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金庸作品读后感1500(优秀范文六篇)

2024-04-28 00:50:28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庸作品读后感1500(优秀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金庸作品读后感1500(优秀范文六篇)》。

第一篇:优秀名著读后感1500字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英文名字: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文言文版)读后感1000字。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拿出--草船借箭,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读后感《《三国演义》(文言文版)读后感1000字》。"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表明:周瑜并不相信诸葛亮在三天内会造出10万枝箭。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叫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读后感调旱寨的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了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他还命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为此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

第二篇:《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

紫色幽潭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

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

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第三篇:白说读后感1500字

最近读了白岩松的一本书叫《白说》,作品是通过各个场合和公众深入的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态度,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包含了其对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各领域的理解和看法。通过阅读此书以前对有些事情不是很理解的地方,现在好像有点理解了,今天在这里分享几个我喜欢的话题:

一、关于工作

书中提到对工作的态度:“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然这话听起来不太“高大上”,甚至显得有些灰色,书中解释道“身在这里,还没走,守土有责;到点儿就撞钟,守时,可谓敬业‘更重要的是,还得把日常的工作撞成自己和别人的信仰”,这样一解释,这话就完全不灰色了。一个到了静静地说些放之四海而皆准话语、在有权保持沉默的年纪拒绝沉默,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们敲鼓拨弦,尽管“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但依然向往说出个“更好点的未来”。白岩松作为一个新闻媒体人,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体会到的是坚守,坚守一个新闻媒体人的职责,坚持说话,就算“说了白说”,可是“不说,白不说”。体现了其作为新闻人的敏感和社会责任感。

我一直特别羡慕、钦佩能在一个行业里一直坚守的人,老话常说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一往而深。现在我刚进入歌山建设这个大家庭,从事的也是质量、体系方面的工作,也算“一往而深”。我和建筑行业一直有不浅的缘分。小的时候,村人盖房子的时候,我靠搬运砖头、绑扎钢筋,还赚过不少的零花钱。长大后,村里人、亲戚朋友有很多都是干这行的,有工人、有项目承包人、有干装饰装修的、好像或多或少都和建筑行业有关系,甚至家乡的其中一大特产就是挖掘机,曾有戏言“半个上海是我们家乡的人挖出来的”,他们都是城市的建设者,都在发光发亮着。而现在我也加入了这一行中,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我要秉持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敬业精神,只要在岗位上一天,就干好这一天的工作,应尽的义务,应该承担的责任必须完成。

二、关于幸福

什么是幸福,幸福像鞋,舒不舒服自己知道;又像“百分百”的黄金,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为什么现在的日子,物资层面越来越好了,且感觉不幸福了?这样问的人越来越多,我也经常这样感慨。书中写到这样一个概念: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资、情感和精神;物资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现在我们吃饱了,穿暖了,但是在情感和精神上都有所欠缺,所以依然不幸福。谈到情感和精神,就是和年龄、个人、社会、国家等方方面面都有关系。

前段时间,我家小闺女去奶奶家住了一段时间,回来时跟我说,妈妈你这段时间肯定很幸福。我心里想,偶尔一段时间,不用时时刻刻照看你,是挺幸福的,嘴上却问,为什么呢?她回答道:因为我不在,你就可以开着空调,盖着棉被,躺着床上看手机,还不幸福。因为她在家我们是控制空调使用的,能不开就不开。所以我俩以为的幸福是不一样的。穷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有钱人认为“钱带来的烦恼更多,责任更多”,有时候也不幸福。所有说幸福像鞋,只有自己能感觉,别人认为的幸福搁你身上就体会不到。幸福还是一种感觉,有时候一闪即逝,需要你去挖掘,发现他,感受她,才能无限的靠近它。

三、关于读书

上大学前,以为翻过了高考这座大山,前面就是春暖花开了,殊不知前面有一座又一座更大的山等着你,所谓“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好的书籍就是不断教给你,怎么积极乐观的攀爬这一座座大山。

我们读书是读什么?读鲁迅、周作人,还是傅雷、梅里美?其实都不是。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读书是让自己烦躁的心安静下来,你可以在书中读到你的过去、现在、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读到你心中有,而笔下无的句子时衍生的那种心有灵犀的喜悦,读到让你遇到困难能有继续前进的力量,让自己所有的疑惑、困难、不平、孤独都在书中找到答案。公司举办了的这个悦读的活动真的很好,从此悦字可以看出,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使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自己。每一本书中都蕴藏中你所期待的自己,所以祝我们的悦读越办越好,祝每个人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

第四篇:优秀名著读后感1500字

历时2两个月,终于读完了品三国。

在易老师刚讲到一半的时候,网上批评的人很多,说易老师感情色彩太重,都是在讲曹操如何如何好,讲的有失客观。我对那些自诩的狗头教授很反感。首先,易老师当时还没有讲完,谁也没有资格说曹操占的篇幅多还是少;其次,曹操是一个被误解的人,他的文学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实与历史形象,那些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颇,易老师应该给他平反;再次,曹操确实是一个值得详细讲一讲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早的出场是他小时候装羊癫疯骗他父亲失去了对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测他这时候大概8岁左右。刘备第一次出场是在桃园结义的时候,那时候他怎么也是个中年人了。孙权的第一次出场是他在18岁继父兄的霸业成人君的时候。从三大政权的领导人出场时间来看,曹操最早。既然出场的时间长,可以讲的事情也就多,这个合情合理。还有,讲曹操的很多时候穿插着在讲袁绍,袁术等其他北方军阀。而且从三家建国的路线上来看,曹操是探索者,孙刘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说几句何妨?

我自幼喜欢历史,读过三遍《三国演义》。很小的时候,读的是连环画的版本,初中的时候,读的是白话文版本,高中的时候,读的是文言文版本。那时候在三家政权中我就最喜欢曹魏。刘备整天哭哭啼啼,不像个男人,而且大多事情都是诸葛亮出谋划策的,所以比喜欢刘备。东吴偏安一隅,而且孙吴在《三国演义》中的戏份是最少的,不是主导历史的人,所以不喜欢孙权。从“谋董贼孟德献刀”“发矫诏诸镇应曹公”两回来看,曹操的才能已经初露锋芒,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不必赘述。喜欢曹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文学造诣,“三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容质疑,“东临竭石,以观沧海”是何等气魄?

以前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其实我现在也没把这段历史弄清楚,也无法弄清楚),昨晚读了品三国最后的附言之后,终于把魏蜀吴三家兴衰的原因弄清楚了。原来士族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是历史的趋势,三家归晋是历史的必然。以前以为三家最后的灭亡,是因为统治阶级一代不如一代,最后昏庸无能被司马氏篡位。原来在士族阶级把持朝政之后(魏国后期),他们要找一个士族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司马氏父子正好符合他们的条件。可是士族阶级也只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度产品。从整个历史来看,夏商周施行的都是分封制,夏桀商纣都是被身为地方诸侯的商汤周文替代,周朝继续施行分封制,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之后,地方政权自立为王,出现战国七雄混战的局面。秦朝统一之后,吸取教训,施行郡县制的中央集权统治,然而秦皇的暴政激起民愤,秦朝的探索以失败告终。汉王朝建立之后,可能是对秦的郡县制不够信任,继续执行分封制,但是地方政权权利过大的问题突显出来了,八王之乱就是最好的解释。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建立的隋朝和秦朝很相似,都是历时三代,最后都以暴政激起民愤倒台。之后建立的唐朝施行节度使制度,但是节度使这个官职权利依然很大,及负责军事又负责行政,在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之后,地方节度使又成了一个个割据的政权,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在战乱之中震动了根基,在五代十国之后,又一个统一的王朝宋朝建立。因为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后周的军事长官,然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所以他很注意限制地方军事长官的权利,施行军政分开,然后军事调动频繁,让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样虽然能够防止地方长官培养亲信,但是也造成了大宋军事力量的薄弱,导致被辽,西夏,金的轮番欺辱。之后的元明清政体很相似,也已经很成熟,再也没有发生过地方政权篡位的情况,都是被压迫的农民政权推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清明交替有些复杂,像宋元交替)。总之,统治制度越来越完善。从部落首长(皇帝)制-分封制-郡县制-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不论什么制度,都是中央集权的制度,皇帝是老大。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

第五篇:白说读后感1500字

《白说》这本书里,每一篇文章之后,都有作者自己对于自己文字的读后感,我觉得这样挺好,最起码对于自己说过的话进行梳理、整合和总结,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呢!在看完《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这篇文章后,觉得特别感同身受。这么多年,经历了浮浮沉沉后,觉得自己在面对失败与挫折后的心境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我想对我而言,与其去羡慕别人成功的结果,不如享受自己奔向“成功”的过程。虽然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个loser,但是我十分清楚的回应自己的内心,我其实是个心理十分强大的人。曾经我对自己说过,我也在博客里提到过,我是一个触底反弹特别厉害的人,只要我还有口气在,我依旧会遵循自己的想法生活。在这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每个人都梦想着成为像马云一样的人物,但是却没有马云那样的辛苦和机遇,人们追求的大多数是表面的成功,从来都是只在乎结果,却忽视了过程的享受,甚至为了某种期待,人们开始不择手段,这在我们身边的例子还少吗?

之前参加选调生同学的婚礼,一桌子好久不见的同学,或熟悉或陌生,但是看着他们年纪轻轻的都已经在省里工作的那种感觉是很欣慰的,由衷的为他们感到高兴,他们在聊着彼此的工作晋升,聊着省里面的人情世故,这个现在干到哪个职位了?那个爬到什么官职了?我在一边静静的听着,不时露出暖人的微笑,他们聊的起劲儿,我又不喜打扰,当然,也是打扰不着,毕竟距离我自己还有很远的距离,他们聊着聊着,忘了是谁先注意到的我,然后说你现在怎么样啊?我说挺好的,不愁吃,不愁穿,有工作忙,问我现在在哪呢?我详细的说出自己的工作情况,众人张大嘴巴一脸诧异,唯独我自己泰然自若。我从来没有跟谁去比较的想法,我总是觉得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背景不一样,所以没有必要放在一起比较。我跟他们说,你们聊你们的,我听着就好,反正也听不懂什么,大家都挺好不是嘛!这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我确实听不懂,哈哈,很多人曾经对我说,你有点白瞎了知道吗?开始的时候,包括一次次被半道顶下来的时候,我有怨过,有气愤过,但这早已成为过去。慢慢的开始选择接受。有时,我还会自嘲说自己拽了我这届选调生的后腿,这纯属玩笑话。我不觉得自己失败,反而觉得自己享受工作的过程,忙碌的工作之余,给自己放个假,出去玩玩挺好的。就连加班都被我享受得一塌糊涂也是醉了,毕竟人的想法不同,思考的方式也不同,爬得再高也有恐惧的一天,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当当的行走不是更好嘛!再说失败,谁没有失败过,谁没有挫折过,难道遭遇了这些就不会行走了吗?就自暴自弃了吗?遇到困难就在想完了,我不行之类的想法。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失败,每一次失败都预示着下一个成功的开始不是嘛,那就奔着目标前进呗,有啥呀!

第六篇:优秀名著读后感1500字

《三国志》是我在寒假的时候爸爸推荐我看的一本书,没看时我感觉《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没什么区别,读完后我发现这两本书的题材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国志》是一本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它主要写三国时期的历史变迁。提到三国很多人都会第一想到是诸葛亮,可它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另外两个英雄―张飞、关羽。

书中张飞在长坂坡那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中看出张飞的勇猛,虽然他有勇无谋,但他重情重义的品质着实令人佩服。他为了刘备的安全,不顾自身安危,率领二千骑兵在长坂坡抵抗曹军百万雄兵,虽只有二千骑兵,可谁知张飞一吼震天下,竟吓得曹军无一人敢向前一步。虽然结果让我无法接受,但张飞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说完了张飞,那就来谈谈大家都很熟悉的有“武圣”之名的关羽吧。在大家的印象中一般都是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身影,而他留给我最深的却是他在军营中的那段“刮骨疗毒”的经历。关羽曾被毒箭射中,伤口虽已痊愈,可一到阴雨天气,左臂仍会有疼痛感,经医生诊断说需要“刮骨疗毒”。关羽听罢,果断伸出左臂,与将士们一边喝酒下棋,一边刮骨疗毒,脸上谈笑风生,没有一丝痛苦。果然啊!“武圣”之名绝非浪得虚名。他的那种坚强,那种毅力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读完他们的故事,对于这结果我无一不感到惋惜,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成为当世“豪杰”。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典范。它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芳香。多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语言储备,提高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f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和称赞。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所以我选择了借阅《三国志》这本优秀的作品。

《三国志》讲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悠久历史。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了,中国又进入另一个朝代。

推荐专题: 入党申请书范文1500字 读后感1500字 金庸作品读后感1500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