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巴金《家》读后感(大全)

2022-07-14 06:45:47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巴金《家》读后感(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巴金《家》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巴金《家》读后感

巴金老爷爷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家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家来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

三兄弟中老大觉新的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懦弱到极点的那种人,在以前就称他为“无抵抗主义”,是旧社会、旧体制的积极的拥护者;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老三觉慧那边,但他并不像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对于进步先进思想十分接受,但意志不坚定,在必要的时候也会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点上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

是的,在《家》中描述的这七十多个人物,各有各的鲜明特点,他们中大部分是旧社会、旧制度的拥护者,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但也有像觉民和觉慧这样少部分的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者,进步先进思想的接受者。也就是有了这些人,才使“五四”后中国人民慢慢觉醒,开始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无论什么事情发生我们心中都要有梦。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第二篇:《家》读后感

这个故事的开篇有一场大雪。呼啸的风,狂怒的雪打击着路上的行人,一切都显得毫无意趣,正如原文所说:似这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觉民和觉慧两兄弟在这风雪里一起往家走,他们听着凄厉的风声却不似旁人一样怅然麻木,因为这俩位有“新思想”的青年是积极的,他们想要把握自己的人生,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初读这一段,你很难不被两兄弟这种乐观上进的情绪所感染,他们的力量在作者巴金描述风雪的笔触下是那样的鲜明动人。可当我读完这本《家》,回顾此处却不禁胸闷,觉民和觉慧的“敌人”远比他们想象的可怕强大,这个开头比起讽刺更充满了巴金先生的感叹。

巴金先生在序言里写:生活不是一场悲剧,它是一场搏斗。他要展开给读者看的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自然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动荡了。

在这生活的激流里,让我影响深刻的人物有两位,一位是高家的长房长孙高觉新。觉新的人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从小直至中学毕业。这个阶段的觉新是很幸福的,他还没有卷入残酷的命运,在那个时候,觉新是很出众的。“他生来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聪颖,在家里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得着先生的赞美……他在爱豆环境中渐渐地成长……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他对花香很感兴趣,大手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继续研究,他还小到德国去留学。”可见觉新在少年阶段是同他的弟弟们(觉民和觉慧)一样积极的,他也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正如正文所写“他的脑子里充满了许多美丽的幻想。在那个时期他是为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如果没有大的变故,觉民将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走上人生的坦途。

但命运却同觉新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进入自己人生的第二阶段:因为长辈们在麻将桌上的矛盾,他失去了自己青梅竹马的恋人,与一个不相识的女子结婚,荒谬的是这段婚姻竟然是由抓阄来决定的,这可怕的做法可谓摧毁了觉新的一生。出国留学的梦想化为泡影,他在父亲的安排下过上大少爷应有的生活,也不得不承担起大少爷应负的责任,他必须得撑起这个家。“虽然他的肩膀还是那样稚嫩,可是他已被剥夺了青春,他必须要面对大家族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箭开始向他射来……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最开始的他没有选择沉默,“他愤怒,他奋斗,他以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然而奋斗的结果只给他招来了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

觉新的斗争毫无结果,反而使这个青年更加疲惫,觉新无疑是茫然的,无助的,最后这个原本憧憬美好未来的青年畏缩了,原本温暖如冬夜里的篝火的家化身成一只巨大的手把他从光明的地方拽走,无数的眼睛在他的头顶上监视他,仿佛他不留神就会把他撕碎。可是这一切无法逃避,作为高家的大少爷,他要撑起这个家。于是他选择敷衍家人,按她们希望的那样活着,“他牺牲了一部分时间去讨她们的欢心,只是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他苟且度日,把曾经的梦想抛弃,他无助地在这个大家族里周旋,觉新采取的是“无抵抗主义”,这绝不是他的初衷,但却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

觉新在面对事情时过多的选择了忍耐,他屈服于旧传统。为此他的修学梦碎,他心爱的梅小姐另嫁他人,深爱的妻子惨死郊外,甚至连最后一面都不能见。他忍耐的旧传统给他的打击更使他畏惧屈服,这样的恶性循环让觉新感叹:“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只有牺牲的资格。”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任凭懦弱的自己被黑暗的社会蚕食。觉新的悲剧是有黑暗的旧传统社会的铺垫,但在我看来,他的懦弱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是巴金先生给我们的一个例子,是一个顺从于“生活就是一场悲剧。”的人。他是不同生活搏斗的,在这生活的激流里,觉新只有被吞噬的份。

觉新的弟弟觉慧是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他作为高家的小辈在学堂里汲取着新的思想,与懦弱的哥哥不同,他是敢于同生活搏斗的,他追求个人反抗,人权平等和人道主义,他不屈服与封建家长制,敢对当家的大哥觉新怒吼,“你们的思想是新的,行为却是旧的。”幼年时期,他虽然过着少爷生活,却乐于与家中的下人接近,他对这些穷苦的人怀有深厚的同情。“五四”时期,他和二哥觉民从《新青年》等先进的杂志中接受了科学与民主。他参加学生运动,反对军阀专制,他抨击旧家庭,旧伦理道德,甚至与婢女鸣凤的相爱。觉慧身体力行地反抗者封建的枷锁,但他也不能幸免于悲剧,他被纯洁的鸣凤吸引,由衷的称赞鸣凤,“你真纯洁,只有你才像这轮皎洁的明月啊。”他喜欢这个可怜卑微的女孩,赞美鸣凤没有因为婢女的身份而丢失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但在文中,鸣凤对于自己信赖和深爱的三少爷觉慧仍是不敢靠近的,他们的感情在那样等级分明的社会中不得不隐藏起来。服侍了高家六年的鸣凤要被嫁给冯老太爷,忙碌的觉慧却没有察觉鸣凤的改变,他在窗边吻了鸣凤,她流着泪叫了句“三少爷”,花园里平静的水面响起两三声哀叫,从此便是天人永别。

有人因为这段情节诟病于觉慧,对此,我是不认同的。觉慧是典型的五四青年,他的身上既有新青年的上进,也有五四青年的历史局限和弱点。他的幼年浸染在可怕的纲常名教中,即便他是激进的,但他个人的力量始终是弱小的,在他心中民主和平等是头等大事,他为此奔走忙碌而忽略鸣凤,间接导致鸣凤自尽,对他而言其实是在同命运搏斗时留下的伤口。换而言之,这样的伤痛是必然的,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们不得不遭受的。假若觉慧和觉新一样懦弱,在鸣凤自尽的打击下觉慧就该如他大哥一样屈服。可他没有,鸣凤的死教他更深的领悟了封建旧传统的威力,也坚定了他同生活搏斗的决心。鸣凤的死,让觉慧这个人物更加立体,读者能看见的是这个新青年身上的献身热忱和小知产阶级的弱点。我认为这就是巴金先生序言里所说的爱与恨,欢乐与痛苦的动荡。觉慧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感,让他的搏斗染上了一种那个时代才有革命英雄色彩。

《家》中特点鲜明的人物还有不少,比如这个大家庭的创建者和最高统治者高太老爷,他是这个家里阴霾,代表着家长制和封建深渊;有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高家五叔;有从小裹脚的淑珍,她的小脚成为母亲夸耀的东西,也成为哥哥姐姐嘲笑的资料,是这个家里,年幼的封建社会牺牲品;还有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新起来的琴小姐,她入女校,有盼着读大学,是不同于逆来顺受的梅表姐的新女性。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这个家。

这个家,是矛盾着的,是新旧交错的,是爱恨与共的。它远不像开篇里那场风雪中作者笔触所描写的那样温暖,引人向往,而是充斥着斗争和爱恨,有着新思想和旧传统的相互厮杀。但正是这些不可调和的矛盾推动着社会改变,从一个又一个家开始直到影响整个社会。巴金先生用高家反映整个社会,痛斥封建纲常对人的毒害,展现这个不顺应时代潮流的封建社会如何分崩离析。巴金先生在历次重印的序言中反复说,反封建的事业还没有完成。诚然,我们至今仍能看到许多封建遗留思想,但好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我们需要继承的是觉慧这一代新青年的积极,乐观和勇敢的品质。要像他们一样,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之中,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保持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勇敢的超前迈进,不胆怯,不懦弱,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阳光普照大地时,总有黑暗的角落;社会再文明,总有迂腐的危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学会用五四精神的光芒驱散现实的黑暗,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守护和温暖自己的家。

第三篇:巴金《家》读后感

我想这书最适合青春的人去读,十八九岁,刚入世事,见的不多,有活力有激情,这书最能激起这样的人的兴趣。他们或许会像觉慧一样反抗旧的东西,去追寻理想和新生事物。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就是一个人的三方面。每个人都是同样的矛盾体,而对于任何事情的做法,都有着三种不同的计划,恰是三兄弟身上所体现出的性格与行事方式。看书时,会觉得有时自己是觉慧,想要反抗,却困难重重,又对社会抱怨多多,有时是觉新,虽名“觉新”,却很“守旧”,逆来顺受,接受着命运的安排,有时又觉得自己是觉民,可以对他人有着强烈的同情,可是试着用语言抚慰每一个人心灵的伤。

我想我或许是被书本毒害太深的一个人,终究不能如觉慧一样。

再来说说这本书。

这本书很难说是悲剧还是喜剧。因为瑞珏、梅、鸣凤、爷爷的死、大家庭的没落,不得不说是悲剧。而最后觉慧去上海追寻新思想,觉民得到幸福,这又给此书留下了希望。但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一部厚重的书。

此书的语言很简练,却又很深刻。作者在书中有大量评论的话,并将这些话与叙述将结合,这是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过提炼的话,将这种深刻有理的话语寓于具体事情之中,更显出其深刻见解。正如有一段是即将睡觉,便将人的性格与世事和睡觉联系起来,有一段是将花园里的湖,便说这个家就像湖一样,表面平静而内里波涛汹涌。

而总体来说,语言叙述性很强,并有张有简,很流畅,点到为止。详略恰到好处。

我想这部书从整体上来说是值得一读的,你会看见厌烦的有趣的上一辈人,看见积极反抗的下一辈人,还会看见在社会之中漂浮着的这一辈人。你会看见这个社会,或许还会看见你自己。

推荐专题: 家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