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子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孔子读后感》。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李长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孔子的故事。通过这本书我知道,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问影响是非常大的,然而他坎坷求索的一身,也被历代人说了又说。本书作者李长之用最浅显而轻松的文字,把孔子一生的基本轮廓为我们生动的勾画了出来。李长之是诗人,又是写散文的高手,他的笔锋也带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在他的笔下,两千五百余年前的孔子,栩栩如生的身影活跃在字里行间。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过匡城被拘留》讲的是孔子在卫国没呆几个月就离开的故事。他由于走得很仓促,又由于自己坐车,而他的弟子大多数是步行的。这其中就有子贡。当时的子贡还是个二十四、五岁的青年。因为他找不到老师孔子了,很着急,就对路人询问起来。有一个人笑嘻嘻地告诉他,我只看见东门有一个人长得很体面而且两腮很像尧帝,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像大禹,不过比大禹又短了三寸,而且样子很狼狈,像一条丧家狗。子贡知道这一定是孔子了,便找到东门,终于追到老师孔子了。孔子见着子贡并问他去哪里了?是怎样找来的?子贡便把刚才听来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听了就笑道:一个人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不能以点概全,不过说我像条丧家狗,倒一点不错!一点不错!
读了这篇文章,我了解到要形容一个人的面貌,要做到面面俱到。不能只针对一处的特点来进行形容,要从整体上形容一个人的面貌。
孔子,我相信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吧,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他的一生中,无时不闪现着他仁爱、好学的影子,他的一生固然坎坷,但仍阻止不了他对知识的渴望,除此之外,孔子还有一个伟大的梦想――使世界和平。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孔子在各国之间奔走,曾在许多国家做过官,但总觉得这官职不适合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就一一放弃了。为了和平,他曾去过楚国等一些大国,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华夏精神的一种内涵,已经溶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我可以不夸大其词地说,孔子文化思想是我们中国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是孔子在《论语》中告诫我们后人要忠心,讲诚信,常复习所学的知识。
孔子在他那个时代得不到的和平,我们今天拥有了,可在他那个时代几乎人人都有的品格,我们今天遗失了,不过也不能说遗失了,只能说是拥有的少之又少了,倘若把这些东西找回来,那么就真的是太好了。
在《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中,我最赏识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孔子可以在那个时代不论富贵贫贱,不论年岁地位,只要你好学,他就愿意教,教任何人,使古代诗人倍出。可与之相比呢?现在的辍学儿童、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和这些儿童相比,我真是太幸福了,有父母的疼爱,有老师的教育,这是这些儿童所无法享受到的啊!
孔子在普及文化教育的事业上做了很大的贡献,我由衷地期望我们这个时代也能有更多像孔子这样的人,以实现我们的美好愿望:使幼有所爱,中有所为,老有所养,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今天,我读了一篇好文章题目叫《孔子学琴》。
这个故事主要讲:师襄子以抚琴而闻名于世,孔子想要学琴,于是决定前去求教。 师襄子教了孔子一支乐曲,却没告诉他曲名。孔子每天从清晨练到深夜,手指尖沁出血珠了也不放弃,一连十天练这支曲子,直到完全娴熟,却还不满足。
孔子仍每日坚持不懈地练曲子。渐渐地,孔子弹这支曲子越来越投入,神思随着曲子的旋律走向了历史深处……他终于看到了他要寻找的。孔子兴奋地告诉老师:“他皮肤黝黑,身材修长,他似乎在眺高远望,志在统一四方,这不就是周文王吗?”师襄子听了,佩服得五体投地,兴奋地叫起来:“这就是《文王操》呀!”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明白:只有不满足,我们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不知疲倦,不怕辛苦、不怕麻烦,才能做到更好。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来自工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常困扰着我,我不止一次问自己:“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读完于丹论语心得,我试着整理一下自己的人生态度,审视自己的生活,瞬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记得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讲苏轼与佛印的故事,从而点出“心里有,眼中就有”。就像于丹所说,这个故事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大家对生活的感受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如果心里满是不公、嫉妒,那么你看到的世界只能是一个丑恶的世界,如此怎能开心地生活下去呢?反之亦然,只有心里有阳光,你才能看到一个灿烂的世界。在教学中,“心里有,眼中就有”同样适用。如果我们教师心里装的是学生的优点,那么我们看到的将都是学生的长处,这样就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如果我们心里全是对学生的挑剔,那么,我们看到的自然是“笨蛋”、“差生”等等,以这种心态教学,只会导致恶性循环。对学生始终保持一颗爱心,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做到的!我们改变不了学生,但是可以改变自己;我这样说你不听,我就换一种方式;这件事情没有做好,我换一个角度考虑。比如和学生闹矛盾,我就会想,可能是自己太急于求成了,态度太硬了,太恨铁不成钢了。什么事情换一个角度,换一个心态,也许就会豁然开朗。
于丹教授说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的认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一种融入在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常言道“知足者常乐”,知足的人是最幸福的,那么为什么不让自己做个最幸福的人呢?
这是我读“于丹《论语》心得”一些启迪,愿与所有人共同分享。
论语十则读后感5篇2000字相关文章:
★ 论语十则读后感范文分享 - 5068儿童网
★ 论语十则读后感,论语十则读后感心得体会 - 5068儿童网
★ 论语十则读后感800字作文 - 5068儿童网
★ 论语十则优秀学生读后感 - 5068儿童网
★ 论语十则读后感600字作文 - 5068儿童网
★ 论语十则读后感500字作文 - 5068儿童网
★ 读后感2000字范文五篇 - 5068儿童网
★ 《做最好的自己》读书心得体会2000字读后感 - 5068儿童网
★ 地道战观后感2000字5篇范文集锦 - 5068儿童网
★ 读《爱和自由》有感2000字作文 - 5068儿童网
《孔子》读后感时间过得真够快的,转眼间三月份已过了一多半了,古人云: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孔子读后感--李营营。
前者我感受过了,但琴艺书法我是半丝不会的,所以我用读书充实这段时光。
在这段时间,我阅读了《孔子》这部书。
虽然只是粗度,但这已让我受益不少,相信古人所说的开卷有益就是这个原因吧。
下面我简略介绍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大略可分为儒释道三家,而佛教的兴起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以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才是真正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中国古代人民自己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灵魂。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而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孔子》这部书主要是阐述儒家思想的著作。
我们现代的人区分年龄阶段,常用80后、90后等词语。
其实这应该是年龄段的一种新说法,而比较正统的说法应该是二十多岁,三十多岁或四十多岁等。
而这种说法的来源是什么呢?它又有怎样的含义呢?孔子曾经曰过: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也就是说,孔子的意思是不同的年龄段的人,会做不同的事情,拥有不同的心态。
当然我们应该变通的理解,这里的年龄并非时间节点的,而是指一段时期,读后感《孔子读后感--李营营》。
而且从一个年龄段到另一个年龄段,人的思维方式,思想境界都会有所不同,所做的事情也在逐渐改变。
在这里,我可以看到,孔子是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指出,人应随着环境的不同,年龄的不同做着不同的调解与改变,以适应事物的不断发展。
我认为知道两千年后的今天,这都是非常有道理的。
同时,孔子给出了不同年龄段大体应该做的事情。
比如,十五岁时人应该立志专注于学习;到三十岁时应该能够在家庭事业等方面独立,能在社会中有自己的定位;到四十岁时个人应该已经定型,不会再有太大改变,不会在对未来感到傍徨;到五十岁时应该能从心底接受历史的规律与历史的无规律;到六十岁人们要达到一个接受天命,认识天命的最佳效果,此时,不会再怨天尤人,大千世界,众说纷纭,都欣然接受了;到七十岁,人老了,死亡之期将近,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此时人的思想就渐渐趋于善了,能够达到一个与世无争,宠辱不惊,随遇而安,物我两忘,无意名利,心若止水,不计得失,慈悲为怀,飘然世外的境界。
《孔子》一书讲到了仁的概念,孝的含义,礼的作用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与当时的政治现实。
而我所说的仅仅是孔子对人在不同年龄段该做的不同事情与不同心态的划分。
当然《孔子》一书博大精深,区区千字必是言之不尽,所以我只选择了其中一部分述说。
由于本次阅读略显仓促,且文言文字言简意深,我没有很深刻的理解《孔子》一书,不过经过多次阅读,我相信我会更好的理解它的。
推荐专题: 大教育家孔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