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生物读后感

2022-07-18 17:47:49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物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生物读后感》。

第一篇: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第一节 生物与非生物(1)

生化科教081 郭书涛

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非生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本节内容主要表现在认知和思维领域,对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动物与植物的区别,背景性的隐含了分类的理念。首先通过学生对蜗牛的探究实验,获得蜗牛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各种感觉,引发学生观察生物的兴趣,并学会观察的一些基本技能。为第二课时讨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动物与植物的区别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初一学生,对生物、非生物、动物、植物等学习内容已有一定的认识。所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使学生的新知识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从而使新旧知识建立起实质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与讨论,能说出蜗牛的形态结构。 2.知道蜗牛具有视觉、嗅觉、触觉,没有听觉。

3.明白蜗牛对一定的刺激做出反应,知道蜗牛依靠感觉和足四处觅食等生活习性。

4.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5.说出动物与植物的区别。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知道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初步学会建立假设、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对照等设计实验的方法;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实际问题。初步借助放大镜依据一定的次序观察蜗牛;初步学会用简单的表格、图画和文字等方法记录观察笔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蜗牛的的体验,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调查、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关注和爱护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激发珍爱生命的情感;激发科学兴趣,感受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并交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技能,并能对蜗牛的各个方面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且能选择适合的问题进行探究;设计探究方案。

难点:对简单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课前准备

每四人一组准备:蜗牛、放大镜、酒精、白醋、浓稀蔗糖、玻璃板、棉花、手电筒、镊子;收集关于蜗牛的采集及饲养方法的小资料。

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引入

回顾旧知: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是观察与实验。

课件展示谜语: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打一动物)

生猜:蜗牛。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体会蜗牛的某些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揭示本节课的观察对象。

(二) 新课展开

展示:课件展示几幅漂亮的蜗牛图片。 设问:你一般能在哪儿找到蜗牛呢? 生答:草丛,墙角。

设问:说明蜗牛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 生答: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讲解: 蜗牛的生活习性: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温暖、安静的环境内,如果空气湿度合适,除产卵时期以外,它都在空气充足的地方休息和活动。如果空气湿度过小,体内大量失水时,它便栖息于泥土中,蜗牛怕强光刺激,有明显的趋暗习性,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里,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它所能吃的东西特别多,如植物类、动物尸体、土壤中的残枝败叶等,甚至连土壤沙粒也能吃。蜗牛有特别的忍耐性,对冷、热、饥、旱,都有较强的忍耐性。当在休眠状态时,一般可达6个月之久的时间不吃不喝,有的甚至长达4年之久;蜗牛喜欢群居,特别是遇到不适环境的时候,它们会集成团生活在一起,相互保护。

设问:为了使我们更方便、更清晰、更好地观察蜗牛,需要借助什么工具? 生答:放大镜。

活动: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引导如何使用放大镜,归纳放大镜使用的要点。

一、放大镜的使用

放大镜的结构:放大镜一般用玻璃做成,用手摸可以感觉到它是中间厚,边缘薄。 放大镜的作用和特点:放大镜能将观察现象放大,看到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将物体放在放大镜的后方,前后移动物体,以获得大而清晰的图象。如果所要观察的物体不能移动,可以同时移动观察者的头部和放大镜,以获得大而清晰的图象。

学生活动一:学生明确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后试着观察自己的指甲、头发等。

二、观察蜗牛

学生活动二:把蜗牛放在培养皿上,用放大镜观察蜗牛,在课本图2-2中标出眼、口、足、壳、触角等部分。

蜗牛的外形特征

(1)壳:体外有一个螺旋状的外壳,它具有保护作用。 (2)头部

触角:有两对,前一对较长,后一对较短。

眼:着生在长的一对触角的顶部,具有视觉作用。 口:着生在触角的下方,具有摄取食物的作用。 (3)腹部是较肥大的足,是运动器官。 2.观察蜗牛的运动特点

学生活动三:观察蜗牛爬过的地方回答下列问题 (1)蜗牛爬行时会在玻璃上留下痕迹吗?

会留下粘液,由于足内有足腺,能分泌黏液。作用是可以减小摩擦,传递某些信息。 (2)蜗牛为何要四处爬行?

寻找食物,逃避敌害,繁殖后代等。 3.蜗牛的生理特征 学生活动四:

用铅笔头分别清触蜗牛的触角,足和壳等部位,蜗牛有反应吗?哪个部位最敏感? 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蜗牛将怎样行动?

在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米处,用力鼓掌,观察蜗牛有没有反应。 在培养皿两边分别放一点米醋和几滴蔗糖,看蜗牛将怎么行动? 学生活动后要同学总结蜗牛的生理特性:蜗牛具有触觉,视觉,嗅觉和味觉,没有听觉。 生物和非生物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还了解了蜗牛一旦受外界的刺激(如铅笔头触碰),蜗牛就会很快作出反应。

问:那么请问我用铅笔碰课桌,课桌有什么反应?

点拨:这是由于蜗牛是生物,而课桌是非生物,生物对刺激有反应,而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这是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之一。在小学里我们已经知道:生物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非生物是不具有生命的物体。

讨论:

下面我们以蜗牛为生物的代表、课桌为非生物的代表说说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观察:借助放大镜观察蜗牛的结构,并指出眼、口、足、壳、触角等部位。请一位同学描述蜗牛的结构,最好是指着图片说明。等学生出现问题后,再做总结分析。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对问题的归纳总结能力,从形象中抽象规律和答案。

设问:蜗牛为什么要四处爬行呢? 生答:找食物。 探究:

(1)蜗牛在爬行的过程中怎样找到食物的呢?引导学生以人为例,得出人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感知外界环境。蜗牛有这些感觉吗?

(2)给出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完善方案;

(4)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实验。

交流评价:引导各组间交流和合作,协调各组的优缺点,鼓励每一位同学上台发言、汇报、讲解、提问。在各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蜗牛对外界刺激产生的特定反应。

小结:蜗牛有视、触、嗅、味觉,没有听觉。

三、课外探究

给你青菜的嫩叶、老叶、根、糖、肉,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蜗牛喜欢吃什么?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与非生物(1)

生物:能繁殖、生长、新陈代谢、生长 1.人类的自然环境 非生物

2.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植物

植物界 通过摄取食物获得有机物

动物

动物界

第二篇:生物

微生物免疫学论文:

如何在微生物及免疫学 检验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

[摘要]笔者结合多年实践,摸索了在微生物及免疫学检验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微生物及免疫学检验 教学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培养、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和审美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其智慧和个性品质为目的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职业技能、优良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检验医学在临床医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为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及健康状况的评估提供了很多帮助。医学检验提供的检验信息占患者全部诊断、疗效等医疗信息的60%以上,但常出现修改报告单、不化验出报告单等现象。笔者在多年的微生物及免疫学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抓住各种机会,灵活地将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课教学,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经验之谈。

一、素质教育应从教师自身做起

教师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等综合素质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

1.应有良好的师德。要热爱本职工作、尊重学生,为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首先应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求、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

3.不仅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勤于进取,改善知识结构,力求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向学生释放知识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宝藏”精深的专业知识是教师必备的基本业务素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证。完善的知识结构不仅是专业知识讲授的基础,也能成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榜样。

4.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要乐观豁达,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优良的意志品质和耐挫能力;要有宽容大度,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5.要起到人格示范作用。教师在课堂与课外都要做到衣着得体,举止从容,观点正确,语言幽默,平易近人,热情大方。

二、紧密结合教材,进行素质教育

教师要依照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探求课本中的素质教育因素,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素质教育。采用病案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在轻松、积极向上、自然的情境中开展素质教育。

1.在微生物检验绪论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持久的好奇心、执着勤奋的精神教育。许多人在事业上的失败,常常不是没有选准目标,也不是难度太大,而是他们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品格。讲微生物发展实验时期时,一定会涉及微生物形态学的奠基人——列文虎克。虽然他没有上过几天学,但却发现了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更加神奇的新世界——微观世界。他于1676年用自磨镜片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约放大40~270倍),并从雨水、池塘水等标本中第一次观察和描述了各种形态的微生物,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证据。列文虎克打磨镜片一干就是60多年,其中的艰辛、枯燥和乏味不言自明。该事例让学生懂得了列文虎克的成功在于他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2.在微生物及免疫学检验教学过程中,运用身边真实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完善学生的思想品德,就必须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医学检验要求从事者具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和热爱本专业、不计名利的良好素质。讲解直接凝集试验用于人类ABO血型鉴定时,举出《今

日说法》的案例:一位足月孕妇在医院生产时大出血,急需输血。而检验师在鉴定血型时犯了不可思议的错误,导致产妇输血后出现溶血反应。病人危急,只好转到另一家医院。然而,这家医院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最后,病人再次输血后痛苦地死在医院里,刚刚出生的孩子永远没有了妈妈。通过上述实例教育学生医学检验的重要性,如果缺乏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不仅给病人带来伤害,很可能使自己遭受牢狱之灾。

3.在微生物及免疫学检验教学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任何事物都有有利和有害的方面,既具有特殊性,又包含普遍性。讲解微生物发展的经验及实验时期时,告诉学生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有益,甚至是必需的。例如,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酶等,这些对于人类的繁衍生息非常重要,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然而,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微生物的残忍性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不可小觑,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讲解免疫的概念时,要特别强调一点,免疫在正常情况下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产生对机体有益的保护作用;但在有些情况下,可产生病理性免疫损伤,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等。说明免疫既有利,也有害。教育他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应合理地看待事物。

4.在微生物及免疫学检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例如,11世纪初,北宋末年刘真人就提出肺痨由虫引起。18世纪清乾隆年间,我国师道南在《天愚集》鼠死行篇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鼠疫流行的凄惨景况,并正确地指出了鼠疫与鼠的关系。在预防医学方面,我国自古就有将水煮沸后饮用的习惯。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将病人的衣服蒸过后再穿就不会传染上疾病,说明已有消毒的记载。大量古书证明,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就已广泛应用人痘来预防天花,并先后传至俄国、朝鲜、日本、土耳其、英国等国家,这是我国对预防医学的一大贡献。而《黄帝内经》比古希腊医师、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首创的液体病理学早几百年。沙眼衣原体是我国学者汤飞凡 1956年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首次在世界上分离成功的,等等。通过上述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充满智慧的民族。但目前我国医学暂时落后于发达国家,应鼓励学生发奋图强,担起发展我国医学科技的使命,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5.在微生物及免疫学检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及尊老爱幼的教育。告诉学生湿热灭菌煮沸法在生活的应用。若在水中加入浓度为2%的碳酸氢钠,可提高沸点达105℃,既可促杀芽胞,又能防止金属器械生锈。建议学生回家用碳酸氢钠而不用洗洁精帮助父母刷碗。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到课本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还能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今后也能自觉地孝敬、尊敬父母,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洗洁精对环境的污染。

三、结合日常生活习惯,拓宽素质教育渗透深度

讲解结核分枝杆菌时,可以告诉学生结核杆菌在干燥的痰中可存活6~8个月,开放性肺结核患者的一口痰中有4000~5000万个结核杆菌。以此告诫学生不要随地吐痰,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同行是冤家”关系紧张的情况。讲抗体的生物学活性时,特别指出抗体的作用多是在补体、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协作下完成对机体保护作用,引导学生也要团结协作,友好竞争。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自觉将培养学生的素质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发挥和挖掘专业课对素质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就一定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三篇:《聪明的蜗牛》读后感500字

大雨过后,在碧绿的草丛里,有许许多多的小蜗牛。我闲着没事做,出于无聊,也出于好奇,捉了两只出来玩。两只小蜗牛开始只是把身体缩在它的小房子里,躲着我们,过了许久,它们又探出头来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这两只小蜗牛非常的胆小,我用小棍碰了一下它的触角,它马上就缩进去了,半天也不见动静,蜗牛也非常渺小,爬行在大街上,蠕动在小路边,一不小心也许一个生命就葬送在你的脚下。蜗牛实在是太渺小了虽然如此,但也有优点。

它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被捉来的小蜗牛,背着一栋大楼在艰难地爬行着。调皮捣蛋的小伙伴们把一只小一点的蜗牛放在蜗牛背上,眼看已经是摇摇欲坠了,可那只蜗牛还是挺了挺,又继续背着艰难前行

它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蜗牛爬行相当缓慢,其爬行速度可以每秒一毫米。为了达到目标,它不顾艰难的爬着在大自然,难免环境恶劣,险相环生,但蜗牛翻山越岭,爬山涉水,需要多大的勇气,多么强的毅力。

蜗牛很渺小,但很坚强。作为灵长类的人类。有的人,或有些时候却显得很脆弱,看见困难就绕道,面对困苦就躲避,不及蜗牛。我们应该学习蜗牛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把学习搞好,争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第四篇:背着房子的蜗牛读后感

有一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就是杨红樱阿姨写的《背着房子的蜗牛》。

从前有一只蜗牛,它非常喜欢自己背上背的小房子,并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小公馆”。因为这个房子,它开始变得自私、傲慢起来,连地鼠王国宏伟的宫殿、蚂蚁大功告成的地下城堡它都瞧不起。后来,因为这个小房子,它失去了一位即将迎娶来的蜗牛姑娘和一位很适合做它朋友的鼻涕虫。从此,它开始慢慢地意识到自己的自私与傲慢,它的性格悄然地发生了变化。最后,它梦见自己丢掉了房子,和分手的蜗牛姑娘幸福地生活在太阳岛上。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某种拥有看得太重,而对他人傲慢起来。这样,我们会变得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孤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应该将某一样特长视为生命的一切。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其实我也有过和蜗牛一样的经历呢?

记得那年我上三年级,当时我的学习很用功,一度被老师评为“学习标兵”,飘飘欲仙的我开始变得傲慢起来,把学习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等于拥有了一切。一旦有同学找我玩或请教我一些问题时,我都没好气地说:“学习不是一日之功,慢慢想吧!别来烦我,没看到我正在看书吗?走开!”一个好朋友就被我这样给疏远了。所以,在上三年级期间,我几乎没有一个好朋友,每天独来独往的我有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后来,我读了杨红樱阿姨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书籍后,渐渐感到了自己的孤单,慢慢地认识到了友情的重要性。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并不代表一切。即使我成绩遥遥领先,可没有好朋友和我分享成功的喜悦,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我打开了自己的“小宇宙”,重新把已经摇摇欲坠的“友情墙”给筑起来了,同学们都觉得我好像变了个人似的,抢着跟我交朋友,把我给乐坏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因为我和同学们玩耍而下降,还像以前一样名列前茅。关键是,我感受到了友情的滋润,生活的快乐。

蜗牛现在肯定也和我一样愉快地生活着吧!我很感谢杨红樱阿姨写出了这么好看、有这么意味深长的故事书,我也期待着杨红樱阿姨写出更多的故事书让我大饱眼福。

第五篇: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合阳中学有效教学工具单——高一生物

5.2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设计人:张燕妮审核人:张燕妮序号:22

班级:组名:姓名:时间:2012-6-01

问题导读——评价单

学习目标

1、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

2、说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3、说出五界系统的含义。

预习评价

自主学习课本P103-109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一、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

1.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分别有哪些重大事件发生?

2.生物进化的规律是什么?

二、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几个方面?

2.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分别指什么?

我学、我说、我议、我练、我创造

(二)、五界系统

1.五界系统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五界?

3.五界系统显示了生命发展史的哪三大阶段?同时又显示了进化的哪三大方向?

问题解决——评价单

问题:自学课本107页生物五界系统各自的特征并举例。

问题拓展——评价单

1、自主完成课本P109评价指南

2、完成资料P88课堂达标。

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学科长评价:1

第六篇:生物之谜读后感

生物之谜读后感

读了《生物之谜》这本书,其中让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动物集体自杀之谜!不管是身材渺小的旅鼠,不管是那体形中等的野牛,还是那身材庞大的鲸鱼都会进行集体自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了这些事,科学家们可不少转动脑筋,提出了不同的评论:

看看鲸鱼吧!有人说是有一条鲸鱼里面有寄生虫,寄生虫一传十,十传百,在一群鲸鱼中扩散开了,导致鲸鱼们忍受不了疼痛——搁浅了!有人认为鲸群可能受到意外的刺激而仓惶出逃,或为了躲避捕食者的追击或人的骚扰而有意登陆搁浅的。还些人认为有些鲸喜欢群聚,群中常有某个成员充当领导,整个群往往随其一起游泳,一起觅食,也一起逃跑。当“头头”因病或遇害而上岸搁浅时,整群鲸也就随之同归于尽。总而言之,关于鲸鱼的自杀一直是个迷啊!

关于旅鼠的周期性自杀,一直是个难解的迷,科学家认为旅鼠是要为了寻找那当那曾经存在过的冰原,而奔向现在的大海。而人间的老百姓则认为,旅鼠吃了村里所有的庄稼,内疚自卑,所以集体自杀……

而对野牛的评论更是离奇,在瑞士阿尔卑斯山脚下,3天时间,连续有28头牛跳崖身亡,山脚下形成了个死牛堆。有人说因为,这种牛到了山顶,太阳光让他们暂时失明,从而坠落崖谷。有人表示,生活在山区的牛对周围环境比较熟悉,如此集体跳崖自杀,也许是对周围的某种危险的做了评估后做出的选择……

这就是那让人探索的科学,让人着迷的科学,在此我呼吁大家,多看科普书籍,增长知识!

推荐专题: 没壳的蜗牛故事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