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微教育》读后感(大全)

2024-08-21 18:54:36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微教育》读后感(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微教育》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教育读后感

闲暇在贺老爸老妈领着儿子在动物园玩时,老爸看着外孙提醒我说,孩子得赏识,不能打骂,给孩子树立信心,你们小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

不久翻出好久之前一的一本书《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模式,但已经过时了。看这本书的出版年代,初版是2000年,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正是对教育重新开始重视的时候,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导致了中国普遍的家长制风格,而这本书却提出对孩子要捧而不是压,鼓励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让孩子喜欢上学习,由兴趣引发成绩的不断提高,尽量地博览群书,开阔自己的眼界。多看书,就能多了解情况,掌握更多的信息,了解最新的教育动向,不会鼠目寸光,眼光只放在自家孩子身上。正面、反面的都了解一下,孰优孰劣,比一比就知道,或者说各有千秋,那么我就取精弃粕。每个孩子都是个体,没有一种教育方法适合所有的孩子,在不断的摸索中,提炼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这才是目的。紧跟潮流,才能跟自己的孩子有共同语言。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动向,首先你得跟孩子交流,孩子愿意把心里话告诉你。而要交流,那么首先你们得有共同语言。所以做家长的也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紧跟时代的潮流,看看最近在流行什么,俗话说,一年一个代沟,等代沟真形成了,要消除就比较难了。小孩子中间潮流动向很快的,不要说你家孩子在热议僵尸和巴拉巴拉小魔仙,你不但不知道这些东西为何物,还要跟他讲什么猫和老鼠这种小儿科的(当然在一代人心中这是经典,但在另一代人心中却未必如此),他对你说的我看兴趣不会很大。或者你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一下问题,玩一玩他玩的游戏,或者你就会理解那些你认为“幼稚到极点”的游戏,也有它吸引人的地方的。你理解了孩子理解的东西,那么你们就有了共同语言了,你说的话在他身上才能有起效果的作用了。

第二篇:《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是恒古长明的灯塔,他定睛望着风暴而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爱的教育》是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这本书写的是四年级的意大利孩子恩里科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

爱分为很多种,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间的爱,对祖国的爱等等。爱就像空气,充斥在生活的周围,充满人的内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了生命。他之因此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的教育》这本书中,有一群活泼向上的少年,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但是他们都充满着爱。

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爱的含义,但是拥有爱,付出爱,人生定然无悔。静下心来,静静品味一切,一定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爱你的`人,你爱的人都在为你投医诊治的情感。人生,又何为撼呢?

带着一颗圣洁的心,投入到社会,你便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第三篇:《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是一名早产儿,且被医生认定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全靠他的父亲教育有方。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

这本书告诫我们: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即使再普通的孩子也会成为一位杰出的青年。

孩子上学之后,大多数都待在学校,我们就相当于孩子白天的家长,让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是孩子的权力,也是每个老师的义务。作为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是不容置疑的。而儿童的潜在能力是有递减法则的。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要不失时机地给孩子发展其能力的机会,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尽早发挥其能力。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养成良好的习惯。老卡尔威特善于挖掘和运用各种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从小学会正确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工具。甚至每次饭后的散步都成了孩子学习自然知识的好时光。老卡尔威特并不强迫孩子去死记硬背,而是在乐趣中让孩子不知不觉的学到了知识。记忆尤深的是在让孩子学习乘法规律时。他并不是让孩子去背那些枯燥的乘法口诀,而是通过让孩子数豆子的方法自己去总结出了乘法口诀。这种方法一则是孩子自己总结的规律自己记的格外的清楚,二来让孩子明白好多规律定律并不是专家权威的专利,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去发现。这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从而老卡尔威特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这说明习惯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他所学习的一些具体知识可能忘记了,但他已经形成的良好习惯会令他受益终生。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学习方法的养成,学习态度端正,互帮互助的习惯,认真记笔记的习惯,良好阅读习惯等等。另一种是良好的品质习惯,比如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举止谈话等等,都需要家长和教师反反复复的关注和强调。好习惯的养成,贯穿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影响孩子的成长!

一个班级,如学生如果都很乐于助人,那么新加入的学生肯定也会乐于助人;如果学生每天早晨都集体阅读,长期耳濡目染,班里的学生肯定也会热爱阅读。同理,一个家庭,如果父母每晚睡觉前都读几页书,他们的孩子也会养成这种习惯;如果父母每天对着手机,孩子也会成天抱手机。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学阶段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我觉得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这些学习习惯养成了,不仅对学习有帮助,而且会终生受用。

第四篇:《教育的细节》优秀读后感

简洁的封面,只有一幅黑白的漫画,枯树下,落叶飘零,一只鸟蹲在鸟笼上沉思。它在想什么呢?是不是也在思考沉重的教育问题?

其中封面上的两句话让我不解和好奇:“警惕细节中的魔鬼,让天使常驻教育的细节”,何为魔鬼?何为天使?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打开了这本书。全书共有六辑,分别是“四个序”“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里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一本书有四个人给他写的序:有周国平的《从观念到细节》、张文质的《自明的火种》、陈心想的《细节里藏卓见》和陈大伟的《先睹为快》。真的忍不住,赶紧找个没有课的下午,美美的沉浸在书中。

一口气读完,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一边是深入浅出的理论知识,一边是生动灵活的案例;一边是熟视无睹的经验之谈,一边是细微之处的惊艳和惊喜;一边是批判束缚的各种冗繁的事务,一边是尽显教师的人性情怀;一边是敢于发声的拒绝之美,一边是超越功利的至美大爱。

“活在观念里”的《平等观念在哪儿》,这篇文章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身上的陈旧和腐朽。记得学生每次都扬起笑脸和我欢喜地打招呼,我有时候由于走得急,或者忙,都只是简短的一声“嗯”就过去了。那天在厕所,一个女生对另一个女生说,我再也不和某某老师打招呼了,因为我每次打招呼她都没有回答。那一刻,我读懂了孩子内心的沮丧和失望,我想这会不会影响她以后的交往和成长呢?自此以后,学生只要和我打招呼,我必笑脸相迎,甚至我也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如果一群孩子中的其中一人喊“老师好”,我的回答不是“你好”,而是“你们好”。我要让和我打招呼的学生们,都收获问候的喜悦,而不是只有一个孩子得到回答。

教育的细节含笑在师生的问候里。

在“守住教育的重心”这部分的《头发上的教育学》这篇文章里,我也读出了感同身受。我们学校经常检查学生的奇装异服、奇异发型、染发烫发、穿戴首饰等现象,我们也遇到过男生不愿意剪短发的。那时候都是我们一个班主任带着一群学生直奔理发店,和老板说明要求后,就让老板直接给学生理。尽管学生们有一百个不愿意,但大多还是默默地忍受了。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四个班主任联合起来把校外的一个理发老头请到教室,让发型不过关的学生一一排队理发,学生们虽然不敢吱声,但那天的晚饭好像都没有吃。

而在《头发上的教育学》这篇文章中,贾老师并没有强制学生改变,而是一次又一次的采用教学智慧来矫正学生的心理,美化学生的心灵。贾老师先是开“做一个合法公民”的主题班会,特别强调“三不许”,可是学生照样我行我素。如果是我,这时候早就着急了,肯定强迫学生立马照办,但是贾老师并不着急,而是逮住这位学生来办公室的机会和她比美。

贾老师的这个“比美”的中介,过程自然,语气亲切,既照顾了学生的情绪,又引导学生“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美,让我由衷的佩服。

当然,风格即性格,贾老师的方法不能简单复制,但我却看到了教育的美丽和沟通的艺术。

教育的细节绽放在发丝里。

在“一厘米之变”中有一篇《润泽的座位》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最近我也被学生的座位问题弄得焦头烂额,有个学生已经换了三次座位了,可是她好像还是不满意。而文中的张老师苦思冥想了两天后,设计了一个班级活动――挑棋子,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也让那个屡屡换座位的学生受到了教育和心灵的震撼。

文中的作者说:当学生换座位的要求变得“无理取闹”时,老师此刻的迁就则是冷漠的代名词。但是老师的积极干预必须基于免于给学生造成伤害的原则,这个原则其实给老师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它要求老师要有宽广的同情心,而这当然也要求老师要有丰富的人性知识。同时,它还要求老师具备创造性工作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借机”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与他人建立谐美交往的能力。

所以教育的细节躲藏在座位里。

细节决定成败,而教育的细节更是关乎一个孩子的成长和自尊,慎言慎行,巧言巧行,《教育的细节》在细节中教育。

第五篇:《爱的教育》读后感

这一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地看了名着――《爱的教育》。在三年级时我也曾学过《爱的教育》里面的几篇文章,那感人的故事把我深深地迷住了。

书中以小学生的口吻,记录了发生在四年级学生中的一百个动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主要是学生、老师,以及学生的父母等平凡的人。他们都具有高尚的品德。作者亚米契斯把这部日记体小说写出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对长辈和同学之间深厚而真挚的爱。

其中让我最感动的两篇《雪球》和《访问负伤者》。它们讲了评价公安利柯的同学卡洛斐玩雪球时不小心打伤了老人的眼睛。卡隆陪伴着卡洛斐一同去道歉。正直的卡隆让我感到无比的欢喜!朋友做错了事,陪伴他道歉,让他感到温暖;朋友做错了事,应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来告诉他:做错了事就应该承认错误!第二天,安利柯和爸爸一起探望老人。老人依然在为卡洛斐着想着。不久,卡洛斐来了,送给了老人一个礼物――正是他平时费尽心血,如宝贝般珍爱的集邮册!这个比他生命还重要的东西,竟然用来做赠品!这时,我不禁为老人的宽宏大量而赞赏,为卡洛斐的诚心诚意而赞扬!

《爱的教育》告诉我们:爱能让大家变得正直、仗义、勇敢。

爱是一丝春风,给人以清爽;爱是一阵香气,给人以芳香;爱是一句“对不起”,给人以真诚!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用自己的一点一滴关爱,让人间充满温暖,让世界充满爱!

第六篇: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笛卡尔曾说过:“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愈多高尚的人说话”现在终于体会到了《爱的教育》以后,我感觉亚米契斯就在眼前和我交流阅读心得。读完《爱的教育》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部著作记录了小男孩安利柯在三年级时在校内校外的所见所闻,亚米契斯这个伟大的作家想我们展现了140多年前意大利儿童之间的友情,那种纯真、真诚,不为阶级和社会地位所阻碍的友情。

在书中我认识到一位勇敢,正直的主人公――卡伦。讲述在课堂上;一个小男孩因为受到别人的羞辱而气愤地将墨水瓶丢向欺侮他的同学,却丢在了刚走进教室的老师身上,当老师质问时,他勇于站起替同学承担错误并讲清事情的原由,在生活中卡伦也时常帮助弱小的同学。我不得不震惊,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在书中也结识了一位舍己救人的小英雄,是他让我学会了奉献、坚强。在开学的第二天,妈妈带着洛佩蒂来到学校,来的时候,有一个一年级小朋友忽然离开母亲的手倒在街上,这时,街车正向他驶来。洛佩蒂眼看着小孩将被轧到,大胆地跳过去,而不能及时抬出自己的脚,被车子轧伤成了拄拐杖的人。

在爱的世界里优秀的戴洛西,最终获得父爱的潘克西。高傲的卡罗。诺比士少年更有对他们疼爱有加的先生……在《爱的教育》中,获得许多快乐,获得不仅是知识,还有心灵上的洗涤。

这是一本永垂不朽的书,它教人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的心,教我们热爱学习,劳动,尊师敬长,同情弱小……让我们学会爱,因为:爱是爱心,爱是美好的语言,爱是无私的奉献,爱是净化人类心灵之语,跨越种族和信仰,爱会让温暖凝聚,给我们带来快乐健康!

推荐专题: 安全教育观后感600字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微教育》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