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教师经验交流(优秀范文三篇)

2022-07-14 06:41:56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经验交流(优秀范文三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经验交流(优秀范文三篇)》。

第一篇:教师经验交流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今年从事六年的语文教学。在这半年的教学中,经验积累没有多少,倒教出了不少困惑。下面我就从作文教学方面说说自己的做法。

想提高作文水平仅靠教材上的单元习作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进行了系列作文训练。

1、生活中的作文训练;

这个新学期我刚接受新班级,师生双方都不太了解,为了尽快了解学生,摸清他们的写作水平,我定下习作第一系列的总方向――《瞧,我们的新学期》然后分别以《我们班的变化》《我们的新班主任》《新学期新打算》为题进行系列习作练习。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新学期的变化写自己的感受,写好后从中选出几篇特别出色的文章在全班同学面前范读,并打印成稿。结果通过习作系列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从而打开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同时,也是我很快摸清了学生们的写作水平,以便今后有的放矢的进行习作辅导。

在生活中善于抓住一些重要日子进行习作练习。如在学生过生日时,布置一道作文题回家询问父母自己出生前后的故事及名字的故事,然后把自己从父母那里了解到的写下来。这种习作练习不但起到了练笔的作用,而且还是学生通过从父母那里的了解,知道生命的来之不易,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从而进行感恩教育。

2、影评、读后感、听后感习作系列训练

小学阶段作文题材比较单一,一般以写人记事为主。可一些优秀的影视、书籍、歌曲能引起孩子们强烈的感情共鸣。我利用一些契机,开展了这一方面的习作系列训练。

《长江七号》是一篇优秀的儿童电影童话,情节的跌宕起伏、人性的细腻刻画,无不给人以深刻印象。我在综合课上,与孩子们共看了这不电影,果不其然,孩子们深陷电影所营造的境界中,我趁热打铁,提出了习作的要求,写写自己的真实感受。题目自拟。要求只要我手写我心,为了写作而写作,不为语文成绩的提高,不为语文老师的夸奖,只为那默然一刻的心动,只为那情感刹那的共鸣。孩子们写得放松,写得愉快,写得文章文采上也不见得有多好,可是感情却显得比较真挚。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困惑:

1、细读文本与学生自悟的矛盾。

今年,六年级语文今年教学监控,作为六年级老师,自然是希望成绩好看一些。于是,在教学课文时,总是一再的挖掘课文留白,有时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这样,留给学生自悟的空间与时间是少之又少,怎样解决这个矛盾?这是我的困惑之一。

2、如何弥补课外阅读的缺失?

困惑之二就是,我班学生,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可能这个大家也会有同感。拿我班学生来说,远远达不到课标要求的100万阅读量。所以,知识面狭窄,阅读能力不佳,这个该如何弥补?我也还是一筹莫展。

第二篇:发现母亲读后感

“上帝之所以先造出男人,并不是因为男人比女人优越,而是因为男人比女人好造,上帝先造出男人这个试验品后才去造女人。当上帝把女人造出来后,上帝造人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它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女人!母亲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题记

假期里我在读一本厚厚的书(八十万字),书名叫《发现母亲》,作者王东华。1999年,王东华推出他历时6年,精心打造的80万言教育专著《发现母亲》,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他在母亲教育方面的10大发现,呼唤全社会重新认识母亲的价值。该书一经推出,无论是对图书市还是社会思潮,都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狂飙,将数亿双目光都共同投向了母亲教育,从而历史性地将母亲教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所有的不幸和悲剧其实都可以追溯到家庭,追溯到童年的不良影响。悲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不知道在今后如何去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而这才是最可怕的!

“在一个充满自私、卑俗、猥琐的家庭里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志气高昂的人的。这些人尽管生理健全,但是却缺乏最起码的责任心,他们的孩子生理上健全,但精神上却被他们亲手制造的一次次精神车祸致残,成为精神不协调者,成为*性的人格,成为罪犯,这些人象繁殖苍蝇老鼠一样在地球上为我们人类繁殖精神残疾者。

“在现代社会,什么都强调学习和考核。没有人敢不经过充分的练习就走上舞台去演奏钢琴,没有谁敢不经过考核就把汽车发动后开到市区,但是人类何曾出现过为了哺育孩子而去精心设置的育儿学校呢?我们社会对那些从事儿童工作的各种人员,如教师、医生、幼儿园里的营养师等都要进行专门而严格的训练,可是对在孩子生活及成长中担负最重要培养任务的人──母亲,却视而不见地没有给予任何专门的训练乃至最低程度上的提醒!

“一个有着明显道德缺陷的家庭里是不可能孵出金色凤凰的,而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最基本同时也是最必须的成长环境,净化我们自己就成了最主要的任务。

“象服兵役一样来服母役

……

读了以上文字,相信每个做家长的都应该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多少年来我们强调家庭教育,但并没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当今的独生子女时代更是让我们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在读过文中许许多多生动的案例后我们更意识到家庭教育中母教尤为重要。

我们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自己的孩子的成长经历,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地有一种遗憾的感觉,尤其是读到那句象服兵役一样来服母役,真觉得很在理,应该让所有的做妈妈的和即将做妈妈的明白这个道理,并且心甘情愿地履行母亲的一切职责。

我们经常与一些孩子的家长交流,交流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家长的行为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最明显的,有的家长无理取闹,表现的没有教养,他的孩子必然也是那种顽劣且不容易教化的孩子,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遗传,而是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耳濡目染。曾经有个孩子打了人却拒不认错,找到家长的时候我们便找到了答案,原来他是从家长哪儿学到的“功夫”。

相反,一个有责任的家长,即使孩子身处非常不利的环境或者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也能以一个家长的责任化解不利因素,使孩子在家长的关爱中健康成长。我校曾经有位同学的家长因婚外恋使夫妻感情破裂,离婚后,孩子跟随母亲,但是这位聪明的母亲不是向孩子喋喋不休地诉说其父亲的不是,而是从孩子的健康成长出发,告诉孩子离婚仅仅是大人的事情,爸爸妈妈都像从前一样地爱她,把家庭离异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降到最小。我们从孩子身上看不到一般的离异家庭孩子常出现的情绪和性格变化问题。这位母亲是明智的,她懂得斩断痛苦的链条,保护孩子心灵不受伤害和污染。这是真爱,大爱。

如果所有的家长,所有的母亲都能认识到一个母亲的职责和义务,那会给无数的孩子带来快乐的童年和谐的人生。这对于家庭幸福,对于社会和谐都将是非常有利的。

1999年,王东华推出他历时6年,精心打造的80万言教育专著《发现母亲》,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他在母亲教育方面的10大发现,呼唤全社会重新认识母亲的价值。该书一经推出,无论是对图书市还是社会思潮,都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狂飙,将数亿双目光都共同投向了母亲教育,从而历史性地将母亲教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这10大发现是:

第一大发现:人在出生时大脑的大部分还是空白,还要在出生后继续形成,还要经过第二次诞生,也就是在接受外界各种信息的刺激下,人脑才能最终变得聪明和完善。早期外界的信息刺激不仅对人脑的完善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意义,而且就是对可塑性较小的动物大脑的发育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第二大发现:王东华认为,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三岁后才渐渐分开。在人生的头三年存在着一个镜像期,这时,孩子的大脑像海绵一样全盘吸收他所感受到的一切。孩子的头三年不是没有记忆,恰恰相反,正是这些记忆构成了人生生活的基础。人存在一个比性本能更为本质的智本能,与性本能不同的是,它的发育期是前几年,一旦错过,智本能便迅速递减,出现萎缩现象。因此婴儿的一年决非普通意义上的一年,孩子的一年等于十年。

同时,王东华也提醒广大母亲,孩子的头三年固然是智力发育的期,但母亲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千万不要只重视孩子的智力而忽视了对孩子行为范式的培养,而这比智力要重要得多。

第三大发现:王东华认为,孩子越小,母亲的作用越大,婴儿出生时都是同母亲联体的,因此存在着一个宫外孕期。母乳喂养的重要不仅在于身体营养供给,更在于这种精神交流的皮肤传爱。通过宫外孕期孩子同母亲产生心灵感通,这种感通形成恋母情结。恋母情结并非性情结,而是心理情结,强大的恋母情结最终产生心理支持,这便是宗教、信仰的由来。

王东华提醒母亲,母乳喂养是母婴连体的一种替代脐带的乳带,对孩子精神发育极为重要。哺乳是母亲身体恢复的一次软着陆。孩子由母亲亲自抚育,否则极易出现亲生后母现象和孩子的心理混血现象。

第四大发现:王东华认为,人的成长是由智力、意志、品德、气概这四个主要方面构成的。这四者中,位于首位的是气概,其次重要的是品德,它决定的气概的方向正确与否,并为气概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再次则是意志,它为气概的实现提供个体非智力方面的支持。最后才是智力,它仅仅提供工具性的帮助。因此,智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充其量仅仅占四分之一。

王东华提醒母亲,孩子在三岁前可以进行早期智力教育,六岁以后就应该重点进行气概教育,特别是对初、高中的孩子,比较好的方法是让孩子读伟人的传记,以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

第五大发现:王东华认为,目前人类的教育已陷入困境,困境的表现是再好的教育却无法拯救道德水平的下降,其原因是教育的观念和方法走到了尽头。他认为目前所强调的教育都是“显教育”,即耳提面命、口传心授,而对于更本质更重要的“潜教育”却不加关注。道德、勇气、责任感等都不是通过教育者的“教育”就能起作用,而是通过教育者的“做”才能达到目的。过往的教育学是“教”的教育学。在此之后的教育学将是“做”的教育学。对于这种“潜教育”,王东华不仅指出其存在及作用,而且还详细分析了其特征,即习育与化育。习育是指行为的学习,化育为精神的学习,从而与现在的教育构成心得大教育观。

第六大发现:王东华认为,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深的学问,尤其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他生命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由母亲给予的,这种教育不仅影响着孩子自己的一生,而且同样以社会遗传的方式,也强烈地影响着更下一代的成长,没有哪一种教育比、母教的影响更为深远和永久。王东华提醒母亲,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

第七大发现:母亲的工作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工作,也是这个社会最为崇高的工作,更是最有创造性的工作。

王东华提醒母亲,走出家庭,回归母性,每一个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付出辛勤劳动的母亲,都会在今后的岁月里获得社会和孩子给予的丰厚的爱的利息。

第八大发现:同父亲相比,母亲在育儿方面有着本能的优越。父亲在孩子长大后作用日显,父亲代表的是外在的世界。男性的特点适合于物质再生产,女性的特点适合于人口再生产。人类的错误在于男性中心主义,让女性放弃育儿去从事他们不擅长的物质再生产。

王东华提醒母亲和社会,现代知识母亲普遍感到太累,原因在于放弃育儿主职再到社会上找活干。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第九大发现:母亲是第一生产力。综观人类历史,一个天才竞出的时代,无不是女性地位较高的时代,无不是对孩子教育重视的母性绽开的时代。

王东华提醒社会;发展的硬道理是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儿童教育,是母亲教育!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教育的认识。教育应该为一切问题的首位。

第十大发现:母婴必须规划,育儿工程必须是全优工程。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但是,娃娃靠谁去抓呢?要靠母亲,而母亲又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因此,必须以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来对待。计划生育不过是解放妇女,控制人口,而母婴规划才是让母亲成其为母亲。因此,王东华提出了优识、优体、优恋、优婚、优孕到优娩、优养、优育、优教、优境的母婴规划工程。

王东华提醒母亲,孩子不是某个人的,孩子将要成为社会的公民,孩子是全社会的财富,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孩子,关心母亲。

第三篇: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他运用了手记的方式来呈现。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像是被李镇西老师带到了他所描述的世界里,又或者是在观看着某部教育性的连续剧。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小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真爱。特别是对后进生,他也始终如此。在他的手记二中描述的是他自己与一个后进生的故事。在文中,他说了这样一句话“离开了后进生学生的研究与关注,素质教育不但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在书中他就写了自己与万同的故事。

其实,在每个教师自己的教育过程中都会有像万同这样的学生出现。面对这样的学生,可能更多的老师是埋怨自己,怎么运气这么不好接到这样一个学生、甚至在心里有点排斥这样的问题生。包括我,有时候碰到调皮捣蛋的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幼儿、动手能力差的幼儿就会他们有一种“头大”的感觉,会把他们和一些乖巧的孩子作比较,然后就是感慨,怎么同样年龄的孩子差距就那么大呢?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和书中李老师碰到的万同是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反应的真实情况自然也会不同。但是像万同这样初中年龄段的孩子处在叛逆阶段,如果要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则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怀与关心,更适合他的方式方法,还要细心的发现他的微妙变化,用心找出他的优点等等。但是这一切对于李老师来说好像应对的如此顺利。每次我读到万同闯不同的祸时,都觉得这个学生是没得救了,如果我是他的老师我应该会束手无策了。但是再读下去,李老师总会有办法能使这样一个怪癖的学生接受他的要求,从而使他一点点的进步。为了这个学生,他可以为了一个不详细的家庭地址去家访,因此找了好几条的路才找到。为了这个学生,他可以努力协调其他任课老师单独给他出卷。为了这个学生,他抓住万同每一次的闪光点,为他争取到“国旗下的演讲者”这样的机会……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是幸运的,因为他碰到了这样一个难得的你好老师。

当我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这句话也是书上的原文。同时让我领悟到了我们应该有一颗包容的心,去拥抱每一个孩子。

推荐专题: 家的读后感 家读后感 家校结合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