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北回归线读后感(合集)

2022-02-27 18:52:51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回归线读后感(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回归线读后感(合集)》。

第一篇:北回归线读后感

不要长大,这是陷阱!

没错,首先想到的就是上面这句话。我知道我要思考修辞了,也许还要考虑到风格问题,或是行文的流畅什么的,至于文笔,我知道它将再次与我无缘。哦对了,还有标点符号、断句、反复修改以及剩下的关于写字所需注意的我所没有注意到的一切规范。

这是一个规范的世界,从人的眼角膜功效到肠胃蠕动,从使用卫生纸擦屁股的正确方式到漂浮在宇宙某一角落太空飞船中的外星人一个充满阳刚之气的饱嗝,规范无所不在,它弥漫在你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也许会知道的和永远不可能知道的每一个角落,就像一群短腿的肥头大耳的臭虫。

在这段文字过程中,我不会参考任何相关资料。这么做或许会把我带入所谓“意识流”的思绪的有限延展中,那是一个垃圾连接着垃圾的地方,从黑暗中隐现的破布一角,牵连出一整个垃圾世界。没错,这本书,我说的是《北回归线》,正是为颂扬垃圾而写。如果你愿意去看,我保证每隔3秒就会被书中的哔—哔—和哔—掀起一段不小的高潮,这是一件考验神经和卫生的事。

你会在爽快的同时大骂作者写的都TM是什么玩意儿。嗯,你看到了亨利.米勒招牌式的穷酸相,恨不得上去抽他两巴掌证明你爱他爱的有多么深沉。但你通常下不去手,相信我,你会对一个饿的前胸贴后背的穷酸艺术家感到恶心,生怕他脸上的梅毒会顺着你白胖的糙手一路延伸到它该去的地方。于是你摇摇头,停在半空的手顺势抽了自己两巴掌,并呓语着“我应该更深入的了解他。”

第二篇:北回归线读后感

也许我们命中注定要遭厄运,也许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有希望活下去。如果是这样,那就让我们发出最后一声听了叫人胆寒、叫人毛骨惊然的吼叫吧,这是挑战的呼叫,是战斗的怒号!悲伤,去它的!挽歌和哀乐,去它们的!传记、历史、图书馆和博物馆,去它们的!让死人去吃掉死人。让我们活着的人在火山口边上跳舞吧,这是临死前的一场舞,不过它仍是一场舞。

在对文字丧失兴趣许久之后,我终于在一个自称为"流|氓|无|产|者吟游诗人"的作家笔下体验到了久违的阅读快感。牛比作者的牛比之处在于他能用自己的文字触摸你的身体,那些七零八落的字符散落在纸面上就变得性*感和诡异起来,共同营造出一个巨大的发烫的潮湿的场,让你不知不觉就面庞发热心跳加速,然后那些不知从哪儿伸出来的手就拿着一把把小刀在暗中捅你,高|潮迭起,过瘾无比。

刚读完英文版的第一段我就被捅了一下,"we are all alone here and we are dead",呲呀着嘴还没叫出声来又读到那句"we must get in step.a lock step.toward the prisonof death.there is no escape,the weather will not change."(我们必须步伐一致、前仆后继地朝着死亡的牢狱奔去。无法逃脱,天气也不会变。)然后我就开始有点发傻了,被小刀接着捅的滋味不是那么好玩儿的,它极容易让你因为被疼痛的幻象蒙蔽一下子回不过神来而失血过多然后翘掉。好在我的神经不那么纤细,还不至于被几句英文给捅死。

《北回归线》,一部先在法国面世并于1961年才在美国解禁的所谓充满"粗俗和婬*秽"的伟大作品,庞德认为它"大概是一个人可以从中求得快感的唯一一本书"。而其实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是这个叫亨利·米勒的家伙和他的一帮狐朋狗友们的叫嚷、呓语和情|欲箴言录,它混乱的、疯狂的、粗野的同时又是真诚的。当个人的悲哀或者感伤超越了类似青春期式的"迷惘"时,他要么从此保持缄默,要么开始绝望地自渎。亨利·米勒属于后者,《thebandits》里有句台词,"当死亡-陰-影笼罩时,结束即开始。

"亨利·米勒坎坷的经历以及个人对时代与环境的敏感使他注定要背负过多的沉重与绝望,因此他要么真的对自己的脑袋来上一槍一了百了,要么成为一个常人眼里的疯子。"从未患过神经病的人是不懂什么叫做痛苦的",好吧,既然痛苦无法避免,既然自我的折磨是无法避免的,那就干脆承认自己是个疯子得了。你还能对一个神经病做什么道德规范么?你还能要求一个疯子去恪守你那一套所谓现代文明所形成的光荣传统么?"一个人一露面这个世界便重压在他身上,把他的腰压断。总有过多的腐朽柱子立着,过多令人痛苦的人性*有待人去繁衍。上层建筑是一个谎言,其基础则是巨大的、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恐怖吗,发抖吗,躲起来抽泣或者放声大

哭吗,没用!宝贝儿,对不起这一切只与你自己和你那敏感脆弱的小神经有关。所以不如放声大笑吧,那些要命的让你痒痒的虱子会一直这么在你身上繁衍生息,而你能做的就是一边笑着一边拼命地搔,直到把自己给搔死!明白了这一点就好办了,正如陈清扬在《黄金时代》里的那句经典总结,"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通了这一点,一切都可以泰然处之。"一位与亨利·米勒过从甚密的女作家在为《北回归线》所作的序中说道:"在这个因内省而濒于瘫痪、因享用精美的思想之盛宴而便秘的世界上,这一番对客观实在的野蛮暴露像一股赋予人勃勃生机的热血汹涌而来。暴力和婬*秽的东西完全保留下来,体现出伴随着创造性*行为而来的神秘与痛苦。"我们这个世界的悲剧就在于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使它从昏睡中醒来。

人们不再做噩梦、不再心情振奋、不再觉醒。每个人都微笑着彬彬有礼的时代真的是那个关于天下大同美梦的实现么?"他们所处的世界同每一个地方一样,发生的事情多半是屎尿垃圾,同任何一个垃圾桶一样脏,只是他们能有幸盖上桶盖。"真相是残忍而刻薄的,而执意要说出真相的人在对世界绝望的同时也把自己推入了万劫不复的痛苦深渊。"我感到了如在杵臼中被捣碎的苦痛,感到了掩面痛哭的悲痛。在时间的子午线上毫无正义可言,只有创造了真实和戏剧幻觉的行动诗篇"搔吧搔吧,把自己搔死吧,你这自作自受的疯子,你必须为你的脆弱和坦率付出代价。

而性*,性*在亨利·米勒那里是一种"神圣的完美"。他和他的那帮朋友们在巴黎的烟花巷中、酒吧间里寻找着慰藉,而这"神圣的完美"与所谓的爱情无关,他们更喜欢一个无知而婬*荡的妓女,而非一个"扭扭捏捏的婊子"。"它的热力透过了她的身体,一直热到两腿之间那块女人身上该发热的地方。热力随即在此形成固定循环,使一个男人重新建立信心。"很粗俗是么,可这确实是一个更为直率和坦诚的男人对于自己内心深处胆怯和孤独的表露,他们甚至需要从一个女人的两腿间去重新建立信心。对于性*的依赖恰恰来源与真情的缺失,这一点在对于一个男人的讲述中表露无疑:"范诺登是个疯子,这一点我已经确信无疑。

他怕独自一人呆着,他的恐惧是根深蒂固、无法摆脱的,趴在一个女人身上、同她结合在一起时他也仍旧逃不出自己为自己筑成的炼狱。他对我说,'我什么都试过了,甚至还数过数,考虑过哲学难题,可全没有用。我好像成了两个人,其中一个始终在盯着我。我生自己的气,气得要命,恨不得去自杀……可以说每一回达到性*欲高峰时都是这样。约摸有那么一秒种我完全忘了自己,这时我甚至已经不存在了……什么都没有了……那女人也不见了。这同领受圣餐差不多。真的,我真的这么想。完事以后有几秒钟我觉得精神振奋……也许这种精神状态会无限期地持续下去--若不是身边有个女人,还有装灌洗器的袋子,水在哗哗流……这些微小的细节使得你心里清楚得要命,使你觉得十分孤独,而就在这完全解脱的一瞬间内你还得听那些谈论爱情的废话……

有时这简直要叫我发疯……我不时发疯。发疯也不会叫他们走开,实际上她们喜欢我这样。你越不去注意她们,她们越缠着你不放。女人身上有一种反常的气质……她们在内心深处都是受虐狂。'"真正的爱不是一个对所

有女人都具有施虐狂倾向的人所能理解的,根深蒂固的恐惧也不是靠和一百个或者几百个女人机械般的磨来蹭去能够解决的。遗憾的是大家似乎对此都心知肚明,所以大多数男人们仍然选择趴在一个女人身上去寻找自己的信心,至少约摸有那么一秒种你会完全忘了自己,不是么?真他妈够绝望的,亨利·米勒,你到底在胡说些什么!可他仍不紧不慢地说着,"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世界,不过用不着泄气。

"这个疯狂的家伙在把世界说成一颗巨大的正在死去的恶性*肿瘤后居然仍在乐此不疲地寻找。是的,这个家伙居然仍然在无耻地干一种叫做"寻找"的勾当,"我想要一个河流能把人载到各地去的世界,不是成为古老传说的河流,而是能叫人同别的男女,同建筑、宗教、植物、动物接触的河流。是上面有船只的河流。 人们在这样的河里溺死,并非淹没在神话、传说、书籍和以往的尘土中,而是淹没在时间、空间的历史中。……我坚信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应寻求写一本书,哪怕它只有一大页呢。我们必须寻找碎片、碎屑、脚趾甲,任何含有矿物质、任何得以使肉体和灵魂复活的东西。"哈哈,看到了吗,原来这个绝望的男人最终要找的是能使肉体和灵魂复活的东西,原来他仍然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他妈的理想主义者,这顿时让我更加坚定了要赞美他的决心。

"在精神的极限上,人类再次发现自己像野人一样赤裸着身子。"这个野蛮书写的疯子最终在太陽落山时变得无比温柔起来,"太陽正在落下,我觉得这条河正从我的身上流过--它的过去、它年代久远的土壤和多变的气候。群山轻柔地束缚着它,因而它的流向早已确定。"并非虚伪的原始主义引发了这一番野蛮人的抒情,而我竟然差一点就被这一刀捅得感动起来

第三篇:北回归线读后感

四月八号我重新看了北回归线,昨天被张混混赶到老窝,手电没有光。老二说你做什么不好,非要把最后两章留到现在看,晓得不古人凿壁偷光?呵呵,幽默!

……

粗俗的漫画式的描写也许更有生命力,比传统的小说更忠于生活,如今的人们好像没有什么中心感,也不会产生一丁点的整体感,书中的人物与我们在其中的濒临死亡的虚伪的文化的空虚是密不可分的,于是混乱的幻觉就产生了,但是面对他的是最无畏的勇气。

作为客体的上帝仍然活着,但已经成为摆设,,作为主体的我却已经死去,成为一具行尸走肉,一条四处觅食的“邋狗”。

在尼采那里是上帝死了,但是在米勒这里却是我死了。让我们看出笼罩在米勒身上的是源于存在主义哲学的虚无主义的影子。

“生活是一个黑暗的格言”(克力凯戈尔),“出生就是被驱除伊甸园”(奥托兰克),“人是生来自由的”(撒特),这些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大师的论断在米勒这都可以找到注脚。

性,事务,酒精给米勒们带来暂时的欢跃和幸福,是麻痹过于敏感的心灵,使其逃避忧患和自我的麻醉剂。

推荐专题: 西游记读后感500字 威尼斯商人读后感 北回归线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