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戏课文读后感400字(优秀范文二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社戏课文读后感400字(优秀范文二篇)》。
翻开语文书,第一眼就看见了鲁迅写的《社戏》――这部我以前就读过的文章。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完后,我有了很多新的感悟。
社戏,江南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似乎听起来并不稀有。而“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却在到赵庄看戏”,“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之前,我百思不得其解。
现在,我的目光则集中在了“双喜”、“阿发”、“桂生”这样的“小家伙”和六一公公之类的“农稼汉”上。这些小家伙,在童年可是主人公的好伙伴,在主人公想去看社戏的时候,是他们自告奋勇“护送”过去,在“我”看戏饥渴时,是他们帮助找吃食,在“我”返航途中,他们带“我”体验了不一般的“偷豆煮豆”。六一公公则热情好客,并没有因为我们偷豆而处罚我们。
在鲁迅先生成年后的那个动乱年代,在他的周围,有一群人虎视眈眈地凝视着,打压着。而真正友善如小伙伴、六一公公们却又少之又少,所以鲁迅也许只能通过写《社戏》来怀念当时的环境和人民,朴实率真的`老人和孩子,人与人之间有着亲密关系的美丽乡村。
令“我”久久难忘的,应该还有平桥村美丽的自然环境。鲁迅作为一个在黑暗现实中生活的“战士”,“吃人”的场景肯定听过,反动派丑恶的嘴脸一定看过,人们流离失所的场景也必定见过。作者怀念和平乡村的美丽环境,而他后来在北京看的所谓“戏剧”,不过是空虚皮襄上的面具罢了。
联想到我们的生活,有何尝不是这样呢?青春期的我们,经历的事情――日常的琐碎,内心的秘密,往往只会告诉我们最好的朋友,而不是经历更丰富的老师、家长。也许,当老师、家长与学生真正成为“阿发、桂生”之类的好朋友时,生活上的一些思想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吧。
读《社戏》,我感受到了乡村生活最初的美好,也感受到了那笔下的――人与人之间最美好最诚挚的情。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一捧普通到满田遍野的罗汉豆,一场无趣到令人哈欠连连的社戏,为何能令鲁迅先生惦念一辈子呢?
“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上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打仗。”
“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
……
作者对社戏场面的这几处描写,非常质朴,近乎平淡,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难以忘怀。
我一直在想,鲁迅先生为何对社戏如此怀恋?难道是社戏真的“好看”?纵观全文,我们会发现,鲁迅先生真正怀恋的绝不只是平桥村的社戏,还有童年时期那群可爱的小伙伴儿和那些淳朴善良的村民,更有乡下那种快乐无忧的生活与那一去不复返的童年!
童年,总是那么美好,也总是那么短暂!
仔细想想,我的童年里似乎也有这种虽平凡却快乐的经历呢――
在我小时候,学校附近的不远处也有个戏台,虽然比较普通,也少为人知,但却同样给我带来了许许多多童年的乐趣。这个小小的戏台是室内的,仅仅不到九平米,幕布也是沾了不少灰尘的、破了许多洞的红绒布。至于道具什么的,就更不用提了。
那儿上演的常常是秦腔,抑或晋剧,偶尔也会有一些说不上名字的杂牌剧,但无论怎样,唱起来都是那么高亢,那么激昂。每次锣鼓响起,我便飞奔而去,在稀疏的人群里,钻来钻去,总想找到一个最佳的位置,一饱眼福。
现在回想起来,我依旧不知道他们嘴里唱的究竟是什么,但我当时却常常被感动得泪流满面。脑海中,船形鞋里刚烈而又温柔的脚步,总是摇摇晃晃;褪了色但却不沾任何尘埃的衣衫,总是起落飞扬;或妩媚或凝重的眼神,总是摄人魂魄……如今,统统成了回不去的过往。
时代变迁,沧海桑田,曾经男女老少热捧的戏台,如今却像秋后的草木般萧条。除了几位老人偶尔光临之外,几乎再无人问津。
如今读到《社戏》,想起童年,怎能不唏嘘感叹!唯有懂得珍惜,才不致将来日日叹惋那回不去的每一天!