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慈母情深读后感(大全)

2022-04-23 12:59:31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慈母情深读后感(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慈母情深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慈母情深读后感

读了《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母亲那浓浓的爱,深深地感动了我。

文章主要讲了一个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作者梁晓声钱给买《青年近卫军》的事,先讲作者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作者的愿望难以实现,但母亲还是给钱让作者买书,最后写了作者有了一本小说。母亲为了让孩子学习,不顾自身的劳累。母亲为了给家庭挣钱,忍受着龟裂的手指带来的疼痛。在无形中,母亲无处不在地关心我们照顾着我们,爱着我们。在小事中,在吵闹中更能体现出浓浓的母爱。当母亲骂我们时,严厉的话语中,透露出来的都是爱;当母亲为我们做饭,辅导作业,买东西时,母亲显示出博大的爱。不论我走到天涯海角,她都会尽力献出无边的爱。

记得有一年生日,妈妈在公鸡还没叫之前就早早地起床给我做蛋糕了。打蛋器无情地把鸡蛋液甩到她身上,可是她不管把她的衣服弄脏,还是要把我的生日蛋糕做好,那个小巧玲珑的蛋糕是多么的精致,因为,这个小小的蛋糕,是用母亲的爱慢慢镶嵌出来的。

啊!浓浓的母爱是一块充满浓浓牛奶味的巧克力,清纯,甜美,是冬日里的一束阳光,温暖着我。

第二篇:留德十年读后感

我看的这本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花了整整6天的时间,细细的读完了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阅读期间,整个人完全陶醉于季老的文字之中,读到风趣之事会会心微笑,读到感人之处亦会鼻子发酸……这是一部只写事实的自传,一部只有Waherheit(真)而无Dichtung(诗)的作品,细细的记录每天的所见所闻集聚起来也是是震撼人心的,起码我读了以后久久不能平静,或许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之意境吧……

全书给予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三个片断:对出国热的描述,在火车上邂逅的波兰女孩儿Wala,在哥廷根与女房东以及数位德国教授深厚的友谊。

当时的季羡林,在工作中由于“很安静”而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他想要离开,却觉得人海茫茫,没有一个归宿。这样孤单迷茫的心情相信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吧。可是先生比我们究竟强在哪里呢?往下读你就会知道,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

季羡林就是这样,他知道自己的追求,所以尽管家庭困难,前路不明,他依然踏上了去德国的求学之路。在哥廷根的时期,告别了最初的迷茫,季羡林毅然选择了印度学作为自己的主系,可是他在选择副系的态度上却让人惊讶。他写道,“我在国内就立下大誓:决不写有关中国的博士论文。”我不大了解季羡林,不知道他是在何种情况下说出了这样的话。我想,他大概是因为太厌恶那些投机取巧的留学生,所以急切的想要和他们划清界限吧。在国外用老庄谋得博士的头衔,回来却讲康德和黑格尔,这样的中国留学生是季羡林明确鄙视的对象。

可是,从我内心来说,一个人难道不能既倾心于老庄的睿智,又爱慕康德和黑格尔思辨吗?这样的想法未免有些偏颇,但是季羡林对老师的虚心,对治学的严谨,以及对艰苦生活的积极态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季羡林完成学业之后,他要回到祖国,可是它却对德国产生的深深的留恋和不舍。这一点上我是非常理解他的,不是他爱国爱的不深,而是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实在是给了他很多东西。那里有欣赏鼓励他的良师,有能陪他畅谈的益友,有温暖慈祥的女房东,还有那个为了他终身未嫁的美丽女子。更重要的是哥廷根给了他一个能让他安静做人,安静治学的环境,这对于一个学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就像季羡林的老师吴宓说的,“世事纷纭果造因,错疑微似便成真。”有时候,生命中的一个很小的细节,就有可能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莫大的影响,这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啊。

其实我看书总是抓不住重点,比如看《留德十年》,我就没看出“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友人情深。”之类的东西,反而记住了他在德国虽清贫但可以从心所欲的生活。这也算是种另外的收获吧。以耄耋之年,回忆前尘过往。自然不是让你以他的心态来品味人生。

都说乱世出英雄,但是我看到即使在二次大战这样的环境下,在德国的一个小城有着这样一群人仍然在不闻窗外事的做着自己的学术,过着自己洁净而高贵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或许是平淡的,席卷世界的二次大战在他们眼里不过是毫无知觉的来,毫无知觉的走罢了,但是这种平淡带给我的却是深深地震撼,能淡的人们必定会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来,不是吗?

推荐专题: 陪你说一世晚安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