悉数登场,两对男女在“爱懒花”汁的作用下,发生了错乱的爱情,痴心的爱与被爱的痛苦交错迭出,人物语言极具感性色彩,狄米特律斯对海丽娜的百般羞辱,粗暴态度,海丽娜的痴心不移;拉山德错爱的狂乱,赫米娅面对恋人变化后的诧异、无奈,尽情显现。
角色性格鲜明,戏剧冲突激烈的段落都可让学生融入角色,朗读,只有这样文本中所蕴涵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才能有机地融入自己的审美体验中。
还有《理查二世》第四幕第一场,理查王兵败被俘,王位被波林勃洛克夺走,理查王被废黜。这出剧情是从谁杀死了葛罗斯特争论开始,双方在朝廷上唇枪舌剑,剑拔弩张,慷慨陈辞,掷地有声。波林勃洛克对权利的渴望、理查王做了阶下囚后的沮丧与颓废、卡来尔主教临危时的不卑不亢的直率言词在这一剧中尽情展现,即将履新的君主与已经落魄的君王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的台词具有极强的性格特点,符合他们的地位、处境、身份,可谓是精彩纷呈。
②边读边悟,悟出精髓。(举语言揣摩例)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深化。在读的基础上“悟”有两个途径:一是品味语言,二是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首先要做好品味语言的文章。品味语言、感悟语言就是理解并体验其中的内蕴和精神,就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作者通过语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传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哈姆莱特》中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的语言,其中哈姆莱特关于人的一段精彩议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在我看来,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发生兴趣;不,女人也不能使我发生兴趣,虽然从你现在的微笑之中,我可以看到你在这样想。”
(430000)武汉市前三眼桥85号
电话:027-85787779 027-85788887 027-85789992
莎士比亚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对英国乃至全世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作品几乎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各种新版本和译本层出不穷且历久弥新。此外,莎士比亚的语言已渗入英语国家人们的日常用语中,并且决定了他们对诗的认识。
莎士比亚的许多杰作,四个多世纪以来,既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显示出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着无数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成为一门毕生从事的学问,而且随着时代的进展,莎学也随之不断地在拓展更新,没有止境。歌德也曾为之感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这观之不足、钻之弥深的雅俗共赏,这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完美结合,说得上是伟大的文学经典作品确切不移的标志吧。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剧作中最复杂和最著名的一部;《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是代表莎士比亚悲剧最高成就的“四大悲剧”,也是最淋漓地表现其伟大之处的作品,其中尤以《哈姆雷特》在世界上享誉最高,成为世界戏剧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烦恼》、《皆大欢喜》、《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的喜剧代表作,尤以后三部最能表现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风格,人称“娇艳明媚的喜剧三部曲”。
莎翁同期时代剧作家班・琼斯称颂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期,而归于千秋万代”。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也说过“莎士比亚剧作的变异复杂的人性,精妙的结构,绝美的诗情,充沛的人道精神,浩瀚的想象力,是任何天才都不能比拟的”。
《李尔王》列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历来很受推崇,它取材于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的英国民间传说,表达了人民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险家的谴责;同时也可以说,这个故事总结了人们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得出的经验教训:现象与本质、外表与内容往往有很大的差距:“金光灿灿的不全是黄金。”它告诫人们绝不能像年老懵懂的国王一般,为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大女儿、二女儿说得天花乱坠,却原来是狼心狗肺;小女儿质朴无华,却有一颗纯金般的爱心。从这一意义上说,李尔王和三女儿的传说带语言的意味,概括了人们千百年来的人情世故。
李尔王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里,周围的人个个都争先恐后得向他献媚邀宠,都一步不离的环绕他的意志打转。一切都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他的是非为普天下人的是非。无耻的奉承和献媚像一片浓重的毒雾紧紧地缠住他。年深月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了。他一刻都离不开那一片歌―功―颂―德。他感到了一个吸毒者的乐在其中。他晕头转向了,飘飘然了,仿佛自己当真处于宇宙中心,它的遗址就是主宰宇宙的法律,他的一句话就是使众生万物欢欣鼓舞的阳光,或是使大地震颤的雷霆。
如今,正当他两个大女儿花言巧语,哄得他兴高采烈之时,偏是小女儿却拒绝摇尾乞怜的奉承,不怕和他顶撞,大大地扫了他的兴,他一怒之下,完全失去控制,还有什么蠢事干不出来呢?
最后,李尔王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却因为恢复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了当初他那么迷恋的煊赫的声势。帝王的威严,而是为着当初被他驱逐、受他诅咒的小女儿,在她怀中,却再不能从长眠中唤回那颗洋溢仁爱的心了。正是她,以她的深情厚意教会他懂得了最宝贵的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人间真情。
《威尼斯商人》与《哈姆雷特》
汉语言文学2009101201姚伟鸿
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其戏剧既洋溢着现世的欢乐,又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如同灯塔一般,引导着人们超越凡俗而趋于神圣,超越卑微而达于崇高。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剧本,塑造了许许多多名垂青史的人物形象。如《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人夏洛克、安东尼奥。如《李尔王》中的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 如《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如《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王后格特鲁德、叔叔克劳迪亚斯。又如《奥瑟罗》中的伊阿古等等。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些人物典型的话,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描写的这些人物性格都有某种优缺点被极端化,放大化。
我们在看莎士比亚的这些剧本时,我们很容易对故事中的某个人物产生同情,怜悯,喜欢,爱护或是厌恶,憎恨,不屑等情绪。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与莎士比亚在字里行间不断地描述这个人物,通过人物对话,或是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不断地把人物的优点或缺点无限的放大,将人物塑造得几乎完美无缺或是穷凶极恶。
例如《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商人夏洛克,莎士比亚在文章一开头就这样描写了:“犹太人夏洛克住在威尼斯。他靠放高利贷给信仰基督教的商人聚敛了大笔钱财。他还很无情,总是严格地限定还钱的数额和时间,这样所有善良的人都很讨厌他„„”事实上这一段描写我个人道是觉得夏洛克没什么坏的,借高利贷这种事,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严格地限定还钱的数额和时间又没错。不过如果你看到了下文:“因为安东尼奥常常把钱借给那些不幸的人,而且从不向他们要利息。”时,你心中想到的是什么?是不是突然觉得夏洛克贪婪、无情、刻薄?是不是觉得安东尼奥善良、慷慨、大方?
这就是莎士比亚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不同做法放到一块而产生的效果。
而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莎士比亚继续描写了夏洛克剥夺不听他话的女儿的继承权,在法庭上不退半步的一定要割安东尼奥一磅肉的情形。这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将夏洛克无情地特点写到了极致。
而反观对于安东尼奥的描写,当巴萨尼奥在安东尼奥没钱的时候去找他借钱时,安东尼奥为了朋友的幸福考虑,无奈地去找自己的仇人夏洛克借钱,接受了夏洛克的无理条件。而在他的商船无法按时归来,无法按时还夏洛克高利贷的时候,安东尼奥又写了一封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信给巴萨尼奥,信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歌曲一磅肉以后,我估计性命难保,我希望临死能和你见上一面,但这还要看你的行踪。如果我们之间的友谊不足以请你过来,那么你也不要因为这封信而来。在这一封信中,我们看不到一丁点对于这件事的起因巴萨尼奥的一点埋怨,没有叫巴萨尼奥负担一点责任,所有的事都由他担着。而只是想在临死面前见他一面,信中也允许了巴萨尼奥可以不去见他最后一面。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朋友啊!这是一个真正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啊!
而我们知道,宽恕朋友容易,但饶恕仇人便是任何一个人都很难做到的了。偏偏莎士比亚便安排安东尼奥做到了。在庭审的最后安东尼奥说道:“如果夏洛克愿意立下字据,承诺在临死的时候把财产留给他的女儿和女婿,那么他情愿放弃夏洛克应该给他的那一半财产。”面对一个之前要取己性命的人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可以锁安东尼奥已经被描写成了一个圣人了。
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又将哈姆雷特描写成一个极忠极孝的人,不顾一切地为付报酬,最终和仇人同归于尽。同样被莎士比亚塑造成极忠极孝的人还有《李尔王》中的考狄利娅。
而麦克白夫妇就被描写成贪婪成性,欲求不满的卑鄙人物,特别是麦克白夫人。同属于这种类型的还有哈姆雷特中的王后哥特鲁德和叔叔克劳迪亚斯。李尔王的大女儿,二女儿。
莎士比亚的喜剧中还经常出现品格高尚,单纯无私的人。如《奥瑟罗》中的苔丝狄蒙娜等等。
正所谓诗言志,大凡一个作家写一部作品总是要表明他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并希望按照他的世界观改造世界。
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写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圣人和坏人,并让这些圣人更圣,坏人更坏。 莎士比亚将这些人物典型的优缺点在文章中无限地放大到了极致,使圣人更圣,坏人更坏。我个人觉得不是简单的仅仅是为了读者喜欢某个人物或是讨厌某个人物,也不尽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剧情需要”所可以解释的。而是为了表达莎士比亚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于他所处于的世纪的人的一种剖析。表达了莎士比亚对于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的崇拜和向往,对卑鄙无耻地人的厌恶和鞭挞。莎士比亚渴望用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超越凡俗而趋于神圣,超越卑微而达于崇高。表达散发了莎士比亚浓浓的人文主义思想,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
《威尼斯商人》与《哈姆雷特》
汉语言文学2009101201姚伟鸿
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其戏剧既洋溢着现世的欢乐,又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如同灯塔一般,引导着人们超越凡俗而趋于神圣,超越卑微而达于崇高。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剧本,塑造了许许多多名垂青史的人物形象。如《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人夏洛克、安东尼奥。如《李尔王》中的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 如《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如《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王后格特鲁德、叔叔克劳迪亚斯。又如《奥瑟罗》中的伊阿古等等。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些人物典型的话,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描写的这些人物性格都有某种优缺点被极端化,放大化。
我们在看莎士比亚的这些剧本时,我们很容易对故事中的某个人物产生同情,怜悯,喜欢,爱护或是厌恶,憎恨,不屑等情绪。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与莎士比亚在字里行间不断地描述这个人物,通过人物对话,或是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不断地把人物的优点或缺点无限的放大,将人物塑造得几乎完美无缺或是穷凶极恶。
例如《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商人夏洛克,莎士比亚在文章一开头就这样描写了:“犹太人夏洛克住在威尼斯。他靠放高利贷给信仰基督教的商人聚敛了大笔钱财。他还很无情,总是严格地限定还钱的数额和时间,这样所有善良的人都很讨厌他„„”事实上这一段描写我个人道是觉得夏洛克没什么坏的,借高利贷这种事,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严格地限定还钱的数额和时间又没错。不过如果你看到了下文:“因为安东尼奥常常把钱借给那些不幸的人,而且从不向他们要利息。”时,你心中想到的是什么?是不是突然觉得夏洛克贪婪、无情、刻薄?是不是觉得安东尼奥善良、慷慨、大方?
这就是莎士比亚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不同做法放到一块而产生的效果。
而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莎士比亚继续描写了夏洛克剥夺不听他话的女儿的继承权,在法庭上不退半步的一定要割安东尼奥一磅肉的情形。这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将夏洛克无情地特点写到了极致。
而反观对于安东尼奥的描写,当巴萨尼奥在安东尼奥没钱的时候去找他借钱时,安东尼奥为了朋友的幸福考虑,无奈地去找自己的仇人夏洛克借钱,接受了夏洛克的无理条件。
而在他的商船无法按时归来,无法按时还夏洛克高利贷的时候,安东尼奥又写了一封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信给巴萨尼奥,信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歌曲一磅肉以后,我估计性命难保,我希望临死能和你见上一面,但这还要看你的行踪。如果我们之间的友谊不足以请你过来,那么你也不要因为这封信而来。在这一封信中,我们看不到一丁点对于这件事的起因巴萨尼奥的一点埋怨,没有叫巴萨尼奥负担一点责任,所有的事都由他担着。而只是想在临死面前见他一面,信中也允许了巴萨尼奥可以不去见他最后一面。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朋友啊!这是一个真正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啊!
而我们知道,宽恕朋友容易,但饶恕仇人便是任何一个人都很难做到的了。偏偏莎士比亚便安排安东尼奥做到了。在庭审的最后安东尼奥说道:“如果夏洛克愿意立下字据,承诺在临死的时候把财产留给他的女儿和女婿,那么他情愿放弃夏洛克应该给他的那一半财产。”面对一个之前要取己性命的人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可以锁安东尼奥已经被描写成了一个圣人了。
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又将哈姆雷特描写成一个极忠极孝的人,不顾一切地为付报酬,最终和仇人同归于尽。同样被莎士比亚塑造成极忠极孝的人还有《李尔王》中的考狄利娅。
而麦克白夫妇就被描写成贪婪成性,欲求不满的卑鄙人物,特别是麦克白夫人。同属于这种类型的还有哈姆雷特中的王后哥特鲁德和叔叔克劳迪亚斯。李尔王的大女儿,二女儿。
莎士比亚的喜剧中还经常出现品格高尚,单纯无私的人。如《奥瑟罗》中的苔丝狄蒙娜等等。
正所谓诗言志,大凡一个作家写一部作品总是要表明他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并希望按照他的世界观改造世界。
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写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圣人和坏人,并让这些圣人更圣,坏人更坏。 莎士比亚将这些人物典型的优缺点在文章中无限地放大到了极致,使圣人更圣,坏人更坏。我个人觉得不是简单的仅仅是为了读者喜欢某个人物或是讨厌某个人物,也不尽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剧情需要”所可以解释的。而是为了表达莎士比亚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于他所处于的世纪的人的一种剖析。表达了莎士比亚对于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的崇拜和向往,对卑鄙无耻地人的厌恶和鞭挞。莎士比亚渴望用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超越凡俗而趋于神圣,超越卑微而达于崇高。表达散发了莎士比亚浓浓的人文主义思想,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些喜剧,情节幽默搞笑、还有点无厘头,说到无厘头,我觉得还是给你们介绍这个故事吧。
从前有一个商人叫依庆,由于触犯了某种法律而被公爵抓了起来,他请求公爵快点处决他,因为他刚刚妻离子散,他和妻子有一个双胞胎,又从外面抱回来一对双胞胎,不幸的是,他们在一次事故中分离了,依庆一直在找他们,可始终没有找到,他以为妻子和孩子已经死了,所以想早点下黄泉跟他们见面。与此同时,在另外一边,大安地福斯和他的仆人大罗米奥正在酒馆里聊天(接下来实在是太复杂了,我还是简略给你们说一下吧)其实就是,小安地福斯的妻子把大安地福斯当成了他的老公,因为他们俩是双胞胎,就是依庆的两个孩子,还有小罗米奥和大罗米奥,就是依庆从外面抱回来的那两个孩子。由此就发生了很多搞笑事件,比如说小安地福斯请功匠做一个戒指,结果工匠做好却给了大安地福斯,他要钱又向小安地福斯要等等等等一些我恨不得把他们俩抓到一起认个清楚的事件,最后,解决这场闹剧的还是团圆,依庆在就要被送往刑场的时候,碰巧看到了他们在一起,还有他的妻子,公爵看到他们团圆了,很是感动,宣布依庆无罪释放。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圆满的,虽然情节不是很曲折离奇,但是给了观众很多的笑点,我相信,如果在现场看,一定会笑破肚皮。莎士比亚从这部喜剧中更是体现了团圆的力量,这一点我心领神会。
推荐专题: 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