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西游记》读后感(范文6篇)

2022-04-23 12:45:25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游记》读后感(范文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游记》读后感(范文6篇)》。

第一篇:《西游记》读后感

我很爱读书,经常会利用课余时间捧着书细细品读。十一年来,我读了许许多多的书。其中,有一本书不但令我爱不释手,也令我有很大的感触,那本书就是《西游记》。

《西游记》由吴承恩创作,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后,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孙悟空,因为他不但神通广大,本领高超,而且他不畏强权,爱打抱不平,对师傅唐僧忠心耿耿其中令我最佩服的是他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而是会想尽办法去解除困难的精神。我认为这是很少有人可以一直这么做的。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有困难就放弃。比如,遇到不会做的题,有人不是向别人请教,而是直接去抄答案。这样的话,没有如孙悟空一样去用脑子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惰性和依赖感,脑子就会生锈。

当然,也有人会如孙悟空般越挫越勇。我们班的蒋贝每次一遇到难题就会挠挠后脑勺,然后他会静下心来认真寻找解题的方法。日复一日,蒋贝的脑子越用越灵敏。现在,他已成为了我班公认的智多星,很多同学都说他如孙悟空般神通广大。

看了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很大。在生活中,在学习上,我们要向孙悟空学习,像他一样勇敢,也学他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

第二篇:《西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这本书是四大名著之一。在我上学前班时候妈妈给我买了《西游记》的光盘看了。现在我二年级了,老师让我们看《西游记》书。我通过反复阅读,使我对唐僧师徒更加了解一些。唐僧一心向佛,孙悟空威风凛凛,聪明。智慧,猪八戒贪吃,懒惰,沙和尚,忠诚。老实,因取经,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唐僧不能分辨好坏,不识妖魔,常把火眼金睛的孙悟空误会,使孙悟空伤心不已!在经历了磨难后,唐僧才真正的知道孙悟空是真心帮助自己去取真经的。

我特别喜欢孙悟空,因为他能七十二变,神通广大,做事坚强。果断。不服输的性格,让我常常把自己想象成孙悟空。孙悟空是我学习的榜样!让我也记住做事要有不放弃的精神,要做坚强。勇敢。智慧的人!

第三篇:《西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这一本书大家一定都听说过,也一定都看过《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吴承恩,我认为它是四大名著中最好看的一本了。

《西游记》中这一本书讲述了唐僧,沙僧,猪八戒和孙悟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他们在取经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事,可是他们人不退缩,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这本书里面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胆小如鼠的猪八戒,忠心耿耿的沙僧,还有软弱无能的唐僧。

我们在生活中,做不同的事时,就会变成他们师徒四人中不同的一个人。他们在取经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但是他们仍然坚持不懈,最后取得了真经,这就告诉了我们,在生活中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可以成功,如果你想考出好成绩,你可以每天记录一个好句,学习一道数学题,认识一个字,那么日积月累,在考试的时候就一定可以取得一个非常好的成绩,如果有的人嘴上说我期末要考好成绩,但是在现实中他却每天游手好闲,不努力,别人在学习的时候他在玩,别人上课在好好的听讲,而他却摇头晃脑每天的混日子,那么他就一定不会成功。虽然我们在成功的过程中非常的艰难,可是如果你每天努力,每天的坚持不懈,就一定可以成功。就跟,我的妈妈每天跟我说的先苦后甜是一个道理。

《西游记》这本书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看,我们一定要像《西游记》中师徒四人一样坚持不懈。

第四篇:《西游记》读后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某些原因最终完成不了事情。而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缺少遇到困难不逃避的勇气。于是,就在洋溢着欢乐气息的假日里,我阅读了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

在这本书里,作者吴承恩通过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塑造了许许多多生动形象、鲜活灵动的人物,有勇敢机智的孙悟空,有忠心耿耿的猪八戒,有任劳任怨的沙和尚,有温文尔雅的唐僧,有阴险狡诈的白骨精……这些板上钉钉、了无生趣的人物一到吴承恩笔下,就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好似他们都真真切切地存在于这个世上。

在这些人物中,我最喜欢的就属那齐天大圣孙悟空,他的刚强正直、心地善良令我由衷敬佩。而这种精神不正是人们所缺少的吗?遇事便退缩,你不去试试又怎么会知道你一定不行呢?孙悟空虽有七十二变,可他也不是万能的,但是即使是这样,每当师父唐僧陷入困境之中,他总是不顾一切地去拯救,也许这就是勇气最真实的样子吧。

人无完人,这师徒四人也并非完美。孙悟空虽无所不能,但他冲动;猪八戒虽忠心,但他懒惰;沙和尚虽勤劳,但他懦弱;唐僧虽和善,但他郁结……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学习他们的长处,若有相同的缺点,自然要努力去改正,成为一个十全十美的人。

窗外的徐徐微风轻轻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奏起了动听的音乐,我沏上一杯清茶,翻开《西游记》,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畅游于书的海洋。

第五篇:西游记的读后感450字

在暑假里,我读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它主要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碰到了很多妖魔鬼怪都艰难的克服了,到了西天共度过了九九八十一难。

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受孕子母河》,因为这个故事很搞笑,猪八戒和唐僧因为口渴而喝入母子河的水,过了一会,肚子就开始痛起来,孙悟空还以为是普通的痛,就去问一个老太太要热汤,老太太知道后不急不忙的说:“热汤也不济事,治不了他两个的肚子痛。他们喝的水是可以怀上了胎气的,不日会生孩子的。”唐僧听了以后,大惊失色赶紧叫悟空问老太太有什么办法把孩子打掉,老太太就告诉他在解阳山上有一个落胎泉,喝一口那个水就可以解了胎气,后来,孙悟空去了落胎泉打了一桶水来给唐僧和猪八戒喝,他们喝了那个水后就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先要打听好再做,要不然会有不堪设想的后果的。

我喜欢里面的观音菩萨,因为每次在孙悟空有麻烦的时候,她都派几个其他的神仙变成凡人去告诉孙悟空应该怎么办,而且有时候也会帮助孙悟空去降服妖魔鬼怪,观音菩萨在一路上都在帮助唐僧师徒四人。

西游记告诉了我们了很多道理,我希望大家也去看一下!

第六篇:西游记读后感不是我写的-西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读后感不是我写的 -西游记读后感

很多儿子一生中都以父亲为潜在的敌人,然而,却在一生中都渴望得到父亲的承认。这是一个矛盾的又非常深刻的事实。(1)人类的整个历史,一个人的全部人生经历,都在处心积虑地从事着解决矛盾、战胜客体、征服世界的实践。这种实践性不反映到梦中才是不可思议的。梦不过是人类在自己放松下来休息时的一种特殊思维。这是人白日里伴随实践的积极思维的一个延伸,这个思维以新的、余音袅袅的方式重复白日实践的旋律,这非但不是难以理解的,而且是显而易见的。看透人是实践的动物,看透人的实践性,能够深切地感觉和把握人的全部生命中那种解决矛盾的实践旋律,那种根深蒂固地刻在人每一秒钟的心理活动中的旋律,我们就能够理解梦的解决矛盾、战胜客体、征服世界的实践本质。如果真正抓住这个本质,我们就得到了一个远比弗洛伊德"梦是愿望的达成"的结论更为深刻的结论,就能够在更加广阔的、透彻的意义上理解人类的整个行为和思维。俗话说,人白天做事,晚上做梦。这是一句极为深刻的谚语,它包含着人类实践的最整体的概念。人类实践分为白天和夜晚两个世界,分为阳间和阴间两个空间,分为现实和幻想两个部类。不了解人类的梦,就等于无视了人类实践的一半。在这里,我们自然而然要讲到梦的一个直接变种,那就是弗洛伊德所讲的昼梦。根据深层心理学的研究,也根据现代人对自己心理的审视所获得的经验,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昼梦也是梦,它在实质上和梦是完全一样的。如果说梦是在睡眠状态中潜意识透过理智的检察官流露出来的思维活动,那么,昼梦在实质上也与此相同。只不过,白日里人的理智审查与夜晚的理智审查相比,稍稍显得更明显一些。昼梦和夜梦的实质都是解决矛盾的特殊实践。它面临的矛盾依然是两大类:一类是主体与客体的矛盾;一类是主体内在的矛盾。它解决问题的方式,正像前面所分析的,也是两大类。一类,是在现实中解决矛盾,以灵感的、直觉的思维方式解决科学的、哲学的、艺术的各种白日实践的难题──在梦中给人以启示,给人以实际解决问题的真实答案。第二类,是在幻想中解决矛盾。这可以说是梦解决矛盾的一个更主要的方式。正是在这类解决方式中,弗洛伊德所说的"愿望的达成"也包含在其中了。如果更深刻地审视梦的心理意义,就会发现,在幻想中解决矛盾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精神需要。这个精神需要不仅在睡梦中存在,也在昼梦中表现出来。经过昼梦这一环节,它以更加现实的方式,即艺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昼梦到了某种程度,就有了讲述的需要。昼梦到了某种程度,就有了听别人讲述的需要。在这里,我们可以想当然地、而且大概也必定是准确地道出艺术的起源。关于艺术的起源,不知有过多少研究。有人把它归结为宗教之后的事情,有人把它归结为宗教之前的事情。有人把它归为最初起源于劳动中的种种言语、动作,在那里,诞生了最早的发声艺术与形体艺术,最早的音乐,最早的歌唱,最早的舞蹈。应该说,这种把艺术的起源与劳动结合在一起的叙述是最有道理的.(而这道理又和原始巫术相联系,参看本书第四十二章)。然而,我们同样可以断定,人在进入劳动生产这个水准之后,人在进入了真正有着人类性质的劳动生产之后,当人类有了在劳动中用自己特殊的发音行为和体态动作表达内心感受的时候,甚至在人有了比较完备的语言时,梦作为人类心理的一个特殊现象,无疑也是必然地同时存在的。真正的语言艺术──神话、传说、故事、诗歌──注定是在梦之后诞生的,注定是昼梦的显现。昼梦是沟通梦与艺术之间的一个桥梁。可以说,梦是最原始的艺术。也可以说,艺术是梦的现实显现。艺术的实质同梦一样,就是解决矛盾的特殊实践,特别主要的体现在以幻想的方式解决矛盾。艺术的整个创造实践,本身就是梦思维实践。这里,最典型的艺术是神话。人人都知道昼梦是假的,可是人人都在做昼梦。人人都知道神话是假的,可是人人都在喜爱神话。人人都知道艺术中的故事是假的,可是人人都当做真的在听读。这就是梦的力量。人类需要在幻想中解决矛盾。(2)如果把小说、故事、所有语言文字的艺术都归为一类,那么,一切神话、小说、诗歌、一切语言故事都是人类的昼梦,都是人类在幻想中解决矛盾的思维实践,都打上了人类深刻的解决矛盾实践的烙印。我们也就可以深刻地看到,越是轰动的、影响普遍的作品,越是触及了人们在幻想中解决矛盾的普遍需要。或者说,它不过是人们共同的一个梦。流传长久的故事,不过是解决着人们特别恒久的矛盾,它体现着人们解决矛盾的恒

久的需要。神话不过是特别童年化的故事。正是在童年化的故事中,正是人类在童年中就真切感受到的人生矛盾,以及那种解决矛盾的需要,最本质地反映着人类的梦。人类的童年和一个人的童年是一样的,它所面对的矛盾,它所要表达的解决矛盾的需要,不仅是最原始的,最根本的,最实质的,而且也是最裸露的,最少文饰的,最真实的。在这个意义上,一切纪实的文学故事,哪怕是一个绝对真实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的故事,当人们喜欢阅读它,使它成为一个流传普遍和长久的艺术作品时,不过是因为一个人的真实事迹对于其他人却是梦的幻想。如果一个人的真实的故事不能为其他人提供一个梦的意义,那么,这个故事也不会成为真正被人接受的作品。艺术的本质就是梦。而人们对梦的需要、对以幻想的方式解决矛盾的这种实践的需要是十分强烈而普遍的。认识到这一强烈性、普遍性,认识到这一实质的存在,对我们深刻地认识人类是攸关重大的。在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中,我们也看到了那种对纯粹叙述方式的探索。这种文学艺术作品如果说有意义,不过是在解决人们渴望解决的叙述上的矛盾,它仅仅在这个比较专业的问题上体现了人类艺术的实践性。然而,就直接的阅读效应而言,一切艺术的作用,一切艺术作品能够打动人的力量,一切作品能够给人以精神满足的力量,其实是以特殊的方式解决人们较为普遍的矛盾。这些矛盾应该是在现实中难以解决的矛盾。它包括前面所讲到的──愿望与现实的矛盾。欲望与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还包括实际中那些困难的问题,难以解决的、需要灵感出来提供思路的矛盾。还包括释放各种压抑情绪,解决内在冲突的矛盾。这时,艺术就是流露,艺术就是倾诉,艺术就是释放,艺术就是发泄。还会通过自惩解决内心的罪恶感、疚愧感等等冲突、矛盾。还要创造解决矛盾的最巧妙的方法。这个最巧妙的方法本身就在解决表达的矛盾。看到了梦与艺术的相关性,看到了艺术的实质就是梦的实质,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胆地而且坚定地断言──所有的影响普遍的作品,是解决普遍性、全面性、强烈性矛盾的作品,而且常常是解决多个矛盾的作品。所有流传长久的作品,是因为解决了有着恒久存在的矛盾的作品。作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影响力,决定于它在幻想中解决人类矛盾的空间范围和时间长度。这里正是艺术的规律。这是我们的艺术创造必须正视的规律,也是我们的艺术批评必须抓住的规律。一部伟大的作品,应该解决普遍的、强烈的、甚至多样的矛盾,应该解决恒久性的矛盾。所谓解决矛盾,必须是深刻地触及矛盾,同时以真正巧妙的、精彩的、独特的、智慧的方式解决矛盾。这个解决方法如同梦的规律一样,必须是能够在人的精神世界中自然呈现的,能够被人自然接受的。梦常常是愿望的达成,然而,梦在达成愿望的时候,必定采取理性思维能够通过的方式。梦是解决矛盾的实践,然而,解决矛盾的方式,必定是能被整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自身的心理文化结构所能通过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梦是透视艺术辩证法的真正窗口。扑朔迷离的梦的世界与扑朔迷离的艺术的世界是同样的结构。(3)为了进一步透视梦的思维,透视梦思维的现实化──人类的艺术,透视人类实践的另一大领域,我们有必要剖析一部典型的艺术作品,这部作品就是中国的古典小说《西游记》。《西游记》的作者是明朝的伟大作家吴承恩,历史不能说十分远古。故事明显受到西土佛教文化传播的影响。然而,我们可以说,它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神话故事,是中国最伟大的神话小说。几百年来,它被全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男女老少所接受,所喜爱,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还会以其特殊的力量几百年、几千年地流传下去。那么,通过《西游记》在世界上的影响以及对其结构的内在分析预断,我们还可以说,它将成为全人类共有的一个神话故事。对这个神话故事的分析,将使得我们透视人类精神世界有着极为深刻的发现。《西游记》中描写了一个从石头中诞生的仙猴,在创造了大闹天宫的传奇事迹之后,曾受到佛祖严厉的惩罚,后又接受了佛祖的安排,走上了去西天取经的道路。在漫漫的取经之路上,历尽千难万险,战胜群妖恶魔,终于护送唐僧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完成了取经的使命,自己也由此修成了正果。故事自始至终充满了主人公孙悟空的英雄主义,处处表现了人与客观环境斗争的实践性,表现了人在不断地解决矛盾、战胜客体、征服世界的实践努力。故事惊险曲折,想象离奇,有着无穷无尽的魅力。仅从表面意义看来,故事本身提供了一种在幻想的境界中解决幻想的矛盾的旋律。或许仅仅以这个表面的故事,就能够使我们找到它广泛流传、长久不衰的魅力。然而,同人类的所有神话故事一样,《西游记》之所以有力量,绝对不在于其表面的言语。一部艺术作品,一个神话,当它用幻想的方式叙述一个幻想的解决矛盾的过程时,并不一定能够真正打动人。幻想的方式解决的矛盾必须是真实的、现实的矛盾。我们必须探究这部作品解决了人们潜藏在心中的什么样的真实矛盾。孙悟空历经千难万险,战胜群妖恶魔取经成功,含有怎样更深刻的象征意义,这是我们要探究的。我们看到最初的一种分析,孙悟空大闹天宫,与玉皇大帝、佛祖如来、神仙世界的对抗,表明了劳动人民、平民阶层反对王权、神权的叛逆精神。他最终走上取经的道路,修得正果,又表明了不得不接受王权、神权的统治,最后被招安的结局。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一个艺术反映。我们说,这个象征的意义,在这部小说中无疑是存在的。由此,我们还联想到中国另一部古典名著《水浒》。写的是一群绿林好汉与朝廷对抗,集结在梁山泊造反,最后却令人遗憾地被朝廷招安。在这个意义上,《水浒》以现实的故事表现了《西游记》以神话的故事同样的政治逻辑,体现了同样的社会政治事实。然而,《西游记》在中华民族中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力,那种在不同年龄段的读者中所引起的情感的深刻触动,那种余声袅袅的笼罩性,注定有着更深刻、更有力的象征。根据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我们发现,《西游记》中还潜藏着一个象征,是作者吴承恩比较自觉地隐含在作品之中的。我们可以将《西游记》中孙悟空取经的过程,看成佛教修炼的过程,甚至通俗地讲,看成一个中国气功功夫的修炼过程。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所谓佛,正是佛教意义上的佛。所谓魔,正是佛教修炼中所讲到的魔境,是一个人必须战胜的幻相。这个幻相无论是来自于客观世界的刺激,还是直接产生于内心,都是修炼者必须战胜的干扰。我们接着看到,书中的主要人物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甚至白马,都是一个修炼者的比喻性的整体。唐僧象征修炼者的本心;孙悟空象征修炼者的元神;猪八戒象征修炼者的欲望;沙和尚象征修炼者的躯体。战胜一个个妖魔的过程,就是在修炼中战胜各种魔相、魔境的过程。到西天取来的经书,有无字经和有字经两种。无字经不过是隐喻着禅宗所说的"佛祖西来无一字",体现着禅宗所说的"言语道断"。所谓有字经,又是各种各样的可以诵读的佛经。《西游记》五花八门的变化神通,都可以从佛教修炼的神通中找到对应的说法。《西游记》中被夸张与神化的高能本领,都是佛教修炼中的神秘功能。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吴承恩在这样一个长途跋涉、战胜千难万险的曲折故事下面,隐藏着其自觉设置的修炼的象征。这个象征虽然是作者自觉为之的,作者的整个叙述过程中也到处表现出了他对佛家气功修炼的知识和见地,表现出了他的许多专业性经验和领悟,而且,其象征的、隐含的意义对读者也有着内在的深刻影响,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一种暗示,接受这个隐含的修炼象征的暗示。然而,考察这部神话故事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激动人心的影响时,我们说,它还有更深刻、并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象征未被发现。它必定是解决了人生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重大矛盾,才能够引起人们在潜意识深处的内在共鸣与震动。人人都能在自己生命的深处,体会到一种不可抗拒的情绪感染。在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中,人人都会感到自己潜在情绪和潜在目的的实现。可以说,《西游记》让众多的人们做了一个伟大的梦,一个了不起的梦。这个梦不仅是其表面故事所提供的一般性的英雄主义;不仅是人类一般意义上对封建神权、王权的抗争与归顺;也不仅仅是佛家气功修炼、佛教宗教修炼的象征。透过文字的表相,在这三层意义的下面,与这三层意义结合为一体的,还有更加具体也更加深刻、普遍的象征含在其中。这样,我们就将进入对《西游记》的分析,进入我们对《西游记》的发现。

推荐专题: 怎样写低保申请书 怎样写申请书 怎样写西游记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