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季氏篇论语读后感

2024-06-30 23:51:22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季氏篇论语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季氏篇论语读后感》。

第一篇:《论语》读后感

泰伯的第八的第十二条曾说,“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意思是说,孔子说:“学了三年还没有做官的念头,这是难得的呀!”从中能看出此章孔子称赞了没有功利目标的求学精神,表明了他对弟子的期望,也透露出了孔子教育人的标准。

这点,我很崇敬孔子,也很相信他。尽管从他的'话中看不出什么,但我可以体会到孔子对弟子的期望很高,让弟子们更加地努力学习。每次我读完论语的每一条,仔细“咀嚼”一下,总能发现新东西。“原来古文也这么有趣呀!”我自言自语地说道。

第二篇:《论语》读后感

论语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知识时常去复习,不也很有乐趣吗?

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因为复习对知识巩固的至关重要。不信,我就给你讲个故事听听。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字写得非常好,所以老被人称赞,他自己也洋洋得意起来。一天,他去”鸭儿水饺店“吃水饺,发现水饺都是从墙那边一个个扔过来的,而且都准确地掉到了锅里。

他去墙后一看,原来是一位老太太在那里包饺子。包好后头也不抬地就扔过墙去,没有一个扔到锅外的。这使王羲之大为惊异,他觉得他写字还没有熟练到这种程度。于是,他回去后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刻苦练习书法,终于成了一代宗师。

俗话说”熟能生巧“,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复习对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在学习上也一定要时常去复习,因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三篇:《论语》读后感赏析

以仁待人――读《论语》有感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的一本书。其中的内容十分广泛,论述了四种主要的思想,即仁,礼,义,孝。这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重大作用。我将整本书读完,感受最深的就是孔子先生的仁的思想。

仁,厚道,仁慈;如大地,泽养万物,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中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意为要求人人能推己及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能多为别人着想,尊重别人的想法和行为。

将主题为仁的句子重温了几遍,我联想到当今社会各种关于网络暴力的丑闻层出不穷的现象。现在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微信、微博都是热门的交友,交流平台,在上面出现的东西褒贬不一致。网络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隐患――网络暴力。许多网民在没有看到真实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想法,以及从众的意识,常常会跟风去指责不明真相事件中的主人公,各种恶毒语言的叠加,造成对当事人的精神伤害,或者更加严重,由此形成了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的兴起,私人信息被曝,网民跟风炒作,扩大事情影响,引发网络暴力,言论的恶毒让人感叹世风日下,这都给当事人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

孔子先生说“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一个理智而高尚的人,能喜欢值得喜欢的人,能厌恶让人厌恶的人,真正具有仁德心态的人可以以纯净平和的心态,客观分析没见事情,看待每个人。网络,是一个真假难以辨识的地方,再加上人云亦云的力量,会给和谐的社会带来无法想象的影响。所以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不要用绝对的观点,披着道德的外衣,做着违反道德的事,而是以一种“仁”的思想去对待,仔细的考究事情带给我们的反思,这样做可以为广大网民提供一个纯净的网络世界,真正的实现网络的价值,减少来自网络的危害。这也正反应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

毛主席对孔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对于孔子先生提出的言论不能苟同。比如:毛泽东主张“教育与劳动生产结合”,而孔子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虽说是反对孔子,但毛主席也只是谈谈自己的观点,没有做出过激的行为。他以辩证的思想对待孔子留给世人的东西,这个就是仁的体现:严肃认真的去批判一个人,他的观点是客观而一针见血。

看完论语之后,我也觉得孔子有些言论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是不能苟同的,但是它对我们这个国家从过去到现在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无论是哪一方面。撇去过去文人志士对论语的各种看法,是“独尊儒术”也好,是过去的反孔潮流也罢,现在的我们是需要带着一种辩证的态度来看这本书,不要盲目的去崇拜或者是抵触。有意义的部分我们要保留,好好学习,继承它的精神;有缺陷的部分不要以绝对的心态来否决,我们应该勇于探索,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不也是待人接物的一种仁吗?

以仁待人,用理智的心态,客观的事实来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用仁的思想,共同营造美丽和谐社会。

第四篇:论语心得读后感

结合区教育局和学校开展“品读好书共铸师魂”读书征文活动,我利用短暂的寒假仔细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第二届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问黄埔区法官徐文娟“为何在信访调解上成绩斐然”时,她说是小学班主任杨老师的一句话鼓励她努力、勇敢、奋进。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从两方面谈谈体会:

一、让“快乐”陪伴我们的教师。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强调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还应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习,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中,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比如这几年,我任教三个班级数学,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班内差生多,教学任务繁重,每天备课备得头昏眼花;同时又担任班主任和教研组长,每天有一大堆的事务需要处理。又由于所带的班级学生年龄小,许多事都要老师亲力亲为,手把手教。但是我经常告诉自己:每天认真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学生;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学会遇事冷静、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围绕你,否则会影响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无成。其实学生都怕老师,特别是犯错误后,更不敢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这时老师如果大发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静气地谈话,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经常听老师说,我们很尽力,也很认真负责,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总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有一段时间心情是很郁闷的。读了“论语心得”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许有较长时间的面对,绝不要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而是要积极思考,班级里尽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较多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对于那部分学困生,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进步的。

正如那句经典的老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快乐成为教师生活的主旋律。

二、用“真爱”对待我们的学生!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关爱别人,就是仁”。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爱学生。那么怎样爱学生呢?

于丹说得好,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而恒久。学会了宽容,老师就可以走进学生及家长的内心世界,学生及家长也就会感恩于老师的付出;学会了宽容,我们的内心将会有一种坦荡荡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时,多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问题,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地开展。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与融洽。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尊重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因势利导,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等,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让每个学生都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学会宽容与包容,要以智慧去解决,以人格去感化;爱由心生,心中有爱,言行才能有爱!所以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宽容、博大的爱心!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

第五篇:《论语》读后感

在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其中的句子令我回味无穷。子贡说过:“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知道了每个国家治理国家的方法。老师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从这句话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发现,在《学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讲的是“孝”和“礼”。比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就是说对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个人干了坏事,但是他却孝顺父母,说明他还有悔改的机会;一个人没有干坏事,但是他却不孝敬父母,那么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在《为政篇第二》中,孔子讲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从政的。孔子是强力推荐不要以“势”来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来治理百姓的,这样百姓就会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规》中也提到:“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难怪,后来有很多国家都请他做官呢!

《论语》让我知道了怎么做人,而且《论语》中的很多词都变成了现代常用的成语,比如“巧言令色”就是从论语中的“巧言令色,鲜以仁”出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去学习《论语》,并且去深入体会。

第六篇:论语译注读后感

还依稀记得,第一次接触论语是过年的时候妈妈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那时候太小,不知道是《论语》里的,但是却马马虎虎知道它的意思了,“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妈妈解释的很简单就是对远方朋友的欢迎。自古以来来,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华五千年文化一直是历史上的一朵奇异之葩,而中华礼仪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份子自然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而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弘扬与传播发展自然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与义务。 从小到大,从身边的很多大事小事,生活里的习惯的方方面面上可以看得出来,家长、学校、国家都在这种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灌输中发挥着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颗种子质量再好还是需要水分和营养才能健康成长的,所以,从小我们就被教导着。我们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现在正在上大学,可以说直接接学习,间接理解到的论语知识有很多很多的,而《论语译注》一本就较好的整合了我们以前学过或者没见过的论语语录知识。在阅读过程中有惊喜,有重逢,有懵懂,有领悟,惊喜其中的奥妙,重逢旧时的“故人”,懵懂于其中的古文言,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大家知道,《论语》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的弟子及其后人对孔子,孔子弟子言论的记载的整合所成。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一是“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二是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后来还有些不同的说法,例如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对于《论语》,我们通过这些了解到它最根本的来源,对我们理解和研究它是很有帮助的。读了《论语译注》对其中的孔子的许多言论和主张肯定是有或多或少的感悟的,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孔子这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更多的了解。

下面我就说说自己感触最深的几则吧,但绝对是不只是这些的。 春秋时代重视“礼”,“礼”包括礼仪、礼制、礼器等,却很少讲“仁”。《左传》“礼”字被统计一下,一共讲了 462次,但讲“仁”不过 33次。《论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言的;讲“仁”却 109次。由此看来,孔子批判地继承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而且认为没有仁,也就谈不上礼,所以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消极面。另一面是积极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仁”并不是孔子所认为的更高境界,“圣”才是更高境界。“圣”的目标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这个目标,孔子认为尧、舜他们都未必能达到。“孔孟”经常被我们说在一起的,可以说孟子

是对孔子的继承吧。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孔子讲究孝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我们的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一直以来被许多人传颂着,孝感动天、、鹿乳奉亲、百里负米、芦衣顺母、亲尝汤药、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哭竹生笋、卧冰求鲤、尝粪忧心、弃官寻母等。现在,一系列的新闻报道,关于子女对父母的不赡养越演越烈,这在迫切的要求人们对于孝道的发扬是不可懈怠的。这儿还有一个小故事,是很久以前在某个杂志上看到的,很具讽刺意味:一对夫妻父母早逝,家中无长,缺憾承膝之欢,妻子便责令丈夫外出寻亲。另外一对夫妇,家中有一耄耋老母,口流涎眼生疮,越看越令人生厌,于是妻子责令丈夫将老人送至野外,盼其“自然”死亡。 从这些故事我们感悟到了什么呢,大家自己可思考。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据说有一种鸟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后,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乌鸦反哺”。试问,乌鸦尚会反哺,那么人呢。

作为每一个莘莘学子,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一颗不耻下问的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在我们的校园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r,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如何能走呢?”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闹着也要去。妻

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对,这就是曾子杀猪的故事,不只是古时候的故事在教育我们诚信的重要性,现代也是的。“一诺千金四十年,男儿侠义在双肩。感天动地朱邦月,长驻真情在世间。” 40多年前,朱邦月的朋友临终时,将两岁的儿子以及怀着5个月身孕的妻子托付给他。朋友恳求的眼神,让朱邦月做了一个至今未悔的决定:迎娶朋友的遗孀,并将朋友的两个儿子养大。这样,朱家4口人,除了朱邦月本身一条腿被截肢,后来妻子和两个儿子都得了绝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1991年,母子三人的病情开始加重,吃喝拉撒全靠他照料。为了一个承诺,他付出了一生。

“仁义礼智信”,这些是对《论语》的总体内容的总结,不要小看这五个字,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成为当代和未来都有用的人。

学习《论语》不应局限于何地、何时、何书,对于《论语》的学习应该是一生的,不应该局限于任何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学习欧阳修的“三上”,即“枕上、厕上、马上”随地可以学习《论语》、思考《论语》。同时,也不应局限于任何时间,随时想起,随时都可以思考《论语》,学习《论语》。一颗颗的`珍珠容易散失,而把它们互相连接相织就可以一直保存了。

推荐专题: 季氏篇论语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