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季氏篇论语读后感(推荐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季氏篇论语读后感(推荐6篇)》。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它写得真好。它里面收集了很多很多古代名人说的有意义的'话。它的格式是这样的:先是用古代的话来说,再是词和字的意思,然后是用现在的话的说法,最后是评析。其中我喜欢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木,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矢人也。”
这本书,让我懂了很多,比如说是:“学习要经常练习和复习,要孝顺父母、顺从兄长、顺从师长。我还懂了古代流传下来的名言名句,就是论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9日上午,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的杏坛剧场内传出朗朗的诵读声。20__多名少年儿童齐声诵读《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和中国历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悬,孤灯一盏。橙黄色的灯光笼罩着周遭的一切。我正襟危坐于桌旁,在这样一个宁静而又安详的初春的夜晚,仔细背诵着一本蓝色仿线装的,薄薄的小书――论语。
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 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著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呢?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可是如果从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不是我说的。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资太差,脑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如果你想做强,作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
说起生活的道理,生存哲学。我们中国人可是不会陌生。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等级社会的生活经验,世界上哪个国家也比不上。比如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互相倾扎,落井下石,背后捅刀,见利忘义,过河拆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损人利己,假公济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还有什么,大家补充。
总之,我们中国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中国人是适应力最强的生物,在任何的环境里都可以生存。并且还有一整套自我娱乐的方式,我们是最喜欢内耗,窝里斗,最容易忘记过去,最经常变得麻木不仁,最喜欢隔岸观火,充当看客的民族。好了,不说了,鲁迅先生比我说的强多了,不敢班门弄斧。
鲁迅先生原以为可以用笔做刀剑,用激烈的言词,大声得呼喊惊醒沉睡的中国人。可是她错了,文学的力量微乎其微,鲁迅本人也似乎被我们遗忘了。
不论是孔子还是鲁迅,他们对人性善和恶的两面都有着自己的认识,解决的方法也因自身的特质和所处时代而不同,至于结果,只有历史去评说了。我在这里说的,不过是发一点牢骚罢了
“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就是德,没有品德的人,即使其他方面十分优秀,也是无用的。”这是我读完了《论语》之后懂得的道理。
《论语》这本书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说过的名言警句合集,这些名言使我懂得了许多人生道理,也让我知道了“君子之德”的重要性。
孔子说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小人与君子的天壤之别,君子眼中,最重要的是品行与法制,而小人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君子都是顾全大局的,而小人只顾自己小利得失,这也是高尚与低俗的区别。还有一句话,令我印象特别深,“君子不器”虽然这句话非常短,但十分明了的指出了“君子”的特点:不像器具一样,只有一方面的用处,他们都是品德高尚,很有才干,并且忠于国家的人才呀!
我又仔细想了想,我在生活中有没有做到像君子那样的品行呢?我有时候犯了错,会把责任推卸给别人,有时候作业没写完,会向老师隐瞒,这都是小人之行。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舍小人之俗,习君子之德,做一个新时代的“真君子”!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当时没对答上来。孔子听说后对子路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意思是,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啊,发愤用功,连吃饭都会忘记,学得高兴了,一切忧愁都忘到脑后,不知不觉,就上了年纪了,如此而已。
孔子作为一代圣人终其一生都奋发好学,他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圣人回首一生对自己的评价。孔子在离开鲁国后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他这一生有诸般>挫折却毫不气馁,仍然刻苦好学、积极进取。'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老夫子如此勤奋,后人自是不敢懈怠的。'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这是那头悬梁的孙敬。'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这个是锥刺股的苏秦。此二人一人为汉朝大儒,一人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身任六国宰相,皆为名留青史的人物。抛却二人本身才思不说,勤奋好学确是其身后功名的重要推动。
中学时期听说过一个曾国藩与贼人的>故事,至今铭记在心。据说曾先生小时候天分不高,想要背下一篇文章需要重复不知多少遍。一天晚上曾先生在家读书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人,那贼人想等曾先生睡着之后从屋里捞点好处,便藏在了屋檐下面,谁知左等右等曾先生还是反复背诵那篇文章。贼人便大怒,跳着脚蹦出来说:'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说着把那篇文章背诵一遍后扬长而去。那时候是把这个故事当笑话来听的,后来才明白,贼人即使有这样的天资也只能成为贼人,而曾先生确是连毛泽东都佩服的人物。曾先生论天赋不如贼人,但要比勤奋和坚持贼人自是比不上曾先生的。他曾说:'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这些都是曾先生对后辈们的谆谆教导了。
我想我是要学孔老夫子,学孙敬苏秦,学曾国藩先生那样勤奋好学无止息的。如方仲永和贼人那样的天赋我不曾有,更要学吕子明让人赞叹'非复吴下阿蒙'的。即使不能得愿,也应是'我年复年,把铜雀磨穿。'
然而,孔老夫子给人的指示不止勤奋,更兼有学习的方法。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这是强调兴趣的重要行了。后来肖复兴又说:'学习不是苦差事,做好学习中的每一件事,你就会发现学习,是一块馍,你能嚼出它的香味来。'在学习态度方面,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在学习方法方面孔子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德行好或有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在我看来,孔老夫子必然不会为时间流逝而感慨伤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就像奔腾翻滚的河流,不舍昼夜的向前奔流,不知疲倦。人生会有很多挫折,你必须为你所做的每个决定的结果负责,如果做错了也不必悲伤,只当做日后行为的参考。人生苦短,也许日子就在你春悲秋之时过去了。过去的怎么也挽不回,将来的还不确定,我们可以做的惟有把握当下了。在该有的迷茫都过去之后,是不是该好好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了呢?
读罢论语,除了膜拜孔子的圣哲之外,更加感叹他是一位浊世翩翩的佳公子。诗经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据说孔子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八个字极为激赏的。而在我眼中,孔子就是先秦岁月中雕琢打磨出的君子,尽管有挫折也无所畏惧。孔子的学生曾参所作《大学》中开篇即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恐怕曾参就是以自己的老师为参照的,孔子也的的确确叫人'终不可谖兮'的。
林老师讲,孔门三乐中学习的快乐来源于实践。我认为,除了实践的快乐,还有获得知识的怡悦。当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了任务时,内心会非常的高兴,因为我们学有所用了。这样也让我们把自己在背后因为努力所付出的那些痛苦,都给忘记了。
孔门三乐中的第二乐,是与朋友交流分享的快乐,我认为那种快乐是更高层次的快乐,是长时间且不留遗憾的。初级的快乐一般都是短时间的,很快就会离我们而去,被我们抛诸脑后,随之而来的呢,是跟友人分离的那些痛苦。学校最近讲的《滕王阁序》让我有了这样的体会。王勃在经历了非常宏大的场面,会见了非常多的好朋友、名人之后,马上感到自己非常的失落,因为他知道胜景在下一刻就会成为往昔的回忆,那不可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东西。所以说,在酒宴上的快乐都是短暂的快乐,并不是孔子所说的高级的快乐,那应该是与人分享后的不留遗憾,是一种知识,是认识上的传递,这不会因为与人的分别而减少。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推荐专题: 季氏篇论语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