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开学第一课中华读后感(范文六篇)

2024-04-28 01:00:08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开学第一课中华读后感(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开学第一课中华读后感(范文六篇)》。

第一篇:开学第一课2022观后感

新的学期到来,开学第一课教育专题片也随着学生们的开学到来,看了《开学第一课》,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里面的故事特别感人,抗战时期,国歌是民族的号角,国歌是祖国的象征,如今的和平年代,国歌又赋予更深刻的意义。今年是中国,党他们热爱祖国的山河,在危难之时英勇奋战,无私奉献为国捐躯,虽然他们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们为我们留下爱国、勇敢、团结、自强,这些在抗战中的闪光点是英雄们留给我们精神财富。

爱国就是在战争年代里,为祖国和同胞奉献自己的切,而抗战英雄用无私奉献换来如今的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要把祖国当做自己的家样去爱护它,建设它,这就是爱国。我们身处和平年代的青少年,我们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什么是爱国?爱国就要从小事做起,作为学生的我们爱护公物,爱护环境、好好学习,用稳固的知识基础为祖国贡献,这就是爱国。爱国不是靠嘴说说就可以,而是要用行动证明,理性爱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作为新代青少年,如何正确认识热爱祖国的真正含义非常重要,表达爱国热情,天经地义,但爱国绝不是越过法律,理性爱国是我们中国人崇高修养的体现。

爱国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身为国家的份子,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去为国家作自己应有的贡献,历史的风雨尽管浩瀚汹涌,也不能冲淡我们对英雄们的敬仰,祖国的每寸土地都是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换来的,祖国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生命的摇篮,我们要从小树立起爱国精神,爱护红领巾,掌握丰富知识,为了改造国家和社会而发奋学习,让我们新代的青少年担当起我们的责任与重担。

第二篇: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及心得体会2022

时间总是不经意的流失着,一转眼炎热的假期就要过去了,我们要迎接新学期的挑战,这天最受瞩目的一件事就是2022年《开学第一课》。这是一档对中小学生特意设计,对他们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开学第一课》是一档教学公益节目,以不同的授课方式,结合电视媒介的方法,更好吸取孩子们的喜爱,今年的主题是_,开学第一课节目组请来了张桂梅、杨利伟、杨倩等参加这次节目。用榜样的力量去激励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和发愤图强。

今年的东京奥运会,00后的运动员也不让我们失望,创造了奇迹,也为自己的理想去拼搏,20_年7月24日,杨倩以251.8环的成绩获得2020年东京奥运会射击女子10米气步枪项目金牌,为中国队收获东京奥运会的首枚金牌。 7月27日,杨倩与杨皓然获得2020年东京奥运会射击10米气步枪混合团体金牌,成为该届奥运会上首个夺得双金的运动员,也是中国射击队第一位在同一届奥运会上收获两枚金牌的运动员。 8月9日,杨倩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全国妇联授予杨倩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

看完2022《开学第一课》,我感悟很多,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第一课,当知行合一。今天的读书郎要成为明天的建设者,不仅需要吸收汲取课本知识,更需要在时代的同频共振和实践磨砺中淬炼成长,在第一课让学生们接触社会、感受自然、体验劳动,在与同伴的协作互助中实现人生的进阶。

第三篇:开学第一课主题节目观后感

转眼间假期就这么结束了,又是新的一度开学季,在开学的第一天,我期待的央视教育节目——《开学第一课》也在这天晚上八点钟准时播出。我也早早的吃完晚饭,坐在电视机前,期待着属于我们中小学生的节目.

开学第一课是央视和中宣部于2008年联合播出的一档教育类节目,与以往的授课方式不同,通过电视媒介的方式公开授课,这种独特新颖的教学方式大大的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利于孩子们对于知识的吸收消化。

今年的主题是_,节目组也邀请到了从立志用知识建设祖国的核动力专家彭士禄,到三代传承为国守边的拉齐尼一家;从践行初心的闽宁第一批移民谢兴昌,到用教育改变大山女孩命运的张桂梅校长,以及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航天员、飞行员、奥运健儿等新时代奋进者群像。其中让我最深刻的是杨倩,她是中国国家射击队成员,在东京奥运会为中国队收获首枚金牌,她的故事激励着我,让我获益匪浅。

开学第一课的观看过程中,我懂得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对于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所以我们要观看并学习爱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吸取他们身上不畏艰险光荣品质和大无畏奉献精神化为只用,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坚定自我的爱国主义信仰。

经过开学第一课两个多小时的学习后,渐渐明白爱国不是口号,不是随口一说,是要付出行动的。因此我们在学习先烈的精神品质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学习,提升个人的知识储备,完善自身的能力,如此才能提高自己的社会价值,在将来为了祖国繁荣富强的道路上添砖加瓦。

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身上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这是祖国给我们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奋斗吧!

第四篇:《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与感悟

九月四日的晚上,我看了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的节目分为“孝”“礼”、“爱”三个篇章,以“强”为尾声。其中有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个故事是一位叔叔改造了自己的摩托车,因为父亲晕车,不能坐车去旅行,所以趁着年迈的父亲腿脚还利索,用自己亲手改造的摩托车带着父亲去周游全国,让父亲的晚年过得开心愉快。从中我感受到了这位叔叔对父亲的一片孝心。第二个故事是一位著名的摇滚歌手――秦勇,因为他的儿子在四岁时查出有病,于是秦勇毅然放弃了自己的音乐理想,在家照顾生病的儿子,陪着儿子快乐地一起长大。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体会到: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长大了,我们一定要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做一个有孝心的孩子。第二个篇章是“礼”。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我们应该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

第三个篇章是“爱”。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尾声是“强”。从武艺班孩子的精彩表演中,我感受到了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是来自西藏的孤儿,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就练出了这样一身好本事,不知他们付出了多少汗水与泪水。难道我们还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吗?

通过《开学第一课》的观看,我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父母的希望,我们从小就要做一个有孝心、有礼貌、有爱心、自强不息的人。长大了才能回报祖国,回报父母!

第五篇: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

20_金秋时节来了,我们的暑假生活就此结束。每到开学的季节,大家便会把目光放在“开学第一课”,全国的中小学都开展观看“开学第一课”的活动,我们对于开学第一课也是比较期待的,能够从中学到不少知识。

对于开学第一课的理解,我有着不一样的想法,纵观以往开学的主题,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接受不一样的教育,比如20_年的主题是“_”,我们观看开学第一课的时候,一定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观看,而不是看完就过了。节目的意义为了传达抗疫的知识和学习抗疫精神,作为小学生的而我们,要深刻的认知节目的重要含义。

开学第一课的意义非常重大,可能有的人认为不需要,但我觉开学必须要有这样的一个节目。我们经历了漫长的暑假,相信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忘却了学习,想要在开学第一天迅速回归状态,没有一两个星期的缓冲期,谈何容易!“开学第一课”是让我们收心的课程,不同于传统的授课形式,利用电视媒体的方式学习,可以很好的抓住大家的内心。如果是通过传统的授课方式来说学习,想必很多同学都不能接受,更不用说学到什么了。

“开学第一课”除了有让我们收心的效果,还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这是学习最重要的情绪。前面也说了暑假让我们忘却了学习,重新回归课本,内心会有诸多的抗拒。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开学第一课”引导,让我们的注意力重归学习课本上,这也是第一课最重要的意义。

在20_年开年,我们遭遇了新型冠状病毒,各行各业的人为了抗击疫情,举全国之力来打赢这场胜仗。如今疫情已经得到控制,但我们不能忘却疫情带来的痛苦,所以“开学第一课”不仅对我们学生重要,对老师的教育内容也很重要。既然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课内容,我们肯定要与老师有交流和沟通,“开学第一课”既是开学节目,也是老师和我们互动的重要方式,可以让老师更好的了解我们每一个人。通过开学第一课,我们了解到了更多的防疫知识,保护我们自身的安全,虽然我们没有上战场,但只要我们保护好自己,同样也是为祖国做贡献。

第一堂课的时间过得很快,大家在看完以后都有很多想法,我们每个人都对第一课做出了回答,老师对我们的学习态度很满意。未来的学习道路,我将秉承“开学第一课”的教育理念,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六篇: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范文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收看了《开学第一课》。这个节目让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其中撒老师说:“一个人要有梦想,要不断拼搏,梦想才能实现。

这个节目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最令人感动的就是摄影师拍到一些当时贫困山区的照片,图片中一些贫穷小孩纸他们穿的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连桌椅都是几块木板造成的,甚至连过桥都是几根竹子休建成的。

他们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如果是你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是不是会嫌脏?是不是不想上这样的学校?是不是不会来这个地方?他们却和我们不同,他们一点也不嫌弃,他们冲着自己的梦想在拼搏,在努力。

我们生活在这么美好的环境下,为什么还不努力?还不拼搏?我们一起努力,一起付出,将来就会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个人要不断的拼搏奋斗,将来幸福的日子在后面!

推荐专题: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600字 开学第一课中华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