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美食家读后感2000(优秀范文六篇)

2024-06-24 23:55:42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食家读后感2000(优秀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美食家读后感2000(优秀范文六篇)》。

第一篇: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2000字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林语堂《吾国吾民》

苏东坡是是林语堂一生的挚爱。虽然相隔800多年,但在林先生笔下,苏东坡正如自己的忘年至交,仿佛亲眼见证了苏东坡“竹杖芒鞋,一蓑烟雨”的平生。写苏亦是评己。带着这种苏式情结,1936年全家赴美时,先生随身携带了大量关于苏东坡的考证以及苏东坡的著作。在对苏东坡资料及资料的翔实考证基础上,林先生剪裁取舍,融合西方传记的笔法,最终完成了这部轰动一时的名著。它与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无愧于二十世纪四大传记。

“传记作家,要有学者有系统的治学方法,好从事搜集所需要的资料;要有哲学家的高超智慧的人生观,以便立论时取得一个不同乎凡俗的观点;要有文学家的艺术技巧与想象力,好赋与作品艺术美与真实感,使作品超乎干枯的历史之上,而富有充沛的生命与活力。”而林语堂先生在考据、义理、词章都下足了功夫,“读过他的札记,他的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铸就这本不朽的巨著,让中国的人物传记实现里程碑式的跨越。

没看这本传记之前,我对东坡的了解主要是他光辉熠熠的头衔,以及登封造极的艺术造诣。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豪放派之代表。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但是读了《苏东坡传》以后,我真正了解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一个真实的苏东坡,一个自然的苏东坡,一个纯粹的苏东坡。如林先生所评:“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

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对东坡的`最新认识是他仕途上的浩然正气。以前总以为东坡是一位超凡脱俗的文人,读此书后,方感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的士人精神。他的政治生涯是坎坷的。“学而优则仕”,带着“平和世界”的美好理想,东坡步入仕途。正值王安石变法之际,他在外任官期间,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极力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经历了10年的政治生涯,东坡经历了人生的第一难。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东坡被强加上“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接着就是不断地被贬,再被贬,“蚂蚁爬上一个磨盘,以为稳如泰山,哪知又开始转动了。”人生最失意之时,却造就了他文学的巅峰。《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承天寺夜游》都是这时所作。在一个昏暗的时代里,苏公以文人之浩然秉性,敢于去质疑变法之弊端,敢于去挑战王宰相的权威。即使牺牲自己的仕途,也要坚定的拯救苍生。

其次就是对其豪放旷达,虚幻若谷的人生境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经济经历了仕途上的风风雨雨后,苏东坡也逐渐顿悟,认识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淡却入世之心,步入出世之途。此时的东坡的心境,如林公所言,“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他看透了这一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多情却被无情恼,与其去趟政治浑水,倒不如求为“百姓之友”,求其“自退之道”。于是乎,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生活。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谈禅说理, 人生,就应似飞鸿踏雪泥。又何必被聪明误一生呢?

林公之妙,在于参透苏公之道,正如其所感,“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读完《苏东坡传》,感受苏公,我体会到“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所言之理。感受自己,未来但求对社会“浩气长存”,但求对生活“烟雨一生”。

第二篇:00字读后感

这本书看起来很舒服,字与字的间隔很宽,一页书翻起来很轻松,我在想,这是否也是作者特意为之?一位癌症病人,从20xx年确诊以来,通过他自己强大的意念,完全放弃之后的生活方式与固有的观念,开始一场新生,出了这本书,写了很多文章,影响了很多癌证患者,让很多人在面临绝症地时候开始觉知:自己才是唯一可以对自己负责的医生。老布。书的最后,有一张他的照片。瘦瘦的,但是看上去很精神,也很淡然。非常平凡的休闲装,运动鞋上还隐约看到新鲜的泥土,一股大自然的感觉。像一颗小草,瘦瘦的小草,不张扬,但有内在的不可忽视的生命力。

最开始决定把这本书买回来,其实是被这个书名给打动了。活着就是幸福。说得多好。听说过身边太多人的例子。有的人,为了公司的生意,长年累月地辛苦奔波,公司业绩渐好,而他的健康却不在了;有的人,为了仕途上的发展,不惜长年泡在酒瓶子里,结果胃穿孔做手术,得到了那顶帽子,失去的,又岂是一顶帽子可以给你的;有的人,总是抱着侥幸心理,垃圾食品无法控制,今朝有酒今朝醉……有的人,会幡然醒悟,这个世界上,最最珍贵的是他自己,和他的健康,可意识到的时候,代价已经过重;有的人,至死也不能明白……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其实特佩服老布这个人的意志。48年前的生活,说放下就放下了。他说他列出23件在48岁之前经常做的事情,但当他把那个单子列出来,撕碎的时候开始,他不曾再做过一件这个清单上所列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疑惑于疾病的突发和偶然,事实上,万事皆有因,没有所谓的突发和偶然,只有不曾察觉与放任麻木,或是心存侥幸。

和柏辰爸爸说偶尔说起看这本书的感受时,他哈哈一笑说,其实大部分的癌症病人,都是被自己吓死的。这话真不假。当老布出现在一个癌证病人面前,以自己确诊几年之后仍然健康活着的现实告诉对方,一夜之间,对方的精神头完全不一样。之前,病恹恹的,脸了肿得厉害,失眠。但,见了老布的那个晚上,睡得特别踏实,每二天发现脸也不肿了,整个人精神焕发。

在书里面,有一个常识性的表述,让我有所触动。作者说,癌细胞其实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当中,只要比例平衡,是不会造成病变和危险的。癌细胞依靠什么存活下来?依靠人们体内的毒细胞。这些毒细胞来源于哪?来源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来源于不规律的作息习惯,来源于新装修的污染环境,来源于高压力的工作环境,来源于太过于不能控制的负面情绪,来源于……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所以,当足够的质变构成量变的时候,大家却以为这是运气不好的概率,却以为这只是偶然。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其实发生了一件我认为很搞笑的事情。大概看了两天左右吧,因为最近两年的体检结果总会显示一些这样那样的小毛病,而且今年比去年的会小严重一点,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我越看这个书呀,心里就越觉得不踏实。我总觉得,有一些小毛病就赶快治呀,拖着干什么呢,拖着能拖好吗?而且,对照着那个体检结果,部分地方也有一些结节和硬块,我心里就忽上忽下的。现在我明白了,应该也是心理作用使然。

心理作用其实是太奇妙也太强大了。那几天,我会明显觉得自己不适。头晕,脑闷,乏力,情绪不高,啥情况都有。我觉得自己得去看一下。小毛病也得看好呀,该治的治,该调理的调理呀。尤其是昨天早上起来,特别胸闷得厉害。我自己知道,绝大部分是心理作用的原因。同时,我也知道,要消除这个心理作用的办法是什么。

请了一下假,打听了一下相关的信息,于是,就跑去看了两位中医。一位中医说,部分结节和硬块结果显示无大碍,开了一些调理的药,应该会自然消失。另外一位中医,给我看的是心血管类的,很奇怪的是,我之前有挺严重的贫血和低血压,现在居然没有任何药物治疗的情况下,竟然都是正常值了。尤其是血压,去年体检的时候,我还记得,我的血压竟然达不到最低值,今天检查出来,至少也是在正常值范围之内了。

我很开心。开心于这样的结果,事实上,最开始心里还是有几分忐忑的。关乎于自己切身的健康时,每个人都没法那么超然。我开心自己的血压等情况,没有药物治疗,竟然自然回升到正常值;我也开心,那些让我一度担心的结节与硬块,是正常的,且医生也给我开了中药来调理。没有大问题,小的问题也能够及时解决,我怎么能不开心。

最近其实都比较少发脾气了,相比以前,次数、频率和程度,都明显下降。或许,我也是身体情况能够不知不觉变好的一个原因。

同时,我还有一个感受。一个人老是说,在努力,在打拼,在想要创造什么,在想多得到什么,这个过程似乎很辛苦;但,在拿起,与放下之间,放下可能会比拿起要难得多,痛苦得多。在拿起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一些天时地利,可能会自己省很多力;但在放下这个过程,别人除了适当的引导,别无他法,能够做到的,只有你自己。

回想20xx年这一年,有几本书其实对我影响很深。《正面管教》是一本,《丢掉50样东西,找回100分人生》也是一本,《做你自己》是一本,这本《活着就是幸福》,也算。很多时候,疾病只是一个提醒我们要善待自己的身体的一个信号,而这本书,可以先于那些痛苦的疾病,让你先有意识去照顾好自己,爱自己。只有照顾好了自己,爱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个积极的快乐的心态,我们才有爱家人的能力。

身体是最有灵性的。你对你的身体好,你的身体就会对你好。我们都希望健健康康,一家人平安喜乐。有想法,还要有行动,身体力行,好好地善良自己。

第三篇:梦想的读后感600字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这个梦也许很远大,但也许又很近。梦,就是这么让人捉摸不透。那么当然我也拥有一个属于我的梦。

有的人的梦想是站立在璀璨的聚光灯下,有的人的梦想是伫立在寒冷的祖国边疆,有的人的梦想是矗立在宏伟的天宫一号里……

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弱国,自嫦娥升天,蛟龙入海,辽宁下水中国已经站起来了。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落后了,现在我们已经雄踞东方了。

我的梦想是做一个老师,是老师把我们领进知识的殿堂,是老师把知识传授给了我们,是老师帮我们批改作业……难道这个职业不好吗?不论是哪个科目的老师,总会有他存在的道理,世界上有太多歌颂教师的名言了:斯大林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谭嗣同的为学莫重于尊师……古今中外,谁不是这样的呢?所以说我们因该把我们所继承的知识传授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的魅力无穷,文化的千姿百态……

我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去野外探险,发现一些不为人所熟知的.的东西,我想那件事一定十分有趣吧!野外的空气应该很新鲜吧,不会像城市里的那样,前一段时间的灰霾天气,野外应该不会出现吧。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所以我们青少年应该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这样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才能拥有目标,从而实现茁壮成长。

第四篇:梦想的读后感600字

一个六岁的孩子不知疲倦地试图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

一个六岁的孩子有一个基金会,他的名字是他的名字。一个六岁的孩子通过他的基金会给八个国家打了30口。你说这是真的吗?这显然是一个六岁的孩子不可能做的事情。也许有人情不自禁地问。但你相信吗?一切都是真的。今天,我学到了一篇叫做“梦想力量”的`文章,它写了一个名叫瑞安的六岁孩子。他不得不为远离非洲的孩子们挖一口井,这样他们就能有一个干净的水和饮料的梦想。瑞安的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我被一个六岁的孩子的同情心深深打动了。起初瑞安为了筹集70元做家务。他在这个过程中克服了各种各样的欲望,比如他的兄弟和孩子们。他克服了在家里工作两个小时的愿望。如果我出去和他们一起玩,全家人都会去看电影,瑞安还没去。他在家里做了两个小时的家务活。瑞安不仅没有退缩,而且没有放弃,因为他不得不筹集一笔好钱和一台钻井机。它也加强了信念。最后,在一个善良的人的帮助下,瑞安终于为非洲的孩子挖了一口井。我认为瑞安是因为他心中的伟大爱而成功的,因为他没有放弃,因为他的爱得到了群众的支持。与瑞安相比,我不太确定我的信仰。我有一个梦想,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为我的国家工作。

但后来我听到人们说科学家们没那么好。不是他们想成为的人。我开始放弃这个梦想。但是自从我学习了“梦想的力量”这篇文章以来,我就恢复了信心,瑞恩在经历了如此艰难的困难时期有了坚定的信念。更重要的是,他只有六岁。我为什么不能?今后我必须坚持我的梦想。更重要的是,老师说,你的梦想和你的未来一样大。

第五篇:00字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这既是故事的主题,暗喻着人生的常态。纵然是拿破仑这样伟大的皇帝,传递自由精神和“革命”的魅力的意大利人,即便他其实试图恢复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似乎在这个主题之下,也可以被分解成无数个喧嚣的会议、虚情假意的外交辞令和一场又一场令人疲乏的战争。——在纷乱中爆发出一点高潮,随即又回复到更低、更虚无的现实中,这不但是指战争这一对象,换言之,故事里的家庭生活、社交环境,也同样暗暗反映着如此自相矛盾的逻辑。托尔斯泰是一个擅长记录生活,更具有不自觉遵循生活中某种“必然”的逻辑的直觉。这种直觉使他在试图表达深刻主题之外,常常能催生出一些令人猝不及防的生活喜剧。而他自己也深知:也许出于情感,他对宗教和土地有不可理喻的爱意;但出于他的教育和理智——实际上常常因为不断反省而转向虚无。有趣的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总有些真理不可置疑、不须反思——“信仰”就像大主教的遗体,一旦浮现出尸瘢,无法映证那个全能的神,软弱的人就会堕入怀疑的危机中。也许在热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眼里,托尔斯泰是个从内心深处真正软弱的人,他并不具备他所标榜的那样的信仰。

以此为准线,逆推向《白痴》和《群魔》,与托尔斯泰完全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将“愚人”或曰“圣愚”刻画得浓墨重彩,并且赋予《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廖沙以信仰试炼。后者更坚信,信仰只有在愚人身上才能保存,也许是因为愚人这个形象背后是更具有希腊原始癫狂精神的,离崇尚“科学”的现代文明,更远一些。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向信仰深处挖掘,他不去探讨生活的意义,因为那与宗教精神相比,显然是不值多费口舌的。托尔斯泰则孜孜于询问人生的意义,却同时点出构成人生的全是片段——试图极力描摹的作者却无法从中提炼出意义。他所描绘的虚无人生,是使深入探索那种宗教信仰——亦即有力托住虚无之花的花萼。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癫痫症患者,一个体验过极端事件的人,也是托尔斯泰的后辈,读后感.正是从这里找到撬动问题的铁锹,并且一气呵成解答了前者。也许,从这种对信仰的肯定层面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否定了前者。有趣的是,纳博科夫在多年后旅居美国时,创作了一系列描摹黑色喜剧以及精神病症状的作品,其中一度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真的描摹成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也许是发现了俄罗斯文学中的极端偏执情结,纳博科夫将深刻和偏执冷静地隔离开了:但他又留下了诗歌一样的语言和,某种不可言喻的阴郁情绪。去其筋骨而欲保留神采,得来的结果却终究有些浅薄。

因之,托尔斯泰在贴地描写生活的同时,也达到了一种深刻。他真实地刻画着生活,也提炼着生活,从而通过体验,以生活的流动状态而表现了他所看见、并且隐约触摸到的深刻真相。他从深刻的主题出发,最终渴望朴实的道理,这也合乎生活的逻辑——因为渴望某种抽象的概念而前往具体事例中探寻真理,反而经过真诚的体悟而变得朴实。

《战争与和平》第三卷中,安德烈公爵在得知娜塔莎的私奔一事后,感到生活虚无,没有意义。战场上的荣誉感转瞬即逝。托尔斯泰展现他的虚无情绪:“他越关心眼前的问题,以往的事就离得越远。以前那个高悬在他头上的无限高远的苍穹,忽然变成低压在他身上的拱顶,那里的一切都清清楚楚,但毫无神秘之感。”(657)

而托尔斯泰,还是不忘记展现他一流的刻薄手笔,童山老公爵家里,生活一成不变:“玛丽雅公爵小姐依旧是个胆怯、丑陋的老姑娘,永远生活在恐惧和苦恼中,毫无意义毫无欢乐地虚度着青春年华。布莉恩还是一个春风得意卖弄风情的姑娘,快乐地享受着生命的每一瞬间,并且满怀最美好的希望。安德烈公爵觉得,她只是变得更加自负。安德烈公爵从瑞士带来的家庭教师德萨尔,身穿俄国式礼服,同仆人们说着生硬的俄语,但还是那样智力有限,教养有素,品德高尚,思想迂腐。”(658)我可以想象,托尔斯泰在家中看着他可爱的妻子儿女们,面对繁琐农务时,大约用的就是如此流露一丝讥讽意味的语言。对他来说,过于旺盛的精力和强大的智力居然是种麻烦。

第六篇:00字读后感

五一放假三天,百无聊赖,就在家宅起看书,无意翻起了不久前刚买的余秋雨先生的又一部探讨文化的新作――《何谓文化》,便随性翻阅起来。对于余秋雨先生,我始终带着无尚的敬仰,我钦佩他的人品、文笔、胆识和勇气,也经常接触他的著作,他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自传《借我一生》等我都看过不止一次,所以不久前逛书店,看到这本新书,没怎么犹豫就直接买走了,只想有时间闲下来的时候翻看,以慰藉干渴的魂灵。

对于“文化”,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种很迷惑的感觉。一直认为,所谓“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淀很深的东西,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世界观、价值观、当然是能够凝聚其受众的一种人文财富。而现实中耳闻目睹的那些所谓的文化:企业文化、饭桌文化、酒文化,甚至是厕所文化等等,这些动辄以文化自居的一些东西觉得很搞笑。但搞笑归搞笑,内心里还是想对文化有一个较为确切的认识。拿到《何谓文化》之后,略略翻一下目录和序言:这本书不过是他的一些演讲、文章、碑文和一些翻译的合辑,跟他之前的一些书籍不太一样。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学理的回答,主要是他的一些演讲;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名人的追忆;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写的一些碑文;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古文的翻译。由于阅读时间充裕,加上没有什么杂念和负担,所以看得很仔细,获益匪浅。

在本书的四个部分中,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第一部分“学理的回答”了。这一部分主要收录了作者的几篇讲稿,受众分别是联合国的各位文化官员、大学生、教授以及市民。虽然是演讲稿,但仔细看下来,发现都是作者对文化的叙述,足见他对文化有深入而独特的领略。

我一直觉得,文化是民族存在于世上的标签,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没有什么能让这个世界留恋的价值了,正如波斯文明和埃及文明,如今的波斯人和埃及人,在大家眼里应该都是阿拉伯人了吧。因此,我也认为民族要维护其在世界的存在感,必须要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当然,这种文化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保持自己的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元素,并努力修正自己的文化中的不足。正如我们的文化,在保持自己儒释道一体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也要摒弃传统的人治观念、愚民观念,吸收西方文明的法制思想、人权思想,以达到“中体西用”。 作者在演讲中提到的“文明冲突论”,将所有冲突归结于各种文化的冲突,他的反驳发人深思。在看本书之前,我也认为当代世界的冲突本质上也是不同文明的冲突,因为不同文明的凝聚力和排他性,文明之间会有对各自意图的误判,导致了许多国家之间关系的紧张,正如“中国威胁论”,西方和伊斯兰世界的紧张。但看了作者的演讲之后,我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按他的定义,所谓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从这个观点出发,所谓文化也不是多高深的东西,它也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用礼仪的方式来规范每个文明圈的受众,大家不知不觉的被其引导。因此,所谓文化的冲突,底层民众不是很容易觉察得到,他们只是会觉得对方的饮食或习惯很奇怪而已,并不会上升到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并且,对于一些文化交汇的地方,不同文明圈的人也可以很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并不会因为彼此的生活习惯不一致而有所冲突。而现实世界中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如中日韩的冲突、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冲突、阿拉伯世界中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冲突等,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将其归结为历史原因,其实仔细思考,这其中也可能是存在着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但也正是这种冲突,也使得各个文明能够互相包容、接纳,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明。正如西汉末年入土中原的佛教,佛教刚入中原的时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也遭过本土文化的极力排斥,历史上几次大的佛道论战足以说明,甚至连当时的政府机构也牵扯进去。但儒释道互相纠缠了上千年,竟然慢慢都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以至于后来许多文人都是儒释道三修。当然,这与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包容的文明密不可分。当代世界,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教世界,都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排他性都比较强,所以双方的冲突会特别激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双方会慢慢找到一个平衡点来互相接纳、改变。但是面对这两种文明的夹击,我们的文化该怎么办?它有没有足够的生命力来包容它们?还是会慢慢被它们消化?这是我们国家的学者现阶段要考虑的问题。

当然,通过对比和学习其他文明,我们的文化中多少也存在一些问题。所幸作者提出的一些问题目前也都被大家所渐渐重视,我觉得可预见的未来,这些问题会慢慢解决。但在反观当前我们社会的时候,作者提出的问题倒很有意思,就是民粹主义和复古主义。所谓复古主义,顾名思义,其实也是有传统的,中国的文人向来都有厚古非今的传统,但当前确实做得有些过了,所谓厚古,并非是古代的一切都是好的,无论是服饰、语言、礼仪、还是观点。这种风气确实会误导广大青少年,毕竟社会是向前进的。相对这个而言,另外一个更为严重的是民粹主义,所谓民粹主义,我是不了解的。但看作者的说法,也略知一二了。作者说民粹比专制更可怕,因为“专制可以让人向往民主,而民粹则让人误解民主”,看看如今社会上的乱象,确实如此。因为一些人,原本饱含赞扬色彩的“公知”如今都成为贬义词了,有时候连我也怀疑民主有没有那么好。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了我许多不同的视野。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深入浅出,又发人深省。可以说,这本书已经让我对文化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推荐专题: 社会调查报告2000字 检讨书2000字 美食家读后感2000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